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WS/48來看為什麼 LBJ還是追不上 MJ》 by 小人物汪六
.
大約一個多月前非常榮幸的代表「詹黑(LeBron Hater)」,在《小人物上籃》裏跟《詹皇御史-皇城隨筆》的 LBJ死忠支持者 Armour辯論了一場。因為這場辯論,特別做了一些批判 LeBron James (LBJ) 的功課,在這邊寫成文章跟大家分享一些觀察跟論點,主要是針對幾個在 podcast上沒辦法好好敘述跟回應的問題,這一篇專注在討論「誰的隊友比較厲害,而誰在 NBA決賽的對手比較厲害?有辦法透過數據回答這個問題嗎?」。
.
數據分析的原始碼放在 https://github.com/wangsix/MJ_LBJ_WS_48
.
--MJ v.s. LBJ,張飛打岳飛?--
「LBJ 超越 MJ成為 The GOAT (The greatest of all time)了嗎?」已經是這幾年被媒體跟球迷吵到不能再吵的話題。The GOAT 不只是指偉大的或者超級球星,而是在各種不同運動裏被公認為在歷史最頂端的一人,例如高爾夫的 Tiger Woods 或是 NFL(美式足球)的 Tom Brady。而關於 LBJ到底追上 MJ了沒,已經有各種用數據、影片、文字,透過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比較的論點了。在各種論戰中常常聽到的兩個兩邊的支持者都會用的說法是「因為 MJ(或 LBJ)的隊友比較弱(或強)所以 MJ(或 LBJ)比較偉大(或不偉大)。」跟「因為 MJ(或LBJ)在決賽面對的對手比較強,所以 MJ(或LBJ)比較偉大」。而這樣的說法吵到最後都會淪為「張飛打岳飛」,各說各話的局面,因為本來就不可能完全客觀的比較不同時代的球員跟球隊。而我們今天要試著用一個進階數據來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那就是 WS/48 (win shares per 48 minutes)。
.
--WS/48是什麼?--
一個球員的 WS/48代表這個球員在球隊的每一場(48分鐘的比賽)勝利中平均貢獻了多少的百分比。例如現役球員中 WS/48最高(歷史第四)的球員 Chris Paul的 WS/48是 0.2433,代表 Chris Paul在球隊拿下一勝的時候,佔了幾乎 1/4的功勞。如果要理解這個數字的意義,可以跟以下的例子做比對。一場比賽 48分鐘上場五個球員,總共是 240分鐘的比賽時間,假設要是全隊上場的人都對球隊的勝利有一模一樣的貢獻,那一個上場 36分鐘(大概是先發球員的時間)的球員的 WS/48就會是 0.15。拿 0.15這個數字去跟 Chris Paul的 0.2433比較就可以大概有一個概念 Chris Paul超出一個平均球隊先發的水準有多少。而如果拿 0.15這個數字去看所有的球員,會發現其實 0.15已經是球星等級的了,例如 Ray Allen, David Lee, Terry Porter, Shawn Marion等等,不過因為這些球員在新秀期或者是在生涯末端都曾經是角色或板凳球員而影響了上場時間,或實際上對球隊的貢獻,所以生涯的 WS/48就被拉低了,而整個 NBA的平均 WS/48大約是 0.1。
.
而我們選擇 WS/48來比較 LBJ跟 MJ在進入 NBA決賽時的隊友還有決賽的對手,也是基於就算 NBA的規則、球風、節奏、球員的技術、體能、身材條件跟健康保持在這過去的三十年都一直在改變或進步,但是一直不變的就是一場 NBA比賽還是 48分鐘、一隊同時五個球員在場上跟每一場比賽只有一隊會贏。在這樣的基礎上,就算現在三分球比 20年前每場多投 20球,比賽的速度(pace)也變快,讓很多數據都沒辦法跨世代比較,WS/48還是能夠拿來衡量平均一個球員貢獻了多少勝利。
.
