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學校是GLOBE(全球學習與觀測裨益環境計畫)學校嗎?
上週六超過二十名高中自然老師從台灣各地來到中壢,參加AIT與中央大學合辦的「如何教授科學寫作工作坊」。前英語教育研究員Bob Powell以二十多年來在美國指導雙語學生的經驗,分享撰寫英語科學報告的核心元素,以及如何幫助學生一磚一瓦建立學術寫作的能力。此外他也以卡內基訓練技巧,傳授老師各種英語簡報技巧。
每年台灣GLOBE學生都會在國際科學線上研討會(IVSS)提交科學研究報告,並積極參加GLOBE學生科學研究展覽。今天的課程將幫助GLOBE教師和學生為這些GLOBE科學活動做更好的準備。GLOBE計畫使台灣師生能夠與全球共124個參與國交流並分享科學數據。立馬了解GLOBE計畫:https://www.globe.gov/de/about/overview #GLOBE #Environment #science
Are you studying in a Global Learning and Observation to Benefit the Environment (GLOBE) school? Last Saturday over 20 GLOBE Program teachers from across Taiwan came together in Zhongli to participate in a workshop co-hosted by AIT and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Drawing from over 20 years of experience teaching bilingual students in the U.S., former English Language Fellow Bob Powell focused on the essential elements in an English science report, as well as the essential building blocks to lay down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ultimately achieve successful academic writing. Additionally he shared a few English presentation skills by referring to Dale Carnegie’s methods. Each year, GLOBE students submit science research reports as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Virtual Science Symposium and participate in GLOBE student research exhibitions. The class helps teachers better prepare their students for these GLOBE science activities. The GLOBE project enables Taiwa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onnect and share scientific data with GLOBE participants in 124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GLOBE, please click https://www.globe.gov/de/about/overview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的推薦目錄: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的教授教我,每天必做的那2件事】
文章 highlight: 「在踏進教室裡之前,用科學方法理解怎樣製造好的條件,應該是每個老師必做的事情。」
有關外語 /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最早的論文普遍被認為是 1967 年 Pit Corder 教授的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和 1972 年我的老師的老師 Larry Selinker 教授的“Interlanguage"。當時的語言習得研究還有點 "pre-scientific",1972 年的 paper 某種程度上是當時 Selinker 和一些語言習得大頭 Susan Gass、Patsy Lightbown 在廚房裡聊天聊出來的結論。
一直到現在,為了一直保有每天都在進步的教學品質,我只要一感覺需要充電時,一則會看期刊、一則會回到「學習」和「學習者」上思考。其實這樣的習慣和想法完完全全來自我在哥大的老師。
她那時說,Larry 的 Interlanguage 這篇 paper 她看了超過 500 次,每次看都會得到不一樣的想法 (Interlanguage 的意思就是 "learner language",包含了母語跟外語成分的一個獨立語言系統) 。
雖然 interlanguage 研究裡頭在 2020 年崇尚multilingualism 的時代看起來,有些 ideas 可能不夠「政治正確」,但身為一個好的英文教育者,有一件事情我覺得仍然不變:
要不斷藉由不同的 research methods 搜集 "learner data" ,以去系統性地分析學生「難處」、「想法」、「成長」、「負成長」、「瓶頸」才能理解教學的最佳下手處。
➠ 這不就是21世紀開始我們常常聽到爛掉的「大數據」嗎?
可惜近幾十年來台灣的英語師培過度注重對「語言學」、「教育學」、「社會心理學」的訓練,有點錯將「教英文視為跟教別的科目一樣的體系、或錯將「英文好」視為「會教英文」、抑或錯將「會解釋語言」跟「會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劃上等號,讓學生常常學半天沒有進步(即時的口說跟寫作就是照妖鏡),也讓很多在教學現場的老師無所適從。
✔︎ 因此 4月份將推出的師培,我將標榜一件事:要從 learner 下手、去看 learner language、才能有意義地去思考 assessment 和 teaching,讓教學回到「學習本質」去研究。老師們也將被引導如何藉由看期刊和看 learner data 以達永續進步。
✔︎ 什麼是 language teaching? 當初我的老師在課堂裡要大家定義。簡單來說,她認為就是 "creating favorable conditions"(製造好的學習條件)。
「在踏進教室裡頭,用科學方法理解怎樣製造好的條件,應該是每個老師必做的事情。」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時事英文] What is 「晶晶體」?
看到各位老師都在網路上對「晶晶體」發表意見,我也來湊一腳好了。
在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中,「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包含雙語及多語的轉換──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學者們對語碼轉換也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讓我們來釐清一些詞彙的定義:
★★★★★★★★★★★★
1、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係指於對話的語句中,使用一種以上的語言進行交替,一些學者也稱為句間轉換(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例如:你為什麼要用「雞」這個字?What were you thinking?
