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篇文章,受邀對兩位美國大使簡報
Presentality英文寫作分析:
前總統府英文演講撰稿人Andrew Yang在華府智庫工作時,因為寫了一篇文章,受邀對兩位大使演講。當時,他只是個22歲大學剛畢業的實習生。文章到底哪裡好?其實他那時也不太理解。
多年後的今天,他把文章的最初稿貼出來,分析他覺得為何會得到美國政策圈的專注:
★★★★★★★★★★★★
Dear Mr. Yang,
Your PacNet piece is the best thing I’ve read. Would you be interested in coming to New York to brief us on the topic?
★★★★★★★★★★★★
📌 這是我在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CSIS) 任職的時候,收到的一封 email。寄件人我早已經久仰大名,曾任美國駐中國大使。他跟另一位前大使正要前往中國,希望出發前邀請我到紐約跟他們簡報。
但我收到那封信,非常困惑。因為那時的我,才22歲。我剛大學畢業不久,在智庫也還只是個實習生。兩位德高望重的大使,為何會想要把我飛到紐約去跟他們簡報?
★★★★★★★★★★★★
他們 email 裡說是因為看到我寫的文章:“PacNet piece”。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寫政策分析評論,是某個週末心血來潮寫的。寫完之後發給我老闆 (也是一位知名的中國專家),他居然直接打我手機 (never happened before) 然後問:「這是你寫的?真的是你自己寫的?沒有其他人幫你?是你寫的?」
我跟他保證我沒有抄襲之後,他就把我的文做了一些修改,然後刊登到CSIS旗下太平洋論壇 (Pacific Forum) 的刊物 PacNet。隔週,華府的兩岸政策專家居然開始討論這篇文,然後文章又被其他國際媒體轉載。
然後我就接到這兩位大使的邀約。我一路都很困惑。
★★★★★★★★★★★★
📌 文章… 到底好在哪裡?
老實說… 我那時真的不知道。在文章刊登前,我就只是會議室角落的那個實習生,默默地聽那些地位崇高的專家演講。刊登後,聽到那些專家討論我寫的東西 (但不知道是角落的這個小孩寫的),我還是不知道到底戳到了什麼點。
後來我就遺忘了它。17年之後的今天 (哎呀,透露自己年紀了) 回去看,我才看出一點點頭緒。 有三個點,值得跟各位分享,希望對你的英文寫作有幫助。最重要的點,我放在最後,所以你也可以直接跳到後面看。
一點背景: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台灣跟美國政府的溝通。2004年寫的時候,陳水扁面臨選舉壓力,推公投,讓美國很不爽。台灣官方很多團來美國跟 CSIS 等智庫見面 (畢竟不能直接見美國政府),但溝通效果不佳。我這篇文章就是討論溝通為何沒有成果。
★★★★★★★★★★★★
📌 1. 寫的很假掰,有時也有用處
我回去看的第一個感想就是:我的媽呀,怎麼這麼假掰!?用一大堆很長的字跟句子,既班門弄斧,又超級難唸…
你看看這段:
Yet officials and experts from Taiwan have been unwilling to tread into the domestic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the referendum, and instead steadfastly insist that it is necessitated by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這是什麼鬼東西?
“tread into the domestic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the referendum”? “Necessitated by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Steadfastly insist”? 反正就是把一堆音節很多的字,串成很多很長的句子就對了。
所以,寫的不好對不對?其實也不一定。評估文筆的好壞,沒有一定的標準,就看你的讀者喜歡哪種口吻。
Is your writing good or bad? It’s your readers who decide.