--誰有神(豬)隊友?--
MJ 從退休就以 0.2505的 WS/48 佔據歷史排行榜第一名,而 LBJ則是以 0.2336排在歷史第六(現役第二)。而從下表我們列出歷史上(包括現役)以 WS/48排名前 250名的球員中,是 MJ(紅色) 或 LBJ(黃色)的隊友。我們先不直接用絕對的數值來比較,例如把隊友的 WS/48加起來比較,或平均,因為這個 WS/48是生涯平均,包括了他們在別隊或者在生涯不同時期扮演不同角色的表現。我們看這個列表球員所在的區間跟分佈,來從中觀察有沒有共同點或趨勢。而同時如果我們要直接比較數字的話,那也不用比較隊友了,因為我們可以直接說 MJ的 0.2505是高於 LBJ的 0.2336的,所以 MJ比較厲害,然後就此結案。
.
在開始討論表一之前,很多人(老派球迷)可能會因為看到 Ray Allen或者是 KI排在 Scottie Pippen前面就覺得用這個數字排名沒有意義,但是其實從 WS/48的精神來說,S. Pippen在兩分三分跟罰球的低命中率讓他在他的全能之外其實在場上是有缺陷的(當然他離開公牛之後因為年紀跟傷痛表現下滑也是),也傷害了他對球隊貢獻的程度,同樣的道理也能應用在 D. Rodman身上。
.
所以如果我們相信(或暫時接受)生涯 WS/48的高低是可以代表球員的「能力」的話,那表一給我們的第一個觀察大概是 LBJ的隊友們都挺「罩」的,至少看起來都比 MJ的隊友們罩,而且 WS/48這個數字也反應出這些 LBJ的隊友都在其他球隊是球隊的第一球星、第一選擇,入選明星賽,all nba teams等等的事實。而 MJ的隊友們,除了 S. Pippen 是公認的 NBA 全能巨星,D. Rodman是年度防守球員跟蟬聯籃板王,Toni Kukoc是年度第六人之外,其他 MJ的隊友最多都只是非常優秀的角色或團隊球員。但是我們也可以提出第二個觀察,就是要是我們忽略快要排到 250之外的 Shane Battier的話,我們也可以說,LBJ最多都只同時有兩個厲害的隊友(熱火時期除外),而 MJ則是在兩次三連霸時期都至少各有四個很「不錯」的隊友。從以上的觀察來說的話,我們能得到的結論是 MJ跟 LBJ的隊友們其實沒有明顯的優劣高下。接下來我們來看 LBJ跟 MJ生涯在決賽面對的對手的 WS/48,來試著回答誰面對的對手比較強?
.
--誰的對手比較強?--
表二我們把 LBJ(綠色)跟 MJ(藍色)在 NBA決賽遇到過的對手依照 WS/48的排序列出來,為了方便比較我們把球星分成三個顏色深淺的區塊,最淺的是排名前 50的球員,51~150則是中間,最深的顏色則是 151~250。看表二的第一個觀察會是雖然 MJ跟 LBJ都在 NBA決賽各遇到了 18個 WS/48前 250名的球員,但是 LBJ的確面對了比較多排名在前 50的球員。但是如果我們接下來把 MJ跟 LBJ的決賽紀錄考慮進來的話,可以發現這些排名在前 50的對手球員剛好包括了 LBJ的全部十次 NBA決賽,而 LBJ的戰績是 4勝6敗,而 MJ則是 6勝 0敗。一方面我們可以說,就是因為 LBJ面對強的對手比較多次,所以他沒有辦法像 MJ一樣在決賽的系列賽取得完美的系列賽勝率,但是另一方面考量到 LBJ進了 10次決賽比 MJ多了 4次,那當然會面對到比較多的球員,所以重要的還是能不能擊敗對手拿到冠軍。不過跟表一的觀察一樣,同時考量 MJ跟 LBJ面對的對手在 WS/48排名上的區塊也沒有絕對顯著的差異,而雖然 LBJ面對的前 50的對手比較多,但是 LBJ進決賽的次數也比較多,我們最多可以說的就是我們也沒有辦法說 MJ跟 LBJ面對的對手其實明顯的誰比較強。
.
