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布羅茨基詩中的巴洛克敘事 ◎蕭宇翔
“It seems that what art strives for is to be
precise and not to tell us lies, because
its fundamental law undoubtedly
asserts the independence of details.”
from The Candlestick by Joseph Brodsky
|賦格與俄語
布羅茨基曾自言,最早教會他詩歌結構的啟蒙老師即巴赫(J.S. Bach)。與其說音樂值得詩歌嚮往,不如說這是藝術具備的公分母,在這點上,布氏幾乎發展了一整套韻律理論,藉音樂的特性深刻地反觀詩歌。他認為:「所謂詩中的音樂,在本質上乃是時間被重組達到這樣的程度,使得詩的內容被置於一種在語言上不可避免的、可記憶的聚焦中。換句話說,聲音是時間在詩中的所在地,是一個背景,在這個背景的襯托下,內容獲得一種立體感。」(註一)「包括音質、音高和速度,詩歌韻律本身就是精神強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它們甚至不能替代彼此。韻律的不同是呼吸和心跳的不同。韻式的不同是大腦功能的不同。」(註二)音樂是以音符與節拍承載時間,而對詩歌而言則是韻律和語氣,如何藉此重構時間(或說面對消逝),此即作詩法。
從各種層面來講,巴赫的作曲法和布羅茨基的作詩法的確相像得不可思議。譬如巴赫窮盡一生不斷改進的的賦格曲式,宣示了一整個巴洛克時代的成就。賦格可分成兩大類:一種輕快簡單如舞曲,風格飄逸;另一種則結構嚴謹,由層層模進所交織串聯,厚重而壯麗。這兩種風格剛好可以蓋括布羅茨基一生的詩風。
如同巴赫的音樂,布羅茨基的詩風同樣既古典又現代,事實上,布氏認為:「現代主義無非是古典的東西的一種邏輯結果──濃縮和簡潔。」(註三)這是因為在俄羅斯,布氏生長的城市,彼得堡──基本上就是這樣一個混合體,古典主義從未有過如此充裕的空間去填充現代,幾百年裡義大利的建築師紛至沓來,抑揚格節奏在這裡自然如鵝卵石,布氏認為,彼得堡不僅是俄羅斯詩歌的搖籃,更是作詩法的搖籃,在曼德爾施塔姆的詩中足以看見彼得堡的天使壁畫、金色尖頂、柱廊、壁龕,當然還有文明的末日景觀。(註四)
於是我們看到布羅茨基在遵守嚴格韻律之餘,常以古典的耐心,巴洛克式的句法層層雕琢、延展,甚至在長詩〈戈爾布諾夫與戈爾恰科夫〉裡,將兩名精神病患的交談分切為片斷的組詩,相互衝突而又離不開彼此的兩人,類似區分大腦兩半球官能的對稱,這表現在詩章結構、內容的平行現象和各章編排的對稱與反差。十四章標題的總合構成了「十四行詩」一樣的文本。對稱嚴格之外,十四章的篇幅是均等的:各有一百行,第一章和第十三章例外,是九十九行。所有「對話」的各章都用十行詩節,每節各有五個同樣的對偶的韻腳,這無疑是强調二重性的又一種方法。(註五)巴赫以同樣的方式創作賦格曲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在音樂裡,這稱作對位法。總總精妙的巧合不僅讓我揣想,巴赫之於布羅茨基,是否如坂本龍一之於德布希,認為自己是前者的轉世。
然而,詩歌畢竟是獨立於音樂的另一種藝術,其最重要的素材不是音符與節拍,而是語言。布氏對於自己的母語同樣有著系統性的見解,他認為俄語是一種曲折變化非常大的語言,你會發現名詞可以輕易地坐在句尾,而這個名詞(或形容詞或動詞)的字尾會根據性、數和格的不同而產生各種變化。所有這一切,會在你以任何特定文字表達某個觀念時,使該觀念具有立體感,有時候還會銳化和發展該觀念。從句複雜、格言式的迴旋,是大部分俄羅斯文學的慣用手段。(註六)
