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對人體的傷害,竟等同於1天抽15根菸?
(有中文版!)
在全球疫情的衝擊之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得不拉開。在線上模式飛速發展的同時,卻有許多人身心出了狀況。這本書似乎面對這個趨勢而寫,但其實身為經濟學者的作者,指出結構化所造成的孤獨早在疫情之前,已經發酵了一個世紀。特別是在1970年代,新自由經濟主義的興起,讓世界的價值觀趨向由市場經濟來決定。看似標榜著自由,但鼓吹個人主義的另一面,卻不知不覺得犧牲了社群的價值,以及金錢無法衡量的一些事物。
作者說明孤獨並不只是一個人單身或獨居的狀態,其實那與內心的孤獨感並不一定是相關的。這裡說的孤獨更廣義的事即便身旁有人卻感受不到連結,或甚至在一個環境當中沒有歸屬感,以及渺小無力無法參與在社會或者是工作場合中的那種無力。作者不能免俗的在一開始用許多人甚至是動物的實驗,說明這樣的孤獨感對身體的傷害,以及習慣於孤獨狀態的人,在面對他人時,反而不知如何應對。甚至會有杯弓蛇影的自我防衛攻擊傾向。書本前段講到現在很多民粹政治的現象,以及這些現象如何吸引顧感到孤獨者的支持。我個人是覺得他雖然努力平衡報導,但不免對某些政治人物有比較強烈的批判。
但書本後半部有幾個點我覺得還不錯。首先是她論述關於居住環境以及工作職場,因著租賃或甚至共享經濟的形式興起,副作用就是讓人沒有歸屬感。而沒有歸屬感的背後自然就不會輕易承擔社群責任 (畢竟身邊的人一直來去,投入情感太過消耗)。過去社會中有一些社群是能夠讓社會不同階級的人,站在同一個平等的位置上互動。例如以前的社區公園或圖書館,學校的義務教育,服兵役的經驗,甚至是西方社會當中的教堂。但自由經濟主義,讓其中一些變成階級化。而新冠疫情的衝擊,更是影響到人們聚集的意願。如何重新建立這種拋開階級的社群體,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另外一點是作者用一章說明 The Digital Whip ("數位鞭打")。在許多共享平台上,人力成為手機上點選就可以得到的服務,而一些企業當中更是用所謂的數位化管理監視員工的一舉一動,名義上是為了他們的健康和給予工作反饋,但更多時候是為了效率最佳化。當車隊司機從休息時間可以一起用餐的同事,變成相互競爭的外送員。當人的價值是幾顆星的評等,那種無助和焦慮感都是以前未能想像的。作者很務實的說到,自動化以及線上化這些趨勢銳不可擋,也的確為一些人帶來新的賺錢管道。但是如果對其中的工作者保護不足,最終社會仍然要附上不小的代價。
在與病毒共存的零接觸時代中,要如何對抗孤獨的魔咒?民主社會中除了手上那一票的力量之外,其實不要小看我們每一個人身邊可以做的小事。這當中包括對陌生人微笑,向給與服務的人誠摯說謝謝,與家人朋友在一起時不要拿出手機,在自己所在的社群當中有意識的承擔更多,等等。我們的歸屬感,不是來自於品牌忠誠度或者是消費,而是來自於你親自參與建造的。
畢竟,社群只能建立 不能用錢堆積。
"We need to recast ourselves from consumers to citizens, from takers to givers, from casual observers to active participants... this is about taking opportunities to exercise our listening skills whether in the context of work our family lives or in our friendships. It's about accepting sometimes what's best for the collective, is not what's in our own immediate self-interest "
(我們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從消費者變成公民,從接受者變成給予者,從旁觀者變成積極參與,....我們需要把握機會,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以及朋友當中,主動操練傾聽的能力。同時這也是關乎我們要學習接受對於大家整體最好的選擇,有時候不見得是對我們個人立即有好處的)
📚延伸閱讀📚
📘“Tribe: On homecoming and belonging" 找尋部落的歸屬感
https://dushuyizhi.net/tribe-on-homecoming-and-belonging/
📙“Resilience Thinking" 向大自然學習韌性與永續思維,回想起其中我整理的第6和第9點,我們對於社群中無形的價值必須重新看重
https://dushuyizhi.net/resilience-thinking/
📗"The Value of Everything" 萬物的價值-- 當我們用金錢衡量一切,那些難以承受的副作用誰來抗?
https://dushuyizhi.net/the-value-of-everything/
全文與中文版連結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the-lonely-century/
#TheLonelyCentury #NoreenaHertz #ContactlessAge #Community #孤獨世紀 #無接觸世代 #社群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self-interest經濟學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澳洲Delta大爆發帶給我們什麼的警示?
