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專訪藝術家 #吳美琪:想要更多更多漂亮的廢物
⠀
吳美琪於 2016、2018、2019 分別舉辦個展,《XXY - The Space of Things》由植物與鏡子組合,追求構圖裡循環反覆的無限性;《XYX - A Moveable Feast》以父親寄來的水果與物件複合成華麗飽滿的構圖;《YXX - The Flares》則讓物件與材質反光互映出更高純度的色彩紋理。
⠀
她的作品沿空間軸線探索平面攝影裡空間的深度,大部份作品的拍攝都在居家完成,大量的光線折射反射、物質表面的光影⋯⋯,吳美琪愛光的軌跡,「我可以在地上看垃圾看很久。」從塑料袋中拿出 2018 年從巴黎街頭撿回來的餅乾塑膠盒:「它就躺在地上,被路人踩扁,陽光照在金色的塑膠盒上,閃閃發光,我站在那看了好久好久,就決定把它帶回家。」
⠀
「我很享受那種發現的感覺,可能一般人不會覺得特別,可是我發現了,會記下來,哦,這個光線跟物體的關係會是怎麼樣,因此有很多心動的瞬間。」她也越趨在作品上追求光的質地的捕捉,從水果亮面處與光產生的關係,到各種與光發生互動的材質,漸漸除去物件本身的形狀,也像透過光跨越物理邊界,近期她持續發展萬聖節系列的作品,更喜愛使用閃鑽貼紙。
⠀
除了將意外的物件擺放出協調畫面,也透過光的變幻捕捉物質的扭曲與變形,這些「可能性」來自日常記住各種光影或物件擺放的相對位置:「有一次我搭電梯,電梯上面有一個吸盤,上面放了一支原子筆,警衛拿來方便簽名使用。這種擺法實在太有創意了!就把這想法記下來結合在我的作品了。」她構築的畫面裡除了實體物件、虛擬的物件鏡射、又有影子,多重關係令她著迷。吳美琪說自己每次看到很美的東西都會在腦中建模:「就像在做一個雕塑,腦袋裡會搭建場景,每次要拍時就會記得上次看到的物件跟光影的關係、怎麼應用。拍出來是 2D,但看進去又是 3D,每面鏡子還會再產生畫面中的畫面。」
⠀
許多時候她為拍攝感到沮喪,因為無法達致「想像中」的飽滿構圖努力地搭建心中的場景,過程中不停邊拍邊擺,拍了兩百多張,才得到一張可使用的畫面。
⠀
🔍️ 專訪全文請見:https://bit.ly/3raRtL4
⠀
吳美琪個人的美術史從高中啟蒙,影響她的藝術家不計其數。Giacometti 所說「我不知道我持續雕塑,究竟是為了要做出一點東西?還是為了暸解,為何我無法做出我心中想要的?」也是她對完成作品的渴望。而後她受到超現實主義創作的召喚,Hans Bellmer 以雕塑結合攝影,用真人尺寸的娃娃展示人體受暴形狀;Janus Fleuri 以青銅媒材創作出男女性徵融合的作品;Thomas Hirschhorn 喜愛用廉價物件如塑膠紙箱做大型裝置⋯⋯,那個表現著「低成本的親民美學」,竟是母親也蒐集的紙箱。
⠀
吳美琪的作品在每時期展現對特定素材的偏執。《YXX - The Flares》裡充滿低成本塑料:髮夾、假髮、酒精膏、不同材質的長條管子;《XYX - A Moveable Feast》有許多器皿小物。平時蒐集成性,偏好在二手市集、公益二手店尋找可造之材,「看到的當下會覺得說,欸,這個好像很適合當我的道具,陸續就會累積成可以搭配的。很喜歡做配對訓練啦。」她的衣服也多是二手,此刻身上這件的搭配是再結合蓬蓬裙和假髮。吳美琪去的市集裡,同一攤賣鍋碗瓢盆與衣服,也是大雜燴,廢棄之物自有可用之人。
⠀
小時候就愛蒐集 F4 閃卡、周邊、各種貼紙,大學時愛上二手市集,雖然想著「這個豆豆先生到底要幹嘛」但「反正幾十塊而已」還是買回來,一整包買斷還可以坐地喊價,因此累積許多廢物,「現在有減少廢物,只有買自己真的會用到的。」問她什麼是廢物?「娃娃類啊,還是吊飾類或是,就真的都是小東西。」
⠀
吳美琪選擇拍攝的物件通常廉價:「最貴就應該是那種水晶,一顆十幾塊。但我還是很會殺價,會跟老闆說,那我這堆都買,你算我三百,反正這些東西,像是缺角的水晶,他也賣不掉。」也有些東西,是爸爸認識的總鋪師那邊要來的,像是透明餐具,辦桌會點的酒精膏。要來之後她拍了一張酒精膏與假髮的結合,這樣的物件擺放,對她來說有著革命情感:幫物件做配對時,不適合的會不停更換和再尋找,直到配對滿意為止——配對時,雖然篩選標準無關物件本身的功能,意義上是更純粹的視覺物體,但追求視覺美的過程也讓廢棄物的價值重新運算:「我喜歡這種隨機性,不知道為什麼,擺在一起就好漂亮。」總鋪師不斷丟出垃圾,「反正他給我什麼,我全部都照收。」
⠀
為什麼?那個答案如同她拍攝的畫面,先是非理性地收集一堆物件後,再開始創作,運用鏡子打造更多的空間,「我很著迷無限性的效果,然後就想要更多一些,想要更多更多。」
⠀
🔍️ 專訪全文請見:https://bit.ly/3raRtL4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hirschhorn 在 康康醫師超音波共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周末陪兒子去博物館放電,整組湯瑪士小火車的軌道組玩了兩個小時有...🚂🚂🚂
爸媽覺得無聊卻又能放空滑手機,真是矛盾的心情
但是湯瑪士火車們的臉實在是太詭異...身為成人覺得半夜看到很恐怖!