--如果比生涯 WS/48不公平--
用生涯 WS/48的一個缺點是,會低估或高估某些 MJ/LBJ的隊友或對手。比如說 Scottie Pippen在生涯前三年跟後三年的 WS/48都低於 0.1,所以他生涯 0.146的 WS/48絕對是低估了他在公牛兩次三連霸(1990-1998)的 WS/48,而 D. Wade也是類似的狀況。一個解決的方式就是用 MJ跟 LBJ打進決賽的季後賽季 WS/48來比較他們的隊友跟對手。
.
如果只看決賽季後賽季,MJ的 WS/48(六年)是 0.2674,而 LBJ(十年)是 0.2466。為了客觀的比較,我們統一納入了在季後賽平均上場超過 15分鐘的隊友跟對手。MJ 六年兩次三連霸以來的隊友,平均的 WS/48是 0.141,前三名是 Horace Grant (0.1843)、Ron Harper(0.1598)跟 Toni Kukoc(0.1595),而 LBJ的 隊友 WS/48平均是 0.1175,前三名是 Anthony Davis(0.284,比 LBJ高)、Chris Anderson(0.2404)跟 Daniel Gibson(0.211)。而對手的話,MJ的對手則是 0.1209,前三名是 Charles Barkley(0.215)、Terry Porter(0.202)跟 Shawn Kemp(0.198)。LBJ的對手季後賽 WS/48平均則是 0.146,前三名是 Kevin Durant(0.2452),Stephen Curry(0.2103)跟 Dirk Nowitzki(0.21)。直接比較 MJ跟 LBJ進入 NBA決賽的季後賽隊友跟對手 WS/48的話,我們可以說 MJ的隊友比 LBJ的隊友厲害(0.141>0.1175),而 LBJ的對手則比 MJ厲害(0.146>0.1209)。但是從排上名的隊友我們可以觀察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光看進入決賽季後賽的WS/48,有一些球員的數據會因為樣本數較少而被高估或低估(或者說跟看比賽的解讀跟印象不同,像上榜的 Daniel Gibson)。第二個問題則是,因為不是比較球員的生涯或者 82場的季賽 WS/48,單季季後賽的 WS/48絕對會受「當季」季後賽的成績影響,意思是在 LBJ的十次進入 NBA決賽的季後賽賽季,他自己跟他的隊友的 WS/48,有可能因為有六次最後是輸的,所以數字被拉低了,而對手的數字當然也會因為贏的比較多而比較高。第一個問題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有些角色球員在季後賽對球隊勝利的貢獻可能的確大於我們平常看比賽或者對他們生涯的印象,而第二個問題我們可以只比較 MJ的六次跟 LBJ的四次 NBA冠軍季後賽 WS/48,雖然會讓樣本數更少。
.
只看拿到冠軍的季後賽賽季的話,MJ的數字完全沒有改變(因為進決賽六次拿六次冠軍)。而 LBJ的冠軍季後賽 WS/48則是 0.2718,隊友平均是 0.1344(MJ隊友 0.141)。前三名的隊友是 Chris Anderson(0.309)、Anthony Davis(0.284)跟 Kyrie Irving(0.21)。對手的平均則是 0.1303(MJ對手 0.1209),前三名則是 Kevin Durant(0.231)、Jimmy Butler(0.209)跟 Kawhi Leonard/Andrew Bogut(0.194)。根據以上這些 WS/48數字的比較,一個很直接的結論是 LBJ的隊友平均比 MJ的弱一點,然後對手都比 MJ的對手強一點,但是兩者的差距真的很小。不過 LBJ的隊友雖然平均起來可能比 MJ的弱一點,但是那可能是 LBJ在的隊伍都比較「頭重腳輕」,兩巨頭或三巨頭的數字會被其他角色球員的數字拉低,甚至在四季冠軍球季中有兩季 LBJ的 WS/48都不是隊上最高的(平均上場超過 15分鐘的球員裡,MJ則從來沒有不是最高過)。而 LBJ的對手 WS/48比 MJ的對手高的原因,也一定有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在 LBJ的四次 NBA決賽中,有兩次打到第七戰(MJ最多到第六戰),所以對手的當季季後賽 WS/48也會高一點。如果我們再更進一步的檢視 MJ冠軍六年跟 LBJ冠軍四年的勝率,會發現 MJ在那六年是 90勝 26敗,勝率 0.776,而 LBJ是 64勝 24敗勝率 0.727。勝率的差別完全可以解釋為什麼 MJ的隊友平均的 WS/48會比較高,而對手平均的 WS/48會比較低。LBJ在四次冠軍的 WS/48 0.2718的確高過 MJ的 0.2674,但是其實在這四季中只有一季 LBJ的季後賽 WS/48是全聯盟第一,而 MJ在六次冠軍賽中有三次 WS/48是全聯盟第一。
.
