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都錯了一輩子,關於食物的準則】:「三秒內撿起來吃就沒關係?」、「食物發霉切掉照吃?」、「哎呀!食物掉在地上怎麼辦?」、「還沒過3秒,趕快撿起來才不會有細菌」,這樣的對話相信許多人都聽過,但細菌真的爬這麼慢嗎[1]?
你一定都聽過「食物掉到地上,3秒鐘內撿起來吃就沒關係」、「食物發霉切掉照吃?」。根據實驗,食物只要一碰到地板就會立刻沾滿細菌,不管多快拿起來都一樣;至於看到食物表面發霉時,影響的不只是發霉的部位,其實它數十倍長、看不見的菌絲已經深入水果內,所以即使把發霉的表面切掉,裡面的菌絲還是會毒害人體。
■食藥署表示
▸食物掉到地上:不管是接觸細菌幾秒,都會沾染到細菌等微生物,不慎攝食入病原菌,如「病原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都可能會引發食物中毒,導致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建議食物掉在地上勿食用,或是確實清洗烹調後再食用[2]。
▸發霉的食品:可能會產生有害人體健康的真菌毒素,加熱烹調或切除發霉部位,都無法確保完全去除真菌毒素[3]。
■5秒撿起來還不夠快嗎?
您聽過5秒規則(5-Second Rule)嗎?吃飯時,如果不小心將食物掉到桌上或地上時,這時候可能會有人喊「5秒內都可以吃!」叫你快撿起來,因為這個理論認為,食物掉在桌上或地上的話,5秒內撿起來都還可以吃,因此也稱為5秒理論。
雖然很多人都會直接吃掉,或稍微擦拭之後吃掉,但是,專家們認為這仍然有些風險。究竟食物掉到桌上或地上後,應該馬上撿起來吃,還是丟掉呢?
為了研究食物掉地上後,是否5秒鐘內撿起就代表能放心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馬里帝茲‧阿格爾(Meredith Agle)博士,當年就曾指導學生吉利安‧克拉克(Jillian Clarke)進行相關的實驗,把一些餅乾和小熊軟糖,放在粗糙與光滑2種無菌磁磚上。阿格爾博士表示,結果發現根本不到5秒,細菌就已經附著在食物上了[4]。
■都市傳說:「5秒原則」或是「3秒鐘法則」
▸5秒原則:當某樣食物掉到地上,你在五秒內把它撿起來,那麼將它吃下肚是沒關係的。
▸3秒鐘法則:你偶爾會看到更嚴格的版本,據說食物掉地上3秒內撿起來是乾淨,可以放心吃。
▸不論「5秒原則」或是「3秒鐘法則」真的都只是都市傳說。
但這些有如至理名言般的民間智慧,真的有科學根據嗎?顯然不會有人想吃下任何黏在食物上的沙粒或幾根頭髮,但假設你已經把任何來自地上的可見髒物都撥掉或吹掉,這樣把食物吃下去安全嗎?[5]
■美國研究揭真相:食物愈濕愈易沾菌
美國羅格斯大學食物微生物教授Donald W. Schaffner實驗測試4種不同類型的食物,包括:切片西瓜、麵包、塗上牛油的麵包及軟糖;及4種不同類型的表面:不鏽鋼、木板、瓷磚和地毯。4種食物會由約12cm高的位置掉下,測試接觸少於1秒、5秒、30秒和300秒的地面後,到底會有多少細菌沾上食物。
▸結果發現:
其實細菌的傳播率主要取決於食物種類、接觸表面、時間等。而「5秒法則」也有一定道理,因為食物掉在地上的時間愈長,的確會愈多細菌。但不代表只要5秒內撿起就會安全,因為只要食物一接觸到地面,就已經會沾到細菌。
▸至於什麼食物會沾到更多細菌?
