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在對英語系教授們喊話喔
【台灣未來的英語教育要更好,新興英文老師們要一起做的事】
我常常被外文系或英語系的學生問,如果想要當一個優秀的英文老師,要做什麼準備。當然,屏除掉同理心、愛、耐心這種老師基本要素,我常常跟他們分享的是:不只要學習「教」,更要學習「學習科學」,尤其是第二語言習得科學。
例如,我常常問他們,你們覺得要給學生 feedback 嗎?他們常常點頭說要。但再問下去時,通常就回答不出來了。
• feedback 要怎樣給比較有效呢?
• 你確定你給 feedback 時,學生都有接受到你給的 feedback 嗎?
• 為什麼有些 feedback 比較有效,有些沒效呢?哪些 feedback 比較有效?
• 在口說中,給 feedback 好像會打斷學生,那這樣還要給嗎?
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遇到第二語言習得相關專業的教授的細心引導,大多的台灣外文系 / 英語系出來想要教英文的準老師們,都難以回答(甚至是修完教程)。
用科學、實證研究來回答問題,而非用偏見甚多的「個人經驗」、「個人想法」來回答問題和執行教學,是每個頂尖教師應該對自己的要求 - 至少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時遇到的教授是這樣要求的。
所以不管是英語語用力、英語恆毅力計畫、英語搭配詞、學術寫作、還是全方位口說課,全部都有一個 "theoretical framework",依照著科學已知的內容,再去做教學,學生才不會變成「白老鼠」。
因此我期待未來新興的台灣英文老師們,大家能一起培養科學素養,在期刊論文裡面尋找教學上的答案。
「中文腦有可能剷除嗎?feedback 應該怎麼給好?input 和 output 誰比較重要?口說的自動化如何養成?」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期刊論文裡面呀呀!(在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 Teaching by principles 這種教程生用了20年以上的教科書裡找不到喔)。
✔︎ 以 corrective feedback 要怎麼給為例,頂尖的學者在期刊論文中做了十足的討論。
(以下23篇重要的論文,來自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Learning, TESOL Quarterl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Applied Linguistics 等重要期刊以及專書。本文純為臉書發文,恕無使用 APA style 呈現。若想知道作者,直接 google 應可查到)
1. How do learners perceive interactional feedback?
2. The effectivenes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in SLA: A meta-analysis
3.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4. Learner uptake in communicative eel classroom
5. Pattern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uptake in an adult ESL classroom
6. Reexamining the role of recas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7. Rethinking the role of corrective feedback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8. Uptake in incidental focus on form in meaning-focused ESL lessons
9. Recasts, language anxiety, modified output, and L2 learning
10. Implicit and explicit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2 grammar
11.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recasts on tense consistency in L2 output
12. Recasts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13.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in communicate classroom across instructional settings
14.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of recasts and learner uptake
15. Recasts in the adult English L2 classroom: Characteristics, explicitness, and effectiveness
16. Impact of classroom dynamic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recas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7. Feedback on corrective feedback — A cast study
18. Corrective feedback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 Interactional context and feedback in child ESL classroom
20. Feedback, noticing, and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21. Negative feedback in child NS-NNS conversation
22. Fine-turning corrective feedback
23. The effect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language aptitude, and learner attitud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rticles
「implicit中文」的推薦目錄:
implicit中文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完全是在對英語系教授們喊話喔
【台灣未來的英語教育要更好,新興英文老師們要一起做的事】
我常常被外文系或英語系的學生問,如果想要當一個優秀的英文老師,要做什麼準備。當然,屏除掉同理心、愛、耐心這種老師基本要素,我常常跟他們分享的是:不只要學習「教」,更要學習「學習科學」,尤其是第二語言習得科學。
例如,我常常問他們,你們覺得要給學生 feedback 嗎?他們常常點頭說要。但再問下去時,通常就回答不出來了。
• feedback 要怎樣給比較有效呢?
• 你確定你給 feedback 時,學生都有接受到你給的 feedback 嗎?
