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是為了準備好的人而存在。」這句話真的是至理名言。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降載五成以上。
|#即將額滿 ➠ 8/21《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立即報名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20210821_event/
⠀⠀
🎉 陳鍾岳醫師團隊,關於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如何保護患者與醫療人員之致編者信,獲 Journal of Patient Safety 刊登!
⠀⠀
說真的,跟很多優秀的同事相比,我對於臨床研究寫論文這件事情,並不是那麼在行。在大醫院裡,臨床、行政、教學三頭燒,想要靜下來完成學術工作,真不是那麼容易。
⠀⠀
而寫完文章只是第一步,投稿又有很多眉眉角角,對於新手來說困難重重。如果在起步之前有人帶,不用自己摸索細節,會輕鬆不少。當初便是抱持這樣的想法,參加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確對於寫文章投稿這件事,有了初步的概念。
⠀⠀
⠀⠀
// 課程傳授了完整的撰文架構及重要觀念 //
⠀⠀
除了論文的基本架構介紹之外,「#別讓reviewer不開心」應該是最受用的一句話了。整個文稿的編排、字體選擇、大小甚至行高,都有可能影響文章是否被接受。致使往後我在投稿的時候,即便是 manuscript 甚至 cover letter,都是審慎以對,深怕影響審閱者的心情。
⠀⠀
#雜誌投稿選擇心得分享,是另一個我認為收穫很多的部分,因為我相信很多時候,光是幫文章找到適合的雜誌投稿,就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要投到一般科或次專科雜誌,要不要投 Open Access,需要考量的點很多,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避開掠奪性雜誌。
⠀⠀
有時候不一定是 original article,如果有好的想法,就算是 image 或是 letter to editor,都是值得鼓勵的。尤其現在接受 case report 的雜誌不多,letter to editor 算是另一種分享的管道。
⠀⠀
⠀⠀
// 讓世界看到台灣的努力 //
⠀⠀
這些寶貴的經驗及成效,值得我們和世界其他的國家分享。因此在長官的支持協助下,很快地在兩週內完成初稿,英修及投稿。關於疫情的文章非常多,也有很多的經驗分享,我們不同於其他人,由病人及醫護「安全」的架構出發,並且選擇醫療品質相關的雜誌投稿,很幸運地沒有經過 revision,就直接被接受(而且是相關領域 75% 的期刊)。
⠀
⠀⠀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一堂課秒懂 5 種研究必學統計!
⠀
➠ 【8/21(六)台北班,#報名倒數】
➠ 立即報名|https://mepa2014.innovarad.tw/20210821_event/
⠀
➠ 【9/12(日)台南班,#南部首場】
➠ 立即報名|https://mepa2014.innovarad.tw/20210912_event/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manuscript論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推舊文】關於同儕審查
同儕審查(Peer Review)其實是學術界一個「內行」的專有名詞,值得稍作解釋。
(本文以天文學慣例為主,其他領域可能有異)
首先,學者會做研究,然後把研究結果歸納寫成論文(Paper)。學者指包括在大學工作的學術專業(Academic Profession)人員(教授、講師、研究生等),或者是非大學的研究所的研究員(例如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和美國太空總署的研究員),又或是私人機構的研究員(例如藥廠聘請的研究員),也可以是任何業餘的研究者(例如業餘天文學家經常在尋找小行星上作出重大貢獻)。
因此,論文的審查其實與論文作者隸屬的大學或單位無關。論文寫成後,作者會把論文稿件投到學術期刊(Academic Journal)。現在都是經由網絡投稿,從前則使用郵寄。學術期刊通常都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擔任編輯(Journal Editor),組成一隊專業的編輯團隊(聽說薪水少得可憐,但因為還未有期刊邀請過我做編輯,所以我也不清楚)。
收到論文稿件後,期刊的總編輯就會把它分派給其中一位編輯負責,該編輯的工作就是盡力邀請該論文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去審查其內容的正確性。被邀請的專家審查員(Expert Reviewer)都是義務性質的,因此如果他們因任何理由而拒絕幫忙(例如教學繁忙、不熟悉該領域,或者有利益衝突),編輯一般都會請該學者推薦相關的其他學者予其另行邀請。