研究指出愈濕的食物愈沾得較多的細菌。測試中,切片西瓜沾上細菌最多,其次為麵包和塗上牛油的麵包,最少細菌則是軟糖。由於切片西瓜充滿水份,而水份有利細菌轉移,所以愈濕的食物其實愈容易沾上細菌[6]。
■專家建議食物掉到地上不要吃
美國膳食營養學會(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發言人露絲‧弗雷希曼(Ruth Frechman)表示,食物掉到地上後,要吃的話,至少要先洗淨,畢竟細菌無處不在,而且,例如大腸桿菌等的10種細菌,會引起食物傳染疾病(Foodborne illnesses),如發燒、腹瀉(Diarrhea)以及類似流感的症狀。
而飲食疾病的發作時間可能有所不同,從24小時到一星期都有可能。所以,如果上個星期三吃下掉在地上的食物,到了週末時身體才開始出現不適的話,我們可能根本不會將這兩件事聯想在一起。
美國聖地牙哥(San Diego)衛生檢查員羅伯特‧羅曼(Robert Romaine)表示,如果食物是乾燥且沒有黏性的話,沾附細菌的可能性就較小,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會讓我們在意要不要撿起來吃的,都是帶有水分或調味醬料的珍貴食材。
所以,他也建議當食物掉落後,無論接觸到什麼表面,都不要覺得食物還乾淨可以吃,尤其是掉到地板上的食物。而即使是掉在清洗和消毒過的櫃檯,也不要覺得乾淨,因為櫃檯前人來人往,可能因快遞人員將曾經放在地上的包裹,放到櫃檯上,而將別人鞋底的病菌,也一併帶到櫃檯表面了[4]。
■發黴的食物就別吃了,黴菌讓肝病癌變機率高6倍
有些人基於節儉,食物吃不完也捨不得丟棄,一味地往冰箱塞,即使過了保存期限、甚至是已經發黴,還是會切除壞掉的部分繼續吃。這樣子做固然是省下了不少伙食費,但是長期下來,卻可能提高罹患肝癌的風險。
台灣氣候潮濕,食物如果保存不當,很快就會長黴菌。而黴菌所產生的毒素,又以「黃麴毒素」、「橘黴素」最為兇狠。
▸黃麴毒素: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黃麴毒素列為一級致癌物,常見於保存不當的花生、玉米以及豆類製品,長期或大量食用遭到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可能導致中毒、拉肚子、急性肝發炎,增加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的風險。
▸橘黴素:
具有肝腎毒性,不易分解,也可能造成急性或慢性發炎,像糕點、米等食物中,就容易產生出橘黴素。尤其台灣的B型肝炎、C型肝炎盛行,病患如果長期攝取黴菌的毒素,會提高肝癌發生率達6倍之多[7]。
■黃麴毒素是什麼東西?毒性竟是砒霜的68倍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肝癌更名列107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第2位!因此如何防範肝癌上身,自然成為國人重要的保健課題。除了留意自身有無B、C型肝炎問題,以及避免過度飲酒、飲食不當,造成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外;遠離容易誘發肝細胞病變的「黃麴毒素」,更是保肝、護肝關鍵!
黴變食物會產生的一種叫黃麴黴的真菌,它產生的毒素被稱為黃麴毒素。黃麴毒素的毒性很強,是砒霜毒性的68倍,是氰化鉀毒性的100倍。一般真菌在高溫下可被破壞,但黃麴毒素需加溫到攝氏260度才會被破壞。
且值得注意的是,黃麴毒素會損害人及動物的肝臟組織,常見表現為肝細胞核腫脹、脂肪變性、出血、壞死等。人體一旦食入黃麴毒素,即使含量不高,細胞的免疫反應也會受到抑制,並可能導致肝細胞病變,甚至誘發肝癌。
世界衛生組織已明確指出,黃麴毒素是人類致癌物,主要是肝臟致癌物。有科學家用含有這種毒素的飼料餵養大鼠、鴨、鱒魚、猴等動物,結果使動物患了肝癌。毒素劑量越大,肝癌發生率越高[8]。
▸黃麴毒素是真菌毒素中毒性和致癌性最強的一種,常由黃麴黴及寄生麯黴等另外幾種黴菌在黴變的穀物中產生。黃麴毒素不僅是毒性強,而且超級穩定,雖然平時適合在攝氏26度到28度的環境生長,但溫度愈高生長速度愈快,特別是在攝氏25度到32度、相對濕度80%到90%的潮濕環境中,會快速地分泌毒素。
▸值得注意的是,黃麴毒素還很難殺得死,高溫燒烤大概只能破壞2到4成的毒素,即使用攝氏100度的沸水連續煮20個小時,也未必能徹底消滅它;黃麴毒素肉眼看不到,而且在攝氏260度以上才能被破壞,達到分解毒素的效果,可見得它的堅強生存力。[9]
■切除發黴部位,無法杜絕毒素
發黴食物表面可能會長出絨毛樣黴菌,而且多半有黴味,質地變得蓬鬆,食物入口前要看外觀、聞味道,如果不小心吃到一兩口發黴食物,人體內有胃酸及免疫力保護,並無大礙。但如果長期吃,負責代謝毒素的肝就必須更加賣力運作,負擔非常重,本身肝臟已處於發炎狀態的人,更要避免吃發黴食物。
很多人以為只要把發黴部位去除,就可以免除黴菌毒害。但其實黴菌從開始滋生到肉眼可見,大約需要一個星期,有時候食物外觀沒有異樣,但是黴菌孢子已經深入食物裡頭。另有研究指出,受到黃麴毒素污染的食品,即使經由100度C的高溫烹調,仍然無法去除毒性。
因此,光是把有黴菌的部分切除,並無法去掉毒素,一看到食物發黴,就要整個丟棄,不要因為覺得浪費而吃下肚,反而危害健康。
其實食物放太久,不只容易發黴,也會滋生細菌,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不僅危害了肝臟,其他器官如腸胃道也會受影響,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出現上吐下瀉等症狀。[7]
■夏季炎熱易孳生細菌!
