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財經一週焦點快報
#回顧過去_展望未來
本週,台股封關守住萬五,美財長葉倫將出手介入電玩零售商GameStop之亂,且加上亞馬遜、GOOGLE陸續公布去年第四季財報。
同有「雲端業務」的兩間科技巨頭,卻有兩樣情?《遠見》帶您回顧本週發生的財經要事。
🔥本週財經關鍵字:
#Taiwan #stocks #TSMC #MTK #semiconductor #IGameStop #Amazon #Bezos #Google #Alphabet #Facebook #Australia #Microsoft #Bing
🔶台股》鼠年亮麗封關!最大功臣非「台積電」莫屬
在美股大漲的激勵下、近日來節前賣壓消化進入尾聲。且在台積電、聯發科等半導體大廠的領軍下,台股衝高、逼近「萬六」,雖有賣壓再度出籠,壓縮指數漲幅,使得封關日表現強勁。
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產業是鼠年最強勢的族群。另外,上、下半年以防疫生技股、航運股表現最為亮眼。鴻海封關收在113.5,1月亮眼營收,達5002.2億元,主要受惠蘋果(Apple)iPhone 12市場需求強勁成長。
🔶美股》電玩零售商GameStop之亂,財長葉倫將出手
美財政部發言人拉馬納(Alexandra LaManna)在聲明中表示:「葉倫認為市場誠信很重要,要求討論最近金融市場動盪,以及近期活動是否符合保護投資人及維持市場公平、有效率的原則。」
且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將於18日,就GameStop股價大幅波動事件,召開聽證會,但目前尚未召集相關人士出席會議。
🔶科技財報》亞馬遜CEO貝佐斯將卸任、Google雲端業務卻虧損連連
亞馬遜(Amazon)從今年第三季開始,未來將由雲端運算服務部門(Amazon Web Services, AWS)執行長賈西(Andy Jassy)接任亞馬遜執行長。賈西的接任,象徵未來雲端服務在亞馬遜的重要性,且由AWS在上季營收占全公司利潤的67%。
‼持續關注巨頭的詛咒!
深受反托拉斯法纏身的Google,先前就已遭美國政府指控壟斷。接連又在澳洲踢到鐵板。起因於澳洲政府制定《新聞媒體議價法》,迫使Facebook和Google等科技巨頭,需針對在其平台上登載新聞內容,補償新聞出版業者。
此舉也引來Google跳腳。並揚言若未來這項新法正式實施後,他們將自澳洲撤出搜尋引擎功能。科技巨頭微軟(Microsoft)遂即表示自家搜尋引擎Bing可擴大服務。
看完整報導:https://bit.ly/3azqJhc
(也可以到我們的主頁找到文章連結歐!)
文/何晨瑋
#遠見 #遠見雜誌
「mtk股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mtk股價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mtk股價 在 宜蘭縣議會議員陳文昌服務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mtk股價 在 豹投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mtk股價 在 [轉錄]分紅費用化(Re: 有人為了進聯發科而重讀台清ꔠ… 的評價
- 關於mtk股價 在 股癌Gooaye - Posts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mtk股價 在 mtk股價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mtk股價 在 mtk股價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mtk股價 在 Stock - [新聞] 紫光喊合併聯發科回應想法一致 - PTT情感投資 ... 的評價
- 關於mtk股價 在 [討論] 現在適合進入mtk嗎? - Tech_Job - PTT生活政治八卦 的評價
- 關於mtk股價 在 現在適合進入mtk嗎? | 記者快抄 的評價
- 關於mtk股價 在 我就問一句,台積電股價會不會超越聯發科?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mtk股價 在 [標的] 2454 聯發科空peko - stock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mtk股價 在 Tech_Job - [討論] 現在適合進入mtk嗎? 的評價
