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water叛諜風暴 (Jon Stewart, 2014)
Country : USA
Score : 7/10
美國人氣談話節目《The Daily Show》前主持人Jon Stewart,他從政治娛樂跨界,自編、自導、自製真人真事改編本片,聚焦曾轟動一時的「伊朗裔加拿大記者Maziar Bahari伊朗被俘事件」。原來該名記者是《The Daily Show》鐵粉,因為「伊朗綠色革命」上該節目受訪,沒想到「第一次上節目就被抓」。而該位記者被釋放後,也針對此一事件出版回憶錄《Then They Came for Me》。之後,Jon Stewart便主動聯繫Maziar Bahari,表達想要將他的故事改編成電影,同時也為言論自由挺身而出。其事件背景為2009年6月伊朗舉行總統大選,選舉結果由當時現任總統阿赫馬迪內賈以絕對優勢連任,落選的對手穆薩維認為選舉舞弊,於是大批民眾湧上街頭抗議,由於穆薩維以綠色作為競選顏色,因此示威群眾大多以身穿綠衣或佩戴綠色絲帶、頭巾等,表達對穆薩維的支持。對許多伊朗人而言,他們寄望2009年的大選,穆薩維能夠上台為國家帶來改變,但敗選的結果讓他們希望落空,在這場示威遊行中不少民眾在混亂中遭到槍殺。Maziar Bahari為Newsweek遠赴德黑蘭報導這場選舉與之後的街頭運動,而遭到伊朗當局監禁118天後釋放,其返國後將這段境遇出書。對身為記者的Bahari而言,民眾的言論、遊行抗議、暴動,都是極佳的新聞的題材,衝突的畫面同時具有高度新聞性,外國媒體本就享有自由報導的權利,然而問題就出在選後的暴動。伊朗長期以來被西方世界冠以「不民主」之名,以致於官方不願意暴動成為外人,尤其是西方人士不知其所以然,而大書特書的題材。再加上面對人民突如其來的抗爭,局勢失控,最後伊朗政府只能以激烈手段鎮壓收場。對伊朗政府而言,身陷泥淖之際,自然無法容許外人在此時以聳動的報導火上加油,更何況是立場偏頗、先入爲主的西方媒體記者。凡是均有一體兩面,平心而論,本片成功傳達西方觀點,在多倫多影展大受好評,獲得美國的「言論自由獎」肯定,也符合美國長久以來對伊朗「言論自由」大加撻伐的主流觀點,單一窄化地滿足了特定不熟悉伊朗,完全被美國邪惡軸心謬論矇蔽的普羅大衆。伊朗並非沒有言論自由,對身爲外國人的我們,也可以自由地在名勝古跡拍照,但避免在特別的活動、特別的地點、特別的時間,拿著相機在伊朗街上大剌剌拍照,應該是所有伊斯蘭教國家的基本潛規則,就像是你不會對著警察自拍一樣!對於這個多年來飽受誤解與汙名化的古老國家而言,太多的事情是無法一語道盡也難以說清。Bahari本著媒體工作者職責揭開真相,但在敏感時刻遭遇被以《間諜》名義監禁的窘境,其實是誤踩潛規則須自負的風險,而這風險的背後便含有伊朗官方對於西方世界既有的防範與疑慮。
伊朗頭巾事件結果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BBC中文網】黎巴嫩:中東「異類」和它一言難盡的歷史包袱
黎巴嫩貝魯特港區2020年8月4日大爆炸,承擔著全國60%海運的港口癱瘓。170多人死亡,6千多人受傷,30多萬人無家可歸,20多家醫院診所和120所學校被毀。
黎巴嫩總統奧恩15日接受法國電視台採訪時表示,貝魯特港爆炸案調查需要時間,所有假設依然存在,法國和美國調查人員參與了黎巴嫩最高司法機構主持的調查行動。他說,刑事財務調查將聚焦是否存在財務違法,而這是腐敗的起點。他希望新一屆政府首先推進改革。
次日,黎巴嫩基督教最高神職人員,馬龍派宗主教拉伊在周日禮拜時警告說,黎巴嫩處境極其險惡,面臨「最大的危險」,可能成為某些國家的籌碼。他呼籲議會提前選舉。馬龍尼禮教派歸屬天主教,在黎巴嫩政治生活中舉足輕重。
總理迪亞卜10日引咎辭職,臨走前留言:災禍的根源在於政治腐敗,教派領袖和寡頭家族操控政壇, 積重難返。
總之,太多歷史遺留的包袱,冰凍三尺非易日之寒。
黎巴嫩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有著怎樣的歷史,留下了怎樣的包袱?
