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讀本 #超級英雄 #MiaMayhem
超級英雄需要上學嗎?超級英雄也會失敗嗎?
充滿逗趣想像的Mia Mayhem系列
讓有著雙重身分的小小超級英雄Mia帶你看看
在這個訓練超級英雄的神秘學校PITS裡
他們學什麼、怎麼學、又鬧出了什麼糗事呢
📕部落格看更多 https://reurl.cc/KAv6Ve
/
這系列每本都有個新的學習主題
像是學習飛行、學習控制力氣
進一步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超能力!
是充滿冒險但有常常有意外插曲的故事系列
但小小超級英雄也不是不會犯錯低
還沒理解團隊合作的意義而無法解決任務
因為不會控制至力道而將學校搞得一團亂等等
超級英雄的能力雖然是與生俱來
但還是需要加以磨練才能操控得宜!
這種 #不管是什麼人都還是需要努力 的設定
我個人相當喜歡😆
有點挑戰、有點搗蛋、有點混亂
但卻一點一滴的在成長
/
英文學習的部分
這系列比較適合已有一定英文閱讀基礎
正準備 #從句子的閱讀延伸到段落閱讀的小朋友
比起經典文學這類型的故事似乎更容易引起小孩子的興趣就是!
部落格介紹的是這三本
Mia Mayhem #2: Learns to Fly!
Mia Mayhem #4: Breaks Down Walls
Mia Mayhem #5: Stops Time!
https://reurl.cc/NrEjpe (敦煌)
是說這系列似乎已經出到第十集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找來看看拉
#嘎咕的繪本探險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2萬的網紅巴哈姆特電玩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故事背景發生在分崩離析的國家,這裡饑荒與疾病肆虐,四處都充滿了暴動,而城市附近出現突變怪物開始襲擊村莊與城市,在這個雪上加霜的情況下,領導者竟然還要採取激烈手段。玩家身為這個國家的前軍隊成員,在不情願的情況下發展出一股神祕力量,原本玩家想要掩藏這股力量卻遭人發現,之後被神祕的聖殿騎士所搭救,玩家因而...
「mayhem的故事」的推薦目錄: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嘎咕的繪本探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宮能安 Ku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巴哈姆特電玩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翻譯] Mayhem的故事(1) - 看板RockMeta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Mayhem的故事(3) - 陰樂Pub Metal Music News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翻譯] Mayhem的故事(2)- 看板RockMetal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翻譯] Mayhem的故事(6) - RockMetal - PTT娛樂區 的評價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作者alicecooper 在PTT [ RockMetal ] 看板的留言(推文), 共20則 的評價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翻译】 Mayhem的故事(6) - RockMetal板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mayhem故事的原因和症狀,PTT、YOUTUBE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mayhem故事的原因和症狀,PTT、YOUTUBE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mayhem故事-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6月|追蹤網紅動態 的評價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mayhem故事-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6月|追蹤網紅動態 的評價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Siberian Mayhem》重裝武力:西伯利亞大騷亂#4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Mayhem Dead :: 電影影評網 的評價
- 關於mayhem的故事 在 [問題] 真的有病態到極致的樂團嗎? 的評價
mayhem的故事 在 宮能安 Ku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親密戲導演》
American Theatre,2018年11月號。
《演員的親密戲》
擷自內文:
「性愛場景,如同設計武打場,或是舞蹈動作一般,需要同樣細心編排的動作設計,特別是在這個 #MeToo時代。 」
「我在研究所時期也是演員,所以我有親身體驗—那種來自同事的不恰當經驗,一起跟我上台的人,或是導演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親密戲)場景,所以他們索性就完全不處理。」Sina說 「如果你有一個比較年長的導演,碰到親密戲他會跟你們說:你們就做吧,就試看各種可能。所以你們就開始在性愛場景中即興,這是非常不舒服的經驗,而且大多數時候非常令人受傷。」
「親密戲的指示,從來沒有在演員Emily與她的女搭檔編排動作設計遇到困難時出現(她們當時在編排一個充滿戲劇衝突的雙人愛情戲),即使Emily之前演過同性間的愛情戲,她仍然發現自己舉步維艱, 而她的導演除了不斷對著她們大吼舞臺指示「洶湧的情慾」以外,毫無建樹。兩位演員根本沒有辦法自己演完這場戲,而她們發現到了排練最後階段,她們的導演對著她們大喊「就做吧。時候到了。」
「劇場的一切都是假的,」Sina說,「那是一個由演員搬演的假故事,我們必須永遠記得這點,你不應該因此失去自我,你必須在自我跟所做事情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是的,你必須把自己奉獻給角色,但你也必須要在適當時候離開。」
.
.
.
.
.
.
.
.
.
前言:
自己日常閱讀時發現這篇文章,其中許多觀念頗為受用,花了幾天翻譯出來,希望能給台灣帶來不同觀念交流、分享,人家對身體以及一切相關觀念,已經好前面了。
雖為英文系畢業,但仍非專業翻譯,謬誤之處歡迎指正。
歡迎轉貼,請勿用做商業用途。
.
.
.
.
.
.
.
.
正文:
Intimate Exchanges
Sex scenes require as much careful choreography as flight or dances, especially in the #MeToo era.
《交換親密》
性愛場景,如同設計武打場,或是舞蹈動作一般,需要同樣細心編排的動作設計,特別是在這個 #MeToo時代。
Adam Noble had been teaching an advanced scene class for just one month when he faced a startling encounter with sexual assault in acting. A student came to him asking for a new scene partner, saying she thought the man she had been working with, on the final scene between Stanley and Blanche in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had tried to rape her.
Adam Noble在他的進階場景分析課上遇到一件令他膽戰心驚的表演性騷擾事件,一名學生跟他要求更換場景搭檔,她說她的搭檔企圖在他們一起工作《慾望街車》最後一景Stanley跟Blanche的戲時,企圖強暴她。
Noble immediately offered to serve as a mediator for the two students, who had been rehearsing alone in the young man’s dorm room, in order to clarify what had happened. The situation was resolved as a misunderstanding, and the two were able to continue working together. But for Noble, who had staged his first theatrical flight in 1992, the incident served as a wake-up call.
Noble立即以協調者身分為兩位同學提供幫助(他們一直單獨在男同學宿舍房間單獨排練),以求能夠釐清事實真相。後來發現整起事件其實是個誤會,兩位同學也因此能夠繼續一起順利工作。但對於Noble來說—他從1992年就設計了他的人生第一場舞台打搏鬥戲—這起突發事件有如一記響鐘。
“We were sending these kids off on their own devices with no foundation for how to approach this stuff,” he recalled. The lack of resources for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regarding the staging of intimate scenes was apparent.