• 為什麼有些 feedback 比較有效,有些沒效呢?哪些 feedback 比較有效?
• 在口說中,給 feedback 好像會打斷學生,那這樣還要給嗎?
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遇到第二語言習得相關專業的教授的細心引導,大多的台灣外文系 / 英語系出來想要教英文的準老師們,都難以回答(甚至是修完教程)。
用科學、實證研究來回答問題,而非用偏見甚多的「個人經驗」、「個人想法」來回答問題和執行教學,是每個頂尖教師應該對自己的要求 - 至少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時遇到的教授是這樣要求的。
所以不管是英語語用力、英語恆毅力計畫、英語搭配詞、學術寫作、還是全方位口說課,全部都有一個 "theoretical framework",依照著科學已知的內容,再去做教學,學生才不會變成「白老鼠」。
因此我期待未來新興的台灣英文老師們,大家能一起培養科學素養,在期刊論文裡面尋找教學上的答案。
「中文腦有可能剷除嗎?feedback 應該怎麼給好?input 和 output 誰比較重要?口說的自動化如何養成?」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期刊論文裡面呀呀!(在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 Teaching by principles 這種教程生用了20年以上的教科書裡找不到喔)。
✔︎ 以 corrective feedback 要怎麼給為例,頂尖的學者在期刊論文中做了十足的討論。
(以下23篇重要的論文,來自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Learning, TESOL Quarterl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Applied Linguistics 等重要期刊以及專書。本文純為臉書發文,恕無使用 APA style 呈現。若想知道作者,直接 google 應可查到)
1. How do learners perceive interactional feedback?
2. The effectivenes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in SLA: A meta-analysis
3.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4. Learner uptake in communicative eel classroom
5. Pattern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uptake in an adult ESL classroom
6. Reexamining the role of recas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7. Rethinking the role of corrective feedback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8. Uptake in incidental focus on form in meaning-focused ESL lessons
9. Recasts, language anxiety, modified output, and L2 learning
10. Implicit and explicit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2 grammar
11.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recasts on tense consistency in L2 output
12. Recasts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13.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in communicate classroom across instructional settings
14.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of recasts and learner uptake
15. Recasts in the adult English L2 classroom: Characteristics, explicitness, and effectiveness
16. Impact of classroom dynamic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recas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7. Feedback on corrective feedback — A cast study
18. Corrective feedback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 Interactional context and feedback in child ESL classroom
20. Feedback, noticing, and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21. Negative feedback in child NS-NNS conversation
22. Fine-turning corrective feedback
23. The effect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language aptitude, and learner attitud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rticles
