上次同大家分享COVID現有的不同治療方案
今日跟大家分享下當一個國家COVID爆發時需要大量接種COVID疫苗時面對的困難和難題
***以下內容只作分享用途,所有臨床診斷的考慮請跟隨個別醫院指引***
首先講講全球最常見較為有效而又打了很多劑的疫苗
Adenovirus vector: AZ and J&J
mRNA: Pfizer-BNT and Moderna
至於另一款疫苗如Novavax或台灣高端由於打的人數不多,就沒有太多數據分享
第一件事要認清的是,由於Delta的出現,疫苗並非神藥,以往大家期望的群體免疫在original或alpha上可能可以達到,但在delta蔓延的今日,似乎有難度。
根據大名鼎鼎的NEJM的研究,兩劑AZ對symptomatic infection的保護率大約為67%、而Pfizer-BNT的保護率大約為88%。不過可惜的是同時間有一些研究,例如牛津大學研究發現當接種疫苗過一段時間後,保護力會漸減,BNT尤其受到時間的影響。
另外,初步數據顯示針對delta,疫苗並不能像alpha或original一樣大幅減少打完疫苗的人的病毒含量。打了疫苗的人的病毒含量跟沒打的相當接近,不過疫苗對防止出現病徵和重症或死亡非常有效,只耐何疫苗來得太遲,delta搶先在世上出現。同時初步數據顯示Delta似乎較alpha/original更大機會出現重症和住院的機會,尤其於年輕人身上,不過這需要更多數據支持。
這代表面對惡名昭彰的Delta,我們不能再依靠打疫苗去保護他人,因為疫苗並不能夠阻止delta asymptomatic transmission。當打完疫苗後的病毒量一樣高時,唯一可以做的便是靠打疫苗保護自己,減低自己感染、住院、重症和死亡風險。
不過當大量接種疫苗時,便會出現一些罕有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醫護人員必須Alert的,而處理這些懷疑的副作用亦對醫療系統造成沉重的負擔。但目前所有大型研究都顯示,疫苗副作用造成對醫療系統的負擔跟任由COVID爆發的社會和醫療成本相比是兩個不同級數的事。
================================
VITTS - 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sis thrombocytopenic syndrome
在adenovirus vector的疫苗身上被發現罕有地會出現這種病症。初步數據是懷疑因為出現platelet factor 4 (PF-4) antibodies,原理跟HITTS (Heparin Induced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syndrome)類似。
VITTS多數會出現Cerebral Venous Sinus或Splanchnic thrombosis,但亦可在一般常見的血栓位置,例如DVT or PE but much less likely
一般臨床上可能會出現劇烈頭痛/腹痛/成因不明的瘀血(Petechiae)等等,較常於第一劑的4-42日內出現,亦較常見於年輕女性身上 機率視乎人種和年齡和研究的地方,歐洲數據為約0.00034%的機會出現。同時驗血報告中亦會發現血小板偏低和D-dimer偏高以及positive anti-PF4。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病發初期血小板和d-dimer正常都不一定沒有VITTS,個別個案可以於24-48小時後才出現這些features,視乎clinical suspicion, serial review and FBC might be indicated
================================
心肌炎及心包炎Myocarditis and pericarditis
在mRNA疫苗身上發現的已知罕有副作用,常見炎第二針後的年輕男性(30歲以下)身上,大多於接種第二針後第1-5日後出現,多以心口痛、心悸、暈厥(Syncope)、呼呼短促(SOB)等呈現,病發機率視乎人種、年齡和性別,美國數據為Myocarditis/Pericarditis - 12.6/million = 0.000126%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成因未完全了解,但似乎跟免疫系統激活的過程有關(詳情refer AHA report)。大部分患者病情相對輕微,個別患者可能有ECG dynamic changes, ST elevation, troponin rise, mild reduced LvEF on echo,但大部分患者都在短期內出院with full recovery (96% as per AHA)