「我們讓這些孩子在完全不具備如何處理理這種事的相關基礎知識時候,就放手要他們自己發展,」他這麼回憶。「因此,老師與學生雙方都缺乏排練親密戲的必須知識,這件事是顯而易見的。」
Noble developed a method called Extreme Stage Physicality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framework to address what he called in an article for The Flight Master maginize “scenarios of intense physicality” with comfort and confidence. He began teaching ESP to high school, undergraduate, nd graduate students across the country. He found that the methodology was effective for all ages, and the number of reported incidents and problems dropped to zero.
Noble後來發展出了一套他稱之為「極端舞台形體」(ESP)的技巧,他對《The Fight Master》雜誌表⽰這個技巧提供了一組完整架構給學生使用,讓他們在「激烈的肢體情境」中可以感到安心並且擁有自信。他開始在高中、大學、研究所教導這套ESP技巧。他發現這套方法適用於所有年齡層,後來這些單位的性騷擾通報數量為零。
“For me as a director, it had to work for aggression, and it had to work for intimacy,” Noble said. “ It had to work across the board for those moments when the body steps in to fill the void, whether it’s violence or intimacy. Theres’s a point where the text and the words are no longer enough and the body steps in. There had to be a way for them to work on it safely.”
「身為導演,我認為在工作時,必須涵蓋侵略性以及親密性這些面向,」Noble說,「這些都必須要被全面地工作到的,特別是在那些時刻,當你的身體必須要介入來填補空缺的時候,會有那麼一個點,光靠文本跟台詞已經不足以支撐而你的身體必須要介入,在這時候必須要有一個安全工作的方法。」
That way would later be referred to as intimacy choreography, a term first used in 2006 by Tonia Sina, creator of the Intimacy Directors International. While studying movement pedagogy, including flowing and mime, Sina was helping to choreograph intimate scenes in student-directed plays and found what she described as “a hole” in choreography and no resources to help with her work.
那套方法,後來被「國際親密戲導演工作坊」創辦人之一Tonia Sina稱為「親密戲形體排練」。當 Sina在鑽研動作教育學時—其中包含小丑與默劇—一面幫忙在學生執導的劇目中擔任動作設計,就在這時候,她發現了在動作設計這個領域中的「空缺」,而這方面,她發現自己完全沒有任何資源可以幫上忙。
For her thesis he created a technique to help actors improve the conditions of their work as well as the results. Published in 2006, “ Intimate Encounters; Staging Intimacy and Sensuality” drew from her own experience as an actor. While attending graduate school at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Sina’s personal life was disrupted due to the lack of structure provided for staging intimate sscenes. While rehearsing Picasso at the Latin Agile, she and her acting partner staged a love scene together, alone-a standard practice for such scenarios- with unnerving results.
她在她的論文創造了一套技巧,來幫助演員精進他們工作的狀態以及成果。2006年,她從自身演員經驗出發,發表了《親密接觸:表演中的親密性及其感官性》。大學就讀維吉尼亞聯邦大學時,Sina的私生活就因為沒有一套擁有完整架構的技巧來排演親密場景,而深受其苦。在排練Picasso at the Latin Agile 時,Sina跟她的表演搭擋需要排練一段愛情戲,而且是獨自排練—一個司空見慣的情況—然後最後結果卻令人不安。
“The second our lips touched it was not rehearing,” Sina recalled. “It was just kissing. We both felt it. We both knew. It ended up spiraling. We ended up leaving our parters for a month and we had a showmance. It caused a lot of mayhem in our personal lives because we couldn’t let these characters go. We didn’t have a safe way to do the intimacy, and we didn’t have a safe way of coming out of it.”
「當我們的嘴唇碰在一起時,那就不是在排練了。」Sina回憶道。「那就只是單純在接吻而已。我們都感覺到了,最後越演越烈,我們都因此而跟各自伴侶分手,在那個演出期間我們的私生活真的變得很混亂,因為我們都不肯放下我們劇中角色。我們沒有一個安全的方法來做親密戲,也沒有一個安全的方法來離開它。」
The two dated for a month, but their romantic relationship ended shortly after the show closed. And while Sina’s experience was consensual, there are many cases in which an intimacy director could have prevented non-consensual encounters and abuses of power, especially for young women in the industry.
他們兩個交往了一個月,但隨著戲告一段落感情也就馬上結束了。儘管Sina的案例是當事者雙方都心甘情願,仍然有非常多的例子不是如此,在那樣的狀況下其實親密戲導演是有大把機會可以防止這種違反自身意願的接觸,以及權力的濫用,特別是對業界年輕女性而言。
“While I was in grad school I was also an actress, so I was experiencing it firsthand- situations that had been completely inappropriate from co-workers, people who had been onstage with me, director and there’s a sex scene and they say, ‘You guys just do it. Just try something.’ So you’re improvising a sex scene with your partner. That’s extremely uncomfortable and very victimizing at times.”
「我在研究所時期也是演員,所以我有親身體驗—那種來自同事的不恰當經驗,一起跟我上台的人,或是導演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親密戲)場景,所以他們索性就完全不處理。」Sina說 「如果你有一個比較年長的導演,碰到親密戲他會跟你們說:你們就做吧,就試看各種可能。所以你們就開始在性愛場景中即興,這是非常不舒服的經驗,而且大多數時候非常令人受傷。」
Alcoa Rodies, co-founder of Intimacy Directors Internatial, witnessed and was a victim in such scenarios throughout her career. After almost chipping a tooth when a scene partner decided to intensify a kiss onstage, she was told, “ That’s part of the profession. Get used to it.” Knowing there were hundreds of other women who would gladly take her spot in a show if she left, Rodis thought she had to accept that kind of behavior for the rest of her career.
IDI共同創辦人Alcia Rodis在她自己生涯中,親眼見過幾個案例,並且,也曾經有過身為受害者的經驗。在她的對手演員決定在場上把吻戲變得異常激烈時,她的牙齒幾乎都要裂了,儘管如此,她還是被告知「這行就是這樣。早點習慣吧。」因為Rodis清楚知道如果她選擇離開的話,會有其他幾百位女性會搶破頭想要她的位置,她一度以為她必須要在整個職涯中接受這種狀況。
“We sort of learned that’s not the case, and we don’t have to just take it. We can actually be part of the process and work together,” Rodis said.
「我們後來知道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不需要逆來順受。我們其實可以在整個工作過程中同心協力地工作。」Rodis 說。
Sina and Rodies, along with co-founder Siobhan Richardson, created the Pillars, the core protocol of IDI’s work and teaching. A codified process, the Pillars consist of Context, Commumication, Consent and Choreography. (They recently estabished a fifth pillar, Closure, to assist actors in walking away from a character after a performance.) Not having this process, Sina said, can be damaging and dangerous.
Sina跟Rodis,以及創辦夥伴Siobhan Richardson發明了「骨幹」這個IDI在工作及教學上的核心要素草案。其中包含:文本、溝通、同意以及動作(近期還加上了第五個骨幹:收尾。來幫助演員在戲結束之後順利離開他的角色。)Sina說,沒有這些幫助的話,是有可能帶來危害的。
“None of it’s real-it’s theatre,” said Sina. “It’s a fake story that is being portrayed by actors, and we have to keep remembering that. You shouldn’t be losing yourself. You need to have some semblance of yourself and some awareness of what you’re doing. Yes you can commit to the character, but you need to come out again.”