那個時候的我,是一位22歲的實習生,面對的是美國政策圈的專家們,其中很多是研究所的教授,用字遣詞都很「知識份子」(不像我公司今天的客戶,都是只說接地氣白話文的創業家)。所以:
•我沒有寫 “low point”,而是寫 “nadir”
•不是寫 “toned down enough”,而是 “sufficiently moderated”
•不寫 “fits with”,而是 “accords with”
我看了都很想打我自己。可是… 就因為我的用字像一位政策分析 (或學術) 的人會寫的,才會讓對方覺得「這個是自己人」。反而是我的老闆會精神錯亂,因為這文筆跟他辦公室外面的那個小毛頭,反差太大。
所以有時候,用很複雜的專業字眼,是一種「建立可信度」的方式。反而在你變成你的領域的佼佼者之後,就可以大剌剌的用白話文,因為沒有人會質疑你的可信度。
★★★★★★★★★★★★
📌 2. 專業之餘,還是要玩點文字遊戲
專業歸專業,偶爾還是要來點文字遊戲,讓讀者「喔」一下,不然一直用 “policy speak” (政策的語言,無聊但是精準),沒人想要看下去。
這裡就是一段「文字遊戲」:
Taiwan believes that yelling is the only recourse when its hands are tied, and that the referendum is a rather loud amplifier.
我還記得當時這樣寫的目的,就是要給讀者畫面:把台灣想成一個人,雙手被綁住,就只能大叫,公投就被我比喻成擴音器。
下一段,我就繼續用「樂器」的比喻:
But the way Taiwan has been voicing its opinions is flawed, and repeatedly beating this broken old drum for weeks to American ears has clearly proved counterproductive.
我還記得一位同事看到這段的時候,抬頭對我說:「我還不知道你滿會寫的耶」。這就是我要看到的效果。*不過為何要從「擴音器」變成「鼓」?我也不知道。
總之,在你的文中撒一些好玩的效果,有助於讓讀者繼續看。
★★★★★★★★★★★★
📌 3. 但遠比文筆還重要的,是寫到人家心坎裡
即使我的文筆再好,它還是不是關鍵。畢竟華府每天有那麼多文章刊出,很多人文筆比我還要好,為何是我的這篇得到關注?
我現在回去分析,認為是我有「寫到美國人讀者的心坎裡」。
要了解這個點,必須回溯一下背景。我那時是實習生嘛 (不過文章刊登時突然被晉升為研究助理),工作就是安排大大小小的會議,其中很多是台灣的官員跟專家帶團來美國,幾乎都會來 CSIS 因為是主要智庫之一。
在一次次的會議中,我看台灣方很用力的解釋,但美方卻越來越不耐煩。然後下一個訪團光臨,也說同樣的話,然後美方就更不耐煩。我恍然大悟,看到問題在哪裡,才會「心血來潮」的寫了這篇文。
因為我每天都跟美方的政策專家混在一起,很自然的就用「他們的話」把事情寫出來,而且還把他們的情緒寫進去:
Most folks in Washington… believe that the referendum is first and foremost an election gambit.
…true allies do not undermine each other’s interests for immediate political gains. That Taipei fails to see this is mind boggling, and simply infuriates the Americans.
No more one-sided complaints about Beijing or its cozy relations with America in front of U.S. officials who still feel betrayed and want apologies.
很多屬於情緒的字眼對不對:mind boggling, infuriating, feel betrayed, want apologies, etc.
這些話,都是他們身處外交場合,擺在心裡但說不出來的話。突然有人如此直白的寫出來,也等於是為他們宣洩了一些情緒。
這提醒了我一件事:溝通時,把對方的情緒表達出來,有時比任何精闢理性的論點都要強大。
★★★★★★★★★★★★
📌 需要Andrew寫的政策分析評論和分析,請留言「I want to read the PacNet piece!」。
★★★★★★★★★★★★
Presentality每天都在追蹤與分析跟英文溝通/寫作有關的文章,如果想要透過我們這些「閱讀筆記」一起學習,可在 FB 追蹤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presentality/
📌 Presentality系列文章:
1. 看貝佐斯致亞馬遜股東的最後一封信,學一些英文寫作小撇步
https://bit.ly/3xCN1cC
2. 英文演講實用的結構與技巧
https://bit.ly/2PHu3Ax
3. 在演講中的四種敘述角度
https://bit.ly/39tNUtv
4. 詩人Amanda Gorman的英文演講技巧
https://bit.ly/39sI3on
5. 從 Most Dangerous Place 文章,看經濟學人寫作邏輯
https://bit.ly/3htqJEs
6. 寫作的終極目標是「提供價值」
https://bit.ly/3yA3gYe
7. 看 Bloomberg學資深記者如何寫文章
https://bit.ly/3i3am1P
8. 用字遣詞的敏感度
https://bit.ly/3pvVA5n
圖片出處: https://careers.csis.org/
in this place amanda gorman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持續,但學習不能中斷。
今天與同學分享Presentality最新的寫作技巧分析。
英文寫作絕對不只是將單字句型套用在模板上就好了。
用專業的寫作方法讓你的寫作有意義!
