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和資金管理的差異》
讓我們來分清楚這兩件事情分別是在做甚麼!
【風險管理】
第一個層次是對單筆交易的風險控制,透過停損、停利,適當的出場機制讓單筆交易風險得以限制。它影響到最大回落(MDD)、平均虧損,以及單筆最大虧損。
第二個層次是長期的監控交易是否維持穩定狀態,這時的影響因素就不單單只是單筆交易的控制能解決。包含交易系統是否運作正常、市場行為是否改變、波動性或價值是否有驟變。由市場波動性衡量風險也是這一層次風險管理的範圍。
【資金管理】
或許許多人不這麼認為,但資金管理其實就是position sizing的概念,也就是管理部位大小。
首先是衡量一個單位該有多少資金,這部分應該由風控來決定。
第一個層次是考量,一次能持有多少部位,也就是單筆(包含很多單位)風險與總資金的關係。一般而言單筆的風險建議在總資金的0.5%~2%中間,選擇上則是考量交易頻率、風控、市場波動大小、可承受壓力等因素。舉例來說,單筆風險設在1%,若一單位交易的最大風控只占資金總量的0.2%,則此單筆交易最大可以交易5個單位,當然這不代表你一定得交易5個單位。而大資金優勢往往會在這階段顯現。
第二個層次是考量可承受壓力,在這裡會遇到兩種考量,是自有資金,或是代操資金。自有資金可承受的回檔是心理因素,因人而異,但代操資金考慮到來自客戶的壓力,一般很少允許回檔超過10%。這一層次的關鍵在於,將第一個層次的風險考量,加上一道安全係數。如果顧客只允許回檔10%,那顯然單筆交易風險設在1%就十分不明智,因為這樣一來只要發生10次虧損這筆資金就宣告不治了。
第三個層次是考量資金的成長,也就是增加了多少資金後,能夠在單筆交易增加1單位的部位。有許多種方式能進行資金成長的衡量,但只有一個原則,「不應該最大化部位成長」。
許多人用了諸如Kelly公式、百分比法、單筆MDD等方式去估算成長1單位需要增加多少資金,想尋找獲利最大化的方式。
試想想,一個部位怎麼可能同時最小化風險,又最大化利潤呢? 這不是在課本上練習數學題,而是實際在市場上交易,是沒有失誤的餘地的,當資金穩定成長時,逐步降低單筆風險也是必要的過程,而追求風險最小與獲利最大這種極端性,本身就與「穩定」獲利背道而馳。
這樣,是不是能夠區分出風險管理與資金管理的差異了呢?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