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聞才知道內地淘寶原來有「寫作神器」,只需要輸入不同的心情和形容詞,系統就會自動生成描繪該心情的句子,更高級一點的寫作神器,還能自己寫幾千字的文章,然後又開始說人人都可以是作家了。但凡是寫作過的人都會知道,文字表達是最容易的,什麼句構、修辭都不是重點,最為困難的是文字背後的邏輯、每段每章上文下理的起承轉合、情節的開拓與推展。
每個寫作的人,也有屬於自己的小本,看到什麼有趣的,就把它抄下來,看看日後有沒有機會用上。我比較糟糕,我沒有很系統的小本,只是會把有趣的文字和句式隨手抄在錢包裡的收據上,乘地鐵時拿來看,消化後就扔掉。這個所謂的「寫作神器」,不過是充當了這個小本的部份殘缺功能。老實說,文字嘛,整個圖書館都是文字,隨便偷一句是多麼容易的事情,把句子弄到手是一回事,消化卻是另一回事了。這些所謂寫作神器提供的句子,全都是有句沒句、不知出處地生成的,作者既沒有感受過原文的味道,無法完全消化當中的句構和意義,用起上來會非常困難,更不用說,下一句怎樣和這一句「神來之筆」結合,更加令人頭痛。既然是這麼麻煩,我倒不如用回自己的文字吧?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都有見過鳥兒在黃昏的河川上飛吧?但誰又能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千古絕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兩句,你有那一個字是不懂的?但寫得出來的,就只有張繼一人。文字從來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作者對於文字的掌握,以至每一個字的音律與排列,並以邏輯與哲理把它們像珍珠一樣精巧串連,繡虎雕龍自然高下立見。
你覺得這種「寫作神器」很創新嗎?不,它的概念其實很守舊,舊到不得了。我常常說中國最大的問題,不是太創新,而是太守舊。早在明朝時,就很流行一種文體,當中只講究格式和不求甚解的背誦,結果直接導致了士人不知事務,更別說有什麼真材實學了。當年明朝的人要背的,現代人連背也省回了,直接用「寫作神器」,腦也不用動。對了,這種文體,是明朝科舉考試專用的文體,它有一個你我都認識的名稱:八股文。「破四舊立四新」說了這麼多年了,倒是舊瓶新酒,沒什麼真正的改變過。
當然,這種造假神器在內地網絡作家圈裡還是很盛行的,《甄嬛傳》被指抄襲,《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和抄襲扯上關係,《錦繡未央》最誇張,被指抄了209部作品,全書294章,只有9章沒有涉嫌抄襲。不知道各位在看內地網劇的同時,有沒有真正了解過劇本的來源?
最後,我以先賢顧炎武的說話為寫作神器作一個評價:「文章無定格。定格立而後為文,其文不是言矣。」
#有咩讀者就有咩作者
#今日我走文青路線
#一句口語都冇用過
#亦都冇講變態野
#今次我係寫俾想寫作嘅中學生睇
#文字本身只係劍
#學養才是內功
#草木竹石均可為劍
#不滯於物無劍勝有劍
#唔好話我唔教你地格劍啦
-----------------------
文章原文: https://goo.gl/N3mBD9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