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回合經濟談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一場測試人性之惡的實驗〕
壯士們應該都有看到,這禮拜在社群媒體上,《魷魚遊戲》這部影集迅速竄紅,甚至擠上全球排行榜第二名!
在《魷魚遊戲》影集中,我們看到角色們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惜泯滅人性,羞辱、欺騙、背叛、甚至拿起刀相互廝殺,展現潛藏在他們心中「惡的一面」。
但在遊戲開始前,大部分的參賽者其實都是一般的市井小民,背著難以負擔的債務,在社會的夾縫中掙扎,也許稱不上善良,但絕對沒有在遊戲中展現地那麼「惡」。
於是,今天想來跟壯士們聊聊,一場和測試「人性的惡」有關的實驗。
▌ 米爾格倫實驗
1961 年,猶太裔的美國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希特勒要求你電刑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你會執行命令嗎?」
於是,他找了 1000 位 20-50 歲的男性受試者,告訴他們: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
並請受試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受試者——「學生」,然而學生其實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
在實驗過程,學生會被綁在電擊儀器上,而實驗負責人(權威角色)會告訴「老師」說:你的任務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認識單字。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要繼續測驗其他單字;但如果答錯了,就要施以電擊。
第一次答錯的懲罰是 15 伏特的電擊,基本上人體感覺不到。但隨著錯誤題數變多,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最高是 450 伏特,且在 375 伏特會標示「警告,危險電擊」
電壓越高,「學生」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激烈,從尖叫、敲打牆壁、到哭喊表示患有心臟疾病。最後當伏特數提升到 330 伏特以上後,學生會突然保持沉默,並停止所有反應(上述反應皆為錄音機預先錄製好的)。
在這過程中,許多受試者都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此時實驗人員會嘗試說服受試者,並告知他們「不會有任何責任歸咎」。
如果經過四次回覆的慫恿後,受試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按了 3 次 450 伏特的按鈕。
▌ 米爾格倫實驗的結果
壯士們猜猜,最後有多少人按到 450 伏特?
Stanley Milgram 問了 40 位精神科醫師,他們預估只有 1% 的美國人會按到 450 伏特,因為那是虐待狂般的行為,而全美約有 1% 人口有類似傾向。
但實驗結果和精神科醫師的預期大相逕庭,雖然所有的受試者都表示感到不舒服,並質疑這項實驗的目的,但最終有 62.5% 的受試者按到 450 伏特、且沒有參與者在到達 300 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後來 Stanley Milgram 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實驗,但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
馬里蘭大學的 Thomas Blass,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也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約 61% 至 66% 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
▌ 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與爭議
這個實驗想測試的是,人們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Milgram 在文章《服從的危險》(1974)中寫道:「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
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隔壁傳來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
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
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爭議。
因為這項實驗對受試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是由受試者的自由操作所造成的,但許多當代科學家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
▌ 匿名有多危險
另一個今天想介紹的研究,是在探討「戰士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匿名性,對於戰場的表現是否有影響?」
在眾多文明中,戰士們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到匿名性,美國人類學家 John B. Watson 就在 23 組文明中找到兩組變因,比較他們是否更換制服(15 個是;8 個否),與他們是否殺戮、折磨、殘害(13 個是,10 個否)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如果該文明的戰士不更換制服,8 個文明只有 1 個文明有殺戮、殘害;但如果穿著制服,13 個文明中有 12 個都會表現出殺戮等殘暴行為,也就是說,一旦匿名之後,有 90% 的文明都會展現殘暴行為。
▌ 《魷魚遊戲》中的惡
今天介紹的兩個研究,各自代表了「盲目服從權威」及「匿名性」,是如何驅使人們展現那些泯滅人性的行為。而這兩點,似乎可以和影集《魷魚遊戲》的部分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當簽下同意書,加入遊戲開始之後,身穿紅色制服的面具人們,就成為玩家盲目服從的絕對權威者。
而「匿名性」,則可以從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工人身上體現。頭戴面具不許脫下、身穿制服、沒有名字,這樣「對自我去個體化」的規範,讓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無異,完完全全地統一,降低了執行殺人指令的罪惡感,也模糊化「惡行」的界限。
(小結放留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The World TODA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國總統大選 前,不少傾自由派媒體都預估會出現「#藍潮」(Blue Wave),也就是看好民主黨會獲得壓倒性勝利,但目前結果顯示 #拜登 不但沒有躺著選,還選得超辛苦。 說好的「藍潮」跑到哪裡去了?鐵票倉逐漸流失,民主黨有出現反省的聲音嗎? ★ 延伸閱讀 ★ 川普選舉法律戰開打 要求四州停止或...
