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能給我們的樂團,最好的。」
這句話是在和中岳老師第一次開始共事時,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話。【接著】的製作期其實非常的緊湊,在一定的時間壓力下,初期在排工作日程時很難將大家的時間兜在一起,記得那時老師說了一句,「那這個案子我就不接了,因為我沒辦法做出那個能代表我和代表麋先生的作品。」其實當時老師大可以選擇其它的方式來迅速完成作品,但他不願意,他希望他能給我們的,是那個「最好的。」
老師對於作品的重視和愛惜,也讓我們更確定且相信我們沒有找錯人,這份對音樂的「尊重」我想也就是讓老師也這麼受人尊重的原因。
「謝謝你們,也謝謝你們的音樂。」
老師總是這麼說。
我們才要謝謝老師,謝謝你總離不開音樂!
黃中岳談吉他
#麋先生 #接著
#麋宮
#台大體育館 #演唱會
{{ 拾. 隨筆 }}_07
【接著】
那天在午夜 Mix 完這首單曲,由於有某些既定的工作日程壓力,整個母帶後期製作 (Mastering) 必須在隔天的下午就要完成,為了爭取時效,我第一次用數位傳輸的方式,將『母帶』的資料上傳到雲端,讓後期製作工程師抓取、進行 Mastering 工程,隔天我再從雲端下載處理好的資料來判聽,然後將這個最後階段的母帶資料寄交給委託方,結束這一個回合的音樂製作。
之所以強調『第一次數位傳輸』,是因為在整個從業過程的二十多年間,這一類型的資料傳遞,我完全都是用『類比』的方式 --- 直接開車到遠在淡水漁人碼頭旁邊的『洋活錄音室』(SeaSide Mastering),親自交到我所信任的工程師夥伴 --- 王秉皇先生手上的。
這個世代的音樂工作者,可能已經很難想像與理解『母帶』這兩個字,對於我們這個世代以上的工作者來說,有多麼重要的意涵。是有多重要呢?且先讓我們回到一張專輯製作費用還在二百到三百萬新台幣之間的那個年代,那個年代 … 電腦還在主要用於收發郵件、手機還沒長出觸控螢幕,所有的音樂製作全都還在正規的商用錄音室中進行;那個年代,音樂資料的紀錄都還在盤帶上 --- 雖然說盤帶的規格早已經從類比的磁帶轉為 … 也還是磁帶的數位紀錄方式,但那代表的意思是,所有的錄音過程都是單一直線式、而不可能是像近代電腦的平行多軸式,可想而知,現代視為理所當然的『剪刀式編輯法』,對於那個年代養成的樂手來說,有多麼不可思議 (或者說 … 有多荒謬)。不論你對於音樂的結構有多麼宏大寬闊的想像,所有的音樂元素,你都必須想辦法放進 48 減 2 個音訊軌道裡 --- 那兩軌,一道是保留給『同步訊號』(那一定是要走過 Midi 硬體音源過帶的人才能理解的);另一軌,永遠是最重要的 Click!
