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65歲以上老人的已有5.4%是衰弱症,而41.5%的老人屬衰弱前期】:家住宜蘭礁溪的80多歲王奶奶,患有糖尿病,生活自理不成問題,每次回診都很有精神地走入診間。但上個月被診斷心血管阻塞,她被突如其來的消息擊潰,開始憂鬱、沒有胃口,家人一開始沒有注意,一個月後,社區診所醫師見到王奶奶竟坐著輪椅,呈現失能狀態。
王奶奶的故事是輕忽衰弱導致的悲歌,衛福部國健署透過「長者衰弱評估」數據推估,台灣有近3萬名長輩可能成為下一位「王奶奶」。目前國內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以去年39萬名85歲以上長者計算,我國可能衰弱的長者約為9.7萬人,其中恐有三成不自知。【註1】
《台灣中老年健康因子及健康老化長期研究》分析指出:台灣65歲以上老人的已有5.4%是衰弱症,而41.5%的老人屬衰弱前期;衰弱可以說是一種身體不穩定的狀態,看似健康,一旦跌倒、肺炎等,身心狀況就急轉直下。
■老年症候群
是指老年族群常見的健康問題,例如衰弱、譫妄、憂鬱、營養不良、多重用藥、認知功能問題、失禁、跌倒、壓瘡以及疼痛等,其定義為「多重因素的健康狀況發生在同一個老年人身上,累積的效應造成多重器官系統的功能受損,導致個人較不容易應對所遭逢的生理及心理挑戰」。
■常見的老年症候群表現為「衰弱症」及「肌少症」
一、「衰弱症」
是老年人進入失能前的徵象,包含非計畫性的體重減輕、做任何事情感到疲累、身體的活動量不足、手握力差、行走速度緩慢。
▶衰弱症有五大指標:包含「肌力下降」、「走路變慢」、「體重減輕」、「倦怠感」,以及「較低的身體活動量」。只要符合3項,就可稱為衰弱症;符合兩項則是衰弱症前期。
二、「肌少症」
肌少症指的是肌肉減少,造成骨骼肌質量與強度逐漸流失的症候群,其伴隨而來會造成生活功能下降、生活品質變差,甚至有較高的風險發生醫源性傷害,進而造成死亡。【註2】
▶肌少症: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老人肌少症男性為 23.6%,女性為18.6%。等於全台每4個男性長輩、每5個女性長輩就有一人,陷入跌倒、失能、臥床,甚至死亡的風險。【註3】
■何謂「衰弱症」
老人家抱怨全身無力、越來越走不動,或是沒有活力,但病人大多數把這種疲憊感和虛弱現象當成正常的老化而置之不理,或雖然已經覺得身體很不對勁,但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求助無門。
「衰弱」聽起來很抽象,即使聽到醫師提出此病症,卻還是不了解其中的含意。目前大多認為衰弱症(frailty)是一個臨床表徵,代表病人處於一個失衡的健康狀態,如果遭受外界壓力,就難以維持身體的恆定,進而導致後續的失能。
許多國內外文獻都指出,處在衰弱狀態的老人,日常活動功能和認知功能退化較快、容易跌倒、住院率和死亡率也較高。台灣2010年的統計資料則顯示,患有衰弱症的國人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心血管疾病、肺臟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和癌症。由此可知,衰弱症是老人功能退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對於老人的生活功能和生活品質也是巨大的威脅。
■如何早期篩檢衰弱症
Fried學者在2001年提出衰弱症的主要5項臨床指標(Fried frailty phenotype),並以此為依據來定義衰弱症。
這些臨床指標包含:
1.非刻意的體重減輕
2.自述疲憊感
3.肌力下降
4.行走速度變慢
5.低身體活動量
若以上5項指標之中:
▶符合0項為:健康(robust)
▶符合1~2項者歸為:衰弱前期(pre-frailty)
▶符合3項以上就認定為:衰弱症(frailty)
目前的研究大多依據此評估工具來界定衰弱症,是目前最常用的篩檢方式。上述的每一項臨床表徵都會造成身體的功能下降,彼此更會互相影響而造成惡性循環,唯有早期辨識衰弱的表徵,並且早期診斷造成衰弱的原因,提早介入,才有機會讓病人的功能回復,避免後續的失能和衍生的疾病。
■衰弱症的治療方式可分為以下幾個方向來討論
1.針對潛在可治療的病因來介入
包括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貧血、甲狀腺機能低下、癌症、感染、失智症、憂鬱症、疼痛、營養不良等,加強現有疾病的控制之外,也需簡化不必要的用藥。
2.定期疫苗注射
例如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可能的併發症。
3.充足的營養攝取
飲食中必須確保足夠的熱量以及六大類食物的均衡攝取,尤其要注重高品質蛋白質、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取。
4.規律的運動習慣
規律運動不僅改善身體的功能也有助於情緒的穩定,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運動:
(1) 有氧運動:例如慢跑、快走、爬山、游泳,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並強化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的控制。
(2) 阻力運動:例如重量訓練或彈力帶運動,可以改善肌耐力,增加關節穩定度,預防肌肉萎縮、增加骨質密度、使步態穩定,減少跌倒的發生率。
(3) 柔軟度運動:例如拉筋運動,加強肌肉伸展和維持關節活動度,改善肌肉疼痛。
(4) 其他:例如太極拳可以增加平衡感,減少跌倒。
(5).改善情緒,維持正向的心理狀態,若有疑似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科疾病應盡早就診給予適當治療。
(6).加強社會的支持,親友的陪伴。【註4】
近年來,「肌少症」和「衰弱症」都被認為是「老年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表現,兩者可能都和肌肉骨骼系統的老化相關,也都會造成臨床的不利結果,但目前認為兩者仍有區別。
衰弱症的主要表現是較差的功能儲備,且引起的原因範圍很廣,並非都跟骨骼肌的量與功能相關,還包括了心理及社會層面(例如認知、社會支持及環境因素)等。【註5】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醫學專家周明岳說,照顧長者健康除慢性病防治,應更多轉向於預防失能,包含預防肌少症及老年衰弱,以及住院後功能保持。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劉家秀說,透過運動方案可逆轉年長衰弱,從去年9000多人方案參與者,參與前有20%有衰弱狀況,但參與後衰弱降到17%,長者自閉、退縮的狀況也改善,也會鼓勵地方投入鼓勵長者社會參與、避免孤獨的健康方案。【註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元氣網)「鬱卒體衰,8旬嬤竟失能1個月!長者衰弱7警訊別輕忽」:https://bit.ly/3bPRAIb
∎【註2】
(長庚醫訊) - 第四十二卷第一期 110年1月1日發刊)「銀髮族的養「肌」飲食」:https://bit.ly/3iye0Py
∎【註3】
(天下雜誌)「年紀漸長,健康不是吃飽就好!台灣特色飲食法,同時抗失智、衰弱」:
https://bit.ly/3bQ7jqH
∎【註4】
(彰化基督教醫院)「衰弱症的早期篩檢與介入」:http://bit.ly/3bSW1Ca
∎【註5】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肌少症簡介:https://bit.ly/2LCj35z
∎【註6】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台灣將邁超高齡社會 預防肌少症老年衰弱成課題」:http://bit.ly/39ZeVVp
➤➤照片
∎( 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老人衰弱症-向衰弱SAYNO!」:http://bit.ly/3qyKhJ6
∎【註4】衰弱症的5項臨床指標
∎衰弱症 – 你不可不知(一):http://bit.ly/2XPTrEA
衰弱自我檢視共五個問題,可從衰弱的英文「FRAIL」來記憶。
▶Fatigue(疲倦):您是否感到疲倦?
▶Resistance(耐力):您是否能爬一層樓?
▶Ambulation(行走):您是否能走一個街區?
▶Illness(疾病):您是否有五種以上的慢性病?
▶Loss of weight(體重減輕):你是否體重減輕大於5%?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長照 #衰弱症 #肌少症 #老年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老年憂鬱症的特色 在 森林療癒:從一座森林找到健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健康小旅行-溪頭森林療癒】
台大溪頭實驗林於10月27及28兩日舉行「森林療育見習營」,此次活動屬於實驗林與社區的共榮計畫之一,透過積極地吸引鄰近社區居民了解森林療癒的概念與實際操作,期盼為台灣的森林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工作坊的講師除了國內致力於研究與推廣森林療癒的台大森林系余家斌老師外,更邀請日本森林療癒首屈一指的上原 巖教授親自講授與示範。
第一天的活動在溪頭的初秋微風中拉開序幕,一大早學員們陸續報到並進行簡易身心理壓力指標的前測,包含心跳、血壓以及唾液澱粉酶等。首先,由余家斌老師主講:「森林療癒:從一座森林找到健康」,余老師從森林療癒的基本定義開始介紹,並提出近幾年許多實證研究做為佐證,傳達接觸自然有益健康的概念,最後分別提到德國的克納普療法與韓國的森林療癒等參訪經驗,期許台灣也能加快腳步跟上世界森林療癒的潮流。