「劇場的一切都是假的,」Sina說,「那是一個由演員搬演的假故事,我們必須永遠記得這點,你不應該因此失去自我,你必須在自我跟所做事情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是的,你必須把自己奉獻給角色,但你也必須要在適當時候離開。」
IDI currently recommends four certified Intimacy Directors, with 16 candidates in training to become certified. Currently only established movement teachers, choreographers, and directors who have worked directly with a founder are able to apply for training. The organization also offers workshops for actors, directors who want to learn basic consent and choreography, and for stage managers and choreographers wanting to learn more about intimacy direction. In August 2018, a 10-day International Intimacy Pedagogy was held in Illinois.
IDI最近推薦了四位經過認證的親密戲導演,陸續還有其他十六位正在培訓。目前,機構只提供專業的、並且曾和創辦者共事過的動作老師、編舞以及導演可以申請接受培訓。IDI有提供工作坊給演員及導演學習「同意」與「動作」的基礎概念,另有舉辦工作坊,給有意願了解更多關於「如何給予親密戲指示」的舞臺經理與動作設計。2018年8月,他們在伊利諾州舉辦了為期10天的國際親密戲教育學工作坊。
Along with the Pillars, another crucial aspect of intimacy directing is recognizing and respecting traumas in one’s colleagues. All IDI-certified choreographers have completed state-offered metal health certification courses.
除了「骨幹」之外,另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辨識並且尊重同事的創傷。所有IDI的動作設計都完成了由州政府認證的心理健康課程。
“None of us are therapists, and none of us are counselors,” Rodis said. “But we know what to do if someone is having a metal health crisis, and we know what resources to give them.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the work we’re doing, and because some of us are so new, we’re getting further education on trauma.”
「我們都不是心理治療師,我們也都不是諮商師,」Rodis說「但是,我們知道當有人心理出現危機時該給他們什麼資源。因為就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本質上來說,我們都是新手,所以我們有必要持續在創傷這個議題上進修。」
While recognizing that theatre professionals are just that- professionals hired to tell a story- the founders also understand that that job can involve actors putting themselves through traumatic experiences night after night.
“We know what you’re doing is different than going to the office every day,” Rodis said, “If you’re playing Lady Macbeth every night, after a while it’s going to wear on you. So we also offer resources on how to close out at the end of every night.”
正因為知道劇場這個職業就是由一群受聘的專業演員來講一則故事,創辦者清楚的認識到這個工作可能需要演員讓他們自己日復一日、夜復一夜的經歷那些創傷。「我們明⽩你的工作不同於朝九晚五的上班族,」Rodis說,「如果妳每天晚上都在飾演馬克白夫人,過一陣子這個角色其實是會影響到妳本人的,正因為如此,我們也提供方法讓你在每晚演出過後把角色給關起來。」
One such resource is the ability to discuss sexuality and sexual experiences openly and without discomfort- a shift from the norm in American culture, which, as actor/director/teacher Claire Warden observed, has little problem with violence but tends to balk when it comes to sex, leaving directors feeling uncomfortable and embarrassed.
其中一個資源,就是擁有能力來討論性以及性經驗而不會感到不適。談論性這件事,不同於具有多重身份(演員、導演與老師)的Claire Warden觀察到的一個美國文化現象:談到暴力時大家都沒問題,不過一但談到性的時候大家都顯得有點畏畏縮縮的,這其實讓導演們都覺得不舒服與尷尬。
“We’ve got this really skewed view of sex and sexuality and intimacy, and an obsession with it,“ Warden Said, “ A lot of shame, judgment, power, and confusion lies around it, which has made it uncomfortable and awkward to talk about openly.” The root problem, she said, may be that “sexuality and intimacy have kind of blurred into one.”
「我們對於性與親密的相關議題有一種扭曲的觀念,同時卻又深深為其著迷」Warden說,「這同時又有許多羞愧、判斷、權力以及困惑參雜其中,因此讓它成為一個公開談論時會帶來不適與尷尬的議題。」根據她說,其實真正根深蒂固的問題是,我們把「性」與「親密」混為一談。
Intimacy direction was never mentioned when an actor we’ll call Emily(not her real name) was performing in a dramatic two-handler and struggled to choreograph a love scene with her female scene partner. Having never performed a same-sex love scene before, Emily found herself at a loss, and her director- whose only technique was to yell the stage direction “Rolling heat!” Repeatedly- was no help. The two actors were unable to stage the scene on their own and found themselves onstage at the end of rehearsal with the director yelling. “Just do it. It’s time.”
親密戲的指導,從來沒有在演員Emily與她的女搭檔編排動作設計遇到困難時出現(她們當時在編排一個充滿戲劇衝突的雙人愛情戲),即使Emily之前演過同性間的愛情戲,她仍然發現自己舉步維艱, 而她的導演除了不斷對著她們大吼舞臺指示「洶湧的情慾」以外,毫無建樹。兩位演員根本沒有辦法自己演完這場戲,而她們發現到了排練最後階段,她們的導演對著她們大喊「就做吧。時候到了。」
Emily recalled that “when it came time to do it in performances, fight director friends of mine ho came to see the how said, ‘That look incredibly uncomfortable for you both. You looked like you were in pain and it was obvious.’’’ Her friends asked her where the intimacy director was. Emily had never heard of such a director, saying, “ I wish I’d known about it at the time when all the yelling was happening.”
Emily後來說,「後來真的演出時,我有個舞台搏鬥導演朋友來看演出,到了所謂的『就做吧』片段時,他說『那看起來對妳們兩個都極其不舒服,妳們看起來超痛苦,而且非常明顯。」她的朋友繼續問她親密戲導演在哪。Emily那時從來沒有聽過有「親密戲導演」這種導演,她說「我真希望在所有的吼叫發叫的當下,我能夠知道『其實有親密戲導演』這件事。」
Emily now a director herself, said she is carful to ensure that her actors are comfortable when staging intimate scenes. “I am hyper-aware of my actors’ sensitivity and I’m constantly checking in with them: ‘Are you okay? Are you comfortable with this? Let me know if you’re not comfortable. We don’t have to do this. We can do something else.’ And my actors thank me for it. They’re not used to that.”
現在身為導演的Emily表示:「在排練親密戲時,我總是對我的演員的感受保持超級高的敏感度,我會不停的詢問他們『你還好嗎?你對這個覺得自在嗎?如果有不舒服要讓我知道。我們不一定要這麼做,我們可以有替代方案的。』我的演員總是對此心存感激,他們對這樣的工作方式其實還不是那麼習慣。」
Uncomfortable situations can present themselves with or without directors in the room. Often scene partners are encouraged to stage the scenes on their own, outside of rehearsal, a practice that can lead to feelings of fear and helplessness. Sina was kissed inappropriately- a kiss that hadn’t been choreographed or rehearsed- in front of an audience of 500 people and had to be in character as she received it.