中東奇葩
黎巴嫩位於地中海東岸,扼守歐亞非戰略要道,三面陸地,西臨地中海,與敘利亞和以色列/巴勒斯坦接壤,國土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比天津略小。
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歷史上一直是各個帝國王朝擴張、征戰途中的要塞,進入20世紀後則夾在中東兩大宿敵的中間,難以獨善其身,終究懷璧其罪,成為別人相互廝殺的戰場。
當今世人對這個面積一萬平方公里的中東小國如果有印象,那麼最主要的有兩點:戰亂不斷,以及曾經的繁榮輝煌。
黎巴嫩鼎盛時期雖然不是中東首富,卻因經濟發達、社會多元開放、宗教分權共治架構等特點,在阿拉伯世界獨樹一幟。世人稱它是中東明珠、中東瑞士、中東小巴黎(首都貝魯特)。
黎巴嫩政治上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分權共治,經濟以旅遊、金融等服務業為主,三分之二勞動力從事服務業;運輸以海運和空運為主,貝魯特港承擔了全國60%的海運業務;社會開放與保守並存,沙灘上有比基尼美女,也有長袍遮身的穆斯林女性。
「中東小巴黎」的前世
黎巴嫩境內山地為主,沒有沙漠,有高山、峽谷、沃土、沙灘,屬於冬暖夏涼、陽光雨水充沛的地中海氣候,谷地土壤肥沃,迥異於中東其他地方的沙漠氣候和環境。它還有良港和悠久的航海、經商傳統。
人類古代四大文明有兩支起源於它所在的地中海東岸地區,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地也在那片被歐洲人稱為中東的地方。文明在那裏交匯、碰撞。
聖經《舊約》裏有一些關於黎巴嫩的零散記述。
上下5千年,黎巴嫩這片土地上曾經飄揚過大約10面不同的大王旗,而每一個統治者都在那裏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從宮殿、神廟、宗教到城市、傳統和文化。
黎巴嫩是腓尼基文明的搖籃。
腓尼基人最擅長航海和經商,曾經幾乎壟斷了地中海地區的商貿。他們還發明了腓尼基22個字母,這些字母是後來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共同的根。
腓尼基人公元前9世紀遠征非洲,在北非的突尼斯建立迦太基國,然後依靠航海業與商業迅速崛起,成為地中海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羅馬帝國崛起後,兩強爭霸,打了100年的仗,最後以迦太基被消滅,黎巴嫩也被劃入羅馬帝國版圖。
羅馬人之前,統治過黎巴嫩的先後有古埃及帝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
羅馬人之後,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先後統治黎巴嫩,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黎巴嫩宣佈成立共和國。
中國宋朝與世界通商,史料記載中就有這個地區,還有經由這個交通樞紐與中國做貿易的歐洲和非洲商人。
宗教並存共處
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發源於中東地區。幾經盛衰,伊斯蘭教成為中東地區主宰,但黎巴嫩卻是阿拉伯世界裏唯一一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及各自內部主要教派)並存、分權共治的國家。
這是歷史的遺產,也可以說是伏筆。
基督教發源於黎巴嫩毗鄰的巴勒斯坦地區,先是受到羅馬帝國殘酷鎮壓,最後卻成為羅馬帝國國教,隨著帝國軍隊的鐵騎到處傳播,也傳到黎巴嫩。
公元7世紀上半葉,阿拉伯帝國崛起,伊斯蘭教迅速傳遍中東,黎巴嫩被阿拉伯帝國征服後,伊斯蘭教傳入。因為各種原因,征服者未能將基督教信徒趕盡殺絶。
