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宅編:這也太詭異…
#靈異 #七爺八爺 #過世
●民俗說法,僅供參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文化公園考古現場 #月型石柱 接下來要帶大家去認識文化公園的考古現場,邀請到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的 #楊淑玲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考古現場和月型石柱。 卑南文化公園的發現與搶救: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鳥居四...
「親人陸續過世」的推薦目錄:
- 關於親人陸續過世 在 東森新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親人陸續過世 在 織田紀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親人陸續過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親人陸續過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親人陸續過世 在 [經驗] 家中親人接連過世- 看板marve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親人陸續過世 在 靈異公社| 不知道你們會相信親人往生會一個帶一個走的嗎 的評價
- 關於親人陸續過世 在 親人離世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親人陸續過世 在 親人過世百日禁忌!服喪期間可以拜訪親友嗎?守孝該注意什麼 ... 的評價
親人陸續過世 在 織田紀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行銷企劃之海海人生實戰課程,內容分享Part 2
延續前一則在課堂上分享的內容:https://www.facebook.com/odanorika/posts/2577324665705308
大學部的同學們理解設定目的、目標、成本、效益的重要性之後,針對分組報告都有提到的「目標受眾 Target Audience」給了一些過去我們分析族群時的作法。設定目標受眾之後,其接著而來的是溝通方法,也就是所謂的行銷訴求。如果設定的方式不貼近族群,當然溝通效益會變差,甚至沒用,因此得明確定義出「目標受眾」的輪廓為優先。
我問同學:「你們認為18歲到25歲的女性消費者,是同樣的消費族群嗎?在回答之前,我先告訴你們,於企業之中提企劃案,常會看到有行銷人員設定年輕族群,採取涵蓋式的歸納法,而結果卻往往不如人意,你們知道原因在哪嗎?」
同學面面相覷,似乎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我點了一位學生問:「18歲的你在做什麼?」該位同學說:「準備要大學吧?」我又問:「所以你的心思都在?」學生回:「課業上。」接著再問:「18歲有打工過吧?賺的錢多嘛?」學生回:「當然不多!」然後:「因此你賺的錢都用在哪裡?」學生回我:「學費、宿舍費、生活費、交通費、一些跟朋友去吃飯的費用。」我又問她:「你會有多的錢,去買保養品、化妝品、衣服嗎?」同學回答:「很難。」
我改問另外一位大四的學生,問他:「大四的你,現在最在乎的是什麼?」大四同學回我:「找工作。」我接著再問:「對你現在而言,最迫切的是什麼?」同學回我:「不知道未來能做什麼,很擔心。」我回過頭來問前一位學生:「妳現在大一對嗎?」同學點點頭,我說:「妳現在最在乎的是?」大一同學說:「多認識不同的同學,然後放鬆一下,好不容易有機會喘口氣。」
兩位在同一所學校的學生,年紀相差三歲左右,其生活模式已經有著相對性的不同。因此我跟他們強調:「18歲跟22歲的想法會有差,面對的生活環境與條件也不同,同樣22歲跟25歲的人,一樣會有差異,所以別輕易、簡易的去歸納目標受眾,因為不同年紀的人,面對的問題不同,之於感受還有生活模式,都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尤其在校與非在校生的差異之大,往往不能用同一套標準去看待。」
許多擔任行銷企劃工作的人,在撰寫行銷企劃案時,通常會先把目標受眾立出來,可是當我問到為何選擇這群人,其涵蓋範圍之大的理由是什麼?通常我獲得的答案會是:「直覺是這群人會想要購買,而他們跟我們商品的連結性較高。」我最常用問題反問同事的話:「你現在三十歲,懂我們四十歲或是五十歲,甚至六十歲的人在想什麼嗎?你知道我們現在最想要什麼?你覺得自己跟現在四十歲的我,溝通順暢,很多想法要說服我容易嗎?」同事搖搖頭。
行銷不是一廂情願,更不是在電腦上的文字敲打與推演,而是應該走入生活,真實去了解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思想、觀點、看法等。特別是當我們想跟這群人溝通時,不了解他們的現實狀態,又怎麼能說出吸引對方的內容呢?除非一開始就打算用賭博的心態來面對,那我們的問題就會回到:「這場賭博你認為有多少機率能贏?贏到什麼程度?輸與平的機率又是多少?要是無法承擔輸掉的風險,你認為要付出多少代價去贏?然後這一切要成要贏的概率又是多少?」