所有的音樂工作者包括了歌手,在一個不容易編輯,無法調整音準的作業模式下,努力地完成了整張專輯的分部錄音後,最有威望的混音工程師必須在 … 通常一個工作天之內,藉由錄音室所配備的眾多外部硬體效果器與價格昂貴的混音控台 (Console) 來完成整首歌的故事樣貌呈現,最後再交由製作人來拍板決定整個音樂面市的版本 --- 這當然是會經過許多複雜的微調才能形成最後的決策,大從整個音樂的頻率面向、各樂器的平衡,小到歌手一個歌詞的字輕重的推拉,這反覆慎重的過程,有時候真的會要人命的,因為~再次因為,即便是最昂貴的混音控台,它所能配備的電腦,恐怕也只能記得音量的推拉變化與一些初級的參數變化,如果製作人拿不定主意必須一修再修,所有的過程就都必須反覆地倒帶、聆聽、修整,再倒帶、聆聽;而每改變一次,可憐的控台電腦就要花一定的時間去處理其中微小的變化並記憶下來 … 說來,錄音室往往總是煙霧繚繞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那些等待的時間,好像也只能藉抽煙來打發無聊。
但真正有威脅的是:一旦今晚你決定了這樣的音樂版本,爾後你突然想修改其中一些狀況 … 很抱歉,辦不到!因為商業錄音室在結束一個工作班次之後,會將所有的硬體參數全部歸零,也就是說,一旦在班次結束之後再要進行修改,其實也就是所有混音的工作從頭來過,這麼破釜沈舟的舉動,在我的從業經驗裡,恐怕也只見識過一、兩次而已。
而終於敲定的混音版本,工程師會非常慎重地、用最全神貫注的方式,過到一種叫做 DAT (數位錄音帶,Digital Audio Tape) 的數位格式儲存錄音帶,它的尺寸,大概還不到 i Phone 大小的一半;在錄完整個音樂長度後,工程師一定要仔細地回放檢查,因為,那就是後製前的『母帶』,日後所有的產品聲音源頭,如果在這裡產生了任何丁點的瑕疵卻沒有被確認出來,意味著這個瑕疵將會永遠留存在這個相關的音樂製品中。
當整張專輯的曲目都被鄭重地『過帶』到『母帶』後,這捲不到 i Phone 一半大小的卡帶,意思就是二、三百萬新台幣的濃縮,這個『價比黃金』而事實上難以估計價值的載體,你怎麼可能任意請一個快遞公司就能確保它的寄送安全呢?所以,自己開一趟車送去有點遙遠的後製錄音室,應該也還算是合理的吧?
可真正的關鍵是,當我走進洋活錄音室,王秉皇先生永遠會張羅一杯他自己非常自豪的拿鐵咖啡來招待,並且用著熱情、愉快,同時非常專業技術導向的慣性,開啟一次又一次有趣且深入的音樂話題;去過洋活錄音室的人應該都知道他的錄音室是多麼溫馨卻又專業的陳設 (容我冒昧借轉一篇文章以做簡介:https://www.audionet.com.tw/thread-6817-1-1.html ),在那樣的環境裡討論著音樂製作的方向,那才真是一種『活在音樂裡』的氣氛、一種『人』的感覺。
那樣的年代,數位技術還沒有接掌全宇宙,音樂人用一種現在看起來超級沒效率的方式,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即便是現在也很難超越的音樂成就。
但那時候的我們,卻一心憧憬嚮往著『全數位錄音』技術與時代的到來,毫不猶豫的。
接著,這個時代與技術真的來到了。
一切都便利到不可置信!混音之後的資料,再也不用灌進 DAT 裡了;有任何成果的不滿意,隨時打開檔案、改變一些參數就是了。而電腦裡運作的,也就是些數位的位元資料,所以,再怎麼珍貴的『母帶』,幾分鐘就可以上傳完畢,我甚至只是出去抽了根菸,淡水的老朋友就已經拿到了那筆資料。
我卻在這裡寫著文章,想回憶起那一杯有著獨特風味的拿鐵咖啡。
音樂的溫度,人的溫度 ……
一個時代接著一個時代,一個世代接著一個世代,事實上,我正在執行的這個樂團『麋先生』所屬的品牌老闆,幾年前,也和他自己的樂團夥伴坐在強力的同一個房間,與組合完全相同的混音工程師、製作人一起聆聽、檢查、討論與定案了自己的專輯作品,就像前幾天晚上一樣。
那個樂團,叫做『1976』。
而我們這些製作夥伴們,就是看著一個世代接著一個世代,一種『坐看雲起時』、但又『雲深不知處』的恍如隔世感。
有些事 … 真是要趁著咖啡還熱的時候,好好珍惜與品嚐呀!