不舒服的狀況不論導演在不在場都有可能發生。通常演員們會被鼓勵私下自己排練,其實,這麼做很容易引發恐懼與無助感。Sina曾在500位觀眾面前被不當的親吻—一個沒被事先設計或是排練過的吻 —而她在被親的同時還要想辦法讓自己「待在角色裡」。
“There are times where it’s, ‘Kiss, but don’t kiss until previews.’ It’s the worst,” Rodis said. “At best it’s a bad story, at worst they start grabbing you, ‘be in the moment.’ That’s the definition of assault.”
「有時候的情況是親,但是在試演前不會真的親,那種是最糟的。」Rodis說,「當那種狀況發生時,你能得到最好的結果是一個爛故事,最糟的結果是你開始被這件事給抓住還要『待在當下』, 這其實就是侵犯的定義。」
Along with establishing the definition of assault, IDI training also defines consent in clear, unquestionable terms that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at and permission. A director can give permission to touch another actor, but only a fellow actor can give consent.
除了建立侵犯的定義以外,IDI還以清清楚楚、不容模糊的語彙界定了「同意」與「允許」的差異。 導演可以「允許」演員去觸摸對手,但只有對手演員自己才可以真的表示「同意」。
“The conversation is always very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so when we’re talking about parts of the body, it’s the biological name of the part of the body.” said Warden. “And we as intimacy directors never ask anything about and never inquire about the actors’, directors’ or anyone else’s personal sexual life, history, story, proclivities, etc.”
「所有的討論都是非常專業的,當我們必須要談論身體的部位時,我們都會用生物學名稱。」 Warden說,「身為親密戲導演,我們絕對不會去問任何演員、導演或是任何人的個人性愛生活、歷史、故事或是性傾向...等等任何事情。」
The language doesn’t change when the workshops contain students, Warden said, though she may move more slowly.
語彙的使用並不會因為工作坊有學生而改變,Warden說,只是她會教的更慢而已。
“A lot of what we’re saying for adults is still, ‘That is not real. None of this is real.’’’ said Sina. “In rehearsal, we don’t add acting to it until the very last minute, We choreograph it like we do anything else. Just do the moves so everyone knows what’s happening. Then they can add the emotion to it when the actors are ready and they feel they know the choreography well enough. And if you can get that to happen for minors, it separates the sexuality from the choreography and allows them to treat it like it is: choreography.”
「即便我們跟成年人都一直在強調『這都不是真的,這一切都是假的。』」Sina說。「排練的時候,我們不到最後一分鐘是不會加上『表演』的。在最後關頭之前。我們都像是處理其他素材一樣,做形體動作讓大家都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一直到演員們都準備好了,對動作都夠熟悉時,他們才會真的帶入感情去演出。如果你能夠讓這些未成年先開始這麼做,慢慢的所有人就能夠把性跟動作設計分開來來看,然後以正確的眼光看它:動作設計。」
The inability to treat intimate scenes as simply choreography is a problem Sina has observed at numerous drama competitions, where students without sexual experience or knowledge, let alone the ability to separate themselves from the characters they were playing, have performed sex scenes. These situations can be traumatizing for people without the knowledge or resources to handle it.
Sina在無數個戲劇比賽上觀察到一個問題,學生們往無法把親密場景當成動作設計一樣來處理,這群學生們沒有性經驗或是相關知識,想當然就無法在性愛戲中把自己跟扮演的人物切割開來看待。這種狀況是非常有可能讓人受創的,特別是對那些沒有相關知識,或是資源來處理這種狀況的人。
“If they’re not being led through it properly, it can be very, very dangerous,” she said. “It’s illegal in our country to do anything sexual with a minor or have two minors do something sexual in front of an adult. It’s very thin line between choreography and a crime when you’re dealing with minors.”
「如果他們沒有被好好引導的話,那真的非常非常的危險。」她說,「根據我們國家的法律,讓一個或多個未成年人在成年人面前做出帶有性愛意味的事情是違法的。所以面對未成年時,在『動作設計』跟『犯罪』之間其實只有一條非常模糊的線。」
Demand for IDI services and training has spiked in the past year, since the #MeToo movement has exposed abuse in the entertainment field, including theatre, and the issues of consent and empowerment in the workplace (not to mention outside of it) have become central.
自從去年#MeToo運動開始後,對IDI這個機構的服務與訓練來說,他們面臨了重要挑戰。在娛樂產業(包含劇場)的職場上(更別提職場外也是),現在,關於「同意」與「權力」的議題都變得重要無比了。
“At the moment there’s so much need and demand and only so many of us to go around,” Warden said. “I cannot be in every single room and play out there, but what I can do is empower actors or directors or even stag managers to go into a room and say, ‘I would like to offer a way of talking about this.”
「目前來看,親密戲導演的需求與實際從業人數是不成正比的,」Warden說。「很顯然的,我不可能出現在每一個房間裡指導,但我可以做的是賦予演員、導演甚是舞臺經理權力,讓他們能夠在每個房間替自己發聲『我想要提供另外一種工作方式』。」
Also encouraging to Warden is the increased awareness among young students.
對Warden來說,令他欣慰的是年輕一代學生中對這件事情有意識的人數越來越多了。
“My hope, my intentions and my dream is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 of actors, writers, and directors come out with a very different understating of respect and consent with their bodies and each others’ bodies,” Warden said. “And that leads us into an even more free and safe way to creat deep, authentic, risky stories.”
「我的願望、我的本意、以及我的夢想都是下個世代的演員、作家、以及導演都能夠對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身體,有一種非常不同於現在的理解、尊重、權利,」Warden說,「這可以讓我們以更自由,同時也更加安全的方式來創造出具深度、真誠、精彩的故事。」
Carey Purcell, New York city-based reporter
mayhem的故事 在 巴哈姆特電玩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故事背景發生在分崩離析的國家,這裡饑荒與疾病肆虐,四處都充滿了暴動,而城市附近出現突變怪物開始襲擊村莊與城市,在這個雪上加霜的情況下,領導者竟然還要採取激烈手段。玩家身為這個國家的前軍隊成員,在不情願的情況下發展出一股神祕力量,原本玩家想要掩藏這股力量卻遭人發現,之後被神祕的聖殿騎士所搭救,玩家因而加入了聖殿騎士團體。
mayhem的故事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Experience the fast-paced, magical mayhem of Happy Family The Ride, written by bestselling author David Safier. The Wishbone family isn’t exactly a happy family. After venturing to a local theme park, things go terribly wrong when the evil witch Babayaga turns the family into ludicrously spooky monsters. Guests will be spellbound as they wonder if the Wishbone family can reverse the spell and find their happy ending…
https://en.ntsec.gov.tw/User/Article.aspx?a=50
在根據暢銷書作家大衛·薩菲爾同名故事改編的“歡樂家庭”動感影片中感受快節奏的魔幻之旅吧!威士邦一家本不是個十全十美的歡樂家庭,在遊覽當地的一家遊樂園時遭遇了大麻煩:邪惡女巫巴巴亞嘎被他們無心的玩笑激怒,在公園的“鬼火車”上把他們全家變成了妖魔鬼怪!您將深陷魔法之中,和威士邦一家一起尋找解除魔咒的辦法,奔向歡樂大結局!
