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 #臺灣地理 #臺灣社會 #臺灣貿易
#聚集經濟 #產業群聚 #產業移轉 #產業分工
🇹🇼加工出口區正式更名:「科技產業園區」
過去在六零年代,代表著臺灣當時候運用人口紅利,勞力密集加工的年代,做出許多日用品的貿易出口,許多的青年在加工廠的生產線,替臺灣增加外匯收入,那是個臺灣剛起步發現的年代,特別是,那時候冷戰期間,美國資金與技術的合作,加上許多老闆的經營,是個奠定基礎的年代。
可以欣賞公視的影集 :《奇蹟的女兒》
「這是一部獻給台灣經濟奇蹟背後,撐起台灣生產產值的女工的電視劇,我希望當年的這些女工、女作業員,可以和她的子女們一同收看,跟著故事裡的主角雨鵑、阿免、阿成、淑美等人,一起經歷劇中種種滋味,透過回顧當年台灣工廠的樣貌,也讓世代之間可以有一些理解跟交流的機會。」
然而,隨著工資上漲、產業轉型,許多的加工製造業在90年代,轉移至中國,現在很多往東南亞跟南亞而移動,區位改變。
而在臺灣的這些園區,隨著技術提升,以及高科技產業的供應鏈,形成了一個一個產業聚落。
-
經濟部2月19日表示,「科技產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已於2021年2月3日奉總統公布,加工出口區正式更名為「#科技產業園區」,以突顯園區科技能量,園區發展及產業升級轉型更與時俱進,這是園區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楠梓、#高雄、#屏東、#台中、#中港 等園區舊招牌將於2月23日起陸續卸除,預計3月舉行新招牌聯合揭牌典禮,迎向嶄新時代。
台灣重要科技產品,如半導體、顯示器、光學、電子零組件等,皆是由加工區引進,目前區內該等產業廠商產值占比超過八成,年營業額超過3,000億元。更名為「科技產業園區」主要是為突顯園區科技能量,未來將全力孕育更多科技產業,成為我國落實「#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與「#高階製造中心」等政策的重要基石。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經濟部
勞力區位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古代的揚州堪比「紐約」,為什麼現在會衰落為三線城市
歷史春秋網
作者:計白當黑
紐約位於美國東海岸,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2018年11月,紐約被GaWC評為Alpha++級世界一線城市。與紐約相似,自唐朝始,「揚州雄富冠天下」。《資治通鑑》曾評價:「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如今揚州淪落為三線城市,究其原因,令人唏噓。
關公戰秦瓊
紐約和揚州頗有相似之處。紐約的繁榮,與哈德遜河密不可分。哈德遜河全長507公里,流域面積近3.5萬平方公里,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哈德遜河突顯了其重要的戰略價值。19世紀,三條運河的開鑿,使得哈德遜河與中西部聯成一體,成為美國最重要的航道之一。紐約在坐擁航運便利的同時,迅速發展成為貿易重鎮。
揚州的地理位置同樣得天獨厚。它位於長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是南上北下、西進東出的航運重鎮。大運河是唐朝唯一南北水道,當時的驛路往往與水道並線而行,揚州的地理位置,儼然成為了唐朝的水陸物流集散中心。
南宋文學家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坦言:「唐世鹽鐵轉運使在揚州,盡斡利權,判官多至數十人,商賈如織。」鹽鐵,歷來是國家經濟的命脈,揚州作為鹽鐵的中轉港口,積累了豐富的航運紅利,把它稱作唐朝版紐約,並非言過其實。
受益於發達的航運,揚州與紐約的發展軌跡十分類似。揚州瀕江近海的優勢,在對外貿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唐朝,揚州與大食、波斯、東南亞等國家,進行外交通使和海外貿易。
公元9世紀,阿拉伯地理學家伊本·柯達貝在其著作《道程及郡國志》中,將揚州和龍編(今越南河內東)、廣州、泉州並稱「東方四大港」。沈括在《夢溪補筆談》中,認為「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七里十三步。」揚州成為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
經歷了五代十國,宋朝的揚州在航運和造船的帶動下,不僅迅速恢復了生機,還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以商業稅為例,在全國35個城市中,揚州以年均八萬貫排名第三。北宋文學家司馬光用「萬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風酒並壚」來形容揚州的繁榮。
八仙過海 各顯神勇
儘管揚州和紐約交集很多,不過兩者的差別還是很明顯的。紐約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控制著全球40%的財政資金。紐約證券交易所市值超15萬億美元。當地的服裝、印刷、化妝品等行業,位列全美首位,機器製造、軍火生產、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等行業,也在全美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可以說,紐約的經濟結構是多位一體全方位的。
反觀揚州,經歷了唐宋時期的高速發展,揚州進入了經濟轉型期。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明神宗朱翊鈞在兩淮推行食鹽綱法。朝廷以「根窩」的名義,向鹽商出售食鹽專賣權,為國家賺取了大筆的鹽稅。而販鹽致富的商人,聚焦在揚州下關,成為揚州的特殊群體。
