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推車大突破
高科技智慧安全系統
嬰兒推車界的特斯拉 「日本Combi AuraStar自動煞停手推車」
讓寶寶更安全、媽媽更安心
帶小孩出門一趟,光是媽媽包就頗具重量,還要扛一個寶寶,搞得手忙腳亂、狼狽不堪呀。要空出雙手,當優雅媽媽,推車不用說,是絕不能缺少的育兒好物。
要挑選寶寶的愛車,一定選擇有保障的知名廠牌。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育兒路上充滿了幸福和感動,是任何人、任何事物不能代替的。日本Combi嚴格的品質管理,以及聽取育兒專家的專業意見,創業至今超過半個世紀,仍然屹立不搖,一直走在日本嬰幼產業的前端。希望讓寶寶得到更多的愛與關心,媽媽也能借助產品輕鬆育兒,挑選推車,我最優先考慮值得信賴的品牌。
寶寶的愛車重點,「安全、舒適、功能」絕對是必要關鍵!
寶寶推車第一名重點就是安全性了,有時候帶嗚欸外出搭公車,常常遇到還來不及把推車安置好就發車的狀況,媽媽自己都站不穩了推車還不斷往前滑😨
這台Combi AuraStar,有首創高科技自動煞停的Auto Stop安全科技配備,只要偵測到雙手離開握把,平坦路面50cm、斜坡路面15cm的距離內就會啟動自動煞車。雙手觸碰把手,就能解鎖繼續行走喔。每次雙手摸到把手亮起導光條都覺得超炫!
雖說平常推推車就會特別注意安全,但是有時候難保真的有些狀況意外呢,我自己的經驗,「自動煞停」這個功能在有點坡度的郊外道路,或是平常人行道的邊坡都曾輔助我煞車,讓安心滿分!
超光亮的「極光警示燈」也是超貼心的設計,警示燈可視距離達100公尺,夜晚在路上走,提高嬰兒推車能見度,天候不佳、比較暗的巷弄內都能讓對向來車看見,寶寶晚上出門更安全。警示燈有兩種照明,「恆亮模式」適合晚上使用、「呼吸模式」適合在有光亮的環境使用,還有 整個電子系統都通過和Apple AirPods一樣的IPX4防水等級,即使雨天也不怕。
這麼高科技操作起來一點也不難,只要長按智能感應把手上的兩個按鈕即可啟動「自動煞停」跟「極光警示燈」。超強續電力,每天使用2小時,平均19天只要充電一次,可以撐蠻久再充電。時間計算比較困難,媽媽金魚腦怕忘記充電,觸控顯示器也看得到低電量警告⚠️
如果真的沒電,也有腳踩煞車,只需踩下一個煞車踏板就可以煞住兩顆輪子。
推車座椅再舒服都敵不過台灣坑坑疤疤的路😅不過這台Combi AuraStar就不用怕啦~15cm培林大輪,推起來更靈活更滑順,四輪懸吊避震,在不平坦的路減輕震動,真的非常順暢好推,連上坡路都很省力。
再加上EggShock超衝擊吸收材質的新生兒內墊、頭墊,更加減緩顛簸路帶來的不適。EggShock吸震材質,雞蛋從高處墜落到墊子都不會破,保護寶寶頭部。
雖然每個推車都有遮陽棚,但是Combi AuraStar 的遮陽棚是全罩式防潑水,遮陽遮雨又防曬,小孩在推車內風雨無阻睡得超安心。
還有雙觀景窗透氣天窗,大面積達到透氣效果,在台灣夏天悶熱真的很需要。上方大面積透氣天窗可以觀察小孩在推車內情況,後方透氣網布超通風。
有了小孩,推車出門才知道有許多路是沒有無障礙坡道的,Combi AuraStar重量7.7kg,搬上搬下不需要花太多力氣,推車輕盈好收,一手抱小孩單手收車輕鬆俐落。收完車可以握著護欄拖行,不用搬就可以移動。推車收折體積小,不太佔空間,通常放到車內還有很多空間放其他物品,因為輕,我都是單手就把推車放進後車廂內💪🏻
超大置物籃,走在路上只要負責推推車,東西通通可以塞置物籃或掛推車上,根本比自己出門更輕鬆!
