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竟然有一半的打工族薪水不到兩千塊?!
其中甚至有560萬人在2020年是完全沒有收入的...
上個星期,這篇關於
“大馬人薪金暴跌” 的報導引起了我的注意
疫情開始到現在,已經超過一年了
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失業、減薪報導
歸根究底,薪金暴跌是因為經濟不好
而經濟不好又是因為疫情控制不好
至於為什麼疫情控制不好,我們心知肚明啦...
在工作機會不多,求職者供過於求的情況下
單靠努力是無法解決減薪/裁員的問題的
試想你原本在旅遊業/航空業工作,
面對這種情況,你覺得你的努力會有用嗎?
我想提醒大家
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商業結構的變化
社會、環境在變,人也必須要跟著改變
我甚至跟我的員工們說
如果因為疫情導致某些崗位不再被需要
我不排除會let go不被需要的人員👀
如果你現在因為工作而煩惱
我能給的勸告和建議就是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選好一條對的路,再去奔跑,才能更快抵達終點
你想一想,現在連小販中心的檔口
都要加入Grab/Food Panda等外送平台
更加證明我們不能再用以前的方法去提供價值了
正所謂危機就是轉機,工作受影響的你
應該趁現在儘早轉換跑道
配合自身技能,做出適合當下的選擇
如果你原本是空姐,那你的技能就是 「服務」
你可以考慮往“線上客服”這個方向去找工作
又或者你原本是做實體銷售的
你就可以趁機轉到線上,同時學習寫文案、打廣告
讓你的工作/生意更加得心應手
(當你找的工作和你原本的技能相關,
你就會比零基礎的人更快上手~)
我之前也說過:一技之長是很重要的
任何人都應該在平時做好準備
培養你擅長/這個市場需要的技能
來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如果你因為疫情失業/工作不穩定
但是又具備專業的技能
我很願意為有能力的人提供一個機會
目前我的公司急需以下崗位人才:
✅ Copywriter
✅ Graphic Designer
✅ SEO Specialist
✅ Social Media Specialist
✅ Account Clerk
✅ Senior Account Executive
如果你/你的朋友是這些領域的人才
歡迎提交簡歷來應聘:
https://bit.ly/2KtVw66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
seo薪水 在 Irene 與資料職涯大小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知道你的日常生活都與社交網路分析有關嗎?】
✔搜尋引擎
✔社群媒體
✔銀行服務
-
🌎 每天都在請教 Google 大神,在 Google Search 搜尋想要拿到的資訊,沒想到搜尋結果列表也藏有玄機 ;
👫 社群平台都會推薦給我們建議朋友清單,有趣的是,我們好像真的都有可能認識 ;
💬 每個月領薪水後,就是開始還債的時候 (哭),繳卡費、繳貸款、還同事午餐錢,這些銀行服務也可以構建社交網路;
-
每件我們生活中習慣的事物都充滿資料科學的足跡,來看看 Irene (就是我) 的一天為什麼與社交網路分析相關!
#資料科學知識 #社交網路分析 #圖分析 #數據分析思維 #AI #資料科學 #數據分析 #搜尋引擎 #SEO優化 #社群媒體 #社會網路
seo薪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艾兒莎又要來徵人惹嗚嗚嗚嗚
========
前兩三週才認真為了我的公司面試完兩大輪,然後有找到兩個很不錯的求職者,正準備要上工了!!但是........ 處理完這一切,又發現我和 S姐的 Woomanpower真的也需要找人惹~~~
所以如果您現在的職涯目標不是當大主管,也不是瘋狂去大公司在既定且彈性低的組織制度中,反而是想發揮妳的創意、 執行力、實踐對夢想的渴望度,願意跟我們跑來跑去,常常舉辦好玩的活動,一起超高濃度的學習品牌營運、社群經營、無敵高速自我成長,那可以試試看這次的機會。
前提: 非我們女力學院的學員、也不是我的粉絲喔(歡迎大量傳朋友)
===================
工作職責:
😘社群媒體企劃與執行: FB/Line社群/ IG/ 短影片
😃學院線上+線下活動
😘有外包合作廠商,因此需要負責管控: SEO/廣告投放/ 學院影片製作/ EDM/開學/畢業典禮之協作廠商
🧐與學員溝通並維繫客戶關係
🤛以及其他可能你想都沒想過,一個公司超級從零開始的行銷活動與任務
工作目標:
全公司的人目標都是ㄧ樣的方向,就是維繫女力學院的學員滿意度、盡全部心力讓學員盡可能全方位學習、體驗、成長,所以你做的一切事務或工作,都轉著這個核心就對了,所以你不必是能言善道的人,這公司的老闆、主管、主要決策者,是我跟S姐,你對我們不需要拍馬屁、不用迎合,這裡沒有所謂的固定組織,我們對你也不是上對下,而是一種與你合作協同讓目標執行成功的角色,所以你喜歡直接、快速學習多重技能與通才軟實力,你所擁有的能力可以立刻幫到我們的話,請別遲疑,趕快寄信給我們!
==========================
工作地點: 大同區寧夏夜市中某棟大樓,吃東西方便!
