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大家分享過血液中的錐蟲(trypanosoma),今次再與大家看看另一類的血液寄生蟲--微絲蟲(microfilaria)。它們是線蟲(nematode)的幼蟲。成年的線蟲會寄生在不同的身體組織中,但其幼蟲會被釋放到血液中,令寄生蟲可以透過吸血的昆蟲(如蚊子)傳播。
重要的血液微絲蟲包括班氏絲蟲(Wuchereria bancrofti)、羅阿絲蟲(Loa loa)及馬來絲蟲(Brugia malayi),我們可以透過其尾巴的形態去分辨其品種。圖中所顯示的是班氏絲蟲。班氏絲蟲的尾巴是沒有細胞核的,而其他兩種微絲蟲的尾巴都有細胞核。
班氏絲蟲會入侵及破壞淋巴系統,影響手腳的淋巴液循環,令手腳出現嚴重的水腫,皮膚變厚。受影響的手腳變到粗得像象腿一樣,因此這疾病又叫做象皮病(elephantitis)。
班氏絲蟲其實跟香港很有淵源。有「熱帶醫學之父」之稱的白文信爵士(Sir Patrick Manson)是位蘇格蘭醫生,他首先發現班氏絲蟲可以經蚊子傳播。
但白文信爵士在香港行醫多年,並在1887年創立了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是今日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他是該學院的首任院長,是中國國父孫中山的老師,而書院的另一位老師康德黎甚至在孫中山被清政府逼害時提供幫助,幫助義士逃離極權政府的追捕。
白文信爵士除了對寄生蟲醫學有貢獻外,他更從蘇格蘭引進乳牛,在薄扶林飼養並生產牛奶出售,他成立的公司就是今天大家都很熟悉的牛奶公司。
就讀港大醫學院的朋友聽到白文信爵士的名字應該會覺得異常親切吧,因為位於沙宣道的香港大學醫科生宿舍白文信樓就是以他來命名。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