implicit中文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給英語冠詞學習的4大建議】台灣這50年來的冠詞教學、出版出了什麼問題?
"The devil lies in the detail(s)." (魔鬼藏在細節中)
英文的冠詞系統,一直以來都跟介系詞一樣,被視為非常難學的一塊 (DeKeyser, 2005)。除了冠詞系統語言本質上的複雜性 (complexity),又因為市面上對於「冠詞系統」的解釋的教科書、參考書,這近半世紀來其實沒什麼進步,和最新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大大的脫節,學生要學好更顯得天方夜譚。
先從教科書、和大家在誠品金石堂、博客來、PCHOME等等書局、書城買得到的語言書、文法教科書來說起。
這些書絕大部分,在針對冠詞系統的解釋時,分成「是否有特定指代」以及「第1次敘述、還是第2次敘述」來分起。剩下的其他即是遵循半世紀前所發行「XX文法」、「XXX英文文法」中所解釋的方式,並補述些「例外」和一些地理上(國家、地區、島嶼)的冠詞使用方法。最最令人害怕的,或許是網路上時而會傳閱的「要學好英語冠詞就靠這幾招!」相似文章。
但若只要有一些些教學經驗、或語言使用經驗的人就知道,真正在使用英文時,真的困惑我們的可能不是「敘述島嶼」、「國家」時的使用方式 (我們何時要一直寫這些東西!?)。
這樣的用法,google 一下可能就查得到其使用方法 (如:
菲律賓 (the Philippines) 。讓我們常困惑的,並不是「具象」(concrete) 的概念,往往是比較「抽象」(abstract) 的概念。
�
例如,到底什麼是特定指代呢?而什麼不是特定指代呢?這件事情的「判斷」本身,才是最難的地方,尤其當這樣的指代,有時還必須跟中文母語人士的大罩門「名詞可數不可數」「抽象名詞或具象名詞」交互考量後,才能最後決定是 a (n)、the、還是零冠詞。
第二語言習得領域祖師爺之一的 Larry Selinker 早在1972 年於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所撰寫「Interlanguage」一文中指出,當規則敘述不完全時,學習英文的人就非常容易過度簡化 (oversimplification) 規則。
如我時而聽到的,「老師~是不是名詞後面有介系詞片語修飾的時候,前面的名詞就要用定冠詞修飾」如此的發言,就是受到「過度簡化規則」,以及「沒有全面理解冠詞系統」的影響,而對語言用法產生的「錯誤假說」(Swain, 1985)。
要真正改善英語冠詞學習、教學,我在此有4項建議:
[1]
台灣的大學外文系中做研究的教授們(特別是第二語言習得、應用語言學為研究專業的),可以嘗試以普羅大眾可以理解的方式,撰寫一些冠詞使用方式相關的學習文章,全面性、不造成以偏概全性地,讓普羅大眾可以真正理解冠詞系統真正的奧妙。
[2] 英語老師在教學時,如果選擇教授,那麼應該要提供大量的 “context” 讓同學「討論」冠詞的使用,盡量以歸納以及演繹學習並存方式。 最佳的狀況即是提供完整的對話,或從「語料庫」中,取得 authentic input。
任教於 Georgetown University 的語言學大師 Antonella Sorace 曾經將介系詞和冠詞,敘述成很�「軟」(soft) 的結構。很「軟」的語言結構的使用方式,通常無法「死記」,而是需要判斷「上下文」。�
The man in that building is a pilot. (可以有幾種意思?)
A man in that building is a pilot. (可以有幾種意思?)
Courses offered at Harvard are rather comprehensive.
The courses offered at Harvard are rather comprehensive. (需要定冠詞?)
The man works in (the) fashion industry. (fashion industry 要加 the 不加 the?)
3. 學生在做自主閱讀時,用可以一篇短短、難度適中的文章進行「重複閱讀」。
我們在閱讀時很可能有以下的狀況:
第 1 次閱讀: comprehension-based (在看meaning)
第 2 次閱讀: 可以稍微注意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用 (稍微可以看 form)
第3次閱讀:因為意思很熟悉了,腦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分給「介系詞」「冠詞」這樣的 function words。
小朋友學習語言,通常比成人學習語言更有 implicit learning (內隱學習) 的能力。而成人要學習外語學得好, “attention” 和 “noticing” 是很重要的關鍵。沒有「注意」到的東西,很多時候就學不起來,包括對於 feedback 的注意也是如此 (另外一位語言習得山頭 Richard Schmidt 如此說)。所以「重複性閱讀」,可以藉由對於文章內容的「越來越熟悉」,讓我們注意到「閱讀第一次不會注意到的東西」。
4. 最後真的有興趣學好的人,歡迎來聽聽我的改變一生英文文法課(笑) 應該是目前為止台灣唯一一個使用最新英語冠詞理論在教文法的課程喔。
最後,祝大家學習順利!
implicit中文 在 Gavin職場英文- 介紹一個稍微有深度的字:implicit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implicit 是「不明言的,含蓄的」的意思。 比方: There was the implicit assumption that since I was hired I must be good enough to handle the job. ... <看更多>
implicit中文 在 微積分(Calculus)_隱函數微分法(Implicit Differentiation) 的推薦與評價
微積分_導數_隱函數微分法Calculus_The Derivative_Implicit Differentiation [提供中文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