就語法的錯綜而言,名詞常常自鳴得意地坐在句尾,對於主要力量不在於陳述而在於從句的俄語是相當便利的。此非「不是/就是」的分析性語言──而是「儘管」的綜合性語言。如同一張鈔票換成零錢,每一個陳述的意念在俄語中立即蕈狀雲似地擴散,發展成其對立面,而其句法最愛表達的莫過於懷疑和自貶。(註七)
因此俄語詩歌總的來說不十分講究主題,它的基本技術是拐彎抹角,從不同角度接近主題。直截了當地處理題材,那是英語詩歌的顯著特徵。但在俄語詩歌中,它只是在這行或那行中演練一下,詩人接著繼續朝別的東西去了;它很少構成一整首詩。主題和概念,不管它們重要與否,都只是材料。(註八)
依憑著俄語的不規則語法,離題這件事可想而知卻又非同尋常,原因是它並非由情節的要求而引起,更多是語言本身──意識流不是源自意識,而是源自一個詞,這個詞改變或重新定位你的意識。(註九)數世紀俄語聖殿的「文字辮子」,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尼古拉‧列斯科夫對高度個人化敘述的偏好(skaz),果戈里的諷刺性史詩傾向,杜斯妥也夫斯基那滾雪球般、狂熱得令人窒息的措辭用語大雜燴。(註十)
總的來說,布氏認為,俄羅斯詩歌樹立了一個道德純粹性和堅定性的典範,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於保存所謂古典形式而又不給內容帶來任何損害。(註十一)而他與普希金、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古米廖夫,繼承了這些傳統。除此之外,俄羅斯歷史與現實的噸級質量,同樣可視為此種巴洛克作詩法誕生的要素,因為通過在細節上精確複製現實,往往便能產生足夠超現實與荒誕的效果。
布羅茨基身為一個現代人,其語言與內容定然比起生活在古典時期的人更感飢渴、躁動,正因如此,布氏所使用的古典形式與韻律乘載了一股力量,這力量總是從內部試圖吞噬並篡奪本體,形成詩歌內部的最大靜摩擦力,一旦觸發就會以加速度往前衝破。對付這種力量,人類需要古典的耐心,無怪乎布羅茨基經常引用奧登的話:「讚美一切詩歌格律,它們拒絕自動反應,強迫我們三思而行,擺脫自我之束縛。」(註十二)
|呈示部──黑馬
這是一首完成於1962年7月28日的短詩,只有三十五行,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二歲,然而已暴露出布氏善於綿延鋪陳的作詩法──布氏開頭動用了二十八行,傾全力試圖描述黑色的荒野中一匹馬到底有多黑,一系列的形容包括:那馬腿比夜色還黑因此不能融入夜色、黑得沒有影子、黑如針的內部、如穀糧正藏身的地窖,或肋骨間一座空洞胸腔,眼中甚至傾瀉出黑色的光芒......有人說這是俄羅斯式的想像力,實際上,不如說,這是俄羅斯現實的質量,其形容依靠的不是修辭,而是物理或光學,當然還有作者敏感纖細的一顆心。布氏曾引用芥川龍之介的話來形容自己:「我沒有原則,我擁有的只是神經。」(註十三)
一首詩的主要特徵必然是最後一行,不管一件藝術作品包含甚麼,它都會奔向結局,而結局確定詩的形式並拒絕復活。(註十四)〈黑馬〉驚人的結尾,的確拒絕了復活,但與其說是死亡的手勢,毋寧說是「第二次誕生」,這手勢的反轉向讀者指認生活的嶄新,正如馬奎斯《百年孤寂》的開篇:「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黑馬〉是一首奇蹟之詩,其震懾力或許只有里爾克的〈無頭的阿波羅像〉能匹敵。因為它們做到了同一件事:提醒一個人的被動地位。當我們以為是我們是主格,是觀察者,是生活的主宰,並因此可以置身事外。實際上,某種東西正在高處端詳、物色,伸手指向我們。我們的生活是被選擇的,遠非自己所選。這匹黑馬或是繆斯的化身,也可能是黑帝斯,無論如何,宿命引領牠找上我們,並且,我們必須學會如何駕馭,否則將就被牠踐踏或遺棄。
「為何要將蹄下樹枝踩得沙沙作響?
為何要湧動眼中黑色的光芒?