在余老師為學員勾勒出森林療癒的輪廓後,日本上原老師接著為學員講述森林療癒的實際案例以及操作上的建議。老師提到許多不同狀態與年齡的個案,如失智症的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學校職員、創傷後症候群的青少年、身心障礙的孩童以及壓力過大的上班族等。雖然這些個案有不同的身心困擾,卻能透過上原老師的引導在森林環境中逐漸恢復身心的健康,為深受健康問題困擾卻未能獲得改善的人們帶來新的希望。另外,上原老師特別提到,一位良好的森林療癒師應從評估個案和森林狀態開始,並建立與個案和環境良好的溝通管道,接著根據評估與溝通的內容設計適合的方案,在操作之後進行評量與回饋,作為下次方案的改進依據。最後,上原老師認為台灣擁有美麗的森林,具備發展森林療癒的潛力,勉勵學員從自已開始體驗森林的療癒力。中午用餐時間,實驗林為學員特別準備了豐盛的有特色的森林療癒便當,選用當地當季食材,並使用既環保又實用的木製餐盒,不僅讓學員吃得健康,更能把健康帶回家。
下午,上原老師實際帶領學員走出教室,進入溪頭蓊鬱的森林中體驗森林療癒,首先他先詢問大家這次出來體驗的目的,學員們表示希望能了解實務操作的方式以及獲得身心的放鬆。老師帶著學員沿著遊客較少的「沿溪步道」,一開始他要我們在進入步道前的大馬路閉眼傾聽,接著在走入步道一小段距離後,再次聆聽聲音,學員們紛紛表示原來只要稍微進入自然環境,就可以大幅降低噪音,並接收到更多宜人悅耳的自然音。接著,上原老師身手矯健地爬上一個斜坡進入自然的竹林地,學員們也手腳並用地進入竹林地後,老師要大家尋找一處舒服可以放鬆的地方獨處一下,他也讓學員感受這片未經整理的竹林帶給人的感受,他提到稍微地整理林地可以讓人更容易進入,也有助於林地的健康。從竹林山坡走下後,老師又走下溪谷,讓大家感受山裡的清澈與冰涼的溪水。接下來,他請學員兩兩一組,大家輕鬆地坐在溪床的大石頭上,互相分享在這裡所憶起的往事,學員們就在涼爽的溪谷石頭上彼此專注地傾聽與訴說,學員們表示這是一個很特別很享受的經驗。
傍晚,學員們結束四個小時的戶外森林療癒活動後,在吃完晚餐後由實驗林的導覽志工老師為學員帶來精彩的夜間觀察導覽。接著,主辦單位特別安排放鬆身體的蒸腳與全身按摩體驗,消除學員們一整天的疲憊。翌日清晨,瑜珈老師帶領學員拿著瑜珈墊一齊走入森林中,老師帶領學員舒展筋骨,想像自己像一棵樹向上和往外伸展,學員們在清晨新鮮的空氣與寧靜的氣氛中,讓身心舒展並靜下心來與大自然同在。
結束森林瑜珈課程後,學員們享用早餐後,由導覽志工老師帶領園區內的導覽,走訪有名的景點如大學池、神木、天空步道等等。活動來到尾聲,學員參加身心壓力檢測後測,比較前後測的身心狀態變化,雖然數值僅供參考,仍可做為自我評估的參考指標,期盼透過量化的數據喚醒學員對身心健康的覺察。2018溪頭森林療癒工作坊順利圓滿落幕,感謝學員的參與、實驗林的協助、兩位老師的用心以及這片茂密的森林,期盼森林療癒的種子能在溪頭和附近社區開花結果,為居民和森林帶來健康。
文/小樹
圖/台大實驗林
老年憂鬱症的特色 在 黎明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抗癌戰爭中被忽略的心理腫瘤學(PSYCHO-ONCOLOGY)』
由於是母親的遭遇,吳佳璇醫師以身為女兒的感受,將硬梆梆的教科書化為實務,為心理腫瘤學理論立下典型,我們有了一個精神科醫師用自己的專業去處理傷慟情緒的示範。
有一天病榻上躺的是自己的家人,你該怎麼辦?照顧罹癌親人會面臨什麼考驗?怎樣幫助癌症病人「活在當下」?2010金鼎獎圖書類非文學獎得主吳佳璇醫師的自我揭露,以本書提供最具專業與同理心的抗癌歷程病人誌,令人印象深刻。
「在母親躋身癌症過來人行列不久,最令人無可捉摸的癌病惡性變化再度襲來。在確定復發之後,緩和治療、轉移、病情急轉直下等種種考驗隨之而來。」
本書以日誌體呈現,共分為:躋身癌症過來人(cancer survivorship)、確定復發(recurrence)、水來土掩的緩和治療(palliative treatment)、後援部隊大考驗(supportive care)、轉移(metastasis)、最後一搏(targeted therapies)、急轉直下(septic shock)、終章(end of life care)等八章。伴隨著作者吳佳璇醫師溫馨感人的仙跡岩兒時回憶、曾念生醫師(精神科醫師)的情境插畫,病情卻逐漸陷入膠著,無可避免走向生命終點,讓讀者的心不禁隨之糾結。雖然每位癌症病患的末期病程不盡相同,卻仍有脈絡可循,本書將能給予家有癌病末期病人的家屬,在徬徨無依時最實用的指引。而針對近日媒體熱烈討論的「安寧緩和條例」,作者也提出最切身的看法。
吳醫師在身為家屬的切身焦慮感受中,試圖撐起精神科醫師應有的專業應對,並記錄下這一切過程。書中融入的回憶文章,讓本書更具文學情感氛圍,感人至深,配合每章並完整達成「最具專業與同理心的抗癌歷程病人誌」、「最實用的本土心理腫瘤學手冊」之期許,確實為當代臺灣癌症醫療留下記錄。
除了每章章末附有專有名詞解釋之外,吳醫師將分享實用延伸書單、癌症醫療實用網站,以及居家照護、安寧照護實戰指南,溫柔陪伴讀者度過最難熬的癌病末期時光。