阿拉伯帝國攻陷基督教聖城耶路撒冷,歐洲教會和基督徒發起前後9次十字軍東征。黎巴嫩正處於進軍耶路撒冷的必經之地。
十字軍東征過程,也是黎巴嫩基督教不斷得到外力輸血的過程。同時,伊斯蘭教征服的其他基督教地區的信徒為了躲避迫害,逃到黎巴嫩山區。
這樣,黎巴嫩雖然被阿拉伯帝國統治,境內基督教卻信眾龐大,教派也很多,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馬龍派都有;伊斯蘭教的遜尼派、什葉派和德魯茲派也在此共存。
這就為日後的宗教文化多元社會和分權共治政體打下了基礎。
同時,也為日後宗教衝突和內戰埋下了伏筆。有歷史學者曾說,這裏可以是人間天堂,也可以是人間地獄,就取決於宗教之間是否發生衝突。
兩次世界大戰
奧斯曼帝國1516年征服黎巴嫩,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匈帝國戰敗。
1860年,黎巴嫩發生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激烈衝突,法國派兵干涉,最後將黎巴嫩變成自治區,立下規矩,黎巴嫩行政長官須由基督教派人士擔任。這個規矩得以延續,黎巴嫩本身的基督教歷史積澱也起了作用。
一戰結束後,英法簽約,規定約旦、伊拉克、巴勒斯坦歸英國委任統治,黎巴嫩和敘利亞成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
又過了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共和國宣告成立,1944年元旦法國移交權力,1946年英、法軍隊撤出黎巴嫩。
分權共治原則
黎巴嫩獨立時人口130萬,基督教徒佔60%,穆斯林佔40%,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什葉派差不多各佔一半。
當時各教派就國家權力分配達成了協議,基督教馬龍派和伊斯蘭教遜尼、什葉兩派分權共治,相互制約。
根據協議,總統和軍隊總司令由基督教徒擔任,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穆斯林擔任,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穆斯林擔任,議員和部長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
二戰後十多年,黎巴嫩經歷了和平發展的繁榮時期,社會文化多元,在阿拉伯世界獨樹一幟。
不過,曾經在黎巴嫩生活過的人注意到,民間各宗教和教派平時相安無事,你穿你的比基尼,我裹我的罩袍頭巾,但通婚很少。
現在黎巴嫩政治改革舉步維艱,如果說教派和寡頭家族各謀其利的積弊難逃其責,部分也是歷史的折射。
以色列和中東戰爭
世上沒有不散的盛宴。二戰結束後,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的地方劃出一片給猶太人建以色列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1948年以色列宣佈建國第二天,七個阿拉伯國家聯手向以色列宣戰,結果慘敗,巴勒斯坦100萬難民出逃,其中40萬人湧入黎巴嫩。
本來並不牢固的平衡被打破。黎巴嫩權力分享機制建立在人口比例基礎上,而穆斯林人口驟增,導致權力分配的變數加大,要求調整的呼聲增強。
基督教派不讓步,穆斯林強烈要求,矛盾明朗化。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武力抵抗以色列,總部設在約旦。
約旦是阿拉伯聯盟成員,與以色列為敵,第一次中東戰爭後百萬巴勒斯坦難民中的60萬進入約旦,並允許巴解組織客居約旦。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局勢。