他來到我們之中尋找一名騎手。」──〈黑馬〉末三句,蕭宇翔譯
|展開部──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
〈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創作於〈黑馬〉的隔一年,顯然他自覺抓到了某種可善加發展的作詩法。這兩百二十七行的輓歌體詩作,十足展現了俄羅斯古典式的耐心,那年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三歲。誰敢將巴黎聖母院的工程交給一個二十三歲的小夥子?因此,當阿赫瑪托娃讀到此詩時驚嘆:「約瑟夫,您自己也不明白您都寫了什麼!」也並非沒有道理。但誰能料到這是讚賞?
布氏的作詩法顯然是致敬,因為他曾譯過多恩的詩作。其詩意冥想往往表現於展開、放大的隱喻。這樣的隱喻和比擬方式又稱為「協奏曲」(來自意大利語concetto,「虛構」,在這裡的意思不是臆想,而是思想的提煉,想象的建構 )。「協奏曲」是全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典型特點。(註十五)布氏透過這種方法來重構現實,試圖藉現實質量的高度來還原多恩的死亡。
開頭以「約翰‧多恩入睡了,周圍的一切都已入睡」作為梁柱,接著便是繁複的雕塑、大量裝飾、戲劇性的突出處,其中有關睡眠的動詞出現了五十二種:沉睡、入睡、酣睡、安眠、打盹、睡了,諸如此類,並附上了一百四十三個睡著的物件,包括門閘、窗幔、木柴、窗外下著的雪、監獄、城堡、貓狗、倫敦廣袤的大地、森林與海、大批書籍、人們頭頂上的天使們、地獄與天堂、上帝與惡魔、所有詩行、語言之河、韻律、真理、一切,全都睡著,一步步將敘事的時空拓幅,同時以特寫鏡頭加強景深,並不時跳回重覆的同一句:「全都入睡了,約翰‧多恩入睡了」,彷彿約翰‧多恩既渺小、單一,又等同於萬物──這輕盈、飄逸與向下俯瞰的視角正暗示多恩的死亡,因為只有靈魂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與抽離。這是大沉寂。而到了第九十九行,布氏的聲音才終於介入,扮演多恩的靈魂,這究竟是多恩的獨白,還是布氏與多恩的對話?或許兩者皆是。但絕不可能是布氏的獨白,因為他抗拒以別人的死亡來行自我的抒情,他害怕自己的呢喃蓋過了死者的哭聲。
「是你嗎?加百列,在這寒冬
嚎哭,獨自一人,在黑暗中,帶著號角?
不,這是我,你的靈魂,約翰‧多恩。
我獨自在這高空滿懷悲傷
因為我用自己了勞動創造了
枷鎖般沉重的情感、思緒
你帶著這樣的重負
在激情中,在罪孽中卻飛得更高」──節錄〈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婁自良譯
|再現部──歷史的填縫與增長
布羅茨基的傳記作者列夫‧洛謝夫認為,顯然由於某些內在的原因,布氏感到有必要完成十七世紀的功課,彌補俄羅斯詩史的缺口。這種巴洛克式的敘事詩體在20世紀俄羅斯抒情詩中被視為陳舊的或處於過渡狀態。19世紀「詩體故事」是相當流行的:普希金的《未卜先知的奧列格之歌》、雷列耶夫的《沉思》,托爾斯泰的歷史題材的抒情敘事詩,或如普希金的《箭毒木》、萊蒙托夫的《將死的鬥士》、涅克拉索夫的《毛髮》——這些只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註十六)
到20世紀這種體裁過時了。這些大量有故事情節的詩「是民眾容易懂的」,其實就是蘇維埃俄羅斯文化產品的思想檢查官容易懂,當然,也只有這樣的詩才能服務於宣傳目的。但高雅的現代派俄語詩幾乎完全排除了故事情節。於是早期馬雅可夫斯基或茨維塔耶娃激情洋溢的抒情詩,阿赫瑪托娃情感含蓄的自我反思,曼德爾施塔姆關於文化學的冥思,便傾向於極其準確的自我表現。這種純抒情詩的理想是——作者和作品的「我」的完全同一。這一類抒情詩總是充滿激情,而且詩里的情感總是明確地表現。甚至俄羅斯現代派的長篇敘事詩也是內心的傾訴。(註十七)
然而,俄羅斯的過期品,在那個時期的英語詩歌中卻是典範。托馬斯·哈代、W.B.葉慈、羅伯特·弗羅斯特、Т.S.艾略特、W.H.奧登同樣地既寫第一人稱的詩,也寫關於「別人」的故事。他們對虛構人物進行細致的心理描寫,詳細地描述他們的生活場景,往往在詩中使用直接引語。(註十八)弗羅斯特尤其受布氏推崇,他在訪談中提到:「弗羅斯特的敘事的主要力量——與其說是記述,不如說是對話。弗羅斯特筆下的情節照例發生在四壁之內。兩個人彼此交談(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在彼此之間什麽話不說!)。弗羅斯特筆下的對話包含一切必要的情景說明,一切必要的舞台指示。描述了佈景、動作。這是古希臘意義上的悲劇,簡直就是一齣芭蕾舞劇。」抒情作品的戲劇化,利用「舞台」、「演員」,使他可以包羅萬象地轉述日常生活的可怖、荒誕,而在浪漫主義抒情獨白的傳統形式中,存在主義悲劇很容易就被偷換成個人的抱怨。(註十九)