夏天是食物中毒的好發季節,炎熱潮濕的天氣是細菌生長的溫床,容易導致食物變質。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
依據食藥署資料指出,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致病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則會持續1週到10天,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蔡玉思營養師」提出10點建議,讓民眾在炎夏中避免把細菌吃下肚
1.不管是正餐或是蛋糕飲料等點心,都要留意衛生問題。
2.維持良好衛生環境。
3.食物冷藏及冷凍環境都應維持乾淨且定期清潔。
4.食物冷藏時應將熟食放於最上層,生食放於下層,以避免交叉污染。
5.儘量不要買涼拌食物、加工後放置較長時間的食物。
6.剩的食物一定要及時放入冰箱保存,高溫加熱後再食用。
7.食品買回後應儘快烹調,生的食品原料愈快處理愈好,熟食也要趕快食用。
8.確保烹調的海產食物須經過100℃煮沸充分加熱避免生食。
9.煮熟的食物必須保存於夠高的溫度(高於60℃),否則即須迅速冷藏至5℃以下,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
10.盡量不要放在室溫下超過兩小時,放冰箱時也要注意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10]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今周刊)「食物掉地上「3秒」內撿起來可以吃?醒醒吧!這種都市傳說會害你「痛不欲生」...」:https://bit.ly/33uiYG9
∎[2](元氣網)「食物掉地上 只要3秒內仍可吃?」: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633/2097481
∎[3](元氣網)「加熱、切除發霉都殺不死毒素!換季食物保鮮3撇步」: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7/4482595
∎[4](Hello醫師)「食物掉地上能吃?這比5秒規則更重要」:https://bit.ly/2RHHcKh
∎[5](元氣網)「食物掉地上 只要3秒內仍可吃?」: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633/2097481
∎[6](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5秒內撿起食物沒有細菌?美國研究揭真相:食物愈濕愈易沾菌」:https://bit.ly/3bgJhnz
∎[7](Heho健康)發黴的食物就別吃了 黴菌讓肝病癌變機率高6倍:https://heho.com.tw/archives/40424
∎[8](風傳媒)「黃麴毒素毒性極強,是砒霜毒性的68倍、氰化鉀的100倍!做對這4件事,就能遠離黃麴毒素」: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651316
∎[9](Heho健康)用280度高溫才殺得死的家庭超級毒素 竟然比氰化鉀還毒10倍:https://heho.com.tw/archives/23612
∎[10](平傳媒)夏季炎熱易孳生細菌! 營養師「10點建議」預防食物中毒:https://bit.ly/3txN9a9
➤➤照片
∎食用玩家-食藥署-「食物掉地上的三秒定律」:https://bit.ly/3bhZjgS
∎[6]美國研究揭真相:食物愈濕愈易沾菌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氣候變遷與健康: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6-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食物掉在地上 #食物發霉 #肝病 #黃麴毒素 #橘黴素 #食品安全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 食用玩家-食藥署 /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麵包可以這樣做pdf 在 食物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學無止境
#液種也可以做Panettone
#藍莓白巧克力與肉桂葡萄口味
這幾天還是很忙. 其實很想要在村內來一個年終回饋. 讓平常有po文的村友運費自付有機會拿到我的Panettone .