--回到 MJ v.s. LBJ--
從一個長期觀察跟批判 LBJ跟同時是死忠 MJ 90年代公牛的 NBA球迷的角度來說,常常聽到試著替 LBJ辯護他在決賽成績遠不如 MJ的論點就是,「MJ 有 Scottie Pippen跟 Dennis Rodman誒!LBJ要是有這樣的隊友也不會輸啊。」或者是「90年代公牛的對手都太弱了啦,要是90年代公牛來到現在,一定也打不過團隊馬刺跟三分勇士。」所以在這邊才會特別想要試著去回答關於 MJ跟 LBJ的隊友跟對手的問題。而我們透過 WS/48可以回答的是,兩個人的隊友其實都是旗鼓相當的,也都面對了差不多強勁的對手。而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籃球是團隊運動,所以不管是 MJ或 LBJ都不可能只靠自己一個人打進 NBA總決賽,而他們的對手也是。而比較的重點也不是在於要是真的把 90年代的公牛帶來現代或讓今年的湖人回到 90年代會不會拿到冠軍。因為不同年代用不同的規則,球員的技術、體能、戰術觀念、飲食健身保養都不同。但是相同的是,同一個年代的球員都是在同樣的基礎下比賽,而籃球比賽還是五個人上場打 48分鐘,得分多的那隊贏。而如果隊友跟對手不再是拿來造成差異的要素,那回到最根本的 6勝 0敗,跟 4勝 6敗的差別,就是區別 MJ是 GOAT而 LBJ還在追趕他的原因。或許跟 MJ不同的是,LBJ曾經在有好隊友(Wade, Bosh, Shane Battier)的情況下輸給小牛過,也曾經在 K. Love在決賽受傷的情況下跌破眼鏡打贏 73勝勇士。而 MJ的公牛從來都不是「跌破眼鏡」的那一邊,因為他們就是強,而 MJ史上第一屹立不搖的 WS/48也是另一個佐證。而筆者也試著去平衡比較的條件,只用拿冠軍的球季來比較,但是這顯然已經是一種在比較上的讓步了,因為忽略了 LBJ在 NBA決賽「被擊敗」比「擊敗別人」還要多次的事實。
#小人物上籃
#TheGoat
#MJ
#LBJ
#littleguylayup
nba三分球命中率排行 在 Sky's NB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嗯事情是這樣的。我騎機車出去大老遠想說跨年夜吃頓好的再回家寫東西,結果想吃的店爆滿排不到就算了,半路機車還壞掉XDDDDD
.
真是好一個跨年夜。
.
不過想想,我前陣子聖誕夜那晚也是先不小心把便當翻倒在背包裡,接著後來出門的時候又把租屋鑰匙搞丟...
.
乾等等,我突然覺得,我是不是該去拜拜還是甚麼的啊?!
.
Whatever,算了不要探討這個好了,一想到我元旦還不能騎車亂跑,得等1/2才能修車,就感到一陣心酸啊。
.
總之來談談今天帶隊擊敗LeBron與騎士的Donovan Mitchell吧。
.
從12月1日海灌41分後,整個12月期間Mitchell可以說是一路狂飆的概念,不僅場均繳出23.1分3.4籃板3.8助攻1.8抄截,命中率還高達50.7%。
.
