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綠能遇上濕地:衝突中協商,「環社檢核」的倡議哲學(09/29/2020 聯合報、當代思潮)
文:吳宗蓉,動物當代思潮特約記者。
本文改寫自「台灣動保青年論壇——2020動保政策分析及倡議策略營」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李翰林之「政策分析的社會倡議應用」講座。
近年來光電衝突愈來愈浮上檯面,雖然光電是國家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政策,但各開發案卻屢屢遭受民間批評破壞生態與影響農漁業生存。生態保護與綠能政策都追求永續發展,理應同一陣線,為何卻持續產生衝突?而在綠色衝突下,台灣又為何非得繼續推動能源轉型?
再生能源背負期待
台灣目前的發電來源中,以佔比約81%的火力發電為主,其次是佔比近12%的核能發電[1]。然而火力發電造成空氣汙染,國際早有共識減碳,我國也訂下2030年台灣溫室氣體減量50%的目標[2];而老舊核電廠2025年全部屆齡除役,核四是否運轉也尚在未定之天[3]。在用電需求與火力核能都須退場的雙重壓力下,再生能源背負著社會各界的期待。
此外,台灣目前主要的能源燃料,包含石油、煤、天然氣、鈾等,都依賴國外進口,國內自產能源比例僅2%,這個潛在隱憂也迫使台灣須積極發展自有再生能源[4]。蔡英文總統執政後,訂下2025年再生能源自6%增至20%的目標[5],其中風力發電目標可望順利完成,屋頂型光電也提前達標,唯獨地面型光電屢遭抗爭阻力[6]。
光電與生態兩難的解方——布袋鹽田案例
地面型光電發展以來,引發許多民間反對的聲浪,例如抗議光電衝擊生態環境、造成農漁地租金高漲、影響居民生計、造成環境汙染等,其中嘉義布袋廢鹽田的開發計畫,正是光電與生態衝突的著名案例。
2018年經濟部能源局規劃在布袋鹽場施作374公頃的光電示範區,該地點雖然不是禁止或限制開發區域,但卻包含國際鳥盟指定的「重要野鳥棲地」,鳥類生態豐富性更勝國家重要濕地,因此引發環團與鳥類保育團體的反彈。
在抗爭與協商的過程中,政府、保育團體、地方居民、業者一起參與討論,最後依據長期記錄的科學佐證資料,排除了國家級重要濕地、生態敏感區域、野鳥熱區,將開發面積由原本的374公頃縮減至102公頃[7]。業者更承諾,在102公頃的面積中只開發70%,另外30%將保留作生態保育區,提供水鳥利用及作為生態棲地復育濕地,並在前20年的營運期間持續進行生態調查,定期監測與揭露資訊。
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協力下,當地人士與民間團體也共組「布袋鹽田濕地保育工作平台」,並與國產署簽下合約,認養91公頃的布袋鹽田濕地,進行保育工作。能源局則承諾提撥五年的保育經費,投注於棲地維護,以補償光電發展造成的棲地減損,降低對生態的衝擊。
深入參與布袋案例的綠色公民基金會主任李翰林博士認為,「布袋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帶來重要啟示:光電開發必須在選址階段就考量生態因素,並納入在地居民與民間團體的智慧與經驗。但如何讓布袋模式能擴大適用於其他案場?關鍵是必須透過法制化,建構出可操作的環境生態檢核與社會參與機制。
解開爭議的新嘗試——環社檢核機制
李翰林分析,光電衝突有兩個主因,一是缺乏選址機制,政府只規範法定保護區不可設置,其他地點卻缺乏評判標準,業者靠叢林法則自行競爭發展,只要簽到土地就可開發。第二個原因則是光電設置地點若非國家重要濕地,就不需要經過環境評估程序。然而資訊公開、區位選擇、民眾參與等制度都架構在環境評估上,如未進行環評,也就避開了這些重要過程,自然容易引發後續執行時的對立抗爭。
為解決光電開發與生態保育間不斷發生的衝突,地球公民基金會從布袋案例中吸取經驗,並參考國內相關機制及既有研究後,結合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中華鳥會等13個環境與生態保育團體,共同倡議推動「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在今年2月提出「環境與社會檢核之委員會及程序、審查要件」及「環境與社會檢核草案」,供政府參考。