不過~~~
紙模沒貨了@@
所以可能會等到過年再來推出~ 誰說鳳梨白巧克力Panettone 不適合過年呢?
昨天對送人而言. 算是白忙! 但對我的一些知識及經驗來說卻是一大躍進.
我們總是" 聽說" Panettone 一定要用硬種. 我自己前一個月還在硬種餵養中走不出來. 結果這位義大利的麵包師傅可以用液種把這樣的麵包做出來....
https://www.facebook.com/Oscar-Pagani-100986078014585
他在臉書上有個五萬人追隨的義大利社團. "單藍" 全部都是義大利文. 不過某些東西用線上翻譯還堪用. 只是食譜都是pdf 檔. 勉強可以猜.
於是我用了他的液種Panettone 食譜做了這個藍莓白巧克力口味的來玩. 應該是差不多的第一麵糰重量. 你可以看到照片中液種真的跑很慢. 因為我的液種不是本來一直都在養的. 只是把硬種變成li.co.li. 再餵養一遍就使用的. 餵養上我也是如他所做的. 只用中筋麵粉( 他說用W260 大概是12%蛋白質或稍微 以下的麵粉 例如這個義大利麵粉 可以參考https://www.pasta-garofalo.com/it/prodotto/farina-w260/) . 不過. 這個第一麵糰的發酵時間真的就如他所說14~16小時25~26度 完成. 第二麵糰大概花了4個多小時.因為這幾天真的沒睡好. 昨晚撐不下去. 本來想繼續等. 但是為了不要爆肝... 所以先烤了! 覺得也不錯!
這四個其實都應該沒辦法送人也不知道要送甚麼人@@ 所以應該是自己吃吧?
想到就很害怕XD
另一個就是紙模問題. 我在等我媽寄給我的包裹. 裡面有我買的低模. 其實應該不要這樣買的. 只是剛好有重要的東西得寄來. 東西也很小. 所以就......
其實很多義大利人自家做的Panettone 都是用自己的模具. 考慮到必須倒掛的這一點. 應該都是用鋁模而不是不沾模( 當然你不用野酵也不想要有這樣的外觀就是裡面的食材都有好像也不用倒掛)這個我以前有做過. 是跟義大利的電視做的. 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認為Panettone 一定都是用野酵.
我當然用一般模具做了試驗. 考量到需要貼黏但是不能貼太緊. 我把烘焙紙裁減. 但是這個模我拿錯了@@ 我以為應該也是鋁模. 好像三能的這種模比較不沾? 而且我用的邊緣的紙裁得太高. 所以這次剛到掛翻過來時有掉下來. 不過還是被我想辦法倒過來了. 麵包真的超級軟! 才壓那麼一下就變形@@ 這是肉桂蘭姆葡萄口味
對於這個麵包開始有了更多的想法. 我真的有很多戚風模. 大的小的.低的高的都有.....
那天看到某網站上說Panettone 是酸種麵包的聖母峰. 我大概能夠理解了. 因為要達到一個好境界真的是得需要從很多不同的方向去學習且著手. 例如這位Oscar Pagani 師傅.
這陣子有很多的人在麵包社團中開始著手人生第一個Panettone 看到他們的照片. 也想到我自己一路走來的學習.
還會繼續努力. 不過我想我應該還是會繼續使用硬種做它. 因為同時養兩個活潑的種真的很浪費麵粉以外. 液種發酵的真的很慢. 也沒辦法對應我需要養酵的環境. 通常第一麵糰都是放25~26度. 這個我都是利用晚上做. 後發可以28度. 但液種做的根據它的配方是要求25~26度 ( 我猜想是不是要減少液種過酸) . 如此一來我就沒辦法用唯一的這個發酵箱做其他事情.
但知道有這樣的可能. 更覺得自己知識的匱乏.
人真的不能人云亦云.... 我想我一定有說過: "一定" 要用硬種才能做Panettone 這句話. 真的要誠心且羞愧地對大家說聲抱歉. 經驗不夠多書讀得也不夠多啊!