期間除了各種大心臟演出、飛天爆扣外,Mitchell也罕見地在與雷霆的賽後獲得了三巨頭親自的耳語嘉許。
.
甚至就連新人王的排行上,Mitchell現在也已經把數據怪物Ben Simmons給甩到身後,搶下第一名的寶座。
.
而從數據面來看,Mitchell確實在12月中進攻有非常長足的進步。
.
季初Mitchell雖然有很不錯的三分接應能力,但他不僅在三分線內的出手選擇依舊在學習與拿捏中,不僅切入命中率低、失誤率高,中距離的急停跳投更是一度命中率僅27%。
.
而到了12月後,Mitchell不僅依舊將三分Catch & Shoot的命中率保持在46.7%,他的兩分球急停命中率也提升到了中上等級的38.2%。
.
同時,最重要的是,Mitchell在12月期間可以說是一名切入怪物,在禁區內的命中率高達73.3%,把握度十足驚人。
.
看到防守者距離數據上,最好的佐證就是Mitchell在防守者距離他2-4呎、也就是定義為受干擾(Tight)的情況下,他的兩分球命中率高達71.9%,且這樣的出手佔了他總出手的33.2%。
.
甚至,如果你搭配外線防守者距離數據來看,扣掉10呎外跳投的話,他在受干擾、並且是在禁區出手的情況下,他的命中率高達------84.1%。
.
...多駭人的把握度!
.
而也正是由於這樣強悍的切入破壞力,以及他那優美炫麗的大風車過人、歐洲步上籃、又或者是crossover後的大墊步挑籃...都為他在近來博得了「D-Wade 2.0」的美名。
.
且當進攻端大爆發的同時,Mitchell在他大學最為人熟知的防守端也一樣沒有鬆懈。
.
場均干擾對手投籃7.4次是聯盟後衛中第17高,並且對位對手的命中率平均會下滑4.5%,三分球命中率更是會下滑9.9%。
.
而依據我個人觀察比賽的記憶,Mtichell現在當然是還稱不上經驗豐富的大鎖,尤其是在防守對方第一得分點上,他仍舊時常得繳學費。
.
不過由於一雙長臂、強大的橫移速度、永不止息的拚勁,也讓他在撲防外圍有著絕佳的優勢,而相信隨著經驗累積,他在處理擋拆、切入等方面,也會不斷地進步。
.
以Mitchell的心態與條件,防守端他要追上他原本模板的Avery Bradley,我總認為這僅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
.
而試想,當一名球員,他擁有Wade的進攻、Bradley的防守時,他會是一名擁有多巨大影響力的存在?!
.
更別說Mitchell在領導氣質與關鍵時刻一夫當關的氣魄上,早已經大有一哥的模樣。
.
12月期間,他場均在關鍵時刻可以砍進5.2分,是全聯盟第4高,且命中率...高達78.6%。
.
儘管同時仍帶有偏高的失誤率,不過,這本就是一名新秀該學習、該去經歷的,不是嗎?
.
畢竟,當一名新秀他能一次又一次的命中關鍵Big shot,你還有甚麼能要求他的呢?
.
最終也不禁得說,這季這樣觀察Mitchell下來,也讓我在Nikola Jokic之後,又再一次享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
.
從Giannis、Jokic、到許許多多的不知名年輕球員,我看著他們身上所擁有的特質,我撰寫他們的故事、分析他們的數據,或許有時會給予太大的期待,或許有時會發生意外導致他們的殞落。
.
更時常的,是他們擁有潛力、卻因為各種時運弄人而始終不得志。
.
但每每只要回過頭來,看到有幾人打出了我曾經的期待,就永遠會令我開心不已。
.
Giannis是這樣、Jokic是這樣,而Mitchell,我更是在選秀前就喊出他有著D-Wade的影子。
.
當然啦我沒有要說我預測神準,畢竟寫這種東西被打臉的次數跟成功的次數相比絕對是翻倍的。且我也從來不打算要預測任何東西。
.