在民間團體的倡議推動下,今年7月「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已有重大進展,包括經濟部能源局公告「漁電共生推動策略」,納入環社檢核機制;農委會修改「養殖漁業經營結合綠能設施專案計畫審查作業要點」,使環社檢核成為審查先行程序;經濟部也在7月13日的太陽光電公聽會上宣示,今年至少會挑選一到兩個南部縣市的漁電共生專區,開始示範執行環社檢核機制[8]。
「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中,主要包括「民眾參與和資訊公開」、「環境衝擊檢核」、「社會影響檢核」三大面向。業者在申請開發前,必須依據環社檢核的要求,先檢視案場的物種與棲地情形、對周邊可能造成的潛在生態衝擊,以及對地方產業結構、工作權益、鄰近文化景觀的影響等,並納入民眾參與的過程[9]。藉此檢核過程可篩選出適當的設置地點,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也符合社區居民的期待。
環社檢核雖然不是真正的環評,但可幫助業者在進行開發前,先以類似快篩的方式避開爭議區位,並透過前端的評估及討論,讓各個立場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在科學資訊基礎上進行對話,便可避免業者在投入成本執行後,才發生民間抗爭的極端對立處境。
不只是反對——抗爭與建設並行的倡議哲學
「建設比反對難!我以前常覺得倡議團體反對很簡單,但這幾年真的要去創造一個制度,才知道真的很麻煩!」
李翰林分享這幾年參與倡議環社檢核機制的心得。他認為「倡議」不只是反對行動,更重要的是如何促成衝突的各方協商合作,以及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式。過程中除了凝聚立場相近的民間團體間的共識及共同行動外,更必須與角色對立的利害關係人溝通,設想對方的資源與目的,才有辦法思索應對策略,找出對方也能接受的方案。
以公部門為例,李翰林指出,各機關由於權責劃分細瑣,加上業務量沉重,因此在政策研究方面的反應速度較慢。如果倡議團體能先自己做足功課,深入研究核心議題和實務運作的困難點,並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方案給公部門參考,那麼機關就愈容易採用,未來出爐的政策也就會和倡議團體所提出的制度愈像。
環社檢核機制今年即將上路,李翰林提醒,環社檢核就像是健康檢查,健檢發現可能的問題後,仍需由政府、企業、社會共同討論應採取的醫療行為。「環社檢核實施後也可能發現新的問題,只能在下一個場域再繼續解決了!」
環社檢核能否成功,尚待執行試驗及後續的檢討修改;而確定的是,未來必然還會發生新的困難。如何在嘗試與衝突的過程中持續溝通協商,找到出路,才是倡議行動的最終目標,也才能讓台灣的能源轉型政策繼續前行。
附註:
[1] -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2019年統計年報,2019年台灣發電結構中,主要發電來源為火力發電佔比81.47%(燃煤46.13%、燃油2.08%、燃氣33.26%),其次為核能發電佔11.79%、再生能源佔5.56%、抽蓄水力1.17%。
[2] - 2019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中,66國領袖承諾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即碳的釋放量與吸收回地球量達到平衡)。台灣方面,依照我國經濟及人口現況預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達4.28億公噸,而溫室氣體減量「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INDC)目標則設定為減半至2.14億公噸,也就是必須減量50%。