值得注意的是,myocarditis在歷史上的其他疫苗例如流感、乙肝、天花(small pox)等等都有罕有的機會出現,約10-20 individual/100000 per year
同時感染COVID或其他病毒性感染的話亦可能會出現myocarditis,臨床懷疑的話或需要ECG, troponin, CXR, +/- echo +/- cardiac MRI
=================================
任何醫療選擇都有風險,當一個國家進行社區大型接種時,便需要處理這些問題,英美兩大國的經驗其實為世人提供了好多寶貴實用的資訊,好讓大家不用走冤枉路。
隨著時間的過去,愈來愈多數據和研究讓大家自行分析,多讀書多看研究才不會被任何人誤導,緊記保持批判性思考,無論任何人的高見都別不經消化和思考去接受。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ading
1. ATAGI statement ATAGI statement regarding COVID-19 vaccines in the setting of transmission of the Delta variant of concern
https://www.health.gov.au/news/atagi-statement-regarding-covid-19-vaccines-in-the-setting-of-transmission-of-the-delta-variant-of-concern
2. NEJM - Effectiveness of Covid-19 Vaccines against the B.1.617.2 (Delta) Variant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108891
3. Oxford University Studies Preprint - Vaccines still effective against Delta variant of concern, says Oxford-led study of the COVID-19 Infections Survey
https://www.ox.ac.uk/news/2021-08-19-vaccines-still-effective-against-delta-variant-concern-says-oxford-led-study-covid
4. AHA - Myocarditis With COVID-19 mRNA Vaccines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6135
Photo: internet
dvt d-dimer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少讀者在澳洲生活或者將會移民澳洲,或許會對以下內容有興趣。
最近上了幾個COVID management的課,臨床上遇到不少COVID個案,跟同大家分享下澳洲COVID現時的情況
***以下內容只作參考、分享和討論用途,實際臨床治療請根據個別醫院的指引)***
【澳洲現時狀況】
主要爆發在於NSW,其他States每日確診數目前仍然為個位或雙位數,但Victoria有急速增長的潛力。所以地區的爆發個案以Delta為主。
NSW經歷兩個月封城後,並未能成功把Delta壓下來,現時每日400+個案,累積個案已8000+,ICU使用量約60+。全個NSW有約500到600張ICU病床,政府宣佈如有需要可double ICU病床數量。不過目前已有約11-14%的ICU被COVID病人佔用。未來兩星期及往後的兩個月專家預計每月確診數會升至1000+的四位數字。
為什麼封城好像沒用?很多專家有不同解說,可能是疫苗覆蓋率太低、部分民眾繼續馬照跑舞照跳開BBQ Party、封城以唧牙膏方式逐個Suburb逐個封、一年半後都仍然有人不肯戴口罩或戴不好個口罩、一年半後仍然可以出現院內交叉感染等等。
【臨床上我們學會了什麼?】
最新的研究仍然顯示重症大多是未接種疫苗的民眾,值得注意的是Delta除了傳播率更高外,似乎造成重症的機會比起original/alpha更高,特別是針對年輕群體。不過目前數據很多confounding factors,到底是因為年輕群體大多未打疫苗/未排隊打到疫苗,所以比較容易出現重症定還是delta的殺傷力比較大,相信過多幾個月有更多數據便會更清晰。
感染後一般的disease course是怎樣?