- 關於mtk股價 在 討論串(共32篇) - [討論] MTK現在還值得去嗎? - 看板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mtk股價 在 [新聞] 聯發科看壞手機市況股價重挫|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mtk股價 在 [請益] 聯發科app blueyun02 PTT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mtk股價 在 [請益] 目前還建議去大陸工作嗎? | PTT 問答 的評價
- 關於mtk股價 在 哪些股票在美國上市? 介紹3檔台灣之光 - YouTube 的評價
mtk股價 在 宜蘭縣議會議員陳文昌服務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兩天最熱門的新聞,便是台積電的股價市值創新高的消息。對於台灣的企業能達到這樣的成就,一方面是感到敬佩,一方面也會擔憂資源過度集中的問題。這裡說到的資源包含了政府政策的焦點、台灣資通訊人才的群聚而無法進入其他產業。
最近在看一份文件,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教育領域的副總裁 Evan A. Feigenbaum 所撰寫的報告,裡面內容很完善的討論到台灣過去的成功以及目前的窘況,包括少子化導致整體人力的萎縮、基礎科學及統計資工人才的不足、缺乏雙語環境及海外市場的企圖心,這都影響了下一世代新創產業誕生的可能。
另外除了問題面外,這份報告也列舉了幾項我們能思考突並作突破的部分,包含以色列整合軍事及產業的人才培育策略、APEC及美國印太平洋計畫旗下能讓台灣產生更多槓桿的子計畫、GDPR個資政策與重視未來人工智慧資安的方向,又或是台灣善用資通訊的高等教育吸納東南亞甚至全球的學生等(以目前台灣疫情的控制我個人認為有可能)。
可以看到,要營造整個有利創新的環境,不單單只是經濟部的科專或科技部的計畫等,甚至要連內政部、國防部、外交部、教育部也一起,統整出一個綿密的策略。
以下是我看了整本報告的筆記,單就翻譯品質上絕對不足的,但想說如果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同討論,一起想想台灣該如何營造有利的制度,讓創新產業能踏穩及在全球有所突破。
以下筆記:
「台灣新創未來該如何突破?」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Evan A. Feigenbaum
VICE PRESIDENT FOR STUDIES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experts/719
原文連結: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assuring-taiwan-s-innovatio…
一、台灣五大未來創新上會面對的挑戰:
(一)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二)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三)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四)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五)政府政策該如何幫助產業?
二、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一)台灣必須加強STEM的人才訓練,特別是新創者的數學、統計、資工、資料科學的技能。
(二)在PWC 2018年的新創調查中,僅13% 工程背景、 7% 科學背景、13% 資訊背景,六成的創辦人為文學及商業背景。
(三)因為過去資通訊的成功,也磁吸了大部分相關人才到TSMC跟MTK。
(四)台灣少子化非常嚴重(全球最低),總體勞動力人口也不斷在萎縮,連帶的影響各種專業人力的總量,以及投入到科技領域的人數。
(五)台灣越來越少科學及工程的畢業生,從2007到 2014,每年相關的畢業生減少了快一萬名(從92167到83394)。
(六)綜上,每年透過教育體系產出的人才庫越來越萎縮恐會供給不足。