布羅茨基從海洋的另一頭提領了勇氣,證明了復古與先鋒並非反義詞,而是「創造」的兩種釋義。前文提到的某種「內在的原因」,正是這跨洋閱讀的效應,從海的另一頭遠望,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祖國,而是整個世界。因此俄羅斯歷史自覺的根本問題才會產生:是歐洲還是亞洲?對布羅茨基來說,歐洲從它的希臘化源頭開始,就是和諧(結構性)、運動、生命。亞洲是混亂(無結構性)、靜止、死亡。布羅茨基總是把地理(或地緣政治)主題表現於嚴格的對立模式的框架之內:亞洲——西方,伊斯蘭教——基督教,樹林——海洋,冷——熱 。「那裡的氣候也是靜止的,在那個國家……」(〈獻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與此同時西方文明正往前邁進。(註二十)
「……死亡是模糊的,
就像亞洲的輪廓。」──節錄〈1972年〉,婁自良譯
|結語──未完成的賦格
某些「內在的原因」以其迴避、模糊、朦朧的句式,提醒了我們作者論的重要性。布羅茨基之所以會大量閱讀英美詩歌,是因為那時候他被放逐到俄羅斯北方的諾林斯卡亞村去做苦役,這荒涼之地人口稀少,被森林和凍原所覆蓋,蘇聯時期甚至用做核彈試爆。然而重點在於,那裡的環境從17世紀起就很少變化。那是一個停滯甚至往回走的時空,作為放逐和讀詩的場所再適合不過,某種層面上來講,兩者是同一回事,因為緊接而來的總是孤獨,和絕對的遠景。
布羅茨基在那十八個月裡研讀翻譯了大量的英美詩歌,這直接造成了布氏詩體範圍的急劇擴大。這急劇的變化表現在詩的個性的結構,因而布羅茨基急需自我表現的新形式,或者說,新的作詩法找上了他,而他逼迫自己學會如何駕馭,並樂在其中。
其後的流亡也是意料中事,因為詩人的倫理態度,事實上還有詩人的性情,都是由詩人的美學決定和塑造的。這就是為什麼詩人總是發現自己始終與社會現實格格不入。(註二十一)故而當同時代的俄羅斯詩歌傾向減法與抒情時,布羅茨基則使用加法,並盡可能隱匿自己的音色;當蘇聯政府在拆除舊建築、發射衛星、造火箭時,布羅茨基則面向女神柱、迴廊、雕刻與大理石紋。而數十年的流亡經驗在時空幅度與心靈程度上的擴大比起放逐有過之而無不及,帶給布羅茨基更強的漂流加速度,一種從語言本身向外的擴張與膨脹,並且更多謙卑,及更加堅定的作詩法。
奧登曾對布羅茨基說:「J.S.巴赫是非常幸運的。當他想讚美上帝時,他便寫一首眾讚歌或一首康塔塔,直接唱給全能者聽。」的確,只要聽過巴赫最後的「未完成的賦格」,便能感受到那竭力向上攀升的意念,與其說巴赫試圖趨近完美,不如說是親近上帝。
然而在普希金說過「上帝像俄羅斯一樣哀傷」,並且布羅茨基模仿了這個句式,寫出:「死亡像亞洲的輪廓」之後,上帝不再是信仰的對象,或許死亡才是。但這並不妨礙布羅茨基的幸運,或許他比巴赫更加幸運,因為上帝畢竟不是一陣音樂,而就布羅茨基對死亡的信仰而言,他認為,寫詩正是練習死亡。因為死亡並非逃避,而具備激活現實的效用,藉此我們活下去,傾全力。(註二十二)這就是為甚麼詩人之死這個說法比起詩人之生聽起來更加具體,因為「詩人」與「生」本是同義反覆,而詩人之死揭示了一首詩的完成,因為藝術終將奔向結局。
世人最後一次見到布羅茨基是在1996年1月27日,亞歷山大‧蘇默金和他們的共同朋友鋼琴家伊莉莎白‧萊昂斯卡亞拜訪了他。妻子瑪麗亞準備了美好的晚餐,以及提拉米蘇,布羅茨基狀態良好,在庭院的草地上喝了高強度的瑞典伏特加,並且一定,他抽了好幾根菸,伊莉莎白即興彈了幾曲鋼琴。深夜,在祝妻子晚安後,布羅茨基說他還得繼續工作,便走進書房。窗外,一團世紀末的烏雲在月亮的催化下像是一顆孤獨的大腦,而星星閃亮如電子迴路,閃爍著隱藏的靈光。他站著抽菸,吸氣的時候眉頭深鎖,那貪婪的胸腔彷彿要將所有元素納入懷中,就像他所使用的語言,永遠不滿,於是只能撲向自己。而當他吐氣時,就像是壞掉的噴火器,以掃射的方式噴濺煙硝,不時岔出幾道烈焰,其熱度足以蒸發貝加爾湖。瑪麗亞在早晨的地板上發現了他,門開著,他正試圖離開房間,臉流血,眼鏡也撞壞了。一根尚未點燃的香菸掉落地面,開門時必然還在滾動,而布羅茨基的心臟必然也還在跳動,儘管再微弱。
最後順帶一提,「賦格」的字源一般認為來自拉丁文的「追逐」或「飛翔」,在義大利語中則是「逃走」。而在俄語裡,如果由布羅茨基親自發音的話,應是絕對的沉默,其理由無比高貴。因為「流亡」這個詞對他而言從來都是一種傲慢或張揚,他認為,這無非是將個人的苦難作為標籤特別化,但他仍難擺脫這段經驗,包括接踵而至的加冕與議論。如今,他以永遠的沉默終結了它。正如布氏自己的詩句:
