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霸王級寒流🥶....你上次感覺 #空氣污染、#氣候變遷 是甚麼時候?
✨中研院全新專題中心 對付環境變遷!✨
🌏🌏🌏
中研院今天(1/20)成立「空氣品質專題中心」及「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讓環境變遷研究更能回應社會關切議題。
廖俊智院長出席中心啟動典禮時強調:中研院不僅要從事尖端科學研究,也要以科學為基礎,善盡對關鍵議題的社會責任。這次成立的兩個專題中心,將深入研究空污與氣候變遷,目標是 #提出科學解釋與建議對策。
💨💨
#空氣品質專題中心
將在「臺灣中西部空氣污染之診斷與歸因研究計畫」等既有大型計畫的架構下,與來自臺灣大學、成功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中山醫學大學等校之專家學者組成研究團隊,並與德國🇩🇪及韓國🇰🇷的研究機構密切合作。
該中心首先將針對中部地區的污染進行高精度調查,再結合大氣物理化學的分析技術,希望能找出該地區的空污原因,進一步能提出改善策略。未來,也將會把研究範圍擴增至臺灣的其他地區,並參與國際合作。
⛈🌤
#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
將延續既有的研究成果,參與國內外的大型研究,例如在「國際耦合模式比對計畫」中,提供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撰寫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6)的科學依據。
此外,該中心也將參與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計畫,發展更全面的氣候變遷系統研究。未來,也將啟動劇烈天氣模擬、產業氣候變遷風險評估及季節預報等面向的研究。
🌏🌏🌏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中研院環變大樓
中研院環變大樓 在 研之有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院士看日蝕熱
#看日蝕不必仰天長嘯
#地面一樣精采
文/中央研究院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王寳貫院士
今年(2020)的夏至日(6/21)適逢星期日,更有特別的天象,那就是日蝕。在台灣嘉義、台南可見日環食,而其他縣市則可見日偏食。雖說是偏食,蝕掉的部分著實不小,在 #食甚 階段,太陽看起來像是一彎新月。
星期天台北天氣炎熱得很,但是還是有不少人在戶外想看日蝕。有人直接抬頭仰天用肉眼直視太陽,結果是除了眼睛感覺陽光逼人之外,什麼也看不出來(因為即使偏食的太陽還是太亮,不用減光板的話只會看到一團光亮)。之後卻看到電視新聞報導,很多人過後都去掛眼科,說眼睛刺痛,這就是觀測不得法了。
其實看日蝕,最簡便的辦法是用厚紙板挖個針孔小洞,讓陽光透過針孔,投影在地上就行,這就是 #針孔成像 的原理。沒有日蝕的話,太陽透過針孔投射的影像是個圓圈。有日偏食的話,投射影像就是被天狗咬掉一塊的太陽餅。
其實連針孔都不必。看看下面照片,這是什麼東西?
這是 6/21 大約下午 4 點我在中研院環變大樓西側走廊地上和牆壁拍的照片。那一堆「月亮」的影像其實就是偏食了的太陽影像。為什麼會如此呢?原來環變大樓西側牆外有幾棵樹,陽光在下午會透過樹葉間隙投射到這裡的牆壁及地板上。那些樹葉的間隙就是天然的「針孔」。沒有日蝕的時候,陽光透過這些天然針孔投射出來的影像都是圓的,但是有日偏蝕的時候,這些圓形光點就會變成圖一那樣的朵朵新月了。
下次日蝕,您可以選擇看地上,一樣精彩。
攝影/王寳貫 拍攝時間:6/21 下午4點左右
#平常樹蔭下的明亮圓點竟然就是太陽投影
#長知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