★★★★★★★★★★★★
最近疫情再次高升,駐台灣的Bloomberg 記者寫了一篇文章:
Complacency Let Covid Erode Taiwan’s Only Line of Defense
自滿讓 COVID 侵蝕了台灣唯一的防線
文章:https://bloom.bg/3ywfKA9
我們來看看Bloomberg寫的一篇好文章:
★★★★★★★★★★★★
📌 結構:當調查故事寫
這篇文章讀起來一點都不無聊,不只是因為它攸關我們的社會,也是因為他在結構上,就像一個偵探調查的故事:
1. Opening line: 戲劇性開場,不要無聊
2. Background: 然後再給簡短背景
3. Key moment: 影響後續發展最關鍵的事件
4. Outcome: 這個決定的後果
5. What to do: 國際專家建議應該怎麼做
6. But.....: 可惜,可能做不到
7. Details: 後面的部分,再進入細節
★★★★★★★★★★★★
📌 最好的開頭 = 簡短有力、抓住注意力、又可以做結論
我們先來看開頭三段:
All the virus had to do was get through the border.
Until this week, Taiwan’s Covid-19 containment appeared to be so effective that virtually no other defenses were put in place: few tests, no local surveillance to pick up undetected infection and close to zero vaccination.
Lauded as one of most successful places in the world at containment, a high level of complacency about the risks had set in among both the public and authorities. Covid-19 seemed to be something happening only in the outside world.
如果是我們認識大部分的人來寫,通常會從第二段開始。為什麼?因為總是要解釋背景嘛!而且任何人在研究這個議題,都會從背景開始教育自己,所以就不自覺的從背景寫起。
但他們不這麼做,反而以一個吸引人的方式開頭:
All the virus had to do was get through the border.
這個開頭有幾個優點:
•簡短一行,讓人不會看到一大坨字就不想要繼續看
•有故事性:好像病毒是一個入侵的敵人
•又是結論:怎麼會發生?一旦病毒溜進來了,就會發生
這種是非常理想的開頭:因為就算我沒有時間看剩下的,也會理解到文章的重點:邊境守的很嚴,但是裡面很鬆散。
第一句,下的太好了。
★★★★★★★★★★★★
📌 給一點背景後,馬上提到關鍵一個決定
記者們解釋背景的篇幅,就只有三段。他們很快就鎖定關鍵的一個 (錯誤) 決定:
The virus’s opening was an ill-fated decision on April 15 to shorten quarantine for airline crew to just three days, as carriers struggled to operate their cargo lines with staff undergoing 14-day isolation periods. Infected pilots introduced a more transmissible U.K. variant, whose spread was then accelerated through a network of “hostess bars” -- places both staff and patrons were reluctant to be associated with, making contact tracing more difficult.
如果他們再花 1-2 段解釋背景,文章就會變得有點無聊,會流失讀者。
所以他們在這裡提到關鍵的失策。
📌 Note:寫作語氣相對正式
這幾位記者,也許是受 Bloomberg 整體風格影響,還算正式。
從哪邊看的出來呢?
The virus's opening was an ill-fated decision...