「黑暗恢復了光明修復不了的東西。」——節錄〈論愛情〉,曹馭博譯
|註解
註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7)《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37-41, 〈在但丁的陰影下〉p.80,〈論W.H.奧登的《1939年9月1日》〉P.263-304,〈取悅一個影子〉p.314
註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8
註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36
註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9-110
註五:參見《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77
註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28
註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3-134
註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5-106
註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4
註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49
註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9
註十二:奧登(W.H. Auden,1907-1973)英語詩人,生於英國,1947年入籍美國,是將布羅茨基引入國際詩壇的關鍵人物。此兩句詩引自奧登的組詩〈短詩集之二〉。
註十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水印‧魂繫威尼斯》,上海譯文出版社,p.19
註十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註十五: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5
註十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8-60
註十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0
註十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
註十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62
註二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92
註二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7
註二十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3.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布羅茨基 #巴洛克 #賦格 #黑馬 #俄語 #巴赫 #蕭宇翔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fundamental名詞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代表台灣挑戰明年奧斯卡獎最佳動畫短片的《基石》線上看。
基督徒慎入。
A satire animation about Fundamentalism. (English statement below)
去年三月完成的作品《基石》終於決定在今天發布
謝謝指導教授鐘世凱老師的建議與包容,和一起創作配樂的夥伴 林孝親 Szu-yu Lin,讓聲音和影像配合的天衣無縫, WinSound Studio 紋聲音樂 絕對是品質一流的代名詞,還有一路上幫助本片產出的所有朋友們,謝謝你們!