畢竟,行銷是一門科學,不是神學,沒辦法靠著直覺、感覺去做,特別是我們面對真實活在世界上的人,這些人的生活不該被忽略,他們的消費模式其影響的要件,全來自於日常的各種生活條件所形塑而成,少有特例,有其共通性,可是跨越年齡、跨越性別、跨越居住地,很多條件會加上更多難以預料的變數,因此設定目標受眾,不是用來自爽或交報告,而是要能精準的明確描述出某個年齡層的共同、相似、特異輪廓。
觀察台下的同學看似理解之後,我又繼續問個有趣的問題,問:「請問要跟六十歲的人溝通,你的行銷訴求語言會怎麼用?因為有同學企劃的商品是健康食品、保健食品,而這群六十歲的人,你想從哪裡去跟他們溝通?採取何種溝通語言?」同學回我:「我會透過網路廣告、社群去強調產品功效、效力,讓他們知道產品能怎麼幫助他們,還有做到產品差異化的說明,以及針對痛點去強化,加深他們的記憶力。」
聽了後我微笑看著他們,問其中一位同學:「你有年紀六十歲左右的爺爺嗎?」他回:「有。」我問他:「你爺爺平常都在做什麼?」他說:「在家中看電視還有偶爾去公園。」我問:「你爺爺會用智慧型手機嗎?如果會,他用手機做什麼?」同學說:「打電話跟看Line,其他的都不會用。」
「六十歲的人於1960年代出生,面對2020年的現在,回推到他成長的黃金年代是1980年,那時候他所身處的環境沒有電腦,還是個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他讀的書不用太多,多數是國、高中畢業,他們一年接觸的資訊,可能比你一天接觸的還少,他們所在意的是六十歲了,還是跟世界格格不入,許多數位領域的東西,聽得到但聽不懂,臉書知道能幹嘛,最多就是交朋友還有美國的強勢股,可是圍繞在他身邊更多的是什麼?是朋友親人陸續過世、是含飴弄孫並且等待另一個孫子誕生、是家庭可能破裂變孤獨老人、是活了一輩子都不知道還能做啥、是接下來等著要入土心有不甘與不安,是一個認為自己即將走到終點,可卻身邊可能沒人在一旁等,而他們在當時最有效的溝通媒介是廣播,人生佔了大部分的是電視,報紙是給他們一種安心跟安全的象徵。」
我們常講做行銷的人要能夠換位思考,強調換位思考其實就是從對方所處的環境,生長的過程,還有構築生活的各種條件、要件,都會變成影響他們決策的重要因素,無法洞察這些基本面的現象,溝通成本會大幅提高,效率肯定會較差。
同學聽了之後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我跟他們分享:「四十一歲的我,跟七十五歲的老媽都有溝通上的鴻溝,你們會不會有?」同學們坐在台下點點頭。我再次強調:「因此,我們不去理解造成鴻溝的成因,更沒想過怎麼跨越鴻溝,你又怎麼能夠去跟一群與你毫不相干的人溝通?尤其你還要對方掏錢出來買單?你的行銷企劃案所根據的設定,可能與現實天差地遠,有很高的機率會失敗,這又怎麼會是一間企業在投資一個案子時,不去多做評估跟謹慎的審視呢?想要說服別人之前,先想看看自己有沒有被說服,說服自己的方法,最快的方式就是去向那些你想溝通的人,先做小規模驗證,採取最小可行性的行動,向他們尋求驗證想法的可能性,反覆多次驗證過後,有足夠的資料與證據證實你的想法,這族群的輪廓才得以被明確則定義出來。」
同學聽了後,面有難色,因為驗證想法的過程是艱難、是痛苦、是麻煩,可是行銷企劃不是作文比賽,更不是展現個人辭藻華麗的舞台,而是要能為企業所想販售的商品,帶入實質收益的現實工具、規範、指引。
「裝睡的人叫不醒。叫人的方法錯了,對方當然選擇繼續睡。」
親人陸續過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文化公園考古現場 #月型石柱
接下來要帶大家去認識文化公園的考古現場,邀請到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的 #楊淑玲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考古現場和月型石柱。
卑南文化公園的發現與搶救: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鳥居四度來臺進行人類學調查期間,曾為卑南遺址的地表石柱拍攝兩幅照片,時間可能是1896年。鹿野忠雄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他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敘述,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鹿野採用鄰近卑南族的傳說,推測這裡曾存在一個古代部落,石柱是居屋的殘留。日治五十年期間,學者注意之焦點主要是地表的立石遺構。1945年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之周圍進行試掘,始初步發現地下的陶器及住屋遺跡。