大約80%會是輕症、10-15%會是moderate to severe(大多需要住院治療)、5%是重症(Critical,或需要ICU)。Incubation period大部分3-5日就開始病發,delta似乎更短,但可長至14-21日不等。
具更高風險的群體為男性、長者、本身有心臟病、肺病、免疫系統不良、糖尿病(1/2型)、長期腎病、吸煙等等。
病發後通常day 5-8開始惡化,9-12日就開始peak,常見併發症有肺部、心臟、血栓、炎症性反應等等。
肺部如大家都相當了解,常見的為非典型性肺炎的bilateral peripheral lower zone pattern,但這種pattern亦在老人/COPD群體上的atypical bacterial pneumonia較為常見,所以並不能只靠CXR去判斷,CT Chest的話有更多defining features。不過早期病發的話,imaging未必好conclusive。歐美甚至現時澳洲,基本上你發燒或有呼吸道徵症都會幫你驗COVID。
心臟的話如任何病毒性感染,都有myocarditis的風險,同時如果嚴重的cytokine storm和multi organ failures的話,T2MI亦相當常見。臨床可疑的話ECG和troponin都不會少做。
血栓風險其實不低,如任何嚴重炎症性疾病或感染,COVID的PE風險視乎人種和Studies,都有差不多1-3%。歐美加澳等白人為主的國家以往多數有hospital policy, for any hospital admission > 24 hours都會建議打40mg SC enoxaparin作DVT prophylaxis,但有趣的是亞洲人血栓的風險其實低好多,亞洲地區甚少打prophylactic enoxaparin,但somehow日常都會照幫亞洲病人打,到底是否合適,就值得商榷。不過因為COVID,現時不少臨床建議感染COVID住院的話都打prophylactic enoxaparin。不過therapeutic enoxaparin (1mg/kg BD)就發現似乎對outcome沒有重大影響,更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亦有個別指引建議如有臨床懷疑的話定期驗一驗D-dimer,但不少不幸染上COVID的病人都有underlying disease本身都會增加d-dimer,如果你d-dimer positive你都基本上要CTPA,但CTPA你照完1個COVID病人又要deep clean間房,下個照CT的病人便要等一輪,到底驗還是不驗,仍然是臨床上不簡單的選擇。
【目前治療的選擇】
目前有較多證據支持的藥物有Dexamethasone,類固醇似乎永遠不會令人類失望。NEJM鼎鼎大名的RECOVERY Trial發現6mg PO/IV daily可以減低重症患者28 days mortality,特別對於需要氧氣支援和插喉患者最為有用,亦可減小ARDS的機會。但對沒有氧氣需求的患者來說並無重大分別。所以輕症並不建議使用Dexamethasone
Remdesivir早期被譽為神藥,NEJM研究發現對輕症並無重大作用,但對中等至嚴重患者來說則有縮短住院時間的好處,特別在需要氧氣支援的患者上。但似乎對已插喉的患者身上無重大幫助,可能由於插喉已是最後手段而插得喉時抗病毒或許已非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應對那可惡的ARDS
Tocilizumab (IL-6 inhibitor),以往用在自體免疫系統炎症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等。近一兩年在COVID的臨床研究其實都相當controversial,有些研究顯示有用,有些顯示無重大分別,但最近似乎又有新數據對於重症病人來說在控制cytokine storm上有不錯的效果。不過仍然需要更多數據、在使用時機和跟其他藥物配合上。
另外亦開始有研究使用Baricitinib (JAK inhibitor),跟Tocilizumab一樣,原是用在自體免疫系統炎症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等。目前研究亦是似乎有控制cytokines storm,在重症上有正面效果。不過仍然需要更多數據、在使用時機和跟其他藥物配合上。
在美國亦有時會用到Regeneron的monoclonal antibodies,不過美國外的地方基本上都未引入,相信一來天價、二來貨量亦不足供應全球。有興趣可以自己google一下。
最後就是回歸病毒感染大多都是依賴支援性療法,人類到目前為止都仍然未有方法可以有效地殺死病毒,大多只能靠免疫系統,用藥物抑制病毒生成速度,讓免疫系統和抗體清除病毒。