2、語碼混用(code mixing)係指語句內的語言轉換(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例如:Actually,寫這篇文章可能不是好的idea,可能會被haters罵。
語碼轉換可視為一種社會現象,亦可根據社會文化的脈絡(sociocultural contexts)將語碼轉換分為兩種:
a.情境語碼轉換(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情境語碼轉換」係指情境的轉變所引起的語碼轉換──「說話者需要改變自己的語言,以適應不同的情境。」例如,我在與朋友討論政治新聞時,可能會用正式的中文;但聊一般的生活議題時,則使用臺語。
b.隱喻語碼轉換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隱喻語碼轉換」係指在情境不變的情況下,說話者為了改變語氣或雙方的關係而轉換語碼,以表達某種特定的意圖。此舉打破了情境與語言選擇的關係,因此交際的對象就需要花費更多心力來揣測語碼轉換的用意。例如,我以親切的臺語叫孩子來吃飯,他們卻不予理會;但當我使用較正式的中文時,則可增強語氣並賦予語言更多的力量。
★★★★★★★★★★★★
3、語域(register)係指於不同場合或領域中所使用的特定語言風格。好比新聞用語、辦公用語、課堂用語、廣告用語或日常談話。例如,我在非正式的場合中可能會用「爸爸」(dad) 而不是「父親」(father)。
★★★★★★★★★★★★
4、外來語,又稱外來詞或借詞(loanword),意即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辭彙。例如,披薩(pizza)、冰淇淋(ice cream)、吐司(toast)、與三明治(sandwich)(不好意思肚子有一點餓,還沒吃晚餐)都是外來語。
★★★★★★★★★★★★
5、洋涇浜語 (pidgin) 又稱「混雜語言」,是一種簡化的自然語言。由缺乏共同語言的群體所發展而成,其地位低於一般語言。例如,洋涇浜英語(Chinese Pidgin English)是19世紀中外商人所使用的混雜語言。僅有口頭形式,而無統一的書面用語,其變體亦相當繁複(long time no see、no can do、look see)。
★★★★★★★★★★★★
6、克里奧爾語 (creole) 是一種穩定的自然語言,由洋涇浜語發展而成。其特徵為混合各種語言的詞彙,有時也會摻雜其它語言的文法,故亦稱作混成語或混合語。例如,港式英語的「yum cha」(飲茶),以及星式英語(Singlish)中「wah」(吃驚)與「shiok」(酷)等詞彙。
★★★★★★★★★★★★
7、跨語言實踐 (translanguaging) 是由多元識讀與多模態的概念衍生而來,旨在強調語言實踐中的變動性。由於當代語言的使用,習慣混雜各種不同的語言,並結合多元媒介來建構意義以進行溝通,因此「跨語言實踐」常使用在語言教學。
★★★★★★★★★★★★
語碼轉換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乃因社會對人們的言行產生約束力──「語言行為策略及語言形式的選擇,常取決於說話者與聆聽者的社會地位」。沒有任何一種論述,能夠全面地解釋「語碼轉換」此一社會語言學現象。但通過不同學者的研究,我們得以對該現象有更深入的瞭解。
我個人認為,李晶晶的「晶晶體」乃出於習慣,亦能藉此拉近其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而韓市長於美國商會的演說,是否屬於「code switching」的範疇?就讓同學們自行下結論了,因為我想--keep living。
★★★★★★★★★★★★
參考資料:
Auer, P. (Ed.). (2013). 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Routledge.
周振鶴. (2013). 中國洋涇浜英語的形成.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55(5), 1-18.
Cohen, L., Manion, L., & Morrison, K. (2007).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許朝陽。 (1999年)。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與心理。外國語文,(2),57-60。
何萬順. (2009). 語言與族群認同: 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 語言暨語言學, 10(2), 375-419.
Joshi, A. K. (1982, July). Processing of sentences with 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9th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Volume 1 (pp. 145-150). Academia Praha.
Ke, I. C., & Lin, S. (2017). A translanguaging approach to TESOL in Taiwan. English Teaching & Learning, 41(1), 33-61.
Muysken, P., & Muysken, P. C. (2000). Bilingual speech: A typology of code-mix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n, L. K. (2003). 台灣雙語併用者的語言使用與語言功能的分化. In 中國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Photo: Google.com
★★★★★★★★★★★★
關於Singlish的相關報導lah: http://www.bbc.com/culture/story/20160919-the-language-the-government-tried-to-suppress
★★★★★★★★★★★★
More at 阿滴英文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在 What are the ma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的推薦與評價
There are lots of possible methods, including the ones presented by moramodules (visit the site for more information):. The 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