(七)台灣到美國就學的畢業生及在學生也都在萎縮,以2000跟2017來比較,在學生總數從10668到7003,畢業生從15022到9236 。
(八)出國留學者越來越少比例的人願意回台灣,2004到2007約65%留在美國,2012到2015約75%留在美國。
(九)留學美國者回台灣的重要性是在,過去80、90年代會形成一個美國跟台灣間的「腦力連結」,而塑造一個學術及業界的台美連結機制,對下一代人才的塑造是重要的。留學回國的數目下降,對形成前述的機制是不易的。
(七)人數減少,長期來說也會影響下一代重要技術,例如AI的競爭力。
(八)此外,台灣的學程所教授的內容通常距離最新的科技相隔三到五年。
(九)來自北京的人才競爭也不可小覷,它能透過薪資及市場的誘因來吸引台灣人才。
(十)台灣應思考如何透過生活品質及民主政體來吸引留住人才。
三、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一)人口萎縮也持續影響市場規模。
(二)即使本國市場小,還是有機會成為較大規模市場的服務跟平台,例如、來自瑞典的spotify,但這也關乎了台灣在前個主題的人才庫的養成。
(三)因為產業西進及人力成本的提升,目前台灣已經無法單一區域就完成一個完整的製造生態系。就連富士康及和碩,仍要跟中國的製造商合作。
(四)台灣的VC資源仍強壯,但也有VC反應近十年來台灣缺乏足夠的可成為投資標的新創團隊。也因此,有些投資單位也會開始物色中國的新創團隊。
(五)一大挑戰,便是吸引美國及國際的投資人,且過往台灣的市場資本曾經有被高估過,也是加深了這挑戰的原因。(這句得求證)
(六)另外一個台灣的大挑戰是,如何創造對投資人有誘因的下世代科技,然而台灣也面臨這部分的問題,包括AI領域的資料不足,或是量子計算的人才不足等。
(七)目前有許多中國的AI研究人員在美國的單位工作,這帶來兩個層面的影響:在八零九零年代台灣跟矽谷間的連結,取而代之的是中國跟矽谷的連結。未來美國諸多領域的AI的形塑方向,也會與中國有關。另外,基於華盛頓跟北京的競爭趨勢,也將有許多在美國的AI人才回流到北京。
(八)如果未來華盛頓跟北京的競爭加劇,世界將會分成兩大陣營。而北京也會持續運用各種方面的壓力來影響台灣、吸收台灣人才。
四、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一)台灣另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是,過往硬體製造的成功經驗,也影響了下一代台灣的軟體硬體整合的發展可能。
(二)以中國大疆無人機為例,無人機算是軟硬整合的成慣例,除硬體外,有必須搭載不斷突破的演算法,同時,透過無人機拍攝的資料,又能持續改善演算法。這解決方案也吸引了許多全球跟美國的單位,包括美國,運用大疆的無人機再開發更新的軟體技術。
(三)台灣的切入點仍存在的,考量有些國家,包括美國,可能會對中國打造的AI科技有所疑慮,在這部分台灣應有潛力來取代服務。
(四)但即使要做到前述這點,用過往硬體生態系的思維來面對也並不合適,得直接有軟硬整合的思維基礎來面對。
(五)台灣必須找到基於硬體及軟體的優勢來發展,像是以色列及愛沙尼雅的做法。
(六)以生物晶片作為基礎建設發展的生物科技,並整合硬體、韌體及軟體,也是可考慮發展的方向。
(七)要如何用硬體優勢、結合軟體,以彈性的工程概念迅速打造下一世代的高科技的基礎建設,對台灣來說是必須發展及規劃的。
五、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一)東亞的製造供應鏈正迅速在轉變,,從中國轉移到越南、馬來西亞或印尼,因為中國的工資成本也在上漲。2017年爆發的美中貿易戰也正加速此進程。
(二)有些供應鏈的轉移並不容易,例如廣東富士康的微電子零組件生態系,而泰國或越南也難以吸收這樣的產業移入。而富士康的印度基地是轉移的其中一個例子,同時製造印度人口所需的手機已經小米的機體。
(三)台灣的挑戰包含了:
A.必須瞄準新科技(AI及量子技術)的其中一部分製造鏈,而這些新科技的廠商包含雅馬遜、GOOGLE或是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等。
B.台灣可以尋找一些目前平台大廠尚未提供服務的領域,而這服務是針對消費者市場的。包括醫療、教育、資安的部分,都仍有發展軟體、人工智慧的空間。
(四)在台灣,雖然礙因於資料量,較難發展大量資料所產生的人工智慧企業,但有許有機會發展少資料型的人工智慧演算法。
(五)除了ICT跟半導體,大部分產業過去都聚焦在低毛利的製造,也造成未來轉移至高值化的障礙。