「thread 傳 參數」的推薦目錄:
- 關於thread 傳 參數 在 麋先生 MIX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thread 傳 參數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thread 傳 參數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thread 傳 參數 在 [問題] BCB Thread傳參數- 看板C_and_CPP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thread 傳 參數 在 Python 多线程| Notes 的評價
- 關於thread 傳 參數 在 [JAVA] Runnable Thread 傳參數 - gists · GitHub 的評價
- 關於thread 傳 參數 在 [問題] BCB Thread傳參數- 看板C_and_CPP | PTT數位生活區 的評價
thread 傳 參數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拾. 隨筆 }}_07
【接著】
那天在午夜 Mix 完這首單曲,由於有某些既定的工作日程壓力,整個母帶後期製作 (Mastering) 必須在隔天的下午就要完成,為了爭取時效,我第一次用數位傳輸的方式,將『母帶』的資料上傳到雲端,讓後期製作工程師抓取、進行 Mastering 工程,隔天我再從雲端下載處理好的資料來判聽,然後將這個最後階段的母帶資料寄交給委託方,結束這一個回合的音樂製作。
之所以強調『第一次數位傳輸』,是因為在整個從業過程的二十多年間,這一類型的資料傳遞,我完全都是用『類比』的方式 --- 直接開車到遠在淡水漁人碼頭旁邊的『洋活錄音室』(SeaSide Mastering),親自交到我所信任的工程師夥伴 --- 王秉皇先生手上的。
這個世代的音樂工作者,可能已經很難想像與理解『母帶』這兩個字,對於我們這個世代以上的工作者來說,有多麼重要的意涵。是有多重要呢?且先讓我們回到一張專輯製作費用還在二百到三百萬新台幣之間的那個年代,那個年代 … 電腦還在主要用於收發郵件、手機還沒長出觸控螢幕,所有的音樂製作全都還在正規的商用錄音室中進行;那個年代,音樂資料的紀錄都還在盤帶上 --- 雖然說盤帶的規格早已經從類比的磁帶轉為 … 也還是磁帶的數位紀錄方式,但那代表的意思是,所有的錄音過程都是單一直線式、而不可能是像近代電腦的平行多軸式,可想而知,現代視為理所當然的『剪刀式編輯法』,對於那個年代養成的樂手來說,有多麼不可思議 (或者說 … 有多荒謬)。不論你對於音樂的結構有多麼宏大寬闊的想像,所有的音樂元素,你都必須想辦法放進 48 減 2 個音訊軌道裡 --- 那兩軌,一道是保留給『同步訊號』(那一定是要走過 Midi 硬體音源過帶的人才能理解的);另一軌,永遠是最重要的 Click!
所有的音樂工作者包括了歌手,在一個不容易編輯,無法調整音準的作業模式下,努力地完成了整張專輯的分部錄音後,最有威望的混音工程師必須在 … 通常一個工作天之內,藉由錄音室所配備的眾多外部硬體效果器與價格昂貴的混音控台 (Console) 來完成整首歌的故事樣貌呈現,最後再交由製作人來拍板決定整個音樂面市的版本 --- 這當然是會經過許多複雜的微調才能形成最後的決策,大從整個音樂的頻率面向、各樂器的平衡,小到歌手一個歌詞的字輕重的推拉,這反覆慎重的過程,有時候真的會要人命的,因為~再次因為,即便是最昂貴的混音控台,它所能配備的電腦,恐怕也只能記得音量的推拉變化與一些初級的參數變化,如果製作人拿不定主意必須一修再修,所有的過程就都必須反覆地倒帶、聆聽、修整,再倒帶、聆聽;而每改變一次,可憐的控台電腦就要花一定的時間去處理其中微小的變化並記憶下來 … 說來,錄音室往往總是煙霧繚繞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那些等待的時間,好像也只能藉抽煙來打發無聊。
但真正有威脅的是:一旦今晚你決定了這樣的音樂版本,爾後你突然想修改其中一些狀況 … 很抱歉,辦不到!因為商業錄音室在結束一個工作班次之後,會將所有的硬體參數全部歸零,也就是說,一旦在班次結束之後再要進行修改,其實也就是所有混音的工作從頭來過,這麼破釜沈舟的舉動,在我的從業經驗裡,恐怕也只見識過一、兩次而已。
而終於敲定的混音版本,工程師會非常慎重地、用最全神貫注的方式,過到一種叫做 DAT (數位錄音帶,Digital Audio Tape) 的數位格式儲存錄音帶,它的尺寸,大概還不到 i Phone 大小的一半;在錄完整個音樂長度後,工程師一定要仔細地回放檢查,因為,那就是後製前的『母帶』,日後所有的產品聲音源頭,如果在這裡產生了任何丁點的瑕疵卻沒有被確認出來,意味著這個瑕疵將會永遠留存在這個相關的音樂製品中。
當整張專輯的曲目都被鄭重地『過帶』到『母帶』後,這捲不到 i Phone 一半大小的卡帶,意思就是二、三百萬新台幣的濃縮,這個『價比黃金』而事實上難以估計價值的載體,你怎麼可能任意請一個快遞公司就能確保它的寄送安全呢?所以,自己開一趟車送去有點遙遠的後製錄音室,應該也還算是合理的吧?
