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天橋底的森林。
香港山/城總是彼此靠近,沿著市區邊緣遊走,一山之隔,地域的氣息已截然不同。如今坊間流行步行市區後山,如嘉頓山和訊號山等,行山散心以外,更是一種穿梭城郊邊界的體驗。若然不介意走入叢林,龍悅道天橋的橋底空間,兼且是李鄭屋邨後山,也是一段另類且短暫的尋幽探秘。
龍悅道的高架環形天橋,迂迴的軌道築在半山,巨大支柱從叢林崛起,本身已是一道城市奇觀。連接大埔道和龍翔道的龍悅道天橋,對上是畢架山,也是不少行山人士的路段。橋上車水馬龍,橋底下山林叢聚,儼如兩個國度。但這裡有別一般鬧市常見的橋底,沒有被安插各類莫名裝置趕絕空間使用者;因與郊野融合,除了是蚊蟲的安樂窩,其實也是街坊的secret garden。山坡上能發現形態各異的盆栽、牆壁上的塗鴉,還有大量用途不明卻注滿水的膠樽在山坡上列陣,如今被蓋上建築棚網。儘管動機未明,但橋底角落,往往造就民間開拓用途的契機,以往更常見的,也許就是善信就地取材搭建的神壇。
因身處城市邊緣,這些市區後山的入口處,往往隱藏在儼如城市異域般的pocket park後面,龍悅道天橋底入口處,便是李鄭屋泳池休憩花園。甫進公園,首先有福樹果實的香氣迎接你。廣大的空地,沒有被過度建設,只有簡單的鍛煉器械與廢棄抽水房為鄰,到訪日正好有兩位街坊乘著停雨一瞬,對打羽毛球。有趣的是,在雨中沿大埔道徒步數里後,下山從上李屋花園捐出來,方發現與入口只有一個泳池之隔,更有一種逃出魔幻的茫然。
#城市探索 #市區後山 #龍悅道 #李鄭屋邨 #高架天橋 #橋底空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日本一向有很強的職人文化,設計和藝術與生活結合,這也是日本文創空間成功之處,他們尊重傳統,卻又能在傳統之上加入現代元素,獨創日式美學。而在空間使用上,更是大膽,把展覽空間藏於地底內,又或是善用橋底空間發展職人小店街。不禁令人想起香港,橋底空間甚至是貨櫃發展成藝術場域都曾被提出過,但到最後,還是不了了...
橋底空間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橋底下-看得見,卻看不見。
以車為主導的城市規劃,令香港不同地區出現大量高架天橋,讓人車快速穿梭各路口。2020年路政署數據顯示,本港共有1,369條行車天橋及橋樑,以及1,458條行人天橋及行人隧道。
空間問題,高度解決,看似是文明的彰顯,卻同時創造出一個個被繁華隱沒的時空-這些橋底下的閒置空間,也許是清潔工友的秘密locker,也許是無家者的一晚家園,或是日常如外籍傭工講電話,老人坐下歇歇,三姑六婆打小人之地,但更多是鋪上了不同形狀和質感的石陣,以非人性化的方式設計、使用、管理,然後閒置一旁,真實用意是美化空間,還是趕絕空間使用者,永遠無法從官方回覆問出由來。
攝影班習作意外成了攝影命題,攝影師周浩文 @chauhm 將巴士上對橋底的觀察,集結成攝影探索,希望公眾視線close up到這些被遺忘的空間。攝影書《天橋底》 @browniepublishing 分作數部分,觀察橋底下的不同狀態,當中可見人們對空間的運用,也有閒置作園林,或是發展文娛設施。但有壞也有好,影集內也有造福街坊的規劃,如大窩口圓環公園的乒乓波桌,或是筲箕灣東喜道寵物角的滑梯,至少為空間創造用途。甚至攝影書以外的觀塘海濱長廊,其實也是活用橋底空間的模範。
如周浩文分享,黑紙銀油的印刷,讓影像顯得珍貴,背後是空間同樣珍貴的隱喻。無論是空間的建造還是設計,花上不少公帑後卻往往流於閒置,成為了莫名其妙的石陣和雕塑的展覽場域。封面上的錐形石陣,讓人望而生畏,亦難以稱得上美觀,更盡顯橋底下的荒誕。香港公共空間長期匱乏,既有資源卻被視而不見,城市的規劃者,何時才能看見?
#天橋底 #攝影集 #閒置空間 #城市規劃
橋底空間 在 張慧慈 --- 從平淡到精彩的人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慧眼看世界——3D打印新屋
2018-03-23
相信不少人都在網上見過3D技術打印房子的片段,現實中美國已有建築公司運用這項技術與非牟利組織合作,為無力買樓的人建造自己的房屋。面積六百五十方呎平房之建築材料成本只需一萬美元,而且兩日就可打印完成。倘若香港也能引進這種技術,樓價還能坐火箭般飆升嗎?
美國建築公司Icon向矽谷商界籌集到一筆基金,津助薩爾瓦多建造一百間3D打印房屋;並以月供三十美元,分十年讓那裏的貧農供滿後可擁有自己的房屋。
所有資金回籠後會再投入到建屋基金裏,讓更多人能享受到自置居所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全球愈多地方應用這項技術,建造成本便會進一步下降。在3D建屋設備改善下,建屋時間亦能縮短至半天完成。
目前香港興建一棟三層、面積達二千一百呎的村屋需要百多萬元;若以3D技術建造,隨時不用三十萬就完成。假設樓價不變,新技術讓發展商的投資成本減少,建屋時間顯著加快;到時在新屋供應大幅增加下,樓價自然有下調壓力。
數年前有學者建議利用橋底空間建屋,結果因為各種污染問題而被政府否決。現時不少天橋底已淪為露宿者和黑社會的盤據地,若當局能以新技術將橋底改作臨時或中轉房屋,令有需要人士多一個選擇,相信無論治安、空間、交通和生活成本都較劏房好。
#張慧慈
#置業不是夢
#幾萬蚊正過住劏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vM7jFZGAec
橋底空間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日本一向有很強的職人文化,設計和藝術與生活結合,這也是日本文創空間成功之處,他們尊重傳統,卻又能在傳統之上加入現代元素,獨創日式美學。而在空間使用上,更是大膽,把展覽空間藏於地底內,又或是善用橋底空間發展職人小店街。不禁令人想起香港,橋底空間甚至是貨櫃發展成藝術場域都曾被提出過,但到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http://bit.ly/2C0xWrR
明周文化: https://bkb.mpweekly.com
橋底空間 在 通州街橋底空間規劃工作坊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通州街 橋底空間 規劃工作坊. 215 views 2 years ago. urban studies CUHK. urban studies CUHK. 28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
橋底空間 在 GUTS 吉人吉事- 【閒置空間系列:天橋底#13】在壁畫以外 的推薦與評價
【閒置空間系列:天橋底#13】在壁畫以外,橋底藝術有其他可能性? 以藝術介入橋底,在外國不是新鮮事,而在去年,香港深水埗也嘗試跳出壁畫框架,舉辦以Cyberpunk 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