(六)台灣必須綜合國際趨勢、尖端科技及研發能量,找到對台灣來說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發展。也能參考美國未來市場所需的人工智慧及量子計算來發展。
六、政府政策的幫助
(一)許多台灣政府的政策或計畫停留在陳述的階段,即使有加強對人工智慧的投資力道,但並沒有有效地針對特定領域訂定策略。相對來說,美國及歐洲都有進行規劃策略,以日本發展AI醫療為例,政府便有計畫建立十處以AI為基礎的醫院來發展AI醫療,投入金額將在2025達到100 million美元。中國也發展人工智慧人臉辨識,進而誕生出獨角獸Megvil,此公司最近也沒加入美國商務部的Entity list。
(二)這說明了,過往台灣在硬體的成就,難以讓台灣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上穩穩站足。
(三)政府應引導整個台灣發展市場上有興趣的項目,讓國外的投資者能不斷投注資源,並且不讓法規或稅制造成這類投資的障礙。
七、台灣應針對上述五點問題進行解決,並且也在國際間找到能一同解決的合作夥伴。像是過去台灣跟矽谷的合作,應該與美方產生一種新世代的合作模式來解決前述問題。
以下是討論建議參考的解決策略:
八、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一)雙語經濟是能加強的方向,透過英語的加強來征服區域及全球的國際化挑戰。
(二)台灣可做為一個區亞洲域型的高等英文工程相關課程(電機、機械)的中心,吸引東南亞學生,以相較於美國及歐洲、澳洲更低價的課程來吸引東南亞電機人才,並透過策略留住這些學生在台灣電機相關領域。
(三)從此刻,為了往後十年到二十年的STEM人才庫做努力,同時這樣的人才庫得累積包括科技、商業、軟硬整合,讓台灣能發展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及資安等領域。
(四)針對5+2產業,應在大學建立相關的新創加速器。先從政府資源挹注,後續再由業界資源銜接。這些加速器應扶植跟聚焦的技術,並不是短期投資市場所關注的,反而應關注長期有潛力發展的技術。
(五)政府應鼓勵學校,引導商學院學生加強科技的應用技術,同時也加強理工、電資學院學生商業及金融的知識,培養綜合型人才。
(六)台灣在各方面都有人才,然而國際交流型的人才還是太薄弱。
(七)按照PWC 2019新創的調查,60%的新創團隊並沒有聘用能推展國際化的人才 ; 54%的團隊沒進行投遞或參加國際的展演及投案 ; 只有30%有針對國際市場進行評估。
(八)即使台灣團隊嘗試培養很前端的科技技術,然而終究會因為缺乏國際的管理者,而導致難以開發台灣以外的市場。
(九)以色列模式:
A.瞄準遠期尖端科技,特別是數年後才會帶來收益的科技。
B.策略並不會雨露均霑,而是選擇有足以作為特色及槓桿的項目,像是基礎科學及資工便是投入好幾年資源的項目。
C.透過政策及策略銜接軍事單位、軍種及業界,讓好的人才在當兵時能得到更完整的培訓及成為業界能善用的人才。
D.許多以色列人能流暢的使用英文,因此台灣也能考慮雙語政策,同時許多以色列的企業會企圖發展更國際化的市場(美國及歐洲),及具備有國際化的眼界。
(十)台灣能持續推動的國家政策:
A.有利國際創新的簽證
B.引入國際的產業導師制度,用公私協力的方式,引入國外特訂領域的導師,來觀察及督考台灣各領域的發展,可能的領域包含量子計算、資安、生物科技。
C.擴充gAsia Pass的應用情境(再研究)
D.建立一個跨太平洋的諮詢平台,把投資、需求、選題及台灣的研發能量對接起來。
E.承上面諮詢平台的建立,也同步在教育層面建立,將學術能量引入。
九、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一)三種策略:台灣做為一個中繼站(hub)、一個值得信任的供應商、以及一個高效能的導管。
(二)台灣做為一個中繼站(hub)
A.不只資料數量重要,資料的處理、資料的合成、資料的部署同樣重要。也可從以色列跟愛沙尼雅的案例看到,如何善用各政府單位及民間單位的能力及優先緒,來增進工業的價值鏈。
B.政府可作為高品質資料的提供方。此外,台灣也能善用法治基礎,來加強資料保護及個資保護的標準。
C.作為APEC中的領導角色,目前APEC中有在討論物聯網跟數位經濟的資安標準,台灣應扮演主導角色來引導框架及提供處理上的案例。
D.成為GDPR標準在亞洲施行的最佳案例。
E.美國的印太平洋策略中包含資安環節,台灣及華盛頓應保持交流溝通管道,在全球及APEC上一同推動。
(三)台灣作為一個值得信任的供應商