我只是很純粹地,看到了一名球員內藏的潛質,所以希望可以在這裡寫下來,提醒大家、也提醒日後的我自己。
.
不論未來的他變成了怎樣的球員,都不要忘記,他曾經也是一名充滿天賦、在賽場上追尋夢想的年輕人。
.
寫文從來不是為了預測或是證明自己,而是為了記錄、留下些甚麼、並且向未來展望。
.
也期待未來一年間,能有越來越多像Donovan Mitchell這樣的球員,為我、為球迷們,帶來更多的期待、欣喜與熱血。
.
#DonovanMitchell #2017NBA選秀 #Jazz #Utah #勁爆後衛 #外線跳投 #急停跳投 #防守精神 #關鍵心臟 #領導氣質 #明星潛質 #NextWade #NBA新秀觀察 #NBA數據分析 #吹響下一首爵士樂
nba三分球命中率排行 在 Sky's NB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你剛好點開灰熊隊的比賽直播,然後在某位球員進球後突然聽見轉播大喊,「KOBE------!!」
.
這時不用驚嚇,因為這當然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個Kobe。
.
他是年僅20歲、今年選秀落選的小將,名叫Kobi Simmons。
.
而或許你會問,一名落選球員有甚麼好提的?不過要知道的是在落選之前,事實上Kobi是本屆全美高中生排行第20。
.
也許不是一個驚人的排名,但也絕對不是一名沒沒無聞的傢伙。
.
且事實上,認真說起來的話,Kobi可能是撇除四大控以外,2017選秀中天賦最好的控球後衛之一。
.
他有著6呎4.5吋、接近6呎5吋的高控位身材,且有非常強大的第一步爆發力,以及水準之上的推進速度。
.
同時,他也有很不錯的運球技術、犀利流暢的crossover、左右兩邊都可以切入,並有優異的禁區終結能力和運球後拔起跳投的能力。
.
但他的問題就在於他雖然有高水準的進攻基礎,不過在高四升大學之際身高長高後,他的整體速度與靈活度稍稍下滑,讓他的切入動作需要重新調整。
.
再者,由於習慣持球打擋拆、作切入與急停跳投,讓Kobi的無球接應、三分Catch & Shoot能力一直表現得普普通通。
.
三者,就是他原本更像是一名得分後衛,不過6呎4.5吋要在NBA打二號,除非你有很出色的技術或是強大的防守,否則依照Kobi這樣得分型的球員很難脫引而出。
.
於是升上大學後,Kobi決定改學習當一名控球後衛。
.
也就是上述這三個原因,讓他在進入名校Arizona後,原先被預定為先發的他在幾場後就因為表現起伏而被下放板凳。
.
而Kobi這樣的球員本就是亟需空間來學習的年輕潛力股,所以被下放板凳後,他的效率與數據也跟著持續滑落。
.
甚至,由於Arizona主打的是無球跑動的motion進攻,而非Kobi擅長的擋拆進攻,到了季末的9場比賽,Kobi已經完全掉出了輪替。
.
也於是,從一度有首輪中段身價,在選秀前夕Kobi在許多模擬選秀中都掉到了二輪末段。
.
這時他也面臨了一個抉擇,顯然在Arizona已經沒有他的位置後,他要轉學、還是投入選秀?
.
兩者都有不小的風險,但Kobi堅定地告訴大家「我不打算轉學,我的選項中只有回校或選秀。我不會退縮,我只會往前看。」
.
而最終,在NBA官方體測中留下不錯的數據後,Kobi決定無視所有人的阻止與不看好,大膽地投入選秀。
.
只是...「他不應該投入選秀。」、「他還沒有在NBA生存的技術條件」...最終,彷彿眾家球探的批判還言猶在耳,Kobi Sommons,直到選秀夜結束,他都沒有聽見自己的名字出現在Adam Silver的唱名之中。
.
...沒錯,他落選了。
.
許多人都以為急需天賦的籃網會以第57順位選擇他,但籃網最終用這個選秀籤投資了一名國際球員前鋒Aleksandar Vezenkov。
.