#德疫誌
麵包可以這樣做pdf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五年前寫的一篇自己覺得比較特別的文章……呵呵
【從金邊路況看宣教路】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到過金邊的人都見識過這裡的交通有多亂。為了讓未曾到過金邊的讀者能了解,容我用一點描述一下。
金邊市是柬埔寨首都,算是一個蓬勃發展和建設的大城市。筆者曾與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這裡住過兩年,十多年之後重新回到這裡服事,這城市在各方面已經進步很多,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同十多年前並沒有多大改變,駕駛就是一例。
坦白說,我個人挺欣賞金邊市的道路規劃,認路很容易,而且大路、小路和巷子四通八達。要去一個地方,只要大方向對了,可以有很多選擇去抵達目的地。一旦發現走錯了,隨時都可以調頭改道。在金邊我還沒遇過真正的「單行道」呢。不過,金邊公路的排水系統很差,已到了雨季,路面就常常淹水,開車會給你感覺像開船一樣,而且在某些小路或巷子裡,積水狀況要等放晴之後好幾天才會退去。
在金邊的公路上你會看到很多類型的交通工具。數量最多的是摩托車,其次是轎車,其餘有嘟嘟車、人力拖車、腳踏車、三輪車、大卡車、挖土車,甚至有時候會看到牛車或馬車。這些車你都見過,但現在不是在交通工具的百科全書或特定的地點個別出現,而是大家同時出現在大街上!此外,你會看到各種改裝後的摩托車,有的拖著麵包攤、有的拖著飲料攤、有的拖著可以裝貨物或乘客的拖車。即便是普通的摩托車,你也會看見很多人當街耍雜技,有的一部老舊摩托車坐了五個大人,有的坐著一家大小,手上還抱著剛出生的嬰孩,另有些騎士一手開摩托,另一手捧著靠在肩上的長竿,還有很多騎士載著一大包的貨物,直至自己已經沒有多少位子,前腹幾乎靠在車頭上。後座所載的貨物也很精彩,除了一些被抱起來或裝箱的不明貨物外,有時候會看見殺好的豬隻,有時則是幾大串的活雞被在一塊倒掛在那裡掙扎著。
金邊的路到處沙塵飛揚,但你只會看到少數本地人戴口罩,騎摩托車最好戴有透明遮臉蓋子的頭盔,否則眼睛會很不舒服。金邊很多公路都在修建著,目前除了幾條主要的大道,很多道路都是坑坑洞洞、崎嶇不平的。要是發現路上有新的洞,慢慢等,它要在那裡保留好長一段時間才會被修補好。會不會有騎士被這些洞絆跌呢?很少會發生,因為大家都已經習慣了。沒有人去投訴市政府嗎?沒有,大家好像都覺得應該是這樣的。
談談交通規吧。柬埔寨也同其他國家一樣,設有交通法律,但有多少人遵守、還有警察是否按照規矩來維持次序就另當別論了。除了上文提到超載的情況司空見慣外,金邊路況可謂「亂中有序」。紅綠燈只是大致上告訴公路使用者現在是輪到哪一邊的車走,可是大多數人只要看見左右沒車或車速較慢,即便是紅燈也可以照過。我不是說行人喔,我說的是汽車和摩托車。一旦遇到某個方向堵車,可以走到逆向車道上繼續行駛。摩托車常常這樣,有時候車子也這樣。對面那一向的車輛看到你迎面而來,也自然就會往另一邊靠,沒有人會驚訝,更沒有人會破口大罵。你若需要橫跨另一方向的車道轉入對面的巷子,或是半路U轉回頭,儘管車輛很多、很繁忙,你只要緩緩前行,大家自然就會讓路給你,即便是擋住了他們前行,大家也會停下來等你過去。如果是開摩托車遇上堵車,可以開上行人道,反正就像走路一樣,能走的地方就走。混亂的路況難免會發生擦撞,但若不是太嚴重,大家總是點個頭、招個手就過去了。
上述種種狀況不犯法嗎?從成文的交通規則來說,是犯法。
那警察不捉嗎?呃……不會,就算你是當著他的面前這樣開,他也不捉你。
那警察捉什麼人呢?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什麼標準,但給人感覺是他看你不順眼就會把你叫住。尤其是外國人開車,很容易會被警方攔截下來,然後說這說那的,要你給錢。
過去幾個月來,開著摩托車在金邊的公路上穿梭,眼前的種種場景啟發了我許多思考,決定將它們做一番整理。本文無意評論金邊交通的好壞,更沒有贊同與否的意思,純粹只是一個聯想和反思,從金邊路況想到宣教路,甚至可應用到人生路。