A.政府應針對5+2產業旗下的各創新計畫進行TVCP(trusted vendor certification program)認證,加強這些計劃的品質及可信任度,活用優勢,與國外的合作單位共同開創新科技的標準。
B.作為美國的新科技產品的場域實測基地。
(四)台灣作為一個高效能的導管
A.美國團隊也同樣對東南亞快速擴張的市場感到興趣,台灣能成為比中國更信任的夥伴,連結美國進入東南亞市場。
B.美國目前有 New Southbound Policy及 U.S. Indo-Pacific strategy,加入旗下的數位及資安相關的計畫,目前南韓已有加入。
十、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一)應挑選前瞻的重點軟體科技領域,進入扮演重要的角色(AI、IoT)。
(二)台灣在量子運算上仍未有具規模的使用者,然而學界目前有美國IBM合作的計畫。
十一、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一)美國正調整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並尋找下一階段科技上的夥伴,特別是在AI及物聯網、生物科技技術上無資安疑慮的合作夥伴。而這是台灣的機會,台灣應盡可能在這些領域的安全技術標準上佔有一席之地。
十二、政府政策該如何幫助產業?
(一)從半導體的經驗來看,政府政策的投放必須是長期持續、且眼光放遠、針對先進科技的。
(二)台灣在研發上的投入資金比例上越來越少。
(三)調整政策讓基礎研究能成功商業化非常有必要。
(四)接下來三年到五年有些美中的合作計畫有可能停止,台灣必須成為有潛力的取代對象。
(五)台灣目前有加入APEC Cross-Border Privacy Rules,目前該組織的方向趨向歐盟的標準,台灣可先針對GDPR系統預作準備。
(六)台灣應該更積極加入更多科技業標準的制定,特別是接下重要的科技如物聯網、資安等。
mtk股價 在 豹投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個股分析:Qcom vs 聯發科 (2454),財報部分 MTK 略勝一籌!】
#高通昨日發佈Q3財報,受到貿易戰和華為影響,營收略低於市場預期,盤後股價大跌。而同為 5G 商機競爭者的聯發科,其 Q2 EPS 則達到單季新高。以財報而言,目前是聯發科略勝一籌,但真正 5G 大戰在明年開打,到時我們再來見真章!
📱 股市資訊一把抓,豹投資Line@全部給你~
連結>> https://line.me/R/ti/p/%40egl2912i
或搜尋@abovetw(小老鼠也要輸入喔)
mtk股價 在 股癌Gooaye - Post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QCOM EPS 預期是根據Yahoo Finance 二十幾位分析師的共識平均;而MTK 是我自己土炮去抓外資的預期調整的數字,兩家公司股價目前的評價相差不大。 刺激的地方是MTK 過去 ... ... <看更多>
mtk股價 在 mtk股價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mtk股價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MediaTek、mtk單位、mtk晶片有關資訊與科技文章或書籍,歡迎來數位感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mtk股價 在 [轉錄]分紅費用化(Re: 有人為了進聯發科而重讀台清ꔠ…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Tech_Job 看板]
作者: buggy (立春 等待) 看板: Tech_Job
標題: Re: 有人為了進聯發科而重讀台清交成電機大學部嗎?
時間: Sun Mar 9 00:55:07 2008
前面有非常多對於分紅費用化的錯誤資訊... 像 MTK 原本分紅比例 30 幾 %,
費用化後變成 25%,影響比例並不高。
我知道很多電子公司的 HR 都會看這個版,不知道為何無人澄清...
MTK 都決定分紅是盈餘的 25% 了,也就是分紅總額是
(營收 * 毛利 - operating expense) * 25%
而且薪水要列入 operating expense 而非最後 25% 的分紅中,有興趣可以自己算算看
MTK 今年營收如果能幸運成長到1000億.. 毛利 50%, 營運支出 180 億(Q1法說會數據)
則分紅總額會有 80 億,而這個總額跟股價無關..