「milgram角色」的推薦目錄:
- 關於milgram角色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milgram角色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milgram角色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milgram角色 在 The World TODA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milgram角色 在 MILGRAM -ミルグラム- 中文討論區 的評價
- 關於milgram角色 在 【中文翻譯】MILGRAM -ミルグラム- / 加卡洛普的『簡單易懂 ... 的評價
- 關於milgram角色 在 「MILGAM」Amine的簡介公開!最年少的囚犯角色介紹第10彈 的評價
- 關於milgram角色 在 2022milgram-智慧型手機整理開箱評比,精選在Youtube上的開 ... 的評價
milgram角色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八百回合經濟談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一場測試人性之惡的實驗〕
壯士們應該都有看到,這禮拜在社群媒體上,《魷魚遊戲》這部影集迅速竄紅,甚至擠上全球排行榜第二名!
在《魷魚遊戲》影集中,我們看到角色們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惜泯滅人性,羞辱、欺騙、背叛、甚至拿起刀相互廝殺,展現潛藏在他們心中「惡的一面」。
但在遊戲開始前,大部分的參賽者其實都是一般的市井小民,背著難以負擔的債務,在社會的夾縫中掙扎,也許稱不上善良,但絕對沒有在遊戲中展現地那麼「惡」。
於是,今天想來跟壯士們聊聊,一場和測試「人性的惡」有關的實驗。
▌ 米爾格倫實驗
1961 年,猶太裔的美國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希特勒要求你電刑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你會執行命令嗎?」
於是,他找了 1000 位 20-50 歲的男性受試者,告訴他們: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
並請受試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受試者——「學生」,然而學生其實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
在實驗過程,學生會被綁在電擊儀器上,而實驗負責人(權威角色)會告訴「老師」說:你的任務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認識單字。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要繼續測驗其他單字;但如果答錯了,就要施以電擊。
第一次答錯的懲罰是 15 伏特的電擊,基本上人體感覺不到。但隨著錯誤題數變多,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最高是 450 伏特,且在 375 伏特會標示「警告,危險電擊」
電壓越高,「學生」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激烈,從尖叫、敲打牆壁、到哭喊表示患有心臟疾病。最後當伏特數提升到 330 伏特以上後,學生會突然保持沉默,並停止所有反應(上述反應皆為錄音機預先錄製好的)。
在這過程中,許多受試者都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此時實驗人員會嘗試說服受試者,並告知他們「不會有任何責任歸咎」。
如果經過四次回覆的慫恿後,受試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按了 3 次 450 伏特的按鈕。
▌ 米爾格倫實驗的結果
壯士們猜猜,最後有多少人按到 450 伏特?
Stanley Milgram 問了 40 位精神科醫師,他們預估只有 1% 的美國人會按到 450 伏特,因為那是虐待狂般的行為,而全美約有 1% 人口有類似傾向。
但實驗結果和精神科醫師的預期大相逕庭,雖然所有的受試者都表示感到不舒服,並質疑這項實驗的目的,但最終有 62.5% 的受試者按到 450 伏特、且沒有參與者在到達 300 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後來 Stanley Milgram 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實驗,但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
馬里蘭大學的 Thomas Blass,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也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約 61% 至 66% 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
▌ 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與爭議