而...是的,不論橫看豎看,Kobi現在確實都沒有打NBA的能力。他的無球跑位不夠好、他的三分Catch & Shoot不夠好、他的擋拆分球也不夠好。
.
這些打NBA非常簡單的基本他都做不好,他憑甚麼打NBA?
.
但,撇除掉這些的話,他很可能仍舊是世界上無法在NBA生存的籃球員中最有天賦的那一群之一。
.
而也正是由於他優異的體格、體能以及有著可栽培出巨大未來的技術底子,讓灰熊看中了這名落魄的20歲落選小子,進而與他簽下了一紙雙向合約。
.
正巧的是,這季的灰熊在Mike Conley飽受傷病困擾、球隊也走到瓶頸之下,開始出現了希望能大破大立的風聲。
.
而這樣的機會,正是Kobi最需要的。
.
也於是,現在Kobi回到了灰熊隊上。
.
在這之前,他在灰熊麾下的發展聯盟球隊Memphis Hustle打球,場均可以繳出16.6分3.1籃板3.9助攻的漂亮數據,並且三分命中率高達41.5%。
.
從發展聯盟的比賽中不難看出,Kobi已經大幅修正了他的外線,明顯地拉遠了自己過去貧乏的投射距離,甚至在11月底的一場比賽中,他還以11投6中的三分球砍下了31分。
.
只是把強度一拉回到NBA,Kobi現在終究不會是那個灰熊可以馬上依賴的人。
.
雖然被call回球隊後上場達到14.2分鐘,Kobi場均卻只有極度慘烈的2.3分外帶31.8%命中率。
.
現在的他,除了外線被修正外(不過在灰熊他還沒成功投進過三分球),在切入上他的變向幅度與運球能力還不足以切穿NBA等級的防守,更別說是他運球後急停的能力了。
.
同時,在肢體的碰撞上,Kobi的對抗性也非常不足。有時他不是切不進去,而是切進去會被撞得東倒西歪,更遑論出手跳投或與挑戰籃框。
.
最顯著的,就是切入數據上,縱使切入已經是他的強項,但Kobi場均切入次數仍只有1.4次,且只能出手0.7球,命中率僅20%。
.
而當他最擅長的進攻手段都完全失靈時,我想,你也很難進一步要求他去盡一名身為控球後衛的責任,去作切入分球的工作了吧?
.
所以看下來,現在的Kobi能拿到分數的主要方式,多半仍只限於能展現他體能優勢的快攻機會。
.
也因此,或許日後Kobi摸摸鼻子、再度回Hustle報到的機會並不小。
.
但不論如何,Kobi在一號位上的天賦,他的運球、跳投、拋投、優秀的身體延展能力、彈跳力、爆發力,這些都不會是假的。
.
他需要的,只是時間。
.
而Kobi Simmons,很可能是目前聯盟中領著雙向合約的球員內最具潛質的一人。
.
且比起其他球隊,過去幾年內挖掘中不少好用綠葉、且亟需年輕化的灰熊,也許就是最適合他的伯樂。
.
當然,我們暫時也不需要去過度期待,期待Kobi可以成為頂尖控球後衛。
.
不是說他不行,而是以當前的嚴峻狀態下,存活於聯盟才是我們該首要期待他辦到的事情。
.
只是最終,仍希望他可以把握住機會,證明比起2017四大控衛------Fultz、Smith、Fox、Ball,在2017全美高中控衛中排第5的他,絕對沒有差到哪去。
.
(ps. 由於受傷,Dennis Smith並不在ESPN的全美高中名單內,而全美控衛第4是現在在鵜鶘的Frank Jackson)
.
至於Kobi逆轉生涯的故事,會續寫下去、還是嘎然而止------
.
就留待合約走向終止的第45天之時,灰熊會怎麼下決定了。
.
#KobiSimmons #Grizzlies #GrindCity #雙向合約 #2017NBA選秀 #外線跳投 #高控衛 #證明自己 #Arizona #NBA新秀觀察 #NBA球員分析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