[3] - 核能發電廠執照期限均為40年,核一廠已於2019年7月15日到期,目前正在除役過程中;核二廠及核三廠分別在2023年3月14日及2025年5月17日到期,因此2025年老舊核電廠將全部面臨屆齡除役的處境。核四目前處於封存狀態,未來是否要重啟使用,將於2021年8月28日舉辦公投(此案為2021年第17案全國性公民投票案)。
[4] -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2019年統計年報——能源供需概況分析報告,若從2019台灣能源供給結構來看,台灣97.94%的能源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氣、鈾等化石燃料)均依賴國外進口,僅2.06%為台灣自產能源。
[5] - 2025年能源轉型目標為:燃煤減少19%(46降至27)、核能減少11%(12降至1)、燃氣增加17%(33增至50)、再生能源增加14%(6增至20)。其中再生能源的2025年設置目標為:風力發電達6.2GW(離岸風力5.5GW、陸域風力1.2GW),光電需達20GW(屋頂型3GW、地面型17GW)。由於屋頂型已於2019年提前達標,因此目標調整為屋頂型6GW、地面型14GW。
[6] - 為推動太陽光電,經濟部能源局於2016年9月公告之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中,盤點鹽業用地、掩埋場及已受汙染土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水域空間等,2017年行政院公布太陽光電地面型用地盤點情形,共盤點25,124公頃可用土地。但實際執行裝設時,卻遭受地方及民間團體抗爭,造成地面型裝置量遠低於目標。
[7] - 傳統的布袋鹽場依管理需要分為十區。五到十區位在南布袋,六、七區已被納入國家重要濕地,五、八、九、十區雖非重要濕地,但卻是國際鳥盟(Bird Life International)指定的「重要野鳥棲地(IBA, Important Bird Area)」。經過民間、政府、業者間的衝突與協調後,最後選出八區80公頃及九區南側22公頃,合計102公頃,作為濕地光電示範區。
[8]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0年7月31日公告修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養殖漁業經營結合綠能設施專案計畫審查作業要點」,在附件可行性評估表中,將環境及社會檢核機制納入評估項目中。經濟部次長曾文生7月13日,也在立法院舉辦的太陽光電推動爭議檢討改善公聽會中,承諾今年一定會啟動試辦環社檢核機制。
[9] - 經濟部能源局今年7月1日公告之「漁電共生推動策略」中,將環社檢核機制納入業者申請前的必要程序,並具體規範環社檢核項目。凡設置規模達2MWp以上之太陽光電開發均須依環社檢核自評表辦理檢核,並由經濟部邀請地方政府共同參與成立環社檢核委員會,聚焦審查環社檢核結果及因應對策。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870/4897692
♡
作業環境監測計畫二氧化碳 在 屏東環保g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環境改善攜手做 保護河川靠你我 咖啡飄香作物豐收
屏縣沼液沼渣、再生能源推廣展成效
屏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於11月10日針對「107年屏東畜牧糞尿沼渣沼液農地肥分使用」、「屏東縣萬年溪上游濕地背景環境生物調查研究與監測計畫」、「再生能源推動」,在麟洛人工濕地共同辦理成果發表會,與縣內畜牧戶、農戶、巡守伙伴、濕地認養單位、社區民眾,攜手做環境改善,共同保護環境。
今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補助屏東縣2台沼液沼渣施灌車及13個十噸沼液沼渣暫存桶槽,增加環保局推動畜牧糞尿沼渣沼液農地肥分使用的動力,活動中由環保署水保處副處長劉瑞祥將沼液沼渣暫存桶槽、沼液沼渣施灌車鑰匙頒贈給屏東縣,由環保局長魯臺營代表接受。