這個實驗想測試的是,人們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Milgram 在文章《服從的危險》(1974)中寫道:「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
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隔壁傳來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
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
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爭議。
因為這項實驗對受試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是由受試者的自由操作所造成的,但許多當代科學家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
▌ 匿名有多危險
另一個今天想介紹的研究,是在探討「戰士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匿名性,對於戰場的表現是否有影響?」
在眾多文明中,戰士們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到匿名性,美國人類學家 John B. Watson 就在 23 組文明中找到兩組變因,比較他們是否更換制服(15 個是;8 個否),與他們是否殺戮、折磨、殘害(13 個是,10 個否)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如果該文明的戰士不更換制服,8 個文明只有 1 個文明有殺戮、殘害;但如果穿著制服,13 個文明中有 12 個都會表現出殺戮等殘暴行為,也就是說,一旦匿名之後,有 90% 的文明都會展現殘暴行為。
▌ 《魷魚遊戲》中的惡
今天介紹的兩個研究,各自代表了「盲目服從權威」及「匿名性」,是如何驅使人們展現那些泯滅人性的行為。而這兩點,似乎可以和影集《魷魚遊戲》的部分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當簽下同意書,加入遊戲開始之後,身穿紅色制服的面具人們,就成為玩家盲目服從的絕對權威者。
而「匿名性」,則可以從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工人身上體現。頭戴面具不許脫下、身穿制服、沒有名字,這樣「對自我去個體化」的規範,讓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無異,完完全全地統一,降低了執行殺人指令的罪惡感,也模糊化「惡行」的界限。
▌ 小結
獨編第一次看到這兩個研究時,只覺得當下毛骨悚然,但並沒有留下太多後續的感觸。
直到這幾天追完《魷魚遊戲》,看見人性在瀕臨絕望時刻的細膩刻劃,再回頭看米爾格倫實驗,才意識到,原來普通人也「很可能」在整個社會體制的作用下,成為他人眼中的惡人。
milgram角色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張老師月刊2020.11.【心理學實驗】專欄
執行電擊實驗:你順從的,其實是他人眼光
。
假設你受邀來參加「極限地帶」試錄,你只有車馬費,遊戲方式是問答實境秀,節目將收集參加者回饋以改善實際製播內容。試錄時兩人一組,和你搭檔的另一人林先生,在聽完解說後抽中壞籤擔任受電擊者,你則是助理主持,他答題,若答錯你就執行電擊處罰。
錄影開始,現場有100名職業觀眾,主持人向鏡頭說明規則:答對沒事,答錯受電擊處罰,越後面電壓越高也越痛,最高達460V,但無論對錯,只要堅持到最後就會贏得大獎,有100萬獎金。遊戲開始,林先生進入另一個房間,雙手雙腳被固定在椅子上,電流從椅後連結輸出,你看不見他,但可以聽到他答題。
遊戲起初進展順利,但隨著伏特升高,林先生答錯機率也變高,你每次按下電擊鈕後,他都痛得哀嚎。林先生說:「讓我出去!我不玩了!」、「我後悔了,救救我!」你猶豫了,不想再玩,你眼神示意主持人是否該暫停了?
「別受影響,你要繼續!」主持人面無表情對你說。
「可是……他好像很痛苦……」你說。
「那麼,觀眾怎麼說?」,那100人同時吶喊「100萬、100萬」、「贏大獎、贏大獎」,如雷貫耳,要你繼續玩。你知道這是排練,自己也拿不到真的獎金,卻仍敵不過觀眾鼓譟,你繼續電擊林先生,忽略他痛不欲生的慘叫。就這樣來到倒數前三題,林先生不再求饒,毫無動靜,你不敢知道他怎麼了。
「你要繼續,我們會負責。」主持人堅定地說,觀眾繼續激動吶喊:「贏大獎!贏大獎!」
你好掙扎,不知到底要怎麼辦?明明沒有人想要傷害他人,事態卻演變得越來越誇張,但事已至此,你心一橫,想著「我只是遵從主持人和觀眾的意見」而已,執行完最後三次的電擊,舉手跟著觀眾歡呼完成遊戲…
。
你順從的是誰?是順從權威和他人眼光
上述改寫自2009年法國紀錄片《電椅大風吹》(The Game of Death),節目是研究團隊設計的大型情境實驗,試錄結束後,受試者會被告知一切都是實驗,被電擊者是演員,本人也平安無事,然後訪問受試者當時的心路歷程,怎麼選擇繼續還是暫停?
電擊實驗的原型是由60年代心理學者米爾格蘭(Milgram)所設計的,當時場景在實驗室,受試者同樣看不見被電擊的另一個演員,但聽得到他遭受痛苦時的哀嚎聲,即使最終對方再也沒出聲,那麼受試者還會依照指令繼續執行嗎?實驗結果有65%的人執行到底。這比例看起來很高,然試錄的現代節目更高,全部共80位受試者,結果卻有80%繼續電擊到遊戲結束,只有20%的人中途喊停。
為何人們會無視他人痛苦而順從做出「非我本願」的行為?