https://www.ntsec.gov.tw/User/Article.aspx?a=50
mayhem的故事 在 Mayhem的故事(3) - 陰樂Pub Metal Music New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Mayhem的故事 (3) ... <看更多>
mayhem的故事 在 [翻譯] Mayhem的故事(2)- 看板RockMetal - Mo PTT 鄉公所 的推薦與評價
最初他們網羅來自Nittedal的死金團Vomit的鼓手Torben Grue和主唱Kittil Kittilsen,但是這次的陣容只維持了不到一年, 兩位新成員便先後離開了。(Grue現在 ... ... <看更多>
mayhem的故事 在 [翻譯] Mayhem的故事(1) - 看板RockMeta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文章的內容來自去年出版的Black Metal: Evolution of the Cult
這本書總共有50章(約600頁),詳細介紹了黑金屬的歷史(從Venom開始)
https://www.amazon.com/Black-Metal-Evolution-Dayal-Patterson/dp/1936239752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F012954710
Mayhem那惡名昭彰的團史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了
不過這本書裡面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和新的訪談內容
(Mayhem一團就佔了4章,再加上Inner Circle的故事3章)
便想說試著翻譯關於Mayhem前10年的部分與各位板友分享
書的內容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受訪者的發言,所以有時候看起來會覺得話題轉得有點快
再加上本人中英文俱差,所以若有翻譯錯誤和不知所云之處,希望板友能提出來
書裡面有一些圖片,不過我沒工具可以掃描,所以會附上一些網路上的圖片或連結
文章內如果有些段落不是來自書中的部分或是從其他章補上的相關內容,我會加註記號*
以便和原文關於Mayhem的篇章作區別
*******
第一章 Mayhem的誕生
Mayhem可以說是黑金屬歷史上最重要且最具有影響力的樂團,樂團成員的名字後來在
金屬圈中已經與撒旦教,縱火,自殺,謀殺畫上了等號。更重要的是,他們在1990年
代初期帶領著一群挪威的年輕人開啟第二波黑金屬浪潮。事實上,由於他們把自己的
行為和音樂充分地結合,Mayhem在黑金屬中可說是擁有傳奇性的地位。
雖然Mayhem在1990年代初期才徹底展現他們的影響力,但樂團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84
年。當時樂團有三位成員:貝斯手Jørn "Necrobutcher" Stubberud和鼓手Kjetil
Manheim,以及吉他手Øystein Aarseth,他以Euronymous之名聞名於世,此名也隨著
他最後那戲劇性的下場而在黑金圈中永垂不朽。
* Mayhem最早的三人組,Euronymous,Necrobutcher,Manheim
時至今日,Mayhem的故事依舊是圍繞在各種八卦和猜測之中,因此若想要釐清樂團早
期的情況,我們或許可以從最早的兩個團員口中得到真相。
在挪威首都Oslo附近的一個村莊Langhus (人口約13000人)裡有兩位12歲的年輕人,
決定要來組一個樂團。
「對我而言那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舉動,」Necrobutcher說,「那甚至稱不上是個計
畫,我們單純就是喜歡聽音樂,喜歡玩樂器,喜歡一切跟音樂有關的事情,想跟我們
崇拜的樂團一樣,出專輯,巡迴演出。」
「我們跟當時其他的小鬼並沒什麼不同,」Manheim表示,「如果你對龐克樂或硬式
搖滾有興趣,你就也會想要玩看看。」
「我一開始是和我家附近的朋友玩樂器,」Necrobutcher繼續說道,「後來我想說要
組個樂團,覺得樂團裡要有個稍微懂音樂的人,就把跟我同校的Manheim找了過來,
而且他老爸是另一個學校的校長,所以可以幫忙喬到一些教室讓我們用來排練。」
「我們8歲的時候就認識了,」Manheim說,「我們唸的是一間小學校,我在學校的銅
管樂隊學會打鼓。我的第一張唱片是Procol Harum (英國前衛搖滾樂團)的唱片,那
是我叔叔送給我的,我很喜歡,對於當時很紅的Kiss我倒是興致缺缺。當時我喜歡很
多不同類型的的音樂,現在也是。但金屬樂很特別,它充滿了能量,你一聽就會喜歡
上它。」
* 小學時候的Necrobutcher和Manheim,攝於1981年
「那個時候Iron Maiden,AC/DC和Motörhead開始走紅,」Necrobutcher繼續說,
「當我們發現這些樂團的時候我們已經在玩團了。我想那時候我們很想當個Bad boy
,演奏時總是試著把一些侵略性的元素跟我們喜歡的音樂結合在一起。其實只要是一
般人不會感興趣的音樂我們都有興趣,像是Kraftwerk (德國電子樂團),或者是
Motörhead,也可能是Sex Pistols。」
「我覺得人們總是先入為主地認為,如果你玩金屬樂,你就只喜歡金屬樂」Manheim
補充說,「但事實上很多金屬音樂家其實是受到各種音樂啟發的。」
「第三個成員是Euronymous,」Necrobutcher解釋說,「他唸的學校在離我們5公里
遠的隔壁鎮Ski上,如果他再住得離我們近一點,他就會跟我們同校,當然也會跟我
們玩團。」
「我和Euronymous的邂逅是發生在一個車站上,當時我正要去另一個樂團面試,雖然
說我已經和Manheim組了個叫Musta的團。我向他問個路,那正好是他朋友的家,他就
帶我過去。在那短短的15分鐘路程中,我們覺得彼此是如此的志同道合,臭味相投,
現在才相遇實在是相見恨晚,當下便決定把他納入我們的樂團。我跟他說我們已經有
個鼓手,有排練的場所,而他竟然也知道一些我們以前排練過的歌,像是Venom,
Black Sabbath和Judas Priest的歌曲,這就是我們的初次排練,我們都好興奮呀!」
* 少年時期的Euronymous
「一見鍾情啦。」Manheim笑著說。
於是三個年輕人便馬上組成了Mayhem。
「Mayhem在1984年成立,」Necrobutcher回憶說,「最初我們只是排練翻唱一些歌曲
,在1985年初我們寫了第一首歌,"Ghoul",那時我們小學剛畢業。之後Manheim跟