因此,審查員其實就是論文作者的同行,甚至是競爭對手。這也是稱為「同儕」審查的原因。現在的期刊,除非是如《自然》(Nature)或《科學》(Science)等的「高檔」期刊,一般是很難邀請得到資深教授幫忙審查稿件的,因為他們通常教學、研究、行政事務繁重,所以部分審查員其實都是博士後研究員,亦時有聽聞甚至會有教授找博、碩士學生幫自己做審查工作(由於同儕審查過程中的論文理應是保密的,這其實是不太正確的行為)。
審查員須在檢查論文後寫一個詳細的審查報告(Review Report),指出論文哪些內容必須改善,或哪裡有改善空間。報告內容可以純粹是建議性質,或者是論文作者必須作出的修改。有時候,當遇到語氣較重或不友善的審查員時,編輯或會刪減或修改審查報告的字眼,避免論文作者讀到太過苛刻的意見而感到難堪。
期刊通常都會給予審查員一個限期,審查員必須在限期內提交審查報告。限期根據不同期刊、領域都有所不同。一般天文學期刊的審查限期大約為四至六個禮拜。不過由於同儕審查屬義務性質,編輯亦無權強迫審查員在限期內完成審查並提交報告。遇到嚴重逾時未交的情況(經常都有⋯⋯),編輯也只能禮貌地催促。必要時,例如審查員突然「失蹤」,編輯也可以在同儕審查過程中途更換審查員。不過,由於邀請資深學者通常都很困難,除非情非得已,編輯都會盡可能避免更換審查員。
期刊會要求審查員在提交報告時一併給予接納論文與否的建議,包括直接接納(Direct Acceptance)、輕微修改後接納(Acceptance after Minor Revision)、大幅度修改後重新審閱(Review after Major Revision)、拒絕(Rejection)。不過,最終決定權其實在編輯手上。編輯可以直接無視審查員的建議,或者在審查員意見與論文作者有很大的出入時介入其中,又或者邀請多一位審查員給予獨立意見。
從前,通常每篇投稿論文都會有兩位或以上的審查員分別獨立審查,然後編輯會在考慮所有審查報告的建議後再作出決定。不過,由於現在審查員越來越難找,加上投稿論文越來越多,部分期刊的論文很多時候都只有一位審查員負責審查,所以審查的質素也就越來越參差。有時候,由於只有一位審查員,其權力會過大、又胡亂作出決定,而編輯又偏袒審查員或因其非該領域專家而無法作出公平的決定時,就可能會影響到科學的質素,遺害人類知識文明。
基本上,除了期刊的編輯外,包括論文作者在內的其他人是沒有辦法知道誰是審查員的。因為現在絕大部份期刊都是採用所謂的「單盲」(Single Blind)制度,即是審查員知道誰是作者,但作者並不知道誰是審查員。這樣做的本意是用來保障審查員能夠不受壓力地評核文章內容和質素,但有時候會被用來作打壓異見或者新的研究方法或結論之用,亦會對科學知識造成負面影響。
其中一個解決方法是所謂的「雙盲」(Double Blind)制度,即只有作為「中間人」的期刊編輯知道雙方身分,而審查員和作者都不知道對方是誰。但這在某些範疇比較難以實行,例如科學論文中少不免提到使用了哪所大學/研究所的設備,而且審查員也能夠從論文內容、行文風格、研究方法等輕易猜到誰是作者。
亦有人提出過雙方都公開姓名的方法。理由是當雙方都知道對方是誰的時候,審查過程中就會更加互相尊重,對事不對人。近年已經有學者發起這個方法,不過暫時未有期刊採用。不過有讀者指出,至少有些期刊已經會在同儕審查過程完結後公開雙方身分,這可以說是一大進步了。
歷史上有紀錄的首次同儕審查發生在1665年,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會(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亦即著名的皇家學會)的《皇家科學會報》(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不過,當時的同儕審查是由編輯負責進行,而非另外邀請專家。
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移居美國之前,投稿的德國期刊都是沒有邀請專家作同儕審查的。後來,當他投稿一份關於證明重力波並不存在的論文到美國的期刊《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期刊的編輯對論文內容有所保留,便把論文寄給一位專家審查——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的同事羅伯遜(Howard Percy Robertson)。羅伯遜閱畢發現愛因斯坦的計算有誤,就寫了一個匿名的審查報告給他。
愛因斯坦並不知道羅伯遜就是審查員,而且他對期刊編輯「擅自」把他的論文寄給第三者的舉動非常生氣,就寫了以下信件給編輯以及退了稿:
“We (Mr. Rosen and I) had sent you our manuscript for publication and had not authorised you to show it to specialists before it is printed. I see no reason to address the – in any case erroneous – comments of your anonymous expert. On the basis of this incident I prefer to publish the paper elsewhere.”