內戰爆發
1970年9月,巴解組織成員"人民陣線"劫持英國、德國和瑞士的共3架民航客機,將300多名乘客囚禁在約旦的沙漠,逼迫以色列釋放巴勒斯坦囚犯,遭以色列拒絶後當眾炸毀飛機,舉世震驚,一致譴責。
約旦國王決定約旦不再歡迎巴解組織,武力驅逐。巴解組織總部迫遷到黎巴嫩南部,在那裏安營扎寨,訓練武裝力量,不斷襲擊以色列。以色列報復,炮彈打向黎巴嫩。
黎巴嫩鄰國敘利亞是穆斯林國家,與以色列是宿敵。巴解在黎巴嫩南部安家後,敘利亞進入黎巴嫩北部。
1975年,黎巴嫩內戰爆發,持續15年。"中東瑞士"變成了敘利亞和以色列角力的戰場。
1982年,以色列出動9萬大軍進攻黎巴嫩,決意徹底摧毀敘利亞和巴解組織在黎巴嫩的基地。第五次中東戰爭打響,敘利亞和巴解幾遭滅頂之災。最後經美蘇和聯合國調停之下停戰。
海灣戰爭
停戰後,衝突和矛盾還在延續。
戰爭期間黎巴嫩南部被以色列佔領地區的40萬什葉派穆斯林難民湧入貝魯特,在伊朗支持下成立了真主黨武裝,目標是以色列。
敘利亞軍隊停戰後繼續留在黎巴嫩,直到2005年聯合國通過決議後才撤軍。
黎巴嫩國內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勢力的平衡被打破之後很難恢復。
不過,經濟得到復蘇,重建也頗有起色,貝魯特布滿彈孔的牆垣在霓虹燈和夜生活的喧囂中也不顯得突兀。
繁華開始重現,但不安定的潛流和各種摩擦、衝突從未真正消停。受別國宗教衝突和戰爭的影響,黎巴嫩國內各教派之間的齟齬和矛盾加深。
這種狀況持續到1990年,伊拉克佔領科威特,海灣戰爭爆發。
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無暇顧及黎巴嫩,敘利亞及其支持的伊斯蘭教派力量趁機出兵, 擊敗基督教武裝,黎巴嫩內戰結束。
戰後重建分權共治架構,伊斯蘭教勢力佔了上風,雖然議會中兩大教派席位均分,但跟1943年相比,基督教派的地位略有下降。
脆弱的和平只是暫時遮掩了眾多不安定因素。
2006年7月黎巴嫩真主黨和以色列爆發衝突,戰爭持續了34天,仍是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後停火。
拉菲克·哈里里遇刺
那次衝突爆發前黎巴嫩發生了一樁震驚世界的暗殺事件,至今尚未結案,又因為今年貝魯特港區大爆炸重新引起人們注意。
2005年2月,已經辭職的遜尼派穆斯林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在貝魯特遭汽車炸彈襲擊身亡。經國際團隊調查鎖定4名黎巴嫩真主黨成員。聯合國為此在海牙設立黎巴嫩特別法庭。
經過幾年調查,聯合國黎巴嫩特別法庭 2011年向黎巴嫩檢察機關遞交哈里里遇刺案起訴書,對4名嫌疑人提出起訴。
黎巴嫩特別法庭原定2020年8月5日開庭,因4日貝魯特港區大爆炸推遲到8月18日。
圍繞拉菲克·哈里里遇刺背後的動機和元兇,至今仍無定論。因為開庭和爆炸的日期巧合,各種猜測和陰謀論鵲起。
路透社8月16日引述黎巴嫩真主黨表態說,將等待官方調查結果,但如果最後發現以色列與此事有關,將採取相應報復行動。真主黨得到伊朗的支持。
美國媒體報道稱美國國務院官員到黎巴嫩港口爆炸現場察看後表示,必須展開透明、可信的調查。
聯合國呼籲國際社會提供5.65億美元的援助資金,用於穩定穀物供應和重建被炸毀的醫院。
黎巴嫩媒體16日稱,初步調查顯示儲存硝酸銨的港口倉庫事發前存在重大隱患,附近還存放著大量煙花爆竹。
其他
由於獨特的歷史,海外的黎巴嫩裔僑民為數龐大。聯合國人口統計數據顯示全球"黎僑"超過1500萬人,主要分佈在美洲、歐洲、非洲及海灣國家,國內戶籍人口450萬左右。
海外黎僑中不乏世界名人,比如美國影星喬治·克魯尼的夫人阿邁勒·克魯尼(Amal Clooney),再比如中國人熟悉的馬海德醫生。
馬海德二戰期間以醫生的身份到延安參加中國抗戰,1949年後又是第一位加入中國籍的外國人,2019年9月被授予中國"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