Euronymous都去唸高中,而我去唸職業培訓學校,不過待不到一年我就輟學了,一年
之後Euronymous也輟學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5C5psFUrU
「Euronymous在學校的表現非常好呢,」Manheim說,「他最後一年的成績名列前茅
,但他決定輟學專心玩樂團。」
Mayhem這個名字是取自當時剛興起不久的極端金屬樂團Venom的專輯,《Welcome to
Hell》中一首58秒的樂器曲,"Mayhem with Merc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vTBh5K1v3w
「"Mayhem with Mercy",」Necrobutcher證實了這個說法,「把樂團叫做Mayhem是
Euronymous的主意,他曾在小學畢業那天和一些朋友臨時組了個團,表演了一兩首歌
,並自稱樂團叫做Mayhem。當時我們還有個待了大概半年的吉他手,Per Nilsen。」
「他很優秀,不過他走的是殷肥那種風格。」Manheim說。
「樂團成立後一年之後,在1985年4月我們有了一場表演,」Necrobutcher繼續說,
「翻唱了Celtic Frost (瑞士金屬樂團)和Venom的歌,最初我們還沒有能力自行創作
,在那場秀之後我們便開始嘗試創作。」
儘管樂團就只有三個人,但在當時成員彼此之間對於樂團的走向就有了不同的目標。
「就我自己而言,我的目標就只是想要演奏,」Manheim說,「去創作音樂,把它錄
下來,讓聽眾認識它,討論它,評論它,喜歡它,這是很有意思的。我想Euronymous
他應該有更大的野心。」
「我想我就是想要成為樂團的一份子,並全神貫注在其中。」Necrobutcher說,「而
Euronymous不是那種只想在房間彈著吉他的傢伙,他在那時候就已經想與世界產生連
結,進行互動。」
「我們認為有件事對大家來說是很特別的,」Manheim說,「在Mayhem尚未發行過任
何作品,甚至連一首歌都還沒錄過之前,就已經有一些雜誌在介紹Mayhem了,這對我
們來說是件好事。」
「雜誌寫說我們令人耳目一新,」Necrobutcher回憶說,「挪威有一群年輕人正在排
練創作全新的音樂。」
「像是Slayer雜誌的Jon "Metalion" Kristiansen,他就為我們寫了滿多文章,」
Manheim補充說,「其實當時我們所做的就是嘴砲說我們要搞的東西有多麼的與眾不
同,你們可以把這視為一種行銷手法,反正我們團也不是個案。我們邀請記者和雜誌
作家來參觀我們排練的場所,然後一直強調我們要做的東西非常特別,非常邪惡,非
常硬派,而且具有侵略性。接著便謠言四起,人們會想要聽我們究竟會發行什麼作品
。這就是我們建立形象的方式,而它的效果也十分顯著。在別人搞清楚Mayhem的葫蘆
裡賣什麼藥之前,Mayhem就已經小有名氣了,大家所聽到的其實只是我們瞎掰的故事
。我們會把故事和撒旦教以及一些黑暗的事物做結合,我想這樣大家會更有興趣。」
* Metalion雖然不是音樂家,但他在早期北歐黑金屬發展的過程中貢獻良多。他在
1985年開始發行Slayer雜誌,也在這一年認識了Mayhem的團員
關鍵的問題來了,究竟Mayhem裡有沒有任何人真的信撒旦?
「沒有。」Manheim簡短地回答。
「就連Euronymous也不信那套,」Necrobutcher說,「我們寫歌詞的時候有從撒旦教
中尋找題材,我們買了Anton LaVey (撒旦教的創始人)的《撒旦聖經》之類的書,從
中尋找靈感。我們興致勃勃地研究了一番,最後卻發現裡面什麼屁也沒有。我們是反
社會沒錯,不過我們不信撒旦。但我們是在挪威進行反社會的活動,而這裡的憲法是
以基督教的價值觀作為基礎,政府,教育,道德觀,宗教,一切都是。」
所以Mayhem要如何反抗社會呢?
「任何極端的東西都可以,」Manheim笑著說,「任何可以激怒基督徒的東西都非常
棒,而蘊藏在其背後的是反叛精神。這些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或許已經不新奇了,但
在當時,這就是我們的表達方式,後來也演變成在挪威興起的黑金屬浪潮。然而這些
並非建立在撒旦教的信仰和儀式上,反而比較像是一種抵抗,抵抗當權者和不願承認
你是有權力擁有自由意志的人的那些傢伙。當然我們的敵人就是基督教,你搬來挪威
住就知道為什麼了。」
1986年,Mayhem三人組錄製發行了他們的第一張Demo,《Pure Fucking Armageddon》
。Demo中有8首歌曲,由於聲音實在過於模糊吵雜,所以是由誰擔綱主唱在過去一直
沒有定論。
「是我唱的,」Necrobutcher自首,「那是用一台可攜帶式錄音器材錄的,但我們其
實不太會操作,所以Demo只有A面有人聲,有人聲的歌曲音質比無人聲的爛太多了,
所以B面我們就沒有錄人聲進去。當下的感覺就像是,幹,大家應該不會想聽這些歌
,如果這還算是歌的話。」
由於錄音水準實在太低,Demo不意外地得到了許多負評。「我覺得那糟透了,」
Manheim笑著說,「不過有件事滿好笑的,我忘記在哪本雜誌上,可能是Kerrang!或
Metal Forces吧,看到一篇樂評說:"這Demo完全沒有人聲,而且那貝斯聲聽起來就
像是Tom G. Warrior (Celtic Frost的主唱兼吉他手)的蛋蛋被割草機絞爛一樣",
但他說的那個聲音其實是Necrobutcher的歌聲,囧。另外我們的這篇樂評是在Snowy
White (愛爾蘭搖滾樂團Thin Lizzy的吉他手)的個人專輯下面,Snowy White那篇的
評語只有一句又一句的"Zzzzzzz"。我看我們這篇的內容(Tom的蛋蛋)還比較有料,我
們贏過Snowy White了。」
1987年發行的《Deathrehearsal》,是後來Mayhem第一張錄音室作品《Deathcrush》
的Demo。其中翻唱了2首Dead Kennedys (美國龐克樂團,其歌詞非常泛政治化)的歌
曲,"California Über Alles",據Manheim表示,那時候Dead Kennedys也是他們的
偶像。在Damage Inc.雜誌1986年的創刊號裡面一篇訪談中,Euronymous也有談到Dead
Kennedys,「Dead Kennedys的音樂非常棒,至於他們的歌詞想要表達的東西我們倒
是沒在關切,對我們來說歌詞只要夠叛逆就好了。」很巧的是,發行Damage Inc.雜
誌的Sven-Erik "Maniac" Kristiansen幾個月後加入了Mayhem,在EP《Deathcrush》
中與Eirik "Messiah" Nordheim共同擔綱主唱。
* Mayhem第一次與Maniac見面的照片,這篇訪談Necrobutcher其實也有參加,不過他
在途中就被電視上的愛情肥皂劇吸引而心不在焉
* Maniac和Messiah