可真正的關鍵是,當我走進洋活錄音室,王秉皇先生永遠會張羅一杯他自己非常自豪的拿鐵咖啡來招待,並且用著熱情、愉快,同時非常專業技術導向的慣性,開啟一次又一次有趣且深入的音樂話題;去過洋活錄音室的人應該都知道他的錄音室是多麼溫馨卻又專業的陳設 (容我冒昧借轉一篇文章以做簡介:https://www.audionet.com.tw/thread-6817-1-1.html ),在那樣的環境裡討論著音樂製作的方向,那才真是一種『活在音樂裡』的氣氛、一種『人』的感覺。
那樣的年代,數位技術還沒有接掌全宇宙,音樂人用一種現在看起來超級沒效率的方式,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即便是現在也很難超越的音樂成就。
但那時候的我們,卻一心憧憬嚮往著『全數位錄音』技術與時代的到來,毫不猶豫的。
接著,這個時代與技術真的來到了。
一切都便利到不可置信!混音之後的資料,再也不用灌進 DAT 裡了;有任何成果的不滿意,隨時打開檔案、改變一些參數就是了。而電腦裡運作的,也就是些數位的位元資料,所以,再怎麼珍貴的『母帶』,幾分鐘就可以上傳完畢,我甚至只是出去抽了根菸,淡水的老朋友就已經拿到了那筆資料。
我卻在這裡寫著文章,想回憶起那一杯有著獨特風味的拿鐵咖啡。
音樂的溫度,人的溫度 ……
一個時代接著一個時代,一個世代接著一個世代,事實上,我正在執行的這個樂團『麋先生』所屬的品牌老闆,幾年前,也和他自己的樂團夥伴坐在強力的同一個房間,與組合完全相同的混音工程師、製作人一起聆聽、檢查、討論與定案了自己的專輯作品,就像前幾天晚上一樣。
那個樂團,叫做『1976』。
而我們這些製作夥伴們,就是看著一個世代接著一個世代,一種『坐看雲起時』、但又『雲深不知處』的恍如隔世感。
有些事 … 真是要趁著咖啡還熱的時候,好好珍惜與品嚐呀!
thread 傳 參數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專欄]專屬LPWAN三部曲:技術規格、執行力、成俗標準
【作者 陸向陽】 2016年05月16日 星期一
物聯網的興起不僅是家用物聯網,也包含了公眾物聯網,為了實現家用物聯網,許多業者組成聯盟推行標準,如Thread、OIC、AllSeen等,而公眾物聯網也同樣增訂各種標準,如Wi-Fi聯盟提出的IEEE 802.11ah(稱為Wi-Fi HaLow),或LTE陣營提出的3GPP R12/R13(LTE-M/NB-IoT)。
無論是家用或公眾,各聯盟標準均相互角力,不過家用已有對立轉圜趨向,如Microsoft、Intel、Cisco提出OCF(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的新聯盟,期望統合各聯盟的共識。反而是公眾物聯網標準仍未有共識,而且更紛亂。
公眾物聯網(別名低功耗廣域網路Low-Power Wide Area Network, LPWAN)通訊技術標準更紛亂有許多原因,一是潛在市場太大,重量級業者均期望獲取較大利益,因而在標準訂立上各持己見,會議上僵持的結果,使新標準訂立進度緩慢。
二是非重量級業者認為共通標準遙遙無期,即便標準出爐亦難對自身有利,因而決議另起爐灶,改推自有標準,因而有Link Labs的LoRa、Sigfox的UNB、Ingenu的RPMA、Nwave的Weightless以及WAVIoT的NB-Fi等。
採自有標準的結果是很難獲得其他業者的支持與認同,因此標準發創業者的發展重點就在於執行力,只要儘快讓自有技術獲得用戶採納、有更大的覆蓋面積、更多的佈建、更多的開通,最終其他業者、業界與市場只能接受,接受業者的自創標準,使其成為約定成俗(de facto)的標準,事實上PC即採行約定成俗的Wintel標準。
想成為約定成俗標準需要執行力,想要執行力,重點在於技術規格能耐表現,企業用戶願意採行業者專屬標準,除了時間上不願等待訂立進度遲緩的普遍標準外,也可能對普遍標準的技術規格能耐表現不滿與失望,因為普遍標準需要追求最多業者的共識,標準規格容易落入平庸。
所以,要讓企業用戶對專屬技術買單,技術本身必須有絕佳的表現,比共通普遍標準更快實現企業所需。而談及表現即必須談論技術參數,這包含技術所用的頻段、通道頻寬、市區與鄉區的覆蓋面積(傳輸距離)、連結預算(發送功率與接收靈敏度),每個基地台、閘道器支援多少個節點、傳輸安全性、節點成本、節點電池時間等。