輕鬆口語化的文章,絕對不會用 "ill-fated" (ill 就是生病/不好嘛,fate 就是命運,所以就是「之後的命運不好」的一個決定。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字就是了。
另一個例子,看這句:
Infected pilots introduced a more transmissible U.K. variant, whose spread was then accelerated through a network of “hostess bars” -- places both staff and patrons were reluctant to be associated with, making contact tracing more difficult.
哇噻,尤其 "reluctant to be associated with",好。。。委婉啊
怎麼樣寫的平易近人一點?
Infected pilots carried a more transmissible U.K. variant, which then spread quickly through a network of "hostess bars". This also made contact tracing harder — because staff and customers didn't want to admit that they worked at or visited these bars.
稍微長一點,但是用的字都比較直白簡單。
★★★★★★★★★★★★
📌 強調嚴重性
這個失策跟破口,有多嚴重的後果?
Taiwan reported 267 new infections Wednesday, bringing the total over the past few days to 1,291 -- a small number in global terms but an astonishing one in a place that, before May 1, had posted just 1,132 cases during the entire pandemic.
The surge from zero to quadruple digits signals that undetected spread has been occurring for months, and concern is now growing that Taiwan will go the way of other cautionary tales, from the outbreak last year in Australia’s Victoria state that took a brutal three-month lockdown to quell, to Thailand’s ongoing surge driven by prison clusters.
"The surge from zero to quadruple"
這邊,寫的非常好,因為雖然不是真正的 rhyme,還是聽起來很近,所以有節奏感。
"Go the way of other cautionary tales" 又是一個文筆很好的寫法,就是「變得跟那些拿來警惕大家的故事一樣」的意思。
但是記得,別在聊天的時候用這些啊,對方會覺得你很奇怪。
這邊他們把最壞的可能性帶進來:就是台灣可能變得跟那些 cautionary tales 一樣。
這邊也讓讀者緊張起來。
但因為他們寫 "concern is now growing...",又沒有說「誰的 concern」,所以應該要馬上帶具有可信度的 source 進來:
“If they have 300 diagnosed cases, they have 3,000 cases in the community -- they just don’t know it.” said Gregory Poland, a virologist and director of the Mayo Clinic’s Vaccine Research Group. “It’s going to require a hard lockdown, what’s called a circuit-breaker approach, and then getting the vaccine out as quickly as they can.”
這樣就比較有可信度了,也指出一個解決的可能性:lock down,然後疫苗。
但是...
★★★★★★★★★★★★
需要完整分析的同學請留言「看 Bloomberg學資深記者如何寫文章」。
我們每天都在看跟英文溝通/寫作有關的東西,如果想要透過這些「閱讀筆記」跟我們一起看,可在 FB 追蹤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presentality/
★★★★★★★★★★★★
Presentality系列文章:
📌 看貝佐斯致亞馬遜股東的最後一封信,學一些英文寫作小撇步
https://bit.ly/3xCN1cC
📌 英文演講實用的結構與技巧
https://bit.ly/2PHu3Ax
📌 在演講中的四種敘述角度
https://bit.ly/39tNUtv
📌 詩人Amanda Gorman的英文演講技巧
https://bit.ly/39sI3on
📌 從 Most Dangerous Place 文章,看經濟學人寫作邏輯
https://bit.ly/3htqJEs
📌 寫作的終極目標是「提供價值」
https://bit.ly/3yA3gYe
in this place amanda gorman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寫作的終極目標是「提供價值」
今天再次分享Presentality的精闢寫作技巧分析。
快去追蹤他們的專頁!
★★★★★★★★★★★★
我在美國上大學跟研究所的回憶,就是只要跟學術扯的上邊的課程,就超級,超級無聊。所以當我看到 Youtube 上這門學術寫作課程的時候,我根本不想看。
但這個學術寫作影片居然有兩百萬的點擊!
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到底是為什麼。
★★★★★★★★★★★★
✍️ 1. 教授從一開頭就用 surprise opening
教授一開始的重點,就已經教我們把思考「反過來」:
Most schools teach writing to freshmen. Not us - we teach it to faculty. Because we've found that as students come into college and gain knowledge, they become WORSE writers.