「我們和Messiah是在一場Dio的演唱會上認識的,」Necrobutcher回憶說,「那時應
該是1984年,因為在1985年一場表演中他有來為我們幫腔。當時我們看到他背上有Venom
的圖案,就走過去跟他寒暄幾句,"嘿,老兄,你背上有一隻Venom喔",然後我們馬
上就變成朋友了。由於他音樂天分很好,當時我們曾多次請求他正式加入Mayhem。
2004年的時候他才跟我說"我準備好了!^_^",我跟他說"太遲了,幹,拎杯等你20年
了!"」
「當時Messiah總是把其他事情擺前面,」Manheim嘆著氣說道,「像是他馬子還有其
他有的沒的。」
「Messiah住在Oslo的另一邊,他當時已經跟朋友有一個叫Black Spite的團了。」
Necrobutcher說,「他想要繼續待在那個團,所以來現場為我們幫腔一次之後就落跑
了。不過我們後來有把他叫來,因為Maniac沒辦法詮釋《Deathcrush》中所有的歌曲
。Maniac的音樂經驗值不太夠,常常搞不清楚狀況。該輪到他唱的時候,他完全在狀
況外,只會"哇啊啊啊啊啊啊啊"地亂叫。」
「雖然那樣效果也不錯啦。」Manheim笑著說。
「笑果是不錯。」Necrobutcher繼續說,「在我們發行了《Pure Fucking Armageddon》
之後,Maniac有寫信給我們。他在Slayer雜誌上看到我們的介紹,便寄了個他自己的
一人團Septic Cunts的錄音帶來。而我們希望我們專輯能有個專司主唱的人,就把歌
詞寄回去給他。Maniac來了幾趟,錄完歌,閃人。我們這邊離他住的地方實在太遠了
。」
「那時的他真的是個瘋子,」Manheim笑著說,「Maniac就是maniac (瘋子,狂人)。
我還記得第一次遇到他的情況,當他開始尖叫時實在是令人印象深刻。」
「他當時有發行雜誌,也算是金屬圈中的一份子。」Necrobutcher說,「那時候挪威
金屬圈真的是個小團體,我們能找來的主唱也只有他。」
在另一篇訪談中,Maniac回顧著他踏入挪威金屬圈的往事:「Mayhem和Necrophagia
(美國死金團)讓我興起了製作那張Septic Cunts作品的念頭,錄音帶的內容就只有我
的歌聲和那毫無技巧可言的吉他聲。我相信在我錄那張錄音帶的時候,我老媽應該是
覺得他兒子的SAN值歸零了。那真的是一團可怕的噪音,但Euronymous就愛這一味,
馬上就問我要不要加入Mayhem。我住的地方(Rjukan)離Langhus太遠了,所以排練的
時間很不固定。我們在一個豬圈裡排練,我拿著一隻很破爛的麥克風唱歌。還記得當
時Necrobutcher的貝斯聲帶給我的衝擊就像拆房子的大鐵球一樣,而Euronymous的吉
他聲像是在切割鈑金。這聽起來完全是另一個世界的音樂。後來進錄音室錄
《Deathcrush》時我負責唱了3首新歌,Messiah負責唱"Pure Fucking Armageddon"
和"Witching Hour",這2首我只有唱副歌。如果沒記錯的話,那間錄音室的技術人員
本來還以為我們是要錄一張雷鬼唱片。那些殘暴的歌詞大部分都是Necrobutcher寫的
,我只有稍作修改。這真是此生難忘的經驗。」
* 《Deathcrush》的陣容,Manheim,Maniac,Euronymous,Necrobutcher
儘管《Deathcrush》是張具有突破性與藝術價值的作品,這次獲得的評價依然令人失
望。
「給我聽好,」Manheim一本正經地說,「我們身邊的音樂家跟我們說........」
「跟我們說(X),嘲笑我們(O)。」Necrobutcher糾正他。
「沒錯,他們嘲笑我們,」Manheim繼續說,「說我們是在浪費才能,這種音樂不會
被人接受。問我們怎麼不跟其他人一樣玩New Wave?」
「他們沒說"請我們別浪費才能",」Necrobutcher不屑地說,「因為他們壓根不覺得
我們有任何才能。舉個例子,我們的第一次表演是在一場搖滾擂台賽,總共有8個樂
團參賽,我們敬陪末座。那些評審給了我們最後一名,而其他7個團現在已經不知道
消失到哪裡去了。這樣你或許能體會當下我們的處境。」
《Deathcrush》似乎沒能改變,甚至還助長了批評者的觀點,但這依然是一張具有歷
史意義的作品。儘管品質還是不修邊幅,但那電鋸般的吉他,失真的貝斯,穩定的鼓
點,還有瘋狂的人聲,都已經從先前Demo中那悽慘音質的泥沼中脫穎而出,一同展現
其真實的獸性。
雖然身為所有挪威黑金團中最早發行的錄音室作品,《Deathcrush》並不被認為是一
張黑金屬專輯。這是由於它那些嗜血的歌詞,以及其音樂本身是包含了鞭金,死金和
龐克的前衛曲風。
開場曲"Silvester Anfang"是德國電子音樂家Conrad Schnitzler的創作,當時
Euronymous在德國意外發現了Schnitzler家的地址,就跑去他家外面賴著不走,最後
Schnitzler的太太只好讓Euronymous進門跟Schnitzler見面。EP內還有一首很簡短的
Venom的"Witching Hour"翻唱,儘管專輯長度只有大概一刻鐘的時間(18分33秒),
《Deathcrush》可說是一張曲風意外多變的作品。
* Conrad Schnitzl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kdKQEzHnx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Tfcrtnip5s
即使在前一年(1986年)已經有了Slayer的《Reign In Blood》成功打入主流市場的例
子,《Deathcrush》這種粗糙的音樂對一般人而言還是聽不習慣或無法接受。對製作
音樂的人來說亦然,當Mayhem邁出他們生涯的一大步踏入錄音室時,他們很快便發現
他們還是只能靠自己。
「當我們到了錄音室時,他們問,"你們的小鼓呢?你們不是雷鬼團嗎?"」Necrobutcher
搖著頭說,「我們說我們才不是雷鬼團,他們就說,"好吧,那你們玩哪種音樂?",
我們說,"讓我們準備一下,你用聽得比較快"。因為那時候我們也不知道要怎麼形容
我們的音樂,我看這傢伙比較常聽流行搖滾。」
「結果他跟我們說,」Manheim笑著說,「他不知道要怎麼錄這種音樂。」
「是的,他完全沒有頭緒,」Necrobutcher嘆著氣繼續說,「所以他只好把器材設定
好讓我們錄音,就只有這樣,完全沒有進行混音。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這張作品聽起來
很有feel,它沒有被竄改,沒有被剪接,貝斯,鼓,吉他全都是現場演奏。接著要錄
主唱的歌聲,本來全部的歌都要給Maniac唱,但是有2首他唱不好,所以我們就叫
Messiah來唱。當時我把"Pure Fucking Armageddon"的歌詞忘在家裡,Messiah便在
錄音室直接填上新的歌詞,不過他寫得太政治了,扯上柴契爾夫人和雷根總統,所以
