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 Flow 小學堂的教學希望大家能夠在不同的運動模式中、運動強度中、運動種類中學習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學習觀察簡單中的不簡單,練習如何按步就安、循序漸進地練習,透過一次又一次練習所累積下來的經驗寫下屬於自己專屬的身體使用手冊。【耐心】將會是這過程中最大的考驗,我們的生活模式已經讓我們習慣可以快速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有多少次在等電梯時你會因為還有好幾層樓才輪到你而漫無目的地滑手機好讓自己轉移注意力所短這個等待的過程?
運動最棒的好處不是只有瘦身或是雕塑身形,運動最棒的是你真心地為了自己而想要付出行動做點什麼! 從上不完一整堂BARRE 課程氣喘呼呼加全身痠痛,經過幾個月的不斷鼓勵自己終於慢慢地越來越能夠駕馭整堂課的強度,甚至到能夠準確地啟動到對的力量,就好像運動員在運動場上一樣,每一次都不容易、每一次可能也想放棄,透過不斷的鼓勵自己,你堅持下來嘞! 這個突破讓你提升了對自己的信心! 你更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可以做點什麼的!
不論是瑜珈、禪柔或是Pilates 、Barre 雖然強度不同但相同的是你都必須靠自己的堅強意志力上完一堂課!
認識課程與 Shirlyn :
www.om-flow.com
線上課程與實體課程報名:
https://forms.gle/McyEUKoboiCegyG68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糖尿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屬於一種漸進式的慢性疾病,如果我們沒有接受治療、好好控制的話,則可能引發很多種的併發症。根據統計,糖尿病患失明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5倍、併發腎臟病的機率是20倍,而平均每10個糖尿病患中,就有6人會死於心臟病或中風等心血管病變,控制血糖不可不慎! 血糖不穩:癌症、脂肪...
全身 運動種類 在 Goddess Yoga T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身高 - 反應了你怎麼使用自己的身體 』
大家有定期量身高的習慣嗎?!
日常生活型態、姿勢、營養、運動習慣、疾病、年齡、甚至個性都有可能是影響你體態與身高的因素,人體牽一髮而動全身,好好照顧每個日常真的是滿不容易的,我們來聊聊幾個好玩的迷思,也歡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觀點一起討論喔 ~
1.) 人老了一定會變矮?
上個月的直播中才和疼痛科楊醫師、身心學Lala老師聊到這個話題,雖然年紀漸增我們的生長、代謝、賀爾蒙、骨密度都會開始下降,但其實在每個日常你怎麼使用與對待自己的身體,才是決定你體態與老了是否身高縮水的關鍵,所以即便活到80歲,還是擁有體態挺拔腳步輕盈的可能性,你手中握有自己要如何老去的掌控權,老並不直接等於僵硬或變矮!
看直播回放 👇👇👇
https://fb.watch/4EQ3GrJObN/
2.) 練瑜伽可以長高?
對脊椎友善的瑜伽練習方式,可以幫助與身高最相關的椎間盤維持充足水分、減緩骨密度的流失速率、增加身體中軸的穩定性、與對身心高度的覺察能力,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瑜珈練習者的體態與外貌都比實際年紀看起來年輕就是這個原因,視覺上也可能因為長年練習瑜伽而看起來較修長而高挑,也很可能因為椎間盤恢復彈性與水分充足而多了1-2 公分,不過要在骨化年齡之後,因為瑜伽練習而再增加身高的可能性我想是滿低的。
3.) 成年後關於身高我們可以做得其實很有限?
- 覺察你每天怎麼使用自己的身體:坐、站、步態是最基本的,雖說因為個體差異,沒有絕對完美的好姿勢,但還是有對脊椎來說負擔相對較小的姿勢可以選擇。常聽到的久坐生活型態也是絕對需要調整的,而且運動無法完全抵銷日常久坐所對身體帶來的傷害喔!