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夫告訴我們
「Humans are driven by self-interest」
「人類總是以自身利益去作選擇」
的確,以防疫角度審示的話,香港是個福島,一而再再而三的小中型爆發都可以快速控制,即使人口密度是世界數一數二,都從未像英美加澳日般大型爆發至醫療系統崩潰。
針不吉到肉不知痛,以機會成本去看,不打疫苗的風險在香港並不像英美加澳日那麼高,ICU和呼吸機的資源未被用盡,即使不幸感染亦有世界級醫護和醫療資源支援。
但疫苗就是這麼有趣的,他就是要你未爆發時盡快打,好讓你減低爆發的風險,即使爆發亦會較為小型,感染後的重症和死亡風險亦可減低。
但經濟學告訴我們,未爆發的時候,接往疫苗的意欲並不高,因為人們不能具像化這病毒的危險之處。不是從事醫療行業的人,不會明白我們日中見過幾多不幸感染後重症或死亡的個案、沒有見過因爆發而要延後中風婆婆或心臟病伯伯的康復治療。
無他,眼不見為乾淨,人們見不到的事情彷彿就無發生過一樣。如果你身處印度或泰國的話,你又會不會有另一番體會和想法?
Delta更甚Lambda的爆發已是不能避免的事,香港總有開關的一日。但要安全地開關就要有足夠的疫苗覆蓋率,不然便會成為澳洲NSW 2.0,1個Delta足已令整個城市癱瘓。
現時NSW爆發後大家都瘋狂搶疫苗,希望盡快將疫情控制下來。封城已封了快2個月,但疫情卻不斷惡化,不少醫院開始出現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政府亦臨時加購大量疫苗和廣泛推行接種。
然而大家卻從沒想過疫苗是要在爆發前打才最有效,爆發後打你首先要等最少21日等大家都打完兩針(現實是不可能1日打完全城的人,至少也要兩三個月才能覆蓋大部分人口)。
任由疫情爆發兩三個月,我們的社會會變成怎樣?沒有人會去想,歌舞聲平連本土確診的個案都可以十隻手指數得完的時候,人們又怎能去具現化疫情爆發的景象?
是的,疫苗要在歌舞聲平的日子打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然而,疫苗要在屍橫遍野全城搶醫療資源和氧氣及呼吸機的日子才能有最大的吸引力
即使日中我們常常在新聞或網絡上見到其他國家崩潰和屍橫遍野的資訊和影片,但只要這些危機不直接影響自己或至親時,其實無人會上心。正如蘇丹和阿富汗每日都有平民和婦女經歷姦淫擄掠十惡不赦的罪行,但活在香港的大家大概不會感受到。
雞先定蛋先,這大概辯論到2046都不會有答案
到底人們最後會怎樣選擇
Time will tell
Your choice, your fate 
============================
後記
不過我對香港人怕死的意志力相當有信心
當疫症重臨的時候,大家又會突然搶打疫苗
self-interest經濟學 在 天下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追求 #自利 有錯嗎?】
在一個以自利(self-interest)為驅動力的社會中,追求自利會不會導致對他人的傷害,以致破壞社會和諧,阻礙經濟成長?
經濟學的鼻祖亞當.史密斯認為:利己之心讓我們追求財富、地位和名聲,因而產生「審慎的美德」。孔子也認為:追求利益的慾望是大自然賦予一切生物的本能。但君子的人生理想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更是從造福人群的自我實現中感到幸福。
——————————
➤ 透過經濟學家視角 梳理孔子生平 #前台大校長孫震最新力作
✅《孔子新傳》:
📍博客來:https://bookzone.pros.is/3fpvwk
📍誠 品:https://eslite.me/3df9wv
📍momo:https://bookzone.pros.is/3fsum6
📍天下文化:https://bookzone.pros.is/3fpaq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