環保署水保處副處長劉瑞祥表示,環保署推動畜牧糞尿沼液沼渣農地肥分使用,推動以來,有農友反映稻子產量更多,作物更肥美,番薯更壯碩,沼液沼渣有供不應求的情形。為克服畜牧業與農民反映欠缺沼液沼渣運輸及施灌車輛、作物施肥作業時程難以配合等問題,環保署補助地方政府購買集運、施灌車輛及農地貯存桶,提供畜牧業及農民沼液沼渣載運服務。
環保局長魯臺營說,本年度增購 2台全新的沼液沼渣施灌車,正式於107年11月9日啟用,所以本局目前有4部沼液沼渣施灌車供給全縣農民申請沼液試用,想更深入瞭解的民眾可直接聯繫環保局,屏東縣沼液沼渣肥分利用已核准通過68場,每年可減量46萬噸廢水排入河川,核准施灌農地亦有238公頃,另外尚有28案刻正申請中,加入沼液沼渣肥分利用行列的農戶及畜牧戶日漸增加,通過後屏東縣場次將達到96場,逐步朝著環境永續的目標邁進,希望民眾踴躍參與。另截至107年8月底,本縣再生能源發電量已達210MW,相當於每年可減少約15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活動中邀請中央畜牧場蘇鵬老闆及大豐牧場張文山老闆分享心得,現場成果展示區也準備了許多農民使用沼液沼渣施灌的作物,包含蔬菜、芭樂、火龍果、香蕉等,還提供白鶴咖啡給民眾享用,藉此次活動展現沼液沼渣肥分利用的成果,攜手讓屏東縣的環境更好。現場利用再生能源發電的小遊戲、互動裝置讓民眾體驗,現場參與的民眾熱列參與並實際體驗再生能源原理與生活上的應用,引起現埸民眾熱烈迴響。
海豐濕地鳥類多樣性高,且為多種水鳥之棲地,未來濕地生態目標將朝向保育水鳥,引導地方民眾價值觀的轉變與現階段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共同創造濕地永續經營,目前已邀請中華環境永續教育協會、萬年溪保育協會、信和里社區發展協會、正德癌症基金會屏東分院等4個單位共同守護,活動中由環保局長魯臺營頒給守護卡給認養單位,期望共同守護濕地保育行列。
作業環境監測計畫二氧化碳 在 Lin bay 好 油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陳建勳先生的祖父在日治時期就已經從事病媒蚊防治相關工作,三代皆從事病蟲抑制防治等相關工作,對於病媒蚊的防治有許多的實際經驗。
有些人連埃及斑蚊的習性都不懂就大放厥詞,還以為埃及斑蚊的幼蟲生活在骯髒的水裡,台灣的常見的蚊蟲有九大類,有的幼蟲喜歡汙水,有的喜歡髒水,沒有辦法一概而視。
埃及斑蚊的卵是產在高於水面的壁上,大雨來臨使水面上升時,卵鞘碰觸到水面才會讓幼蟲開始孵化,在卵期沒有一種藥劑可以有效殺害卵鞘裡的幼蟲,因此只能靠定時的防疫處理減緩幼蟲及成蟲的密度,當只注意到成蟲,而缺乏對幼蟲的關注,自然就事倍功半了。
【文青別鬼扯】 ---「登革熱-台灣無法逃避的問題」
by 陳建勳
這次登革熱還蠻嚴重的,搞到南部縣市人心惶惶,許多人只要被蚊子咬了一下,就開始緊張了。但大家也納悶,為何此波登革熱如此來勢洶洶?
鬼友陳建勳是有害生物防治專家,他認為基層的藥劑噴灑,不管是人員的專業性、設備以及噴灑方式,都出現嚴重的疏失。講難聽點,大家都在瞎忙做白工,根本沒抓到重點,此時疫情至今仍無遏制的趨勢。希望鬼友們一起關心登革熱的問題,也盡量轉PO讓周遭知曉。
------------------------------------------
陳建勳
去年(2014)高雄登革熱大爆發,全台超過15,000個病例,當時為近二十年台灣登革熱之最。發生的時間在高雄氣爆事件之後(7/31夜~8/1淩晨之間),然後八月八號開始密集下來約一個星期的大雨(八月份高雄下了超過900亳米的雨量,為高雄2014年雨量最多的月份),在九月初,染病二千多例,一直到十二月底天氣漸冷才平息下來(有一說是開始灌海水到下水道才平息下來)。
今年台南在六月幾乎是沒什麼下雨,一直到七月19~20下了約100亳米的雨量,22號開始出現病例,蘇迪勒颱風後,更是快速累積病例,一直到九月底全國已經超過一萬六千例,比起去年,登革熱來的更凶猛。
在過去二十年,台灣登革熱只要超過上千例即是大爆發,而週期約是4年一個輪迴。那這兩年是發生什麼事情呢?台灣在登革熱的防疫上和國外又有什麼樣的差異性呢?