以參數角度衡量,目前以WAVIoT最受人關注,WAVIoT NB-Fi宣稱在99%可靠度下,城區的最遠傳輸距離達16.6km,其他技術多低於10km;NB-Fi連結預算也最高,達166dBm,次高的專屬技術則為Ingenu RPMA,為163dBm,其他技術多低於160dBm。
WAVIoT NB-Fi也宣稱每個節點只佔100Hz頻寬,Sigfox UNB與之相仿,但其他技術多為kHz、MHz等級,如LoRa需要125kHz,LTE陣營在3GPP R12的LTE-M標準上,也需要192kHz。
另外,NB-Fi強調每個閘道器(Gateway)可支援133萬個節點,最接近其表現的技術RPMA亦只擔保超過50萬;同時調變的節點數NB-Fi宣稱為12萬,最近的RPMA則僅有4千。而節點成本上NB-Fi為1.99美元,各類專屬技術僅UNB能達相同水準,其餘均高於5美元。而NB-Fi還強調方位型天線,現階段其他專屬技術多缺乏此能力,僅共通標準的LTE-M具備。
雖然技術領先,但佈建的站點數、開通的國家數等商業執行力也必須觀察,Sigfox已在歐洲各國廣泛開通,LoRa也已多國開通,而NB-Fi僅強調100多個站點的佈建,並認為其他業者雖強調多國開通,然實際站點數應亦是百餘左右。
不過,由於目前少有中立的產業、市場調查研究機構在統計LPWAN領域,因此技術與商業斬獲容易流於各自浮誇宣稱而難以驗證,此也有待各機構的努力了。
附圖:由於目前少有中立的產業、市場調查研究機構在統計LPWAN領域,因此技術與商業斬獲容易流於各自浮誇宣稱而難以驗證...
資料來源:http://www.ctimes.com.tw/DispCols-tw.asp…
thread 傳 參數 在 Python 多线程| Notes 的推薦與評價
向线程的目标函数传递参数. target 传入目标函数名; args 传入常规参数,常规参数作为一个list; kwargs 传入关键字参数,关键字参数作为一个dict. import threading ... ... <看更多>
thread 傳 參數 在 [JAVA] Runnable Thread 傳參數 - gists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向线程中传递数据的三种方法: // 一、通过构造函数传递参数 public class MyThread1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MyThread1(String name) ... ... <看更多>
thread 傳 參數 在 [問題] BCB Thread傳參數- 看板C_and_CPP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開發平台(Platform): (Ex: VC++, GCC, Linux, ...)
BCB 6
程式碼(Code):(請善用置底文網頁, 記得排版)
private:
void SetName();
protected:
void __fastcall Execute();
public:
__fastcall HThread(bool CreateSuspended);
-----------------------------------------------
上面是利用BCB內建thread專案建立出來的
我想要在主程式傳參數進去
請問是寫在Execute( )<---我要傳遞的參數型態
還是寫在 HThread( )<---我要傳遞的參數型態
因為在NEW起來的時候 主程式是寫
XXXX= new HThread(false)
XXXX-->Resume;
但是真正在跑程式的是寫在Execute裡的程式
所以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寫才對
有請各位幫我解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194.14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