《基石》的用意並不是要批判特定的宗教,而是特別針對冥頑不靈的基本教義派的信徒,幾乎在每個宗教都有這一群人的存在,他們用盡用手段強迫別人接受其價值觀,特別是在孩童和青少年的心靈身上有著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越聽話的小孩傷害越大,因為父母們教什麼他們就會做什麼。小的時候,我還真因為長輩的話,就相信神奇寶貝是邪靈、哈利波特是魔鬼的化身、流行音樂聽久了會墮落、看了部A片就害怕自己會下地獄,長輩們的善意,扭曲成強迫接受他們的信仰,常常遇到無法解釋的教義或價值觀,就會用情緒勒索的方式,讓你就算接受了也充滿著罪惡感,多少也影響童年的社交生活,越投入在宗教社群之中,越覺得外面的人事物充滿邪惡。在本片的製作過程中,我常常是帶著憤怒的情緒工作著,氣以前愚蠢的自己,也氣現在還是有許多人自認為是正義的化身,手握「真理」的權杖,到處迫害別人。
自己也曾陰錯陽差造訪一些其他的宗教團體,撇開教義和儀式不談,其實會發現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他們大多用「親身體驗」的見證去說服別人入教,卻永遠無法有個完美的說詞去解釋一些違背基本邏輯和科學的事情(如果感覺有效,誰管你的故事有什麼漏洞),再藉由社群的力量,慢慢地滲透你的生活和社交圈,直到無法脫身,待在這個群體久了,漸漸接受了該團體的價值觀,本來覺得疑惑的地方也無所謂了,習慣了他們特殊的儀式,甚至連講話的辭彙都開始變異了,生活上偶爾發生一些好事,就會覺得是信仰的緣故而更加投入,最後就會自傲的覺得自己的信仰比起其他的宗教有多偉大,常常看到不同宗教甚至是教派互相敵視對方為邪靈或異端就覺得好笑,其實你們真的,都差不多。
跑過各大的影展後,許多正面和負面的回饋都有,但我不怕批評,因為本片所有橋段和元素全部都是真實改寫自本人和朋友親身經歷過的事情,也有不少基督徒朋友看過後跟我說他們非常能感同身受,一個宗教團體之中雖有固執不通的人卻也有許多開明包容的人士,我無意辯駁其教義,也尊重每個人對信仰的理解,只想問大家
你是真的完全相信你的信仰嗎?有多少教義的漏洞你是故意漠視不去思考的?還是因為家人、朋友的人情壓力才選擇繼續待在其中?又或者是害怕離教之後,會在現世、來世或死後會有所懲罰?
請誠實面對自己的信仰,如果是真的相信,那麼請尊重其他和你不同信仰的人的權利!不是所有人都應該照著你的教條走,這是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任何的種族、性別、宗教、性傾向的基本人權都必須公平對待。
但如果你發現你已經做個假信徒很久了,那麼勇敢地離開吧!真實的東西是經得起考驗,離開了象牙塔後,試著用不同角度和更寬廣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相信你會找到尋屬於你自己的人生定義。
---
[English] Translated by Shannon Yeung
“On first glance, “Fundamental” might look like a blanket criticism of Christianity, making it incredibly easy to dismiss as offensive or even as atheistic propaganda. Yet if you look beyond the provocation, I
hope you will realize that it only intends to criticize a very specific component of religion: dogmatic scripture.
Religious upbringing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the values of a child, values that can easily be upheld for life. This is especially detrimental for obedient children who have yet developed the rational capacity and courage to question their parents.
When I was young, I genuinely believed that Pokemon were evil spirits, that Harry Potter was a devil in disguise, that listening to pop music would lead to degradation, that watching pornography would lead to eternal pain in Hell. Whenever I struggled to endorse contradictory teachings, I would be coerced into fearful acceptance rather than reasoned into genuine belief. Not only is such threat-based enforcement of religion unreasonable, but the resultant guilt also became an enormous burden that inevitably affected how I perceived others and how I handled my social interactions. The more I engaged with my religious community, the more I doubted the kindness I received. Teachings of faith, love, and compassion simply could not counteract the bleak, evil picture painted by original sin.
During the production stages of the animation, I could not help but feel furious. I was furious at my young, foolish self and I am still angry at self-claimed justice warriors spreading falsehood in the name of religion.