薪水:40000-45000
工作經歷:兩年以上工作經驗(偏好行銷、企劃、媒體公關社群、電商產業、活動公司等等)
Email:rutuyyu1010@yahoo.com.tw
seo薪水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的溝通傳播(可以是推廣、說服、行銷、洗腦)。我們今天就來談談「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基本上今天的議題可以分成「#科學傳播」與「#政策傳播」兩個範疇來看,兩者都在新媒體的架構下,都有著劇烈的變動與廣泛的影響力,小編的角色也越顯微妙。我自己是好幾個粉專的小編,小編真的很可憐啊,創意發想、企劃、寫文、作圖、拍片已經是基本的,我看一些求人徵才還要會主持表演與直播揪眾、數位行銷企劃與執行、媒體聯盟營運與管理、線上線下虛實轉換技巧、各平台SEO佈署與演算法應對、廣告投放、社群風向經營、市場分析與競爭者行銷分析…。等等,叫老闆自己來做,掰掰。
.
📌 #今天的節目有:
.
▶ 什麼是科學人爭議 什麼是1450
▶ 對,就是小編治國,小編雖小
▶ 從單向到雙向的政策傳播
▶ 新媒體時代該說人話
▶ 科學家參與科學政策行銷
▶ 科學的傳播需要批判的大眾
▶ 社群傳播應據專業位置與角色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g1uto8rh1av0875j4dy1pdz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74Cu3Ji2CUkuReLYPcx1D?si=MtdECSz_TQScOl0M23QbVA&utm_source=copy-link
.
📲#Facebook 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90395487814737/
.
.
\\\\ 完整論述 \\\\
.
溝通(communication)是一項重要的「治理技術」。對一般企業的管理而言,溝通是傳遞產品訊息、提升企業形象和爭取顧客認同的重要手段;對政府部門而言,溝通是凝聚內部共識、提升組織形象和爭取民眾認同的重要工具(黃俊英,2011)。傳統的政策溝通常以單向的、心理學主義、行為主義的「政令宣導」做為傳播想像,我們會認為,人民隔在大眾媒體的後面,只要盡量地單方面給予資訊即可。
.
從2010年後「#整合行銷」的概念開始大量進入政府的政策溝通,我們見到更多的廣告、促銷、公關、人員銷售、直接行銷和口碑行銷展現在政府的內容發佈中。甚至再更強調互動性的新媒體架構中,讓政策的雙向溝通成為可能。所以,政府部門開始將「溝通」的工作外包,讓外部團隊比較接地氣、說人話的公關公司或團隊來當小編,處理像是貼文、圖像設計的事務,也負責操作民意與監測輿情等任務。
.
▓ #政策傳播的新想像
.
新媒體架構讓政策傳播有了質量上的變化,而這也是為何公部門想要委外經營溝通的原因,因為官僚體制時常不適合做新式的政策傳播。在「#時間面向」上,政策傳播必須轉變為動態、隨時隨地的訊息散播。在「#制度面向」上,應考慮設置同等於發言人重要性的社群媒體團隊。在「#語藝面向」上,在要講有趣、簡單、有趣、視覺化的語言,才有社群傳播的效果。從我的觀察來看,這些能力,傳統的公務員並不具備,體制上也無法供給。難怪要外包啦~
.
▓ #科學議題的溝通治理與公共態度
.
不過,這次的問題有一部份是「科學人」專頁是不是可以這樣傳遞科學資訊?可不可以接受政府投放廣告?再過去這幾年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除了政策的行銷外,科學也進行了大量的行銷。我們生活中有大量的純知識的科學、商品的科學、政策的科學,透過從科學普及轉向科學傳播的變化,試圖讓人們更加接近科學,或者被科學說服(單文婷,2017)。
.
從「科學人」小編的貼文內容來看,「#克萊豬不好吃」與「#增加收益又環保」兩個論述其實是來自於部分政策新聞、公共討論與科學評論的內容,並是非偽科學或假訊息,只是這樣的簡化貼文是否適合出現在「科學網站」上,可以思考一下。
.
由此被延伸的另一個爭議是,「科學人」做為一個科學家社群,是否可以做政策行銷。科學家與科學組織,本來就可以與施政者做不同方式與不同層次的合作,這種科學傳播的合作方式,可以有「翻譯」、「代言」、「夥伴」的三個程度,構成一個科技治理中專家政治的基礎(某個程度上是必要的,但是應該 #資訊透明)(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
科學事件總是可以充滿政治因素,但我支持強的科學文化立場(#公衛議題的確是要小心一點),就是歡迎更多關於科學的聲音發出,這樣有助於人人培養媒體素養與科學素養。另外,政府與委外單位的合作,具備更細緻嚴謹的貼文審查,是一個重要也保全彼此的方法。
.
▓ #溝通人才從內部培養開始
.
最後,當然推文不等於新聞,我覺得我們逐漸必須邁向一個批判的大眾,在這個資訊爆炸、虛實交錯的時代。當我們據有的(全)媒體素養程度越高,就能越明確地知道各種媒體的運作規則與媒體語言,自然就會更加小心,且富有懷疑論的多元檢證精神,與反思批判。
.
說實在的,無論是政策傳播,或是科學傳播,我覺得問題根本就是在:「政府與科學單位本身覺得傳播是一件小事,別人做就好,我們要做更重要的事」。能夠在單位內,設置媒體公關部門,或是合理培養溝通人才,才是這個到處都是媒介傳播的時代,應該做的事。然後薪水要高一點,謝謝。
.
#參考文獻:
.
1. 黃俊英(2011)。整合性行銷溝通—強化政策宣導與溝通的利器。文官制度季刊,第三卷,第二期。
2. 單文婷(2017)。科學家參與公共傳播的觀察-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使用臉書行銷科學政策的討論,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7),47-65。
3. Peters, H. P. (2020)。科學傳播的範疇: 是知識散播還是公民參與?。傳播研究與實踐,10(1),1-18。
4.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Communicating Science Effectively: A Research Agenda.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97Tvt3VGy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