不過今年的最終業績是無法預測的.. 也許好一點或差一點
這就是進去的人要承擔的風險
另外 MTK 分紅不是很極端的金字塔制... 去年 mtk 分最高的一位拿一百來張...
(是一位高階主管,這差不多等於十幾位員工的平均分紅,但以 MTK 人力規模來看,
這位主管貢獻應該會遠超過十幾位普通員工的貢獻)
蔡董只象徵性領幾十張...高階主管的持有股數是政府的公開資訊觀測站可以查得到,
所以上面的資訊是公開的
另外發股票的目的應該只是節稅跟綁約而已... 以目前員工分紅費用化的精神..
分紅費用其實是固定的,會計才能夠算帳.. 只是股價高發比較少張,股價低發多張..
但如果發了之後股價才崩盤那就只能算員工倒楣了..
股票發了之後接下來就算是員工個人的投資行為了。
有些電子業是因為幫員工節稅才選擇發股票,這是因為分紅按市值課稅目前只適用於
最低稅負制,否則對產業的衝擊太大。而一般所得級距還是根據股票「面額」計算。
但公司的支出這是根據股票「市值」計算,所以發股票或現金對於公司的會計帳
或 EPS 都是一樣的,但對於員工自己在繳所得稅有影響。
一家公司的分紅總額是當年盈餘 * 分紅比例,再看怎樣分配給每位員工。
舉個例子,除非 Realtek 的分紅比例遠高於 25%
(這不可能,否則股價會狂跌、另外分紅比例有法規上限 50%),
否則假使 Realtek 盈餘除以員工數低於 MTK,Realtek 的「平均分紅」就不可能
高於MTK。這跟公司政策無關,純粹是看公司業績。
所以有留意過去新聞的人會發現蔡明介是發言支持員工分紅費用化的!
表面上是說回到正規的制度。背後原因恐怕是可以解決掉分紅很高、獲利卻沒一樣高的
的競爭對手。 (我就不提是哪一家了) 所以分紅費用化會對 MTK 招募不見得不利!
再舉 HTC 的例子,分紅總額 = 股價 * 股數。所以分紅高低跟股價是無關的。
股價只取決於 EPS 以及投資人對於未來獲利成長的信心,但不決定分紅。
電子業過去分紅總額最多的是股價二位數的台積電,因為台積電總盈餘最高。
HTC 2008 年分紅會是 2008 年獲利的 18%,MTK 2008 年分紅是 2008 獲利的 25%。
所以除非 HTC 每個員工獲利的 18% 高於 MTK 每個員工獲利的 25%,否則 HTC 的
「平均分紅」不應該比 MTK 高。這都有辦法估算出來。
舉比較具體的例子,假如 MTK 未分紅的年盈餘 320 億,分紅 25%,則分紅有 80 億。
假如 HTC 未分紅的年盈餘 400 億 (隨便舉例勿當真),分紅 18%,則分紅共有 72 億。
假如 HTC 發給員工一張股票的成本是 600 塊,過兩個月漲到 800 塊,
公司的成本還是 60 萬,員工多賺的那 20 萬是員工個人投資的獲利。
所以如果看好一間公司股票會漲,應該是去買它的股票,而不是加入這間公司。
同樣的 MTK 資本額現在約 100 億,假如老闆心血來潮去減資 50 億,
原本股價若是 300 塊,股價就會跳成 600 塊,但這只是「數字遊戲」而已,
除了少了約一兩億的利息錢外,MTK 的盈餘跟分紅有多少錢完全不會改變。
(上面只是舉例,沒聽說 MTK 有減資計畫)
不過如果分部門來看,的確可能會看到 HTC 的一些員工會比 MTK 一些員工高,
因為統計的平均值不代表個體囉。MTK 分紅比例較 HTC 高可能是因為沒有額外廠房
及品牌、通路的營運成本,兩間公司類型不同,一起比沒什麼意義。
此外請留意,以上的分析都沒有把薪水、獎金包括進來。會計上薪水獎金是算在營運
成本中。薪水跟獎金是屬於各公司的內部機密,外界無從得知,但員工分紅的總額是
公開資訊算得出來。
上面法條數據都是公開的資訊,有興趣的鄉民可以找找看。
簡單一句話講,分紅費用化之後,公司的分紅只跟公司的獲利、分紅比例、員工數、
以及員工分配比例有關。不會再發生發的比賺的多的情況,公司體質不好會被淘汰。
================
至於為何老是有人聽說 MTK 發得不好呢?
