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蘭一天遇到兩次詐騙的故事』
昨天接連兩次碰到詐騙行為
本人當然是沒有被騙啦,但是第二件真的很可怕,大家一定要看一下!
第一件詐騙-DHL
早上接到068168xxxx開頭的電話,一聽到對方開頭說我們是DHL
我就掛電話了,因為之前在台灣人在荷蘭的社團就有看到有人分享詐騙手法
聽說會騙你說有人假冒你的名義利用DHL的包裹洗錢
之後電話會轉來轉去,最後轉到上海的海關還是警察署的,之後會要你提供你的護照、銀行帳戶,最後逼你去轉帳。
第二件詐騙-iphone維修店包裝
因為在找工作的原因,前段時間有在一些華人的網站po本人的微信帳號
(當下是想說微信很少在用,只是為了找工作,所以留了也覺得沒差)
過了一個月之久,都沒有接到聯繫
直到昨天中午左右,有一個名字叫Steven的人加我微信(圖片一)
傳送邀請的時候註明說是工作
看了一下對方的資訊,地區是在英國(可是卻在荷蘭找人工作!?)
又看了一下對方的朋友圈(類似LINE的主頁)
上面看起來蠻正常的,都有PO文,但大部分都是風景照,沒有和朋友或是本人的合照
後來問了對方是什麼工作,對方也只說了是iPhone tablet維修店包裝(圖片二)
之後我們語音了8分鐘,對方聲音雖然很斯文但是工作內容還是講得很不清不楚(圖片三)
主要是說一天可以賺80歐,大部分都找留學生,一個禮拜工作三到四天
最詭異的是,問我現在有沒有空,要跟我約在我家附近的火車站,說20分鐘以內會到
這個時候我腦袋在想如果對方是要綁架我怎麼辦?哪有人說要面試直接約當天的?
這20分鐘我的腦袋想了很久,會不會像電影一樣被綁架?會不會對方直接搶劫我?
中間我還直接複製他的微信帳號google搜尋,都發現一些在華人網對方發的奇怪文章
對方還假扮是女生的帳號上網徵男友(WTF?)
雖然我衣服都換好準備要出門了,對方也傳訊息說他到了還打來,最後我沒出門,直接把對方封鎖。
後來問一問中國朋友,她回了我一則新聞『求职需谨慎 “代修iPhone”可能换来三年牢狱』
https://www.chineseinla.com/f/page_viewtopic/t_713940.html
文章內容是在講美國發生的詐騙故事,利用假iphone或偷來的iphone去蘋果直營店換新機再轉賣,想不到同樣的手法也蔓延到荷蘭了,希望各位新移民和交換學生務必小心,不要因為想賺錢而誤入歧途。
可能讀者會覺得為什麼我都準備要出門?這點有點白痴。但是歹徒的手法"20分鐘以內會到"就是讓受害者沒有時間去思考整件事情,轉而就出門。其實大部分的詐騙手法都是如此,沒有給受害者時間去想,當下著急很有可能就走入陷阱當中。
差點被詐騙的心得:勿在網路上留個人電話號碼和通訊帳號,如想求職請直接聯絡雇主。
希望寫這篇不會被炮,分享出來也只是想提醒大家,不要成為受害者!
後續(圖片四):隔天又有另一個微信邀請,還註明了是荷蘭工作,對方地區也在英國,我直接把對方加入黑名單,真的太可怕了….
「iphone line傳送訊息聲音」的推薦目錄:
iphone line傳送訊息聲音 在 鄺俊宇 Roy Kw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科技進步,令我們輕易得到,卻失去了付出的珍貴。」我們可能想迴避付出這「0.99美元」,而選擇免費的「微信」,但今天「微信」的「公眾平台」要求用戶上傳手持身份証的照片,彷如入冊,不需付錢,卻要付出言論自由。我們是否要反思「付出」與「得到」的智慧?
