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賣不動,蘋果布局7大技術再造巔峰
蘋果來說,2019年是充滿變數的一年。去年11月起,公司宣布將不再公布iPhone、iPad及Mac等產品的個別銷售量,緊接迎來第一季的銷售寒冬,降低手機銷量減少所造成的衝擊成了當務之急。
過去幾個月來,蘋果經歷好幾次高層的人事異動,也不斷招兵買馬找來各領域的大將。無論是AR、智慧家居、新的訂閱服務或是自駕車,在在都顯示蘋果不只想要多角化經營,更想要成為各領域的龍頭企業。
AI技術
雖然在2011年就推出Siri的蘋果,算是率先發展AI技術的大公司,但蘋果卻是大大落後亞馬遜及Google這兩個後來居上的競爭者。根據研究公司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目前在美國的語音助理市場中,亞馬遜和Google共占94%的市場,蘋果只有少少的6%。
智慧家庭
AI技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蘋果並沒有放棄對智慧家居領域的野心。對此,蘋果找來微軟前副總裁,曾於2013年成立智慧門鎖公司Otto的Sam Jadallah成為智慧居家部門的負責人。
AR技術
AR技術方面,有30年經歷的iPhone行銷老將Frank Casanova被指派擔任AR部門的全球產品行銷主管,顯示蘋果在發展AR技術上的決心。
約一年半前,蘋果在iPhone上推出AR平台ARKit,並據傳將於2020年推出自家開發的AR頭戴式裝置,屆時將可支援iPhone的許多功能,包括簡訊、打電話及視訊。
新聞訂閱服務及原創影音平台
蘋果可能在今年春天就會推出新聞訂閱服務,這項被稱為「新聞版的Netflix」的訂閱服務,讓用戶可以透過訂閱,在iPhone上的內建App讀取美國各大主要報社的新聞。
自駕車
蘋果的自駕車計劃「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可說是科技界最神秘的計劃。關於它的消息少之又少,就連它的最主要競爭者Waymo都已經在鳳凰城開始測試自駕車叫車服務,蘋果的自駕車仍沒有什麼消息。
零售業務
這個月初,被外界認為有可能會接任蘋果執行長的Angela Ahrendts宣布將辭去零售副總裁的職位。她在任內成功把蘋果實體零售店轉型成顧客的休閒去處,將蘋果融入人們的生活中。根據專門研究國際品牌與用戶親密度的國際機構MBLM,在2016到2018年間,蘋果是美國人們心中最感到親密的企業品牌。
數位健康領域
在CNBC的一場訪談中,庫克表示數位健康領域的發展將是未來幾年蘋果在成長上的關鍵。他希望將過去被機構所把持的健康數據,可以還權於民,讓每個人都能掌控自己的健康。他更強調:「或許當我們在未來往回看時,會發現蘋果對人類做出的最大貢獻,是在健康上面。」
#蘋果 #技術 #資策會 #服創所
mac ai降轉 在 凱基樂活理財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12個極可能跑出新股皇的科技行業(下) 】
繼續介紹,可能出產未來新股皇的科技行業
7. AI網絡攻擊
不時有新聞報導,謂某公司電腦遭黑客入侵,大量客戶資料被盗云云,如2012年,全球最大信用卡交易處理商之一Global Payments(GPN),被黑客入侵,逾1,000萬名用戶受影響。正如電影情節,起初只是人類黑客,大戰人類IT部門,但隨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發展,料終演變為AI不斷自行尋找目標系統弱點,再發動攻擊;防守方亦須不斷升級,展開AI軍備競賽。
除電腦入侵,不法之徒亦會利用Chatbot科技,套取受害人敏感資料,或作欺詐行為。從前騙徒需要大量人手,與受害人上網交談,博取信任後再下手騙財,如幫忙買點數卡等。日後或僅需極少人手,改以電腦扮成真人發聲,即可大規模出擊。
8. 電腦幻覺
無人駕駛汽車,熱潮似逼在眉睫,勢必影響大量職業司機生計。無人車若要普及,當中最重要一環,須靠電腦視覺發展,即電腦能如人眼般,監察路面情況、路牌指示。但電腦竟如人眼,會因不同理由,產生「幻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顯示,只要改變物件的紋理,即使肉眼不覺有別,電腦卻會出現「幻覺」,誤認作其它東西,如電腦曾將研究中的3D打印烏龜,誤判為長槍。解決電腦幻覺,將成無人車發展關鍵。
若投資者對自動駕駛、電動車,念念不忘,卻苦於難在業內選股,可留意2018年4月,新鮮出爐的Global X Autonomous & Electric Vehicles ETF(DRIV)。該ETF旨在投資開發相關技術、零件及物料的企業。
DRIV持有的企業,超越汽車板塊的局限,橫跨多個行業及國家,更以科技佔先。截至2018年6月底,持股中資訊科技板塊佔45.35%、自主消費板塊佔31.15%、原物料及工業分別佔15.36%。組合以美股為主,佔54.51%;科技重工大國日、德、韓分別佔8.42%、6.56%、6.12%。
DRIV持股總數76支,分散程度充份。十大持股計有Apple(AAPL)、Alphabet (GOOGL)、三星(005930.KR)、豐田(7203.JP)、Intel(INTC)、NVIDIA(NVDA)、BHP(BLT.LN)等,從各方入手,務求捉緊無人車潛力。由於DRIV上市日子尚淺,高低幅度僅10%左右,未有太大績效可陳,然而若日後無人車異軍突起,DRIV表現絕對值得期待。
9. 電腦聽覺
電腦除可有眼晴,亦可有耳,能聽聲音再理解,如Apple的Siri,就可分析話音,再予反應,相信不少iPhone用家,都試過閒極無聊,跟Siri吹牛,甚至要求Siri講鬼故。一旦發展成熟,電腦的Chatbot功能,或進化成AI對話,企業的客服熱線,會否被電腦全面取代?值得思量。
來到系列最後一集,究竟未來股皇何處尋?哪幾個範疇機會最多?