話說,胎兒的臉在超音波下的樣貌也是很重要的!
(這樣轉會不會太硬?)
對爸媽來說,可以透過4D想像寶寶之後出生的樣子;對於產檢醫師來說,額頭鼻子下巴的輪廓能夠給我們一些胎兒是否有些先天異常的線索。
#甚麼時機點會去看寶寶的側臉🗿🗿🗿
基本上有兩個時間點會看,第一個是11~13+6週做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的時候,第二個是20~24週做胎兒異常篩檢超音波的時候。
1️⃣ 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
這時候側臉主要看的是鼻骨發育👃🏼,鼻骨有沒有長是我們計算唐氏症風險的一個軟指標,不過漢人又有比較高的比率鼻骨發育不良(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所以沒有看到鼻骨並不代表染色體一定有問題。
✏️嚴重的唇顎裂
側臉輪廓的鼻子到上唇部分也會比較突出,合併看胎兒鼻後三角(retronasal triangle),可以早期診斷唇顎裂。
✏️全前腦畸形
常會有特殊的臉部特徵,像是鼻子長在奇怪的地方(例如額頭🦄,我們稱之為proboscis),這在側臉輪廓也能清楚的看到,染色體異常要想到巴陶氏症(Trisomy 13)。
✏️無顱/無腦畸形系列🧠
眼睛以上的頭蓋骨會不見,久而久之腦部組織有可能被分解變成沒有腦;側臉輪廓理論上可以看到頭骨發育完整一直到後腦杓,如果此時頭骨發育不全,就會看到膨出來的不規則腦組織。
2️⃣ 第二孕期胎兒異常超音波
這時期的側臉輪廓又可以給我們更多提示了。除了第一孕期可以看到的鼻骨,此時額頭下巴的輪廓就更明顯了。
額頭要看蝦米? 看有沒有ㄎㄡˋ頭嗎?👩🏻🦲
當然不是~
一些罕病或是染色體有異常/XX症候群等的小朋友其實顏面會有一些特徵,常常會出現的是所謂Midface hypoplasia(上顎顴骨發育不良,導致鼻樑角度也比較塌)。
✏️Binder syndrome的鼻樑和鼻骨角度更平,整個臉看起來很扁;Crouzon syndrome也有所謂Midface hypoplasia,但是他的nasal bridge卻比較明顯。說起來太多種雖然都是Midface hypoplasia,但是卻有些微程度的差異。
🔎🔎🔎那到底要怎麼來判斷這顏面異常到底有沒有意義? #這是重點
如果發現有其他器官構造異常,同時還合併顏面異常,就要考慮是否有些基因問題或是特定症候群了。
#下巴後縮
小下巴有甚麼問題?
除了牙齒排列有問題,成年以後的插管困難,影響呼吸道等...跟之前其他種類的顏面異常一樣,如果合併不只一項超音波異常,就有可能是XX症候群的一種。
✏️至於有那些症候群跟小下巴有關呢???隨便列都十幾種,常聽到的有Cri du chat syndrome, 22q11.2 syndrome, Noonan syndrome, Pierre Robin syndrome, 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 Wolf–Hirschhorn syndrome...
總結~
所以大家可能會覺得,側臉輪廓在高層次超音波底下,只有一個簡單的切面,但事實上這個簡單的切面,給我們的資訊和意義一點都不簡單呢!
hirschhorn 在 Keng-Yuen Tseng, violinist 曾耿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I had the privilege of meeting Professor Hirschhorn in 1993 during the Queen Elisabeth Competition! He was a very kind and gentle person and a great artist! I remember when I went for the final round rehearsal with the Belgium National Orchestra, the personal manager greeted me and said: “Ah! You are the boy Philippe was talking about! You know, right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first round he called us and asked when was the last time we played Shostakovich no.1 concerto? You might want to looked at it now, a boy might make it into final and will play Shostakovich!”
Now thinking back, the entire Brussels competition was such an important experience in my life not only as a human but more important as a musician, artist like Professor Hirschhorn taught me to always uphold that highest level of artistry, professionalism and enthusiasm for music and life. I’m deeply grateful to have met him and when he passed on, world lost a great artist and human being.
There aren’t many film of his playing, but this short clip demonstrates his level of artistry and complexity of musicianship, please enjoy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