於COVID治療中最常見的便是氧氣,如mild to moderate的一般只要nasal cannula支,大部分病人aim saturation >90%。但嚴重或重症時便要考慮high flow或NIV或插喉。不過NIV或插喉大多需要ICU支援,而插喉後比較麻煩的是好多時都wean不甩條喉,所以一般除非到最後階段都避免插喉,而當病人惡化到必須插喉時,Tocilizumab和Baricitinib似乎未有非常好的效果,可能已經miss the boat?這需要更多數據和研究
另外就是有趣的是intermittent prone position似乎對血含氧量有改善。不過到底對預後有無幫助就仍然未明。
今日暫時講到呢到,最近澳洲大爆發,作為前線醫生都遇到不少COVID病人,如果大家有興趣,下篇跟大家分享一下前線醫護面對的困難和壓力。
dvt d-dimer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本篇為<
發現一篇驚為天人的超厲害COVID-19整理文,請大家協助轉貼分享❤🙏🙏
From 目前在紐約執業的張凱銘醫師(已經同意轉傳分享)
(文長分5篇,大家可以選有興趣的部分分享❤)
#深部靜脈栓塞預防(DVT prophylasix):
在美國不管什麼原因住院,沒有明顯禁忌症基本上都會每天皮下注射抗凝血劑enoxaparin SQ 40 mg daily預防DVT,這個是在COVID疫情之前就一直這樣。COVID的其中一個致病機轉是因為他容易形成微血栓microthrombi堵塞肺部導致缺氧甚至是到處形成DVT或肺栓塞PE。然而研究顯示,給治療DVT/PET的劑量enoxaparin 1 mg/kg BID一天兩次的高劑量用於COVID住院病人,對於預後並沒有顯著差異,意思是說你不需要每個COVID病人都給抗凝血劑的治療劑量,建議一般住院病人給預防劑量就可以。然而我知道台灣或者說東方人的血栓機率本來就低於西方人,因此本來在台灣住院病人就沒有用enoxaparin DVT ppx的習慣,但我還是會建議要定期檢查病人有沒有什麼症狀,驗d-dimer,如果有升高可能要小心DVT or PE,如果真的有還是要給治療劑量。另外有研究指出,COVID病人可以給aspirin,算是輕度的抗凝血劑,對預後也許有幫助,這可能需要更多證據。
#Ivermectin:
Ivermectin是用來治療寄生蟲的藥,有些人腦筋動到ivermectin做研究有小部份說對COVID有幫助,但是美國感染科(IDSA)的建議是不要例行性的使用ivermectin治療COVID,只建議用在臨床試驗的情況。個人覺得用治療寄生蟲的藥來對抗病毒學理好像沒什麼道理應該不會有用。
#非嚴重COVID病人:
我不知道之後疫情會怎麼變化,但如果疫情非常嚴重在社區散開,那輕重症分流就會很重要, 多半人感染了實際上只有輕症而已,COVID不是黑死症!!希望台灣可以不要有獵巫的行為對患者指指點點。台灣醫療器材法規似乎很嚴格?在美國藥局或網路上隨便很容易可以買到手指的血氧機(pulse oximetry)一台很便20-30美金而已,因為COVID本身是病毒,意思是大部分還是症狀治療為主,如果沒有缺氧hypoxia,那其實就沒什麼醫療治療可以做了,所以發燒等症狀還是吃退燒藥為,那在家用血氧機監測自己氧氣濃度,沒有缺氧其實就可以不用擔心。不過高危險族群還是會建議給單株抗體看能不能趕快中和病毒導致不會演變嚴重。如果嚴重病人在ICU插管住院甚至一個月以上,其實也跟COVID無關了,因為肺部已經嚴重受損, 高品質的ICU照護就會是關鍵(回歸到一般內科的基本治療).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dvt d-dimer 在 VIDAS® D DIMER EXCLUSION™ II: Excluding a DVT & PE ... 的推薦與評價
VIDAS® D DIMER EXCLUSION™ II: Excluding a DVT & PE Diagnosis in Outpatients with Suspected VTE | US. 1.3K views 3 years ago. ... <看更多>
dvt d-dimer 在 已有fibrin 被切割分解。測定D-Dimer 對DVT 及PE 的診斷很有 ... 的推薦與評價
驗D-Dimer 可用來診斷深層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D-Dimer 是FDP 的一種,專指fibrin 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