- 關注你的情緒、壓力、睡眠與飲食:若長期忽視情緒與壓力引起的回縮反應,讓特定肌群長期僵緊,不但會改變體態,更會讓神經系統陷入負面的惡性循環,所以對情緒與壓力的覺察非常重要,而良好的飲食與睡眠品質,亦是人體自我修復與療癒的關鍵,每一個環節都無法輕忽啊!
- 適當且適量的運動:過與不及都有可能造成脊椎提前了老化或破壞,所以了解自己的身體構造與狀態,自我學習或透過專業人士規劃,安排出適合自己人生階段的運動種類、強度、頻率滿重要,而且必須保持覺察,隨著持續變動的身心作出相應的調整。
- 定期量量身高,看看生活各方面的調整與照顧自己的方式是否方向正確,對於脊柱側彎、傷病後復健中、以及高齡族群的朋友們來說更是必要的健康追蹤指標之一喔!
即便自己好像有一直變高的錯覺,我還是非常感恩到來的一切 😅
YOTTA友讀大人的守護脊椎功能瑜伽-線上課 🤸
https://www.yottau.com.tw/course/intro/899#intro
6/13(日):大人必修脊椎照護工作坊-台南場
https://fb.me/e/1fSE7ymp7 RAM 好生活好瑜珈
#正式加入174俱樂部
#beyourowngoddess #betheinspiration 🦋
#bethechangeyouwant #livethelifeyouwant #soul
#Ibecomethelove #bemindful #befullyyou #soulspeak
全身 運動種類 在 宋明樺營養師 生活。分享。雜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銀髮族窩居常見的麻煩
#歡迎分享給家中的長輩
✔️被詐騙
電話或是網路社群的內容涉及到【金錢交易】,就應該要提高警覺。
#撥打165專線進一步確認
👉👉長者身邊的親人最好事先套好招,設定一組【通關密語】,來防範歹徒冒名自己行騙的情形。
✔️憂鬱
董氏基金會2020年最新調查指出,台灣60歲以上民眾,有明顯憂鬱情緒的比例較高、較不滿意現有生活環境。
#重拾或培養興趣#善用科技#參與活動
👉👉透過視訊、簡訊、影音等方式,幫助身邊長者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或透過社區內的關懷據點、共餐活動等進行社交,從中獲得不同的體驗與心境。
✔️缺少運動🚶♂️🚶♂️
40歲之後,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歲後則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
#要活就要動
#能坐就不要躺
👉👉理想運動次數是每週3至5天,每次至少20~30分鐘
👉👉找自己喜歡、適合的運動種類(強度)來著手
#運動要有伴
✔️摔倒
65歲以上長者,每6人就有1位有跌倒經驗,跌倒更高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位。
👉👉攝取充足均衡營養,預防衰弱
👉👉規律運動練習肌力、柔軟度和身體平衡,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
👉👉居家環境安全與改善:【照明不足】、【地板濕滑】、【地面不平】、走道堆放雜物等。
#國健署「長者防跌妙招手冊」評量居住環境並進行改善
#廚房浴室等濕滑處加裝安全把手
👉👉選擇適合的穿著:建議選擇薄且穩固的防滑鞋底、低且四方形的鞋跟、有充分固定的鞋子,並穿著合身的衣物,注意褲管不要過長,以避免滑倒、絆倒。
✔️飲水量不足
因為擔心行動不便要一直跑廁所、長期服用慢性藥物口腔味道變化等原因而減少飲水量。
👉👉大腦含有一定比例的水分,水分一旦不足,人就容易變痴呆。
👉👉即使只缺少一點點水的分量,腦部隨即無法正常運作,對於不太愛喝水的長者,更需要補充足量的水分,年紀越大越難感覺口渴,反而缺水更嚴重。
#淡味蜂蜜水 #酸梅水 #果醋水
#只要喝得下去都是好水
✔️便祕
👉👉排便黃金四要素:缺少水分、膳食纖維、油脂、活動減少都是引起便秘的原因。
#全榖雜糧類 #蔬菜水果類 #豆莢堅果類
#都是好的纖維來源
✔️牙口功能退化/吞嚥困難
👉👉唾液腺異常是口乾最直接的病因,要找出原因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也會引起口乾的副作用
👉👉注重清潔、配戴適合假牙、健口瑜珈、改善食物質地等維持進食順利與足夠
✔️服藥困難
善用適合長者藥物的藥盒,避免錯誤服藥
與藥師一起溝通合作
✔️身體清潔問題
👉👉注意保暖(浴室若溫度太低,建議添購電暖)
👉👉一週至少兩次沐浴,每次沐浴時間最好十五分鐘內完成
#洗澡促進全身血液循環
#居家長者
#獨居問題
#歡迎分享
全身 運動種類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糖尿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屬於一種漸進式的慢性疾病,如果我們沒有接受治療、好好控制的話,則可能引發很多種的併發症。根據統計,糖尿病患失明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5倍、併發腎臟病的機率是20倍,而平均每10個糖尿病患中,就有6人會死於心臟病或中風等心血管病變,控制血糖不可不慎!