二戰以後,陸續前來卑南遺址調查的國內學者不在少數,但都未曾做過發掘。1975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1979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只是遺址保護工作並未就此落實。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新站(今臺東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臺東縣政府遂委託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臺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卑南遺址為臺灣最具代表的史前遺址之一,已無庸置疑。
遠古的聚落:
由碳十四定年法推算,卑南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古卑南聚落的住屋毗連成列,略成南北軸向,遙指都蘭山。每棟家屋坐西朝東,遠望溪流與海洋。家屋主體為長方形平面,東西長11.5公尺,南北寬5.5公尺。以板岩石板、大漂石為牆基,木材為柱,屋牆、屋頂葺以竹架、茅草。屋前以石板舖成方形前庭,屋後有橢圓形砌石圈,用來儲存食物及大陶罐。聚落中還有零星分佈的高架榖倉,支柱上配有防鼠板。狩獵與農耕是卑南文化人的主要生業。他們在山林間獵野豬,在丘陵、平原捕梅花鹿。種植的穀物有旱稻、小米,以「山田燒墾」方式開闢田地。出土的農耕工具相當多,有墾地伐木的石鋤、石斧,收割的石刀、石鎌,舂榖的石杵等。狩獵的主要工具則有石矛、石鏃等。聚落雖然瀕臨卑南大溪,但村民並不擅長捕魚,魚類只是輔助的食物。
長期定居促使族人發展出各類工藝技術。除了農具、獵具等石器外,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之一,主要用來盛水、儲物及烹煮。陶器通常是手製,偶而使用轉盤整修技術,以露天方式燒成,火侯較低。外表以橙色素面為主,少有紋飾。主要器形有罐、缽、小口瓶等容器,以及陶紡輪、陶槌、陶勺、陶匙等工具,也有少許裝飾品如陶珠、陶環,隨葬品如陶偶等。精緻的玉器最能顯現族人審美觀與工藝技術能力。包括玉與似玉材質製成的頭飾、耳飾、頸飾、胸飾、腕飾、臂飾,以及一些非實用性的武器、工具,式樣繁多,風格別具。造形上,以玦形耳飾最富於變化。其中人獸形玦造形可作為代表,已成為史前博物館的館徽。製作工藝上,以小玉玲的細緻與長玉管的中空貫穿技術最令人稱奇。這些玉器多為族人平常的裝飾品,人過世後則當作隨葬品長埋地底。
族人相當重視身後之事,主要葬具是長方形的板岩石板棺。石板棺長軸與地面住屋的軸向相同,略呈南北向,指向都蘭山。死者仰身直軀下葬,腳也指向都蘭山,似乎那裡就是魂歸之所。一具石板棺通常埋葬一位死者,也有重複埋葬情況。多數成年人及少數幼兒入葬時都有隨葬品,包含玉、石質裝飾品,武器、工具、陶紡輪、陶容器等。有些階級地位較高者棺具較大,甚至壘石為槨,隨葬品也質精而量多。死去的親人通常埋葬在屋裡或附近,與生人長相左右。出土的家屋與墓葬上下緊密交疊,為卑南遺址的一大特色。
遺址的價值:
綜合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卑南遺址的特殊性可歸納如下:
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之遺址,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公尺。
臺灣出土文物最多之遺址,總計出土石板棺近1600餘具,陶器、石器等遺物兩餘萬件。
臺灣出土玉器式樣及數量最多之遺址。
臺灣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重要部分面積約20-30公頃,廣義的遺址面積約80-100公頃。
臺灣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態與資料之遺址。
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行政院文建會自2002年起積極推動臺灣地區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勘查評選工作,卑南遺址列入11處初選地點名單之一,而且是唯一以考古遺址性質列名者。初評結果,卑南遺址與棲蘭山檜木林、太魯閣國家公園、阿里山森林鐵路四者以具有顯著及特殊價值等因素,列入第一類別,也就是最具潛力之點。無論就學術研究、遺產保存、本土教育或知性旅遊觀點,卑南遺址都具有無可替代之價值。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親人陸續過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洄瀾光影油畫展 #温宛菁專訪
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循著童年的記憶,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
左手拿解剖刀,右手執畫筆