#國際 #政治 #宗教 #歷史
伊朗頭巾事件結果 在 瑞典一點生活 Sweden dot Lif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有趣的」 #瑞典新聞 (下)
1. 新冠病毒在義大利迅速擴大傳播之後,瑞典政府出面聲明,對於防疫他們有萬全的準備,更表示已經捐出4百萬克朗給「維尼快樂組織」(WHO,或稱世衛)的危機處理基金,協助全球防疫。許多民眾對於瑞典當局的無作為防疫感到不滿,從疫情爆發以來不斷強調瑞典並未面臨病毒傳染威脅的全民衛生部今天終於宣布提高風險層級,但仍不願將新冠肺炎列為傳染病,認為在瑞典發生大規模傳染的機率不大。並呼籲近期曾到南韓、伊朗、義大利北部旅遊並且出現相關症狀的人主動跟衛生單位聯絡。
其他疫情相關新聞,目前有一個瑞典家庭一家四口,在西班牙特內里費(Tenerife)島上傳出確診病例的旅館裡進行為期兩周的隔離。今日哥德堡多了一名確診病患,病人曾到義大利北部旅行,瑞典目前共兩例。
▲不負責評論:捐錢給WHO?我先大笑八聲(畢竟三聲笑不夠)。這些錢留著做境內各國際機場的檢疫比較實在吧?看到義大利、南韓、伊朗的確診病例、死亡人數飆升還能這麼老神在在的大概也就瑞典政府了吧。好在,今天看到新聞上各省終於開始盤查醫療用品到底足不足(雖然還是保持天真樂觀),國家機器總算是動了起來。
2. 傳出桂民海在中國被判刑十年,並且在2018年已「自動」入籍中國。中國駐瑞大使聲明,桂民海已經不再是瑞典該煩惱的問題了。對此瑞典外交部長表示,瑞典公民的國籍並不會自動消失,必須透過申請並得到移民局的確認才會發生,因此桂仍保有瑞典籍。瑞典筆會、藝文界人士、各政黨黨主席也紛紛對此事件表達不滿,民間對驅逐中國大使的呼聲也更高。
▲不負責評論:偉哉中國!讚美中國!這個國家不斷替世界各國解決問題,除了「犧牲」武漢與經濟成長救全球、幫忙瑞典政府導正媒體亂象,想不到連這種令人頭痛的公民遭綁的問題都能替你解決。真的是功德無量。
3. 瑞典政府決定要花兩年的時間調查、修訂工作移民的相關法令,希望可以增加技術移民並且減少一般工作移民的人數以及人口販運或買賣工作簽證的問題。基督教民主黨(KD)、溫和黨(M)提案應該馬上進行法案修訂,並且更加嚴格的規定工作移民的親人團聚條件,這項提議得到左派黨(V)的支持,若再有瑞典民主黨(SD)的支持,則政府的提案將會產生變數。
▲不負責評論:溫和黨跟基民黨屬於偏右黨派,很少跟左派黨合作,但近來他們不斷強調要跟SD對話、合作,想不到竟然也跟在政治光譜上完全另一邊的左派黨合作了起來,到底有多想展示他們的「開放」?而左派黨竟然能跟通常重視經濟效益大過福利的溫和黨合作,這世道真的不一樣了…(嗎?)
4. 瑞典南部Skrurup市頒布「頭巾禁令」,禁止穆斯林戴頭巾或到學校,引起民眾抗議。教育部重申,如此禁令於法不合,違背宗教與言論自由以及歧視法,但市政府認為穆斯林戴頭巾本就是一種歧視,沒打算撤銷規定。一名校長不顧禁令,堅持維護學校環境裡的宗教自由,結果遭到人身威脅。目前為止瑞典全國有23個市曾提議要在校園全面禁止穆斯林的頭巾,其中只有一個市是由溫和黨提出,其他22個都是SD的提案。
▲不負責評論:根據瑞典媒體報導,禁令一通過,原本不戴頭巾的穆斯林反而都戴起了頭巾以示抗議。人家自願戴頭巾,你就偏要把它解讀成對女性的壓迫,聽不進這些女性的聲音,難道不是壓迫?又說學校應該是個中立的地方,不該允許任何形式的宗教標誌等等,那不是應該一視同仁?都不要給我慶祝魯西亞、復活節、聖誕節這些有的沒的,連semla都不準吃!有些學校甚至連結業式都還會去教堂舉行,拜託也通通禁止。要世俗化就要徹底執行!支持!
(然後就會有人說:「啊瑞典文化傳統就是基督教傳統,不能禁止。」那伊斯蘭教傳統就不是某些人的文化?森77)
#新冠病毒武漢肺炎
#WHO只有維尼
#瑞典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