想想看,如果你自己在那個大型節目下,孤身無援,即使覺察事情不太對勁,但敢不敢「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說「不」呢?「社會影響效果」指的便是環境如何影響人,包括團體的決定(觀眾都在期待)、資訊封閉(不斷被指示「跟著做」,沒有拒絕的選項)、角色權威(主持人說他會負責)。情境引導人們選擇「順從」,即使心裡不一定同意,但你依然做出服從權威、順從大眾的行為。若你事後發現這行為是錯的,你可能會辯解:「我只是奉命行事,其實心裡千百個不願意…」以掩蓋當時的認知失調,不過對他人傷害已造成,自己會懊悔一輩子。
。
順從收視率——高風險的娛樂節目
法國實驗所探討的不只是人為何會奉命行事,也觸及當今社會的一大隱憂:娛樂傳媒產業為何常「順從大眾的意見與喜好」,讓收視率變為某種權威,為追求效果而越做越極端,此「社會影響」導致從業人員在娛樂之名下同意高風險的活動,即便中途出現異樣,也沒人敢喊暫停。2019年11月,藝人高以翔錄製大陸電視真人實境節目《追我吧》,他於錄影過程突然昏倒,在倒下前高喊「我不行了」,送醫急救不治,過世時才35歲。探其原因,是製作單位從早上八點半到凌晨一點多都在錄影,工做長達17小時,加上錄製內容為高強度運動,導致高以翔心因性猝死。事發之前大概沒人想到,我們竟會為了娛樂效果,從上到下、從製作人員、表演者到觀眾,都順從了他人偏差的眼光。
要保持警醒不被社會影響,就要堅持自己的信念與態度,詢問那些中途願意喊停的人,他們都清楚心裡那條絕對不能越過的底線;另外若能「先知道情境是什麼」、「有人示範過抵抗的方法」,也都能增加喊停的把握。能穩定自己的界線,就能減少盲目的順從權威。
。
#2020年張老師月刊
milgram角色 在 The World TODA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美國總統大選 前,不少傾自由派媒體都預估會出現「#藍潮」(Blue Wave),也就是看好民主黨會獲得壓倒性勝利,但目前結果顯示 #拜登 不但沒有躺著選,還選得超辛苦。
說好的「藍潮」跑到哪裡去了?鐵票倉逐漸流失,民主黨有出現反省的聲音嗎?
★ 延伸閱讀 ★
川普選舉法律戰開打 要求四州停止或重新計票 對贏得大選有幫助嗎?
https://today.line.me/TW/article/2BJ6Y6
★ 美選相關報導 ★
搖擺州?選舉人團?郵寄選票會出包?一次搞懂美國大選制度
https://youtu.be/e3qkAIPpBZI
企業家川普治國實踐「交易」 高呼美國優先、帶動反中潮
https://youtu.be/WUKYc9E8R1M
政壇打滾半世紀!拜登三度挑戰總統寶座 喊話重建美好、挺綠能
https://youtu.be/aXI1nMg_cEI
一場奪走23萬條性命的疫情 如何改變美國總統大選
https://youtu.be/WBe6LIqt0L8
繼續引導美國抗中?拜登會比川普更強硬嗎
https://youtu.be/QADWKt42EWc
「鐵鏽帶」成關鍵搖擺州!從威州看選民對全球化的反思
https://youtu.be/nyOTpYhJvGg
美中科技戰延燒 台灣該扮演什麼角色
https://youtu.be/LMSixBGMIU0
美國移民政策逐漸收緊 究竟該把移民當敵人還是人才?
https://youtu.be/NiPdNRkQ3e4
《TODAY 看世界》每日精選國際話題,帶你秒懂世界大事!
↳ 看所有報導 https://lin.ee/7MAbPS0
馬上訂閱 LINE TODAY 官方帳號,全球脈動隨時掌握!
↳ 訂閱起來 https://lin.ee/19eXmdD
milgram角色 在 【中文翻譯】MILGRAM -ミルグラム- / 加卡洛普的『簡單易懂 ... 的推薦與評價
視聽者參加型音樂企劃『 MILGRAM -ミルグラム- 』。 ... 【中文翻譯】 MILGRAM -ミルグラム- / 加卡洛普的『簡單易懂" MILGRAM "』(後附加卡洛普 角色 介紹). ... <看更多>
milgram角色 在 「MILGAM」Amine的簡介公開!最年少的囚犯角色介紹第10彈 的推薦與評價
「MILGRAM」最初是由觀眾參與的音樂項目,由聯合原創作品開始,由DECO * 27共同製作,DECO * 27繼續位居Vocalo創作者的頂峰,而山中拓也則以追求人類 ... ... <看更多>
milgram角色 在 MILGRAM -ミルグラム- 中文討論區 的推薦與評價
舞台在來歷不明的監獄「MILGRAM」。 你是這間監獄的看守人,但是你失去了記憶。 收容在這座監獄的犯人有十位,但是不知道他們犯了甚麼罪。 你的工作就是要管理這些犯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