藝術家温宛菁,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任何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手持解剖刀,在螢光顯微鏡下解析細胞的生命奧祕。某日,偶然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後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運用彩筆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而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藝術玩人」。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住民生態智慧,而常回到母親的故鄉 —花蓮,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尋常的美景;更恣意揮灑畫布,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
對於外婆的依戀.對於光影的迷戀
温宛菁,台北人,但從小就和台灣東部有著不解之緣,對於光和影一直都有一種深刻的迷戀。記憶中,艷陽下,東部外婆家的樹木與光線交織而成瞬息萬變的投射,總能讓她蹲在樹蔭下癡迷許久;而對於外婆的依戀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外婆過世後,院子裡的草木就成為一種對人的追憶,宅院裡斑駁牆面上的海棠花在光與影、虛和實之間搖曳,彷彿是外婆的一生,即便身處困境仍然保持著生命中的彈性。
外婆是道地的傳統客家婦女,十九歲時隨著外公從西部到後山打拼,大半輩子就這麼在花蓮的鳳林小鎮上落地生根。宛菁印象中的外婆慈祥婉約,寡言多能,喜歡蒔花養草;外婆和外公好像比賽似的在前後院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時常跟著任教職的母親回鳳林的宛菁,在那兒度過了無數個寒暑假,就連小時候得了腸病毒,也是回到這個小鎮上休養。於是在這幢日式宅院綿生的記憶裡,外公的蘭花、外婆的海棠花,孕育出宛菁的第一件與第二件感人的作品。
不引人注目但保有獨特的美感與生命歷程
在油畫作品中,藝術家想要表現的不是壯麗遼闊的東部風景,而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小片光影。記憶中的花蓮生活,是從吃完中餐開始,趁著外公睡午覺的當兒,鄰家玩伴會聚集在蘭花架下玩沙泥。宛菁卻愛一個人踩著腳踏車,跑出小鎮亂晃,有時來到中央山脈山腳下,蹲在一棵棵不同姿態的大樹底下觀察光影,享受著光影交織的虛實心境。
藉由對於童年的回憶以及對於外婆的思念,宛菁循著外婆行走過的足跡,畫出當下心情的悸動。她說:「庭院裡牆頭上的那一株海棠花隨風飄逸,很像外婆的人生,不名貴不顯眼,但卻堅忍不拔,我的畫作中那種寧靜其實是在訴說外婆給我的安心感。」十二年前外婆過世時,宛菁感覺頓時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心靈支柱;直到如今,每次回到日式老宅院中,就彷若看見那位安靜的坐在屋子裡,將世界隔絕在外,專注踩踏著縫紉機的外婆。對於宛菁來說,這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光影。
從理性科學到感性美學
溫宛菁從小就喜歡塗鴉,小學到高中,常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獎,但由於家族親人的期待而念了第三類組。從中興大學的生命科學系到台大研究所的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再到中央研究院的基礎醫學研究,事事要求完美的個性總是讓她非常忙碌,幾乎鎮日窩在實驗室裡埋首做研究。直到幾年前的某個假日,媽媽請她陪著一位學生去「拉丁區畫室」學畫,沒想到啟動了她學習油畫的興趣,因此而遇見了油畫啟蒙老師—沈辯。相距這件事之前,宛菁最後一次拿畫筆是在大學時的國畫社揮毫,無疑的,油畫媒材對她而言是全新的接觸。只要周末得空,她就會趕到畫室習畫。沈老師指導的不只是繪畫創作上的技巧,還有對於美的感受和認知,還常下書單讓宛菁多方面接觸藝術領域。拿起油畫筆的那一刻,生命中最重要的光影—日式宅院、外婆的身影油然而生,於是就這樣陸陸續續畫出了記憶中的依戀。第一件作品「外婆的海棠花」讓她在畫中揣摩了許久許久,終至感動到落淚;第二件作品「外公的蘭花」也是她在忙碌的實驗室生活之暇緩慢地完成的。
30歲那年的低潮與轉機
實驗工作有段時間非常忙碌,以至於很久沒去畫室習畫。某天,沈老師捎來一個令宛菁驚喜的消息,沒料到擱置在老師家的畫作居然被某位畫廊經紀人欣賞,並問是否有意願辦個展。温宛菁和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時,只是一笑置之,但時隔半年後,因為夜以繼日的實驗工作和心理的壓力,讓宛菁的身體不堪負荷而造成胃出血,正好此時也被教授告知在中研院努力多時的實驗失敗。頓時,宛菁的心情跌入幽谷,原以為自己會一直順遂的走這條喜歡的路,沒想到在這時候遇到了瓶頸!人生的低潮讓宛菁有些喪志失意,此刻半年前的一笑置之湧上心頭,她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要讓30歲的自己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於是便規劃了自己嶄新的人生方向——先畫出心中的感動吧!