Faculty members are the worst. So we target them.
他們發現,大一進來的學生其實很多寫作能力不差。反而是那些經過多年學術洗禮的教授們,寫出來的東西越來越爛。
所以他們要教的不是學生,而是教授。很多讓人記憶深刻的演講,都有這種「把思考模式倒過來」的點,從 Sir Ken Robinson 在 TED 的演講說學校是抹殺小孩創意的地方,到「被討厭的勇氣」。如果你的思考模式跟別人正好相反,這就變成非常好的演講開場。
我完全同意他的觀察。我經歷美國好幾個高等學府:兩所大學 (因為轉學)、研究所、然後在國際科學組織跟一對大牌教授共事六年,也發現:學術地位跟溝通能力,沒有特別大的正向關係。
★★★★★★★★★★★★
✍️ 2. 你要放在心上的不是規則,而是讀者
他說很多學術寫作,都只關心規則 (rules):看其他學者從以前到現在是怎麼寫的,有什麼明定的規則或是潛在的行規?
這些基礎的寫作元素當然重要! 但其實呢,進階寫作的人最需要放在心上的不是規則,而是讀者 (readers)。
除非你寫的是重複性很高的而且有跡可循的,如法律文件,不然光是遵守「規則」其實沒什麼用。他這裡用了一個厲害的溝通者的 favorite trick:介紹兩個對立的 ideas:rules vs. readers,而且兩個都是 r 開頭,形成一對。
為什麼要 focus 在讀者呢?
★★★★★★★★★★★★
✍️ 3. 學術寫作的出發點,跟讀者的出發點常常不同!
很多學術界的人寫作的方式,是用寫作來「思考」:邊寫邊想。
可是,當他們的作品到了讀者面前,讀者肯定會用「自己的思考模式」來閱讀。
所以讀者才會時常看不懂。他用圖片中的「視覺」呈現 writer 跟 reader 看 text 的不同角度。
★★★★★★★★★★★★
✍️ 4. 如果你的寫作沒有帶來價值,其他的都不重要!
他回憶有一次,一位研究生跑到他的辦公室,跟他大聲抱怨,說他寫的論文都邏輯清楚而且很有說服力,但外面的期刊都不願意刊登。
他告訴這位學生:**如果你寫的東西沒有給讀者帶來價值,**那多「清楚」或是「具說服力」,一點也不重要。
這位教授分享,為何這個點對於學術界的人來說,如此難理解:
In academic settings, people are PAID to read your stuff. But once you step outside into the world, this isn't true anymore. Readers out there will only read your stuff if they think it's valuable.
沒錯,大學是「付錢」給教授來看你的東西的!所以他們才會願意看,不然誰那麼無聊,花一整天看學生和其他教授寫的東西!?
在外面的世界,就沒有這麼好的事了:你的東西一定要提供價值。其實演講也是一樣。如果你的演講沒有帶來附加價值,就別說了。所以我們公司 Presentality 的中文才會叫做「核心觀點」:因為必須有一個有價值的核心觀點帶給聽眾。
★★★★★★★★★★★★
看到這裡,同學有沒有需要這堂公開課和更詳細的講解?
📖 需要的同學請留言「Readers out there will only read your stuff if they think it's valuable.」。
★★★★★★★★★★★★
Presentality系列文章:
📌 看貝佐斯致亞馬遜股東的最後一封信,學一些英文寫作小撇步
https://bit.ly/3xCN1cC
📌 英文演講實用的結構與技巧
https://bit.ly/2PHu3Ax
📌 在演講中的四種敘述角度
https://bit.ly/39tNUtv
📌 詩人Amanda Gorman的英文演講技巧
https://bit.ly/39sI3on
📌 從 Most Dangerous Place 文章,看經濟學人寫作邏輯
https://bit.ly/3htqJ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