Over the years, I have engaged with followers of other religions as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Aside from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eachings and rituals, I have found that most religious followers use personal experiences to justify their beliefs, but can never offer a compelling argument to explain contradictions in basic logic and science. Surely, if hearsay was all it took to convert someone, no one would care about the contradictions. Perhaps this applies to some, but the way I see it is that peer pressure and investment into faith tends to mellow out any initial suspicions. Once one conforms to the rituals and adopts the religious semantics by habit, even mere luck points to God. When everything becomes a positive reinforcement of God, one might fall into the trap of believing that their religion is exclusively better than the rest, sneer at other religions, and fail to see just how similarly foolish all Fundamentalism is.
This film has screened at many major film festivals and the reception has bee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 you might imagine. I am not afraid of criticism because the plot was inspired by my own experiences and a sentiment shared among my friends. Since the film aired,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people from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have told me that my film resonated very closely with their experience too. Indeed, some religious people are stubborn, obnoxious and unreasonabl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who are incredibly tolerant, understanding and empathetic. I do respect everyone’s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n, but for those who feel offended by this film, ask yourself: Do you wholeheartedly believe in your religion? How many contradictions have you deliberately shied away from? If you do identify as religious, are you choosing by your own will or are you pressured by friends and family? Or are you subscribing to religion solely for salvation?
Please scrutinize your belief with utter honesty. If you are convinced by your religion, please respect other people’s right to believe in other religions too. There is a fine line between respectful proselytization and an aggressive imposition of religion. This should be a free and equal society where all races, sexes, genders, religions, sexual orientations are treated with basic respect.
Or, if you realize that you have been an atheist at heart the entire time, feel free to cut off your ties with religion! Once you leave the ivory tower, try to examine the worl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I can assure you will find your own meaning of life. The truth will stand the test of time.”
想觀看高畫質影片請按這裡~
https://vimeo.com/30012027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68vO5jX5_E&t=3s
------
Credit
導演 Director:
邱士杰 (ShihChieh Chiu)
動畫 Animator:
邱士杰 Shih-Chieh Chiu、張明潔 Ming-Chieh Chang
配音 Voice Actor:
林冠宇 Guan-Yu Lin、邱士杰 Shih-Chieh Chiu、廖容萱 Jung-Shan Liao、莊采融 Cai-Rong Zhuang、林鼎傑 Dan Lin、陳變法 Bian-Fa Chen
指導教授 Supervisor:
鐘世凱 Shih-Kai Chung
音樂與音效製作Music & Sound Design Production:
@紋聲音樂 WinSound Studio
音樂與音效Music & Sound Design:
林孝親 Hsiao-Chin Lin、林思妤 Szu-Yu Lin
混音Scoring Mixer & Re-recording Mixer:
林孝親 Hsiao-Chin Lin
#Fundamental基石
#11/24日 公投14、15請投同意,落實真平
#若想知道更多關於宗教迷信與離教的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本粉絲團
#若你正迷茫著找尋新的心靈寄托,唯一推薦—台灣合法立案宗教團體 台灣人文煮意麵團 Humanistic Pastafarianism in Taiwan
fundamental名詞 在 Catherine C 朱琦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多女生朋友對投資都很有興趣,但是對基本專有名詞一頭霧水,網路上這篇 《金融就是買包包》,用買包這件事為例,讓女人秒懂複雜的金融術語!!給大家參考一下!!快tag你愛買包包的捧油!