《WhatsApp的「0.99美元」》 鄺俊宇
WhatsApp決定向android用家收費,引來iPhone與android兩派用家的爭議,事緣iPhone用家一次性繳付0.99美元可享終身使用權,但android用家則每年要繳交0.99美元(約8港元),逐年收費。
Android用家抱怨:「怎麼iPhone一次繳費終身使用,而我們則逐年收費?這不公平!」iPhone用家反駁:「最初我們付費下載WhatsApp時,又不見你們說不公平?」雙方爭議,焦點落在「歧視android?」與「優待iPhone?」的論點上。
繼「兩個剔」和「最後上線時間」後, WhatsApp的「0.99美元」再次引起矛盾,受災範圍從情侶之間,朋友圈子,擴大到兩派手機用家的爭議,不愧為本世紀最邪惡程式之一。
Whatsapp不一收費固然有厚此薄彼之嫌,但能負擔一部數千港元的智能手機,卻不能付得起這僅能買瓶可樂的八塊錢,說不過去吧?
有學生朋友可能抱怨:「我沒有信用咭,不能在App Store付款,Whatsapp沒有照顧我們。」18歲以下的學生朋友沒有信用咭,難免有怨言,但如果「收費」是Whatsapp的災難,那麼這不正是朋友間守望相助的時刻嗎?有信用咭的朋友可以充足其他人的挪亞方舟:「我有信用咭,替你支付Whatsapp費用好嗎?」
沒有信用咭的朋友會感激,面對Whatsapp試用期未滿便不能發訊息的不近人情,八塊錢令對方的Whatsapp不變啞巴,較請朋友喝瓶可樂更具意義吧? Whatsapp的「0.99美元」制造一次關心朋友的機會,發揮社交app的作用,用心真良苦。
回想從前SMS的年代,一個短訊一塊錢並不花算,為了跟朋友們保持同台的免費訊息,儘管那個只有3個人使用的電訊公司服務多爛,大家也被逼成為其客戶,忍受每天斷3次線的痛苦。
沒錯,「兩個剔」和「最後上線時間」帶來了猜疑的痛苦,但Whatsapp的出現,能免費傳短訊,節省了每月跨台傳短訊的費用,令被逼同台的風氣消失,應記一功;從前要透過電郵才能夠傳送的相片,影片及聲音檔,Whatsapp用幾個按鍵代替了,簡化程序;而Whatsapp早在「使用條款」中表明提供一年免費服務,其後可能收費,話說在前。
但為何Whatsapp宣佈收費時,除了被批評「收費不公平」外,還被網民指責「界面簡陋」,「爛app怎能收費」。收費前,未曾聽聞這些評語;收費後,不滿whatsapp的訊息洗版。有建議轉用免費通訊App「Line」,一時間Whatsapp成為眾矢之的,彷彿犯下彌天大罪,撇除收費不一的問題,Whatsapp收費有何不妥?
是否在不知不覺間,我們都習慣了免費午餐?
記得小時候,很努力把零用錢儲起來去買唱片,滿心歡喜的帶回家翻聽再翻聽,同樣的旋律可以一天聽百次而不厭,因為得來不易,所以更見珍惜;遇上喜愛的電影,儲錢買戲票入戲院,錢不夠,買VCD;電影可以買影碟,但電視節目錯過了則難重溫,故我會彷如約會般準時守在電視機前;錄影機也成為我小時候的好拍檔,我很珍惜每盒僅180分鐘儲存量的空間。
直到長大後,科技進步得能把從前家中的電視機、電腦、唱片機、VCD機、遊戲機,錄影機,全都放進幾吋的智能電話裡,差在未有冷氣機的功能。要聽歌,有「Youtube」;要看電影,有「PPS影音」;要看電視節目,有免費app可以直播或重溫;要玩遊戲,從「angry bird」到「candy crush」,數千免費遊戲可以填滿你每分鐘。
科技進步,令我們輕易得到,卻失去了付出的珍貴。
有否留意,從前可以聽很久的一首歌,現在沒有那麼耐聽了,這可能是作品的問題,但更容易是選擇太多,因為只要動動手指,你就能在Youtube找到另一首歌。從前要儲錢才能擁有的旋律,現在花幾秒搜尋歌名便能收聽,無條件得到令我們變得更花心,直到HMV也傳出破產清盤的消息,我們才驚覺有多久沒有付款來買唱片?