筆者在2009年曾到美國Clarke蚊子防治公司受過訓練,該公司在美國承包蚊子監測、病媒蚊是否帶原、及防治病媒蚊的工作。其中,我看到在台灣比較少在做的就是平時病媒蚊的監測及病媒蚊是否帶原。孳生源的清除是很重要的,但民眾總是會有疏忽的時候,如果我們在台南、高雄、屏東這三個地區每年幾乎都會發生登革熱,那我們就應該建立這個監測網,利用像是CDC-Trap或是BG-Sentinel trap加上二氧化碳,有效捕獲病媒蚊,並且將病媒蚊加以篩選檢測是否帶有病毒,如發現帶有病毒的蚊子,則立即噴藥,消滅病媒蚊。我們的市長也不用下下水道去看有沒孑孓(看到孑孓也不一定是斑蚊的)。
另外一個台灣很少做的,噴灑殺幼蟲劑。這個殺幼蟲劑可以是幾種生長調節劑或是蘇力菌以色列亞種。其中,針對性最高的當屬蘇力菌以色列亞種,對人、動物、甚至孑孓以外的生物影響性都很小。斑蚊的卵可以幾個月不接觸水,等到下雨後,積水的部份上升碰到卵後,再孵化。
所以這兩年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大旱後下雨,就是登革熱爆發的開始。在南部,應該在每年雨季前,噴灑蘇力菌,等到大雨來,蘇力菌碰到水開始作用,孑孓孵化後吃到此種菌,就會死亡,可大幅降低蚊子的數量。而在大雨過後,則應立即對有可能的孳生源(像是工地),噴灑蘇力菌,降低蚊蟲數量。
斑蚊的孳生地一般在乾淨的水,像是積水容器、樹洞、廢輪胎等,不容易出現在髒、臭的下水道裡。高雄的狀況比較特殊,高雄市衛生局疾病管制處技正陳朝東表示,在高雄有8%的陽性容器(有斑蚊孑孓的地方)為水溝,因為高雄衛生下水道接管率高,水比較乾淨,所以有條件成為孳生源。
因此,可以利用車載型超低容量機或是車載型熱霧機,噴灑蘇力菌水分散性利劑於水溝。只要把後面100米左右的下水溝全部用塑膠布墊覆蓋,不讓藥劑有機會散出,即可均勻擴散,有效防治幼蟲。但現在基本上不管用水車噴灑或是以熱霧機噴灑讓霧冒出水溝的方式都是成效不彰、浪費藥劑的噴灑方式。水車噴灑無法有效擴散藥劑、用熱霧機卻讓藥劑跑出來,就無法有效將蚊子或蟑螂困在水溝,藥劑散在空間既浪費藥、也污染環境,有效果的只有民眾覺得有噴藥。
而政府的抗藥性測試在2014年以後就再也沒有做了,我們基本上現在不知道哪一種藥有沒有抗藥性。
另外,政府不應該再採購機器和藥劑。一方面政府採購機器後,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保養機器、要養人噴藥、同時這樣的專業度也是令人質疑的。
民間的有害生物防治公司施工的現場,都需要有具有國家證照考試的病媒防治專業技術人員在現場管理,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有:
(1) 施藥器材及安全設備維護、管理之監督
(2) 製作病媒防治施作計畫書
(3) 環境用藥稀釋、使用之管理
(4) 執行病媒防治業務,應在施藥現場執行督導工作。
(5) 督導依環境用藥管理法第二十四條規定製作各項紀錄,確定內容無訛後,簽名或蓋章。
(6) 發生污染環境、危害生態或人體健康時,協助採取緊急防治措施及通報作業,並於事故發生後,協助清理復原管理作業。
(7) 有關病媒防治之管理事項。
病媒防治專業技術人員,需要經過一個星期的上課和考試合格才能取得,並不是上兩天的課就可以直接上陣的。里長和社區志工並不具有這種身份,平常也不是做病媒防治的工作,他們採購了錯誤的機器、去調配他們不能調配的藥劑、噴藥,不僅是浪費錢、浪費藥劑,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加速病媒蚊的抗藥性,在新聞照片中,他們甚至沒有穿戴應有的防護裝備。
政府應將這些防治的工作,儘量以外包的方式交給民間專業的有害生物防治公司,專業度可提升、同時擴大市場、增加就業率、減少政府在人事和器械維護的成本。
登革熱的防疫政策如果沒有改變,在未來氣候不斷變熱的情況下,只會擴大發生機會。我們的政府應儘速加強改善預防的SOP,才能降低疫情發生的機會。
圖說:使用熱霧機噴水溝讓藥劑外散在空中不僅是浪費錢、浪費藥劑,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加速病媒蚊的抗藥性。
作業環境監測計畫二氧化碳 在 各位朋友午安 ♀️ ♂️~ 我們今天來談談作業環境監測吧 的推薦與評價
依據勞工作業環境監測辦法規定,除二氧化碳、綜合溫度熱指數、粉塵、噪音外,針對 ... content/masterpage/Index.aspx),事業單位申請單一帳號後,即可進行計畫書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