10. 穿戴式智能裝置
蘋果(AAPL)剛開完發布會,新iPhone驚喜欠奉,反而Apple Watch Series 4令人眼前一亮,新增心電圖功能、跌倒感應。後者特別適合獨居老人,一旦不慎跌倒,亦可及時求援。
早前,國外有數宗報導,均是平常無病無痛者,Apple Watch突然顯示,靜止情況下心跳過快,求醫後發覺心律不整,幸好及時求醫,撿回一命。
有分析指,穿戴式智能裝置發展下去,將連接醫院網絡,隨時紀錄身體狀況,向醫生精確報備。患者病徵,多為間歇性出現,等到醫生看症,病徵又已消失。智能裝置的紀錄功能,可準確報告病徵,減少誤診機會。
2000年,蘋果初以Mac機大翻身,後轉型以iPhone、iPad等流動裝置為重心,成就萬億市值。在智能手機發展見樽頸、人們越發注重健康下,Apple Watch會否成為未來主力?而Fitbit(FIT)等企業,誰可搶佔Android用戶市場?
11. 海洋清理科技
近來,飲食界興起一片「走飲管」、「限塑」熱潮,沿於網傳一段,海龜鼻孔被飲管堵塞,要由熱心人士協助拔出,狀甚痛苦。自此,不少人驚覺飲管會污染海洋,做成生態災難。解決問題,當由源頭著手,減少使用,或改用生物可降解物料,方能治本。但此舉需時甚久,且破壞既成,及時清理更為重要。
一家名為The Ocean Cleanup的基金會,欲發展以類似防鯊網方式,收集、清理海洋垃圾,正於北海試驗。世界各沿海城市,常受到海洋垃圾困擾,故這將成一大商機。
12. 無線充電
數年前,智能手機已能無線充電,到近年漸見流行,如蘋果去年推出的iPhone 8、iPhone X系列。現在最常用的制式為Qi,為蘋果、三星(005930.KR)、Google(GOOG)等所採用。
Qi制式的充電裝置,需求日高,麥當勞(MCD)打算在英國大規模安裝充電站,而BMW(BMW.DE)、福士(VWAPY)、福特(F)亦計劃於車上安裝類似儀器,相關Qi裝置的需求將大增。
選股時,謹記留意股票所處階段,及其與基準指數的相對強度,以增加買中股皇的機會。
👉備註:本文授權轉載自美股隊長
📢 立即加入凱基官方帳號 📢
⭐LINE凱基樂活投資人:https://goo.gl/SIzVsD
mac ai降轉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股投資】再談Apple:從小米的「戰地筆記」來看蘋果公司的未來發展
前兩天發了Apple(AAPL)第四季的財報文,跟朋友討論的時候提到了小米。剛好最近要出一本之前就想看的書《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內容就是在介紹小米的商業模式,告訴你小米到底在做什麼?它到底想要做什麼?