一、很多不可能其實是可能。我們以為摩托車就是最多騎兩個大人一個小孩,來到金邊你就會大開眼界,不但人數超載,其用途更是多出我們所想的很多倍!很多時候,我們太快將一個人、或事、或物定型,甚至把自己定型,以為事情就是這樣,自己的程度也就到那裡,素不知實際上卻不見得。只要願意承擔、願意嘗試、願意求創意,人生可以有無限可能,很多人在宣教路上就有這種自我發現。
二、太多危險反而不危險。無疑,金邊路況確實給人險象環生的印象,然而,筆者感覺有時候這樣反而變得不太危險了。為什麼?因為大家覺得危險,就自然放慢車速,不急不忙。相反的,在一些建設良好的城市公路上一旦出現一個洞,騎士很容易就會掉入陷阱,且摔得很嚴重,甚至還上電視新聞。人生不就是這樣?大家都知道危險的地方,自然就變得較不危險。一個十分安全的地方,一旦出現一個危險,大家就措手不及。所以,平時面對試探較少的人當更外徑行,否則試探忽然來臨,可能然你招架不住。危險與否,一般在乎於環境,另一半在乎於身在其中的人的心態。
三、人與人之間難免有許多彼此看不慣的生活,還有對於某件事不同的想法、做法。就好像金邊的路況,東南西北的車輛會擠在一起。然而,這裡的人卻不會不耐煩,也鮮有看到公路使用者彼此吵架打架,更沒見過路霸。有時候他們甚至不需要交通警察,堵塞的狀況慢慢就會疏通了,關鍵在於大家願意等待,而且讓步一下就沒事了。人際的衝突,往往是因為各人都堅持自己很為對、認為好的想法,我們忘記了別人也有自己的需要,也不懂得去欣賞這些差異的精彩之處。心胸寬廣一點,心情就更平穩一點,日子也更好過一點。在不同文化的處境中服事,更需要這樣。
四、相同的路況若用到道德議題上,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應用。人世間有些事情對就對、錯就錯,尤其是聖經上清楚告訴我們的那些,要是用金邊人駕駛的心態來面對,可就大禍了!福音傳到不同的文化和群體中,有一些習俗或大家習以為常的做法並不一定都符合基督徒的倫理標準,在這些問題上,基督徒應當以神的話為基礎,不但不受世俗的影響,反而該將聖經所認可的美德教導出去。觀察世事,筆者發現人的問題往往是在應該退讓的事情上過度堅持,以致引起許多的衝突,與此同時,卻在黑白分明的事情上不敢吭聲,對於罪惡過度容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個人和非道德的問題上,我們需要更多的寬容;在信仰教義和道德問題上,我們應當更堅定、更勇敢。
五、「習以為常」可有正面和負面兩方面的應用。從正面而言,不要對不好的境遇大驚小怪,習慣就好;從負面而言,這種心態阻擾了人進步的可能。金邊的道路素質很差並不是應該如此,它可以更好,只是大家習慣了以後,就見怪不怪了。在服事的領域中這種情形也很常見。無論崇拜、教學、聚會內容、佈道法或宣教策略等等,一旦大家習以為常以後,改進的步伐就停滯了。神國的工人應當時刻保持反省的態度,除了真理是不變的以外,任何一項服事都有不斷長進的空間,切莫習以為常,更不要把自己習慣的形式變成傳統。
六、人生路坎坷艱難,可是總有路可以走。有時遇到堵塞、有時遇到修路、有時遇到大淹水、有時遇到坑坑洞洞……只要意志堅定,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攔阻你前行。在金邊大街上看到各種讓我們感觸良多的景象,這裡老百姓的生活確實不容易,可是他們並沒有多抱怨,反而一笑置之,堅強活下去。一條路被堵住了,他們就跑另一條路;遇到障礙,他們就嘗試跨越;在有必要的時候,你會看到他們的同伴下車,一同齊心推車或扛摩托車,使大家可以繼續前行。他們只是為了生活,我們為了更崇高的夢想和異象,是否也有相同的心志呢?
人生路,是很艱難,卻也很精彩。問題是你用什麼心態去生活。
(原載於《華傳》第32期: https://gointl.org/pdf/goi-magazine-32.pdf )
麵包可以這樣做pdf 在 想不到的簡單美味,這個麵包食譜做過的人都說好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做可颂 面包可以这样 简单?【cc】不用揉面不用擀卷,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做到#breadrecipe#baking#可颂#羊角麵包#免揉面包#quickrecip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