後來我又把歌詞改寫回來。」
《Deathcrush》曾經登上Kerrang!雜誌的專輯榜第20名,但這份資訊其實會讓人誤以
為這張EP賣得很好。因為Kerrang!雜誌的銷售量只參考了一間唱片行,位於倫敦Soho
區的Shades Records,那是Mayhem團員很喜歡去的地方,也是少數幾間有賣
《Deathcrush》的商店。事實上,1000張初版的《Deathcrush》花了幾年的時間才售
罄。
而且不知是意外還是被婊,初版的《Deathcrush》封面顏色是粉紅色,不是本來預定
的血紅色。封底的印刷也有缺字,Euronymous必須親自動手把自己的名字印在相片下
面(1000次)。而EP封面的上半部是Mayhem的新團徽,那是Maniac的朋友Nella幫忙設
計的,這個經典的團徽的特徵(看起來邪惡且具對稱性的鬼畫符)對後來許多黑金屬樂
團有著深遠的影響。封面的下半部是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上有一雙被砍下來的手被繩
子吊著,整體而言這種設計與Dead Kennedys等龐克團相似,但給人的感覺可能又不
太一樣。
* 初版《Deathcrush》的封面與封底,可以看到Euronymous的名字顏色不太一樣
* Maniac和Nella,以及Mayhem團徽的原稿
「我們有把色碼和其他部分都打點好,所以我覺得他們是故意把封面印成粉紅色的,
」Necrobutcher說,「當我打開箱子一看,這三小?當時我們竟然還很感激他們,就
這樣收下了,現在想想沒有退回去叫他們重作真是天大的錯誤。當然我們也已經為這
一刻等了好多年,想把唱針放上黑膠聆聽自己的作品,那是我們的初體驗,當下只想
把它拿出來放上唱盤。那時候我們把所有的素材都寄給一間挪威的公司,他們在荷蘭
有印刷公司。最初他們認為那張吊著黑人雙手的照片有種族歧視之嫌,不想幫我們印
刷。照片裡的那雙手是在非洲茅利塔尼亞市場上用來警告小偷的,"這樣你就不能偷
東西了吧,科科"。說真的我們根本沒有想那麼多,"種族歧視?WTF?",這只是一雙手
,誰在乎他是什麼顏色,我們只是覺得這他媽的很酷。」
「那是一張新聞照片,」Manheim解釋說,「是我們去挪威電報公司找來的。」
「我們想找一張可以定義我們音樂的照片,」Necrobutcher繼續說,「一開始我在酷
刑的檔案庫找看看有沒有很酷的照片,不過沒找到,我在其他地方繼續找,接著這張
照片就出現了。我們覺得它既幽默又詭異,跟我們的音樂很搭。」
從《Deathcrush》這張作品可以看出,此時的Mayhem還保有一些幽默感。例如,黑膠
中間的貼紙上莫名其妙出現了一隻牛的圖案;一篇刊登在Slayer雜誌上的廣告裡,
Necrobutcher被一群加菲貓圖片圍繞著在彈鋼琴;專輯最後面還有一首一分鐘的隱藏
曲目,是樂團在胡亂地唱著"(All the Little Flowers are) Happy",在所有後來重
新發行的EP中,這首歌都被刪掉了。而Necrobutcher和Euronymous在前一年去德國旅
行時,還和Assassin (德國鞭金團)的團員組了個曇花一現的搞笑樂團Checker Patrol
,錄了一張Demo《Metalion in the Park》。
* Necrobutcher彈鋼琴的照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f2MdoW5X8
「那個廣告和我們沒有關係啦,」Necrobutcher跳出來澄清,「Metalion的笑點都很
奇怪,我想那是為了增加惡趣味。至於那首歌,是在錄音室順便錄的,我也不知道錄
它幹嘛。當時幹的蠢事都可以作為茶餘飯後的笑料。」
「那首是Cliff Richards and The Young Ones的歌,」Manheim補充說,「是他們單
曲"Living Doll"的B面歌曲,我們那時候覺得它聽起來很可笑,現在也是。那首歌是
我們全團大合唱,連Metalion也一起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3gICGMBmk
「我們全都Monty Python (英國搞笑表演團體)上身了。」Necrobutcher笑著說。
「我們喜歡英式幽默,它聽起來很冷又很諷刺,」Manheim繼續說,「但後來幽默感
都不見了,我們那時或許是野心勃勃,可是並不是認真的。後來在1990年代初期,我
承認看到一大堆人投入其中實在是有點可怕,而且他們似乎是來真的。坐在Euronymous
身邊聽他嚴肅地談論偏激的思想,你懂得,幽默感已不復存在。」
就在Maniac和Messiah與Mayhem漸行漸遠的同時,在《Deathcrush》完成不久後Manheim
也決定退團。他之後再次接觸音樂時把重心放在電子音樂與實驗音樂上,還曾經和Conrad
Schnitzler組了一個叫Big Robot的團。
「我那時候有女朋友,所以我很想搬出家裡,」Manheim回憶說,「我很想要有一份
工作,一個自己的家,我不想要被巡迴表演綁著,因此我認為這是個務實的決定。」
「我們有對他施壓說,"我們正要展開巡迴呢",」Necrobutcher說,「他當時已經準
備要退出,我們只好說,"好吧,要不要留下看你自己"。《Deathcrush》在2月完成
,8月發行,但Manheim在錄完專輯後便退出了。」
「我還記得那時候Euronymous氣到彈出來,」Manheim說,「因為退出樂團會破壞巡
迴的計畫,他們必須找人頂替我,一切將重新開始,我想他或許是對的。但這就是人
生,總是會有一些改變。我那做音樂家的叔叔曾跟我說,"如果你想做音樂家,就要
有覺悟面對三餐不繼的情況,如果你準備好了,就放手去做,否則,去做些別的吧"
。那是個轉捩點,我知道我可以勝任其他的工作。」
「沒錯,有些年我們確實手頭很緊,非常多年,」Necrobutcher嘆著氣說,「我必須
幹些違法的勾當,賣藥之類的維持生活。我沒辦法去找一份工作,因為那樣無法專注
在音樂上。」
「我想所有的樂團都能肯定這種說法,」Manheim下了個結論,「除非那是一個很團
結的樂團,每個人都全神貫注在其上。但我知道我不是那種人。儘管Euronymous真的
很火,在雜誌訪談裡靠北了一堆,我還是認為我做的決定是正確的。一切都合情合理
。」
(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2.1.17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ockMetal/M.1446645942.A.7C1.html
感謝說明,原文是寫elementary school和high school,我就以為是小學和國中了
不過看了一下團員的出生年份,他們當時應該確實是國中和高中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