這也可以讓我們去思考,Apple現在逐漸將重心從硬體轉向軟體,從賣產品轉向賣服務,投資人應該要關注的是「為什麼公司要這樣改變?管理層是怎麼想的?這對企業的未來有什麼影響?」
圖文好讀版➡️ https://justininvesting.wordpress.com/…/11/05/apple2018q4-2/
曾看到一篇文章內容提及,Apple約每隔十年就會有一種新的轉變。在1984年到1995年Mac的增長開始、2001年到2006年iPod時代,到2011的十年間iPod在全世界一共售出了3億部。不過iPhone銷售後來居上,2017年,Apple宣布停產iPod nano 和 iPod shuffle,目前只剩下iPod Touch。我們看到了發表了十年,改變世界的iPhone,未來的Apple,會變成是軟體服務商的一方霸主嗎?可以參考前兩天的文章➡️美股投資-Apple(AAPL)Q4 財報短評
https://justininvesting.wordpress.com/2018/…/03/apple2018q4/
除了觀察Apple未來的發展規劃與走向,我們也可以藉由小米的公開資訊,來跟Apple做個比較,以便我們更了解產業的生態。
(以下資訊與圖片來自小米招股書與第二季財報內容)
在公開招股書中,小米CEO雷軍就已經開門見山的說:「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硬體只是我們重要的「用戶入口」,而不是獲利來源。」
👉 小米將自己的商業模式稱為「鐵人三項」。
所謂的「鐵人三項」,就是以硬件、電商及新零售與互聯網服務的緊密相連與互相協同,提供高品質、高性能和精心設計且訂價厚道的爆款產品。這些產品能為小米的零售渠道帶來更多客流量。通過高效率的新零售渠道(例如電商平台和米家)以厚道的價格向用戶交付公司的產品。並通過互聯網服務,公司可以持續的與使用互聯網平台的用戶互動,從而增加用戶黏性,帶來新的變現機會。
在這些軟硬體的結合之下,小米更可以擁有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AI)的優勢。在平台所生成的大量獨特的消費和行為數據,帶來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巨大優勢。目前小米的物聯網平台連接超過一億台智能設備,並擁有1.9億個MIUI月活躍用戶,提供一系列創新的互聯網服務。
👉 簡單說一下這三項分部是怎麼運作的:
1️⃣️ 硬件:
小米透過相用戶出售各種自有操作系統MIUI驅動的智能硬體產品,從而建立龐大的自有平台,為用戶提供各式各樣的互聯網服務。並在這過程中,收集寶貴的用戶訊息,讓公司可以更了解用戶的需要,進一步改善產品。
藉由這樣的模式,培養用戶的忠誠度及黏性,所以即便小米在2015年即2016年間的智能手機銷量減少,但營業記錄來自MIUI的月活躍用戶卻穩定增加。
2️⃣️ 新零售:
高效的全渠道新零售分銷平台是小米增長策略的核心組成部分,使公司能在高效運營的同時擴展用戶覆蓋範圍,並增強用戶體驗。在實行線上線下同品同價的同時,保持了與線上渠道相似的營運效率。
3️⃣️ 互聯網服務:
MIUI與Android系統充分兼容,構成一個開放的平台,提供包括內容、娛樂、金融服務和效能工具。藉由設備的互聯性與互聯網服務的無縫集成,向用戶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
從上面的內容,是不是也與我們在觀察Apple財報中的敘述類似呢?
👉 我們可以再觀察小米的業務部門收入與毛利率情況。
在2018年8月小米第二季的財報中,指出第二季度的收入為452.36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68.3%;淨利潤為146.33億元;經調整後淨利潤為21.17億元,同比增25.1%。
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機銷量達3200萬部,同比增長43.9%;互聯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63.6%,主要是由於廣告收入增加。MIUI的月活越用戶由2017年6月的146百萬人增加41%至2018年6月的206.9百萬人,平均每用戶互聯網服務收入由2017年第二季的人民幣16.6元增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19.1元;loT及生活消費產品收入翻倍,主要是由智能電是及筆電銷售,增加147.2%,小米電視全球銷量年增350%,躍居中國第一。
毛利及毛利率
毛利年增46.9%,但在第二季財報中,小米表是智能手機部分毛利率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8.7%降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6.7%;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分部毛利率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11.7%降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9.4%。在互聯網服務部分,服務收入毛利率則維持穩定,由2017年第二季的62.4%略升至62.8%。
👉 在互聯網服務收入部分,主要包括了廣告、內容訂閱已及線上遊戲收入。
主要的收入增長最終取決於用戶群規模及用戶參與度與支出水平。有了人潮之後,才能將廣告及訂閱收入慢慢擴大,而這也是Apple目前正在做得事,努力提升活躍用戶數量,服務內容範圍擴大,加強顧客的黏著度。
👉 Apple與小米不同的是,iPhone在市場上的定位是「奢侈品」,而不是低價商品。
相比小米賣出一支手機的毛利率不到10%,Apple每賣出一支iPhone手機,估算毛利率約在35%左右,所以賣手機給公司帶來的獲利其實還是很不錯的。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受到價格上漲和缺乏新買家的影響,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將在2018年首度衰退。所以,智慧型手機市場逐漸飽和的情況下,打造一個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生活圈,才是這些硬體廠商目前最應該關注的事情。
Apple季報公布後,很都人都認為Apple往後不公布手機銷售數據是想要遮掩銷售下滑的態勢。但是手機市場的趨緩根本是公開的秘密,如果大家還是只想把焦點放在賣幾支手機上,那麼可能會低估Apple未來的發展潛力了。
#美股投資 #AAPL #蘋果股價 #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