金融就是買包包
1.流通市場(Secondary market)和 發行市場(Primary Market):
愛馬仕直接銷售鉑金、凱莉包是發行市場(Primary Market)。
但是因為愛馬仕現貨一包難求,通常大家都買不到,只有少數有特殊管道,或是特別幸運的人可以在愛馬仕專賣店買到,購買到的人把包包再銷售是流通市場(Secondary market)。
2.期貨Futures:
你預定一款紀梵希(Givenchy)的包包,通知你到貨了,你去購買再銷售叫做實物交割(physical settlement)。
你發現店裏面現貨比你預定價格漲了不少,你決定把你預定的貨賣給同行你只賺個差價,這叫做現金交割(Cash settlement)。
一個包本來你需要花100買下然後賣掉才賺10元,結果你只花10元預定後直接賣給同行賺差價10元,這就是杠杆交易(leverage)。
你購買手錶,櫃姐叫你先交500元定金看能不能定到,這個在金融中間可以叫margin(保證金),結果Sales訂到了,叫你按照30%交全部定金,交易中叫做Margin-Call(追加保證金)。
3.空頭交易(Short Sale):
你是一個CHANEL櫃姐,客人需要一款Chanel(香奈兒)2.55, 你沒有去買,直接從同行那裏調貨一個賣給客人,說好過幾天還一個一樣的,當時匯率是*9,過了幾天匯率降到*8,你結果以更便宜的價格買了一個Chanel 2.55 還給同行。
4.止損(Stop Losses):
你去年發現Celine(賽琳)包包很好賣,買個幾個屯著,結果今年賣不掉,只有降價處理。
5 · 私募(Private Placement):
你很喜歡 YSL(聖羅蘭)的包包,結果發現每次去都沒有貨,但是來了個代購一次就都拿了20個。
YSL發現包包賣得很好,於是推出其它品種,並且調高價格,結果其品牌影響力一般,造成大量滯銷,結果只有調低破發,這是Subprime(次級貸款)的雛形。
6.衍生品(Derivative):
你去買Lady Dior(迪奧),結果要你配個晚宴包才賣給你,這就是衍生品(Derivative)。
你的Lady Dior包的價格是Intrinsic value(內在價值),你的晚宴包賣出賺了錢叫做(In-the-money), 平價賣出(at the money),虧了錢叫做(Out-of-the-money)。
7.市場監管(Regulation):
Chanel本來一個月可以買一個,結果變成了三個月一個,本來可以護照複印件買,後來變成了需要護照原件。如果過了一段時間護照複印件又可以購買了,英國首相2008年承認叫做監管失利。
8.量化寬鬆(Quantative Easing):
本來前年巴黎世家賣得很好,就規定了一本護照一個,後來突然就沒有人買了,沒有辦法就放寬限制可以任意購買。
9.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央行宣佈基本利率維持不變和奢侈品宣佈今年不漲價一樣都屬於利好消息。
10.垃圾債券(Junk Bond):
Coach大力宣傳,佔據了巴黎春天百貨最好的位置,結果生意太差,只有把展位一分為二給了Fendi,這叫債務重組(restructure)。
如果有一天Fendi 徹底把Coach另外一半的展櫃一起接管了,叫借殼上市(Back-door listing)。
11.利差交易(Carry Trading):
利差交易主要來源於從日本市場借貸比較低利率的日元,換成其他流通貨幣放在較高利率的市場套現,代購本身就是一個利差交易,當歐元高於8.5兌換的時候,你的利差交易價值也沒有了,同樣日元兌換美元偏低的時候利差交易也是同樣存在風險。
12.場外交易(Over the counter OTC):
你根據愛馬仕的皮質,顏色進行自由定價,在金融上叫做mark-to-market,你通過淘寶交易叫做Exchange,然而你決定面交叫做場外交易(Over the counter OTC)。
淘寶的瀏覽量金融叫做Liquidity,你選擇一個交易所交易的原因是看這個交易所的流通性好不好,你選擇淘寶的原因也是一樣。你提現2小時到賬叫做T+0,第二天到賬叫做T+1。
13.結構性產品(structure product):
你想買一個包,銷售由於包很緊俏不想賣給你,但是告訴你,你買點衣服我可以賣給你,這就是結構性產品(structure product)。
14.市場(market):
你做手錶,因為貴重叫做commodity market(金屬交易市場)。
你做皮具叫做Bond market (債券市場),基本上風險相對較小。
你做衣服叫做Currency(匯率市場)主要變化大。
如果這些產品都做,屬於Stock Market(股票市場)其風險和利潤並存。
15.金融業:
我寫這篇文章叫做Strategist(策略分析師)。
你去購買叫做交易員Trader(Front Office)。
你客服根據你指示完成交易叫做Middle Office。
打包發貨叫做Back Office。
黑貓宅急便起到Clearing House(交割中心)的作用:收取服務費用,協助交割。
16.如果Front Office,Middle Office,Back Office你一個人完成,就是典型的散戶。
這篇出自於微博,原出處也找不太到,我有用台灣的用語稍微改過,希望大家能夠融會貫通。
還是看不懂? 沒關係!!!那就買包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