本書特色
◎作者吳佳璇醫師同時具有精神科醫師專業、心理腫瘤臨床經驗、病患家屬身分,加之感性流暢的文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獨特觀點,能同時給予陪伴病榻旁的實戰指引,並撫慰讀者的心靈。
◎本書堪稱最具專業與同理心的抗癌歷程病人誌、最實用的本土心理腫瘤學手冊;是作者繼《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獲得2010金鼎獎圖書類非文學獎)之後,最感人至深的作品。
◎癌症照護本就是一門跨專科,甚至跨學門的學問,全書附錄數十條「醫學名詞解釋」和索引,內容豐富扎實,涵蓋腫瘤醫學、營養學、居家照護、安寧療護,並不侷限於精神醫學,而每一條都在作者的逐條查閱資料才敢落筆。
作者簡介
吳佳璇醫師
1969年生於臺灣雲林,1995年臺大醫學系畢業,於母校精神科完成住院醫師訓練。2004年澳洲墨爾本大學進修,獲「國際心理衛生」碩士。
因於臺大醫院10年服務期間,深感癌症病人及家屬心理調適問題之重要,曾投入癌症專科醫院專職服務,尋求發展本土心理腫瘤學照護模式。2008年3月起成為後山的「浪人醫師」,支援臺東監獄、榮家、校園與社區精神醫療,足跡遍及山地部落與離島;同年4月開始,因母親罹患胰臟癌,改以「癌症病人家屬」身分,繼續深造心理腫瘤學;2010年8月起於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開設『身心健康門診』,並以《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當精神科醫師變成病人家屬》(夏日出版)獲得2010金鼎獎圖書類非文學獎。
為求文學與醫學、理性與感性、夢想與現實的平衡,現仍浪跡於臺北臺東間。
◎ 現任
臺東榮民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腫瘤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遠東聯合診所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
◎ 重要經歷
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主治醫師(2006-2008)、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2000-2006)、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主治醫師(1999-2000)、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2004-2006)、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2001-2003)、醫界聯盟《醫望》雜誌副總編輯(1999-2000)
◎ 相關著作
《浪人醫生日記》(2010出版)、《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當精神科醫師變成病人家屬》(2009出版, 2010金鼎獎非文學類圖書獎)、《從北京到臺北-—精神藥理學家張文和的追尋》(2007出版)、《臺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傳記》(2005出版,2006金鼎獎最佳著作人入圍)、《憂鬱年代—-精神科的診間絮語》(2001出版)、《九二一之後—-一位年輕精神科醫師的九二一經驗》(2000出版)。合譯作品有《金賽的秘密花園》、《發現無意識》等,與專業中英文著作若干。
繪者簡介
曾念生醫師
年近四十重拾畫筆的精神科醫師,在三軍總醫院服務。平時喜歡講故事給孩子聽、塗鴉、聽京戲, 以及研究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臨床上的專長是老年精神醫學、司法精神醫學和心理腫瘤學。
老年憂鬱症的特色 在 老年人際需求、憂鬱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 - 屏東大學機構典藏 ... 的推薦與評價
100 歲的老人為對象,調整人口變項以及健康狀況後,參加教堂活動情形與憂鬱. 具顯著相關,但結果具性別差異,經常參加教堂活動可減少女性憂鬱症罹病率,. 但卻提高男性憂鬱 ... ... <看更多>
老年憂鬱症的特色 在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老年憂鬱症的特色在於症狀較少情緒低落 的推薦與評價
老年憂鬱症的特色 在於症狀較少情緒低落;但較多易怒、焦慮、常伴隨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更多的身體不適症狀。 因此,長輩容易將情緒症狀解釋成老化或身體毛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