至清中葉,朝廷每引食鹽的批發價為12兩銀子,鹽商在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販運食鹽,轉手之間就能賺取至少25%的利潤。此時,正值人口大爆炸,食鹽出現了供需兩旺的態勢。鹽業的崛起,使其與航運並駕齊驅,成為揚州最重要的兩大經濟支柱。
五十年內,鹽商在朝廷指定的市場中,售出了700萬引食鹽。鹽商手握根窩,剝削勞力,鹽利超過了五成。有官員感嘆:「淮商資本充實者以千萬計,次者以數百萬計。」鹽商的實力可見一斑。從經濟結構上看,揚州和紐約不盡相同,航鹽並舉是揚州的主要發展模式。
落其實者思其樹
持續興盛一千多年之後,揚州的危機開始顯現。最直觀的表現來自於長江。唐朝時,長江在江蘇靖江和江陰一線奔騰入海,比如今的入海口西移了近三百公里,而且江面也比現在寬闊很多。中唐詩人李紳有文為證:「潮水舊通揚州郭內」。足以證明當時海船是可以開到揚州城下的。隨著入海口的不斷延伸,揚州喪失了在長江上原有的區位優勢。
接著補刀的是大運河。作為溝通南北交通大動脈,大運河貫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五大水系。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決口,衝決運河堤岸,南北河運受阻,朝廷只得改走海運,以此形成定製。河運的癱瘓,造成揚州交通重鎮的地位一落千丈。
航運崩盤在即,鹽業頹勢已現。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轟動一時的「兩淮鹽引案」告破,原鹽政高恆、普福、鹽運使盧見曾絞監候,就連翰林學士紀曉嵐也涉案發配了。經此打擊,兩淮鹽業一蹶不振。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兩淮鹽場由二十家減至十二家。
道光年間,官鹽矛盾更為突出。鹽商拖欠鹽稅、以次充好、夾帶走私,導致府庫空虛、腐敗嚴重。道光皇帝任命陶澍為兩淮鹽政,力圖改革鹽政弊端。陶澍實施「官督商運」和「加斤減價」的方法,革除鹽商夾帶逃稅的陋習,同時在淮北推出「票鹽制」,鹽業由鹽商專賣轉變為自行販賣。兩淮鹽政改革八年後,陶澍不僅追回了當年大筆欠稅和公款,還使鹽價下跌,稅收緩增。
票鹽制直接打擊了鹽商的現實利益,陶澍稱:「查淮商向有數百家,近因消乏,僅存數十家,且多借資營運,不皆自己資本。」作為官鹽貿易的中心,揚州同樣受到了牽連。航運和鹽業的相繼撲街,揚州衰落已成必然趨勢。
另外,長期不通鐵路,制約了揚州的發展。1905年,滬寧鐵路開通,沿線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地順勢崛起。1912年,津浦鐵路的開通,帶動了徐州、濟南、蚌埠等地的發展,尤其是蚌埠,津浦鐵路和淮河在此交匯,籍此一躍成為皖北重鎮。交通的瓶頸,導致揚州在近代經濟大變局中,錯失了發展良機。
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有這樣一句經典台詞:「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說明一個城市機遇和危機是並存的。揚州也不例外,因航運而發跡,也因航運而衰弱。清末的鹽政改革,加速了地位的下滑。
2018年,揚州的GDP達5466.17億元,比上年增長6.7%,位列全省第8。目前,揚州通過轉型升級,實現穩中求進,力求從三線城市中脫穎而出,躋身二線城市行列。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夢溪筆談 #揚州 #鹽商 #航運 #發展良機 #大運河
勞力區位 在 蔡壁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高雄加工出口區,現名為 #加工出口區高雄園區,由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高雄分處所管理的加工出口區,位於高雄市前鎮區,設立於1966年12月,面積達68.36公頃,為我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也是全球第一個加工出口區,融合了自由貿易區、免稅區與工業區等。
高雄加工出口區是以經濟特區作為帶動國家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行動,其成功的經驗不僅在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過程中,奠定了國內加工業發展的基礎,創造無數的就業機會,賺取大量外匯,提升經濟成長,為台灣經濟奇蹟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許多國家進行經濟發展計畫時,所參考採用的一個經濟發展政策所仿效的對象,也成為各國競相造訪,並成為全球加工出口區的最佳典範。
加工出口區高雄園區總產值在全台灣外銷市場上佔有相當的比例,其中光學器材、樂器、帽類、電子、電機設備及其零件,均占有相當的比重,為全台最重要產地。
而加工出口區高雄園區早期以勞力密集的成衣、皮革、工藝品以及消費性電子等產業為大宗,近年來由於國際產業分工結構的改變,新進駐的廠商中,多屬於技術密集、高附加價值之高科技產業,預期未來高科技產業的比重,將更為提高。
1950年代,台灣所面臨的是,工業的不發達、農村人口多、失業嚴重。當時的政府為加速經濟發展,振興產業,採取以勞力密集的工業產品加工出口策略,在當時結合充沛低廉工資的勞動力,進口原料和中間產品進行加工,以累積資本、增加就業。而在這勞力密集的加工出策略之下,勞工是打造經濟奇蹟的小螺絲釘,沒有這些小螺絲釘,根本不可能造就台灣經濟的起飛,而每天這加工出口區進進出出,上下班的勞工們,才是台灣經濟奇蹟的推手、英雄。 #勞工,不會是最軟的一塊,他們應該是創造台灣經濟最鐵板的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