愛因斯坦致《物理評論》(1936)
愛因斯坦退稿後把論文投稿給富蘭克林研究所(Franklin Institute)的《富蘭克林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一份名氣比較低的期刊。有趣的是,投給富蘭克林研究所的稿件經過大幅度修改,而且這些修改都是羅伯遜以同事身分建議的!愛因斯坦很高興羅伯遜幫忙發現了錯誤,而羅伯遜最後也沒有表露身分——他其實就是當初在同儕審查中指出愛因斯坦錯誤的人啦!
manuscript論文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翻轉了我對研究的想像和認知
#台北慈濟醫院麻醉部洪聖凱醫師
講師在講解課程設計的時候說:「撰寫論文不是靠靈感,不是先齋戒沐浴之後等靈感湧現,而是靠能力,是因為你知道每一段要填進去的內容是什麼,reviewer 想看想問的東西是什麼。既使你的精神狀況較差,你還是知道自己要寫什麼。」這番話,確實翻轉了我對研究的想像和認知。
#產出論文的關鍵要素
#時間管理方法也有教
另一件讓我很震撼的事情是,不要想用零碎的時間寫論文,那是沒有用的。
零碎的時間可以讓你把工作趕快完成,準時結束每天的工作任務。(是不是只有二線科比較能做到?)下班後的時間就是用來投資自己,利用平日帶狀的黃金時間 the golden five hours,以及假日的大塊時間來撰寫論文。
#講師一針見血點出我的困境
用非母語的英文來思考會削減自己的戰力,因此可以先用中文思考,想各個段落要寫的重點是什麼,中英文夾雜也沒關係,先把草稿寫出來,再翻成英文。
在課前問答,一銘醫師也提到,很多新手的問題在於回顧很多文獻,但撰寫 manuscript 的速度卻很緩慢,這真的是當頭棒喝,點出了我碰到的問題。
#2019年新思惟之友共517篇論文發表
#現在投資自己 #明年作者換你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
#實作統計讓完全無經驗者也能上手
#非醫學背景也適合 #碩士生 #博士生
新思惟口碑互動實作時間,再次改款,讓您在樂趣中學會統計應用,並在「您自己的電腦」實際完成,製成可投稿數據圖。過程中有任何問題,資深助教隨時幫你!
🔸 1/3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論文架構也能套公式,沒基礎也能快速成功發表!
協助超過 1000 位醫學 / 非醫學專業人士,學習時間管理,提升寫論文技巧,建立統計觀念。
只要一天時間,就能擁有發表 SCI 論文的能力。2021 年初梯次,接受報名中!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manuscript論文 在 論文英修該怎麼選?建議預算是多少?《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你的醫院並沒有這樣服務的話,我自己的英修我都是上網去找,你只要Google 搜尋,比如說 manuscript editing English,這樣你就可以找到很多。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