從前要坐定定才能專心看的電影,現在能在車程中拿著數吋屏幕觀看,但代價是不斷因外間的干擾而破壞該部電影的營養,當主角說出最觸動的對白時,抬頭一看卻發現自己錯過車站,繼而狼狽下車。這樣子欣賞電影可能不用錢,但筆者寧願花錢來買那一份專注。
我們不用擔心錯過某部劇集的精彩部份,因為facebook的動態中很快會有朋友分享,然後你可以看到鍾嘉欣如何崩潰,王祖藍跟王菀之合唱的「我真的受傷了」,但為何感動的位置總有點遺缺呢?原來我們欣賞濃縮了的精華,卻在浪費鋪排了的精彩,我們根本沒有付出時間與角色建立感情,甚至沒有看過那部劇集,如何能教人重拾從前心情隨劇情變化的忐忑?
沒有付出便得到,失去時並不會痛。就如小時候儲錢買回來的漫畫發黃了也不願棄掉,但現在刪除手機app只花幾秒鐘,反正可以隨時再下載。
在我們渴求零付出的同時,其實也在扼殺創意的萌生。創作人缺乏動力,因為在「免費時代」,創意變得不值幾塊錢,當創作或發明要收費時,人們自然的回應:「有其他免費的代替品,為何我要付你賬?」這不單針對Whatsapp的「0.99美元」,而是我們對「付出」與「得到」的價值觀問題。
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斷不能連我們的價值觀也扭曲。
我們迴避「付出」,但其實「付出」是珍惜的必要條件。有時候,付出或許會比不付出得到更多,不只金錢價值,愛情如是。試想想,你不需付出便能得到另一半的溺愛,和你不問回報去付出,而另一半也努力付出的相愛,前者溫度容易流失而不會彼此珍惜,後者鎖住溫度而不會輕言放手。
如果覺得Whatsapp好用,是值得花0.99美元購買,雖然筆者仍然討厭「兩個剔」和「最後上線時間」等萬惡功能。但相比免費的「微信」,你不用付款,但卻要付出言論自由。曾有用戶傳送「南方周末」四字,系統卻回應:「你發送的消息包含了敏感詞,請調整後再發。」,「南方周末」四字有何敏感?最可笑是執筆之時,據消息指,「微信」的「公眾平台」收緊管理,要求使用者提供真實姓名,電話,甚至要求你手持身份証拍張照片上傳,彷如你不知犯了什麼罪而鎯鐺入獄。
為了迴避付出「0.99美元」,而投身可能被監控的行列,當有一天真的有敏感事情發生,你才會驚覺「不付出」比「付出」失去更多。在大原則下,相信讀者會與筆者一樣樂意付這0.99美元,只是希望Whatsapp能開發更方便的付費渠道吧?
不要讓時代巨輪令我們遺忘了「付出」的可貴。
台灣《蕃薯藤》散文作家 鄺俊宇
上集:《Whatsapp的「最後上線時間」》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2350904905483&set=pb.783195482.-2207520000.1360061149&type=3&theater
《台灣蕃薯藤網站》http://n.yam.com/yam/life/20130206/20130206203288.html
作者專頁:《鄺俊宇》
http://www.facebook.com/pages/鄺俊宇-Roy-Kwong/18809502474
(備註:為免發生上次《Whatsapp的「最後上線時間」》被某些專頁刪去作者名後張貼,然後引起網友間罵戰,如各專頁朋友想轉貼,請直接轉貼這張相片,而非複製文章,有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