血糖不穩:癌症、脂肪肝找上門
而糖尿病患者罹患癌症的機率也較高,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嘉鴻說明,根據許多實驗,糖尿病患若是血糖控制不當,血液中的糖分提高,就會增加細胞的代謝及生長,及不正常的分裂等現象,導致糖尿病患罹癌機率高於一般人。
此外,近期有臨床研究發現,脂肪肝與糖尿病互為因果關係,且有逾9成4脂肪肝患者,深陷「甜蜜危機」而不自知,對此林嘉鴻醫師分為兩方面說明。
糖尿病患者肥胖比率高
林嘉鴻醫師指出,絕大部分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都是肥胖造成,而肥胖會導致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症狀,病患的脂肪代謝出現問題,造成異常堆積在我們的肝臟,就會產生所謂的脂肪肝。
脂肪肝引發胰島素抗性
有些人有慢性肝炎,同樣容易導致脂肪在肝臟的代謝異常,此時狀況就會顛倒過來,脂肪無法代謝會引發胰島素抗性,造成血糖升高,最後就可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林嘉鴻醫師強調,糖尿病與脂肪肝互為因果關係,常常互相影響,唯有兩端同時控制,才能打斷如此的惡性循環。
穩血糖:最推有氧運動
想要控制血糖,運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林嘉鴻醫師推薦患者從事有氧運動。他說明,有氧運動的強度不一定要到最強,但時間至少需持續30分鐘,才能進入有氧代謝,達到燃燒脂肪的效果,有助穩定血糖。
林嘉鴻醫師舉例,像是游泳、慢跑或爬山等,這類長時間且能運用到全身的活動,都是臨床上常推薦患者從事的有氧運動。而若是患者本身有喜愛的球類運動,或對時下流行的重量訓練有興趣的話,雖然重訓並非有氧運動,但還是能在教練的正確指導下執行,對控制血糖也有正面幫助。
除了運動種類外,對於什麼時間運動最合適,林嘉鴻醫師也回應,一般在研究上都是認為「餐後運動」對血糖的控制是有較多幫助,但仍可依個人習慣調整。
林嘉鴻醫師補充,患者若想在餐前運動是沒問題的,只是有在使用胰島素的患者要特別注意,運動前後都必須監測血糖,若發現血糖過高或過低,則必須做一些適當處理,才能避免因為運動造成血糖不穩的不良影響。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media_article/570
【相關影片】
破解糖尿病的五大控糖迷思
https://youtu.be/5PjW4RA4Yd0
逆轉脂肪肝!比健走、喝咖啡更簡單有效的方法是……
https://youtu.be/gBnmzmAoqZ8
舌苔竟與癌症有關!如何清潔舌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YEDV46VviQ
【相關文章】
癌細胞愛吃糖!醫師:做4件事促進代謝就是在防癌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0941
身體生病,雙腳最先發現!9個徵兆從腳看出疾病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3431
脂肪肝惡化當心肝癌!逆轉脂肪肝醫師公開最佳方法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172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