日本Combi AuraStar貼心照護到爸媽跟小孩,每一個功能都順手,這台推車真的滿足我輕鬆育兒、安全安心的需求。
購買連結:https://bit.ly/3yHnrnl
Combi Taiwan官方粉絲團
#日本Combi #AuraStar #嬰兒手推車 #VISI主動安全系統推車 #自動煞停手推車 #Autostop #EggShock
「無障礙坡度計算」的推薦目錄:
- 關於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Ariel老師這麼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考題] 坡度的計算方式? - 看板sp_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無障礙坡道計算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無障礙坡道計算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指考數乙104 計算1 無障礙坡道 - YouTube 的評價
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手感的「開課表」工具】
隨性練只會隨性的進步,想扎實地穩定進步就必須有計畫。對於嚴肅跑者與教練來說,預先計畫課表內容是訓練的一部分。但過去要精確計算課表的訓練量並不容易,而且有很多障礙;開完課表後,跑者常要帶著紙本或手機,不然會很容易忘記課表的內容。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RQ團隊一直在努力。幾天前,團隊已完成上線了開課表功能,現在已可以在RQ上開設課表、預先計算訓練量,並上傳到Garmin手錶(限定白金會員功能)。
開課表似乎是不少系統都有的功能,但我們結合跑者個人化的資訊,你在開課表時系統會自動計算「訓練量」(或是教練在開課表時幫他的學員計算)。訓練量的定義很廣,我們考慮到不同跑者與教練的需求,每個人想看的「量」都不一樣,所以如附圖所示,我們列出了三種訓練量計算方式:
1) 時數:單次課表時數(括弧內是當週的總時數)
2) 里程數:單次課表距離(當週的總距離)
3) 訓練指數:單次課表訓練指數(當週的總訓練指數)
這個功能的設計是讓教練與嚴肅跑者能一邊開課表,一邊了解訓練量的多寡,開起來會比較有「手感」。當你從星期一開始把課表建制上去,開到星期五時,括弧內的週總量可以讓你比較清楚這一整週(週一到週日)的訓練量對身體的壓力有多少。開好一週的課表後,也能再點進去各別的課表調整,週總量也會跟著修正。
就我所知,有些嚴肅跑者在預排週期化課表時,會想得太美好、太理想,量愈加愈多,我看過有人在進展期的週總訓練指數就來到200以上……我自己也犯過這樣的錯誤,有時只因身在此山中,看不到整份課表的真面目,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課表想像中……所以RQ才會設計了「邊開課表,(按計算之後)就能邊看當週總訓練量」的功能。
那到底週總訓練量要多少才夠呢?
這是個大問題。首先要確認目標賽事的距離,如果是全馬的話,一般我都會把訓練指數130當作基準線(以超馬為標賽事的話當然就不夠了)。因為我過去發現,許多跑者在接近完美地完成一場全程馬拉松後的訓練指數會落在80~105之間,而他們的週總訓練指數會在130上下。在為他們說計課表時,前幾週我會刻意壓在80以下,目標是在巔峰期,使週總訓練指數超過130(如果確診是大猴子會再加到160以上), 接著比賽期再減量。
然而,這只是一種平均值推斷出來的標準,還有許多變數需要適情況微調。例如當學員感冒剛恢復時,我會參考他感冒前的週總訓練量,再用同樣的強度來開課表,但週總訓練量會減少40%,這樣可以比較精準地來拿捏跑者一週的訓練壓力。
過去開課表,都是以下面的訓練強度權重的平均值來手動計算(或是把課表輸入Excel之後,得出訓練指數)
▶強度1區(E):0.2/分鐘
▶強度2區(M):0.4/分鐘
▶強度3區(T):0.6/分鐘
▶強度4區(A):0.8/分鐘
▶強度5區( I ):1.0/分鐘
▶強度6區(R):1.5/分鐘
例如強度1區慢跑50分鐘的訓練量(0.2×50),會等於強度五區兩分鐘跑五趟,總計10分鐘的訓練量(1.0×10)。之前開課表都是在Excel上透過這種方式把每週的訓練量加總起來,作為下一週加量與減量的參考。但這種計算方式有兩個缺點:其一是不夠精確,只能用權重的平均值來計算;其二是當「訓練長度」(Duration)以距離為標準時就會算不出來。例如下面的課表:
▶5區強度400m×8
因為課表建立者當下無法立即得知在5區強度下跑400m需要花多少時間,那就無法預先計算訓練指數。當然,如果知道該跑者6區配速區間的話,手動還是計算得出來,卻相當費時。
但現在RQ的「開課表」新功能解決了這個問題,系統會自動計算該跑者跑400m會花多少時間,再用這個時間來計算訓練指數。如果是訓練營的教練,開設課表過程中所計算的訓練量會以整個群組中「最低跑力者」的配速來計算,有助於了解這份課表對訓練營學員的最高壓力。
現在這個功能已大致完成了,也開放給所有RQ的白金會員、1對1教練、教練會員與訓練營教練使用。
-\-\
備註:RQ訓練指數 = 各區間訓練強度✕各區間累計時間(秒)+里程數✕坡度✕權重值
#RunningQuotient
#RQ你的跑步教練
#KFCS
#KuoFengCoachingSystem
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手感的「開課表」工具】
隨性練只會隨性的進步,想扎實地穩定進步就必須有計畫。對於嚴肅跑者與教練來說,預先計畫課表內容是訓練的一部分。但過去要精確計算課表的訓練量並不容易,而且有很多障礙;開完課表後,跑者常要帶著紙本或手機,不然會很容易忘記課表的內容。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RQ團隊一直在努力。幾天前,團隊已完成上線了開課表功能,現在已可以在RQ上開設課表、預先計算訓練量,並上傳到Garmin手錶(限定白金會員功能)。
開課表似乎是不少系統都有的功能,但我們結合跑者個人化的資訊,你在開課表時系統會自動計算「訓練量」(或是教練在開課表時幫他的學員計算)。訓練量的定義很廣,我們考慮到不同跑者與教練的需求,每個人想看的「量」都不一樣,所以如附圖所示,我們列出了三種訓練量計算方式:
1) 時數:單次課表時數(括弧內是當週的總時數)
2) 里程數:單次課表距離(當週的總距離)
3) 訓練指數:單次課表訓練指數(當週的總訓練指數)
這個功能的設計是讓教練與嚴肅跑者能一邊開課表,一邊了解訓練量的多寡,開起來會比較有「手感」。當你從星期一開始把課表建制上去,開到星期五時,括弧內的週總量可以讓你比較清楚這一整週(週一到週日)的訓練量對身體的壓力有多少。開好一週的課表後,也能再點進去各別的課表調整,週總量也會跟著修正。
就我所知,有些嚴肅跑者在預排週期化課表時,會想得太美好、太理想,量愈加愈多,我看過有人在進展期的週總訓練指數就來到200以上……我自己也犯過這樣的錯誤,有時只因身在此山中,看不到整份課表的真面目,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課表想像中……所以RQ才會設計了「邊開課表,(按計算之後)就能邊看當週總訓練量」的功能。
那到底週總訓練量要多少才夠呢?