與東部的機緣,被踢離原本的軌道
在研究所灰心喪志的那段時日,宛菁心中的鬱卒難解,於是常跑去她最熟悉的東部海邊沉潛,蒙受燦爛陽光的撫慰。沒想到因此慢慢地與東部的原住民部落有了連結,而開始認識了令她著迷的原民文化,起初是受人之託寫了東部的部落故事,後來因為東部發展條例的討論而變成義務志工。有一段日子,白天她在中研院趕實驗,晚上則是趕去參加「東部議題」校園巡迴的分享講座;而在NGO組織裡認識的老師也邀請她一起做宜花東的能源研究。諸多的機緣讓溫宛菁被踢離原本的軌道,嘗試了許多新的可能性;但她認為自己並沒有放棄生物醫學研究,只是單純的希望透過展覽,將這些年對於東部的光影、親情的追憶呈現出來,將這份美好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文:金車文藝中心)
温宛菁簡歷:
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臺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用螢光顯微鏡試圖解析肉眼看不見的生命奧祕。某日,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玩人」。
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民生態智慧,常在東部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身邊的尋常之美,而恣意揮灑在畫布上。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與一起生活的人分享。
親人陸續過世 在 靈異公社| 不知道你們會相信親人往生會一個帶一個走的嗎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今年(2023年)過年前後,我家隔壁的隔壁的隔壁的87歲的老校長過世,才兩個月 ... 星期一公司正式搬遷,機具設備陸續進廠;中午休息吃飯時廠長交代要去找各樓層的總 ... ... <看更多>
親人陸續過世 在 親人離世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與親人離世有關的話題. ... 真的無法接受父母過世到底要怎麼過得下去. ... 我的一生中已經經歷了四位親人的離開,但我有四種不一樣的心情,我也一直都記得剛知道消息時 ... ... <看更多>
親人陸續過世 在 [經驗] 家中親人接連過世- 看板marve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在今年的2/4爺爺過世離開了,享年89年
雖然是辦喜喪,但是因為是在過年前夕
加上我的叔叔(也就是爺爺的兒子)兩個月前才剛車禍過世
所以家人心情都有些低落
但更巧的是,叔叔是去年12/4離開的
且父子倆過世的時間都是20:30左右
出殯日期都選在14號...
圍繞著4這個數字,實在讓我感覺有點毛毛的><
再分享一個飄點
我的姊姊小時候就有看得到飄的經驗
小時候我們過年一起回爺爺家玩
在床上玩到一半,姐姐突然尖叫一聲
並用棉被把身體全部蓋住
我還以為她是看到蟑螂,一直問她怎麼了她卻都不吭聲
後來終於肯把頭探出來,我們才離開房間到樓下客廳看電視
長大之後我們談起這件事
姐姐才告訴我,那時候是因為她看到一個綠色的女人頭在瞪她
(當時我們兩人都躺著,所以姐姐是躺著時看到女人頭在腳丫子處瞪著她)
當下聽完我真的超毛~不過這差不多都是十年前的事了
如今爺爺叔叔接連過世,三年前姑姑(我爺爺的女兒)也死於癌症
加上人家說綠色的鬼通常帶有惡意
讓我不禁聯想到一些關於冤親債主的說法><
連我爸是個超級鐵齒的人,這次都開始擔心房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
但每次回老家都讓人感覺有點不太舒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5.184.2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arvel/M.1424006169.A.FF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