一般來講進 mtk 要一年多才拿得到分紅,而且還取決於前一年的在職月數,
所以前兩年的確有可能收入不太高。
若只是為了錢進去,就得賭他能賺三年以上,這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以及
是否信賴這間公司的管理階層,我就不多說了。
若不提錢的話,MTK 這間公司如果進入的部門沒什麼問題,還是不錯的學習發展
的地方。我有朋友最近進去後才後悔沒有早幾年投履歷,因為舞台比較大,做出
來的東西可能會有影響力。但我猜也有不少人是為了錢待下來的。 :b
================
至於員工分紅費用化是否合理,以及現在的分紅是否太高或太低呢?
首先錢不會無中生有,員工分紅一定是費用,而且真實成本得根據市值。
至於是否太高或太低呢? 答案是分紅費用化之後已經回到「市場機制」。
也許過去員工分紅發得很浮濫可能是出於公司大老闆的自利心態,但今天
很多公司的分紅已經回到市場機制了。
今天如果看鴻海、華碩、MTK、HTC 等公司,會發現他們董事及其關係人
持有的股權比例相當高,雖然不排除他們可能能用一些財務操作開海外公司
掌握更多股票,但政府能掌握的股票總額已經夠多了,所以如果公司有重大
利空,受限於內線交易規範,這些董事沒辦法像外資逃命得這麼快,另外上
述公司有不少董事已經很少拿員工分紅了 (甚至有人自掏腰包捐股票)
雖然人心隔肚皮,但若就「動機」來說,這些大老闆的「利益」已經比較接
近長期投資者,跟拿股票的員工不在同一個陣營了。為什麼他們還願意分紅呢?
這就是市場機制。舉一個板友常舉的例子,過去 VIA 的股權蠻集中在大股東
手上,員工分紅可能因此發比較少或集中在高層,所以反而員工離職率高
(當然還有一些別的原因),最後大老闆反而賠錢。反而是政府出資為主的 TSMC
過去發股票比較少人心疼,發得不手軟也把那個時候的人才都吸光,反而奠定
永續經營的基業。
這裡絕對不是說 VIA 的問題會在 HTC 重演,市場機制會讓大老闆學習教訓選擇
對自己最有利的分紅方式,所以今天 HTC 仍會有高額分紅吸引員工。
既然已經是回到市場機制,就不能再說這些公司發股票是康股東之凱了。
其實台灣的電子公司相較於歐美公司還是很省錢的,我看過 MTK 副總或處長等
級出差坐經濟艙,如果板上有待過 BenQ 的板友,就知道 Siemens 多浪費錢了。
================
員工分紅其實是歷史的過程,最好把它視作類似 NASDAQ 網路泡沫或荷蘭鬱金香
泡沫的一種熱潮。
網路泡沫階段美國有很多新創公司沒賺什麼錢,因為高額選擇權吸引不成比例
的優秀人才投入網路業,今天雖然泡沫破了,但美國網路產業越來越強。
同樣的荷蘭也成為鬱金香王國。台灣十餘年的分紅也建立出完整的電子產業聚落。
但泡泡遲早要破的,假如公司永遠能拿十元面額的成本發股票給員工,就會造
成人才資源的錯誤配置,不賺錢的公司反而吸引到最優秀人才、又增加其他公
司競爭壓力。就長期來講對電子產業是不利的,所以分紅費用化是勢在必行。
(不幸的是,今天的員工就只能靠公司賺多少錢拿分紅,不能像八九年前領的比
替公司賺的還多了,昨是今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命啊...)
以上若有誤歡迎指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5.248.26
※ 編輯: buggy 來自: 122.116.88.32 (03/09 12:3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7.124.9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