這是個大問題。首先要確認目標賽事的距離,如果是全馬的話,一般我都會把訓練指數130當作基準線(以超馬為標賽事的話當然就不夠了)。因為我過去發現,許多跑者在接近完美地完成一場全程馬拉松後的訓練指數會落在80~105之間,而他們的週總訓練指數會在130上下。在為他們說計課表時,前幾週我會刻意壓在80以下,目標是在巔峰期,使週總訓練指數超過130(如果確診是大猴子會再加到160以上), 接著比賽期再減量。
然而,這只是一種平均值推斷出來的標準,還有許多變數需要適情況微調。例如當學員感冒剛恢復時,我會參考他感冒前的週總訓練量,再用同樣的強度來開課表,但週總訓練量會減少40%,這樣可以比較精準地來拿捏跑者一週的訓練壓力。
過去開課表,都是以下面的訓練強度權重的平均值來手動計算(或是把課表輸入Excel之後,得出訓練指數)
▶強度1區(E):0.2/分鐘
▶強度2區(M):0.4/分鐘
▶強度3區(T):0.6/分鐘
▶強度4區(A):0.8/分鐘
▶強度5區( I ):1.0/分鐘
▶強度6區(R):1.5/分鐘
例如強度1區慢跑50分鐘的訓練量(0.2×50),會等於強度五區兩分鐘跑五趟,總計10分鐘的訓練量(1.0×10)。之前開課表都是在Excel上透過這種方式把每週的訓練量加總起來,作為下一週加量與減量的參考。但這種計算方式有兩個缺點:其一是不夠精確,只能用權重的平均值來計算;其二是當「訓練長度」(Duration)以距離為標準時就會算不出來。例如下面的課表:
▶5區強度400m×8
因為課表建立者當下無法立即得知在5區強度下跑400m需要花多少時間,那就無法預先計算訓練指數。當然,如果知道該跑者6區配速區間的話,手動還是計算得出來,卻相當費時。
但現在RQ的「開課表」新功能解決了這個問題,系統會自動計算該跑者跑400m會花多少時間,再用這個時間來計算訓練指數。如果是訓練營的教練,開設課表過程中所計算的訓練量會以整個群組中「最低跑力者」的配速來計算,有助於了解這份課表對訓練營學員的最高壓力。
現在這個功能已大致完成了,也開放給所有RQ的白金會員、1對1教練、教練會員與訓練營教練使用。
--
備註:RQ訓練指數 = 各區間訓練強度✕各區間累計時間(秒)+里程數✕坡度✕權重值
#RunningQuotient
#RQ你的跑步教練
#KFCS
#KuoFengCoachingSystem
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考題] 坡度的計算方式? - 看板sp_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今天北區國小的考題
第21題
21. 假設高低差是36 公分,根據建築無障礙坡道的坡度設計標準,
高低差(公分) 75 以下 50 以下 35 以下 25 以下 20 以下 12 以下
坡度 1/10 1/9 1/8 1/7 1/6 1/5
請問以下那個坡道長度符合標準?(A)252 公分(B)288 公分(C)324 公分(D)360 公分
這題的答案是C
但我認為
它的答案是用:高度差/坡道長度=1/9
它這樣的算法是:鄰邊/斜邊
我是不知道究竟法條是怎麼規定坡度的計算方式
但 就我自己的感覺 坡度的算法 應該是:底邊/斜邊
對不起
小弟才疏學淺
能不能請大家指點一下
坡道的算法
在哪個法規有出現呢?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03.17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