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誼文化# 科學素養#
# 贈書活動# 親子成長#
#理科po爸 陳柏憲 推薦#
🌍
繼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我們家的知性之旅探索名單還有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北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目前還是不太敢出遠門,計劃繼續pending,這週收到上誼出版的九月新書,好開心!
說也很神奇,小書蟲已經四歲,對一切充滿好奇的年齡,依舊有許多千奇百怪的問題,還有說不完的話分享。
育兒路上提供孩子多元主題閱讀文本,也探索人與環境的關係,就算是滅絕的恐龍,這輩子不可能到火星探險,觀月亮看月亮怎麼變身🌛,這些科學素養急不得,值得一點一點的給孩子。
當然孩子也拋出不少問題來追問爸爸、媽媽,只是,書蟲媽不是理科腦,回答孩子的答案畢竟有限,也擔心自己表達不正確,大人先自學再滿足小腦瓜的求知需求,也避開回答不出來招架不住的窘境。
書看得越多,越發現自己的無知呢!
陪孩子一起學習拓展視野,增加新知識,上誼出版的科普類新書推薦給需要的大小讀者
《探索科學的孩子》📚
信誼:https://bit.ly/3nhKwdb
博客來:https://bit.ly/2VotaQ5
Momo:https://bit.ly/3l6yRLi
❓什麼是雷射光?
❓我到幾歲就不會再長高?
❓蘑菇也算是一種植物嗎?
❓動物冬眠的時候都在睡覺嗎?
❓難過時為什麼會想哭?
❓貓頭鷹頭上突起的東西是耳朵嗎?
《探索宇宙的孩子》📚
信誼:https://bit.ly/3nqCmiL
博客來:https://bit.ly/3E0agke
Momo:https://bit.ly/2VrYu0u
❓火箭的速度有多快?
❓第一個登上太空的是誰?
❓小行星會毀滅地球嗎?
❓天空中到底有多少顆星星?
❓為什麼地球另一端的人不會掉到外太空?
探索科普知識雙書:探索宇宙的孩子+探索科學的孩子
🔬🌍https://reurl.cc/DZggl6
作者:貝特朗‧菲述 , 馬克‧貝尼
譯者: 李旻諭
繪者: 巴斯卡‧勒麥特
更多上誼出版科普類書籍
https://activity.books.com.tw/crosscat/show/A00000026722?loc=P_0145_9_002
🐛
最後,感謝上誼文化提供贈書本次贈書一本,請有興趣參加抽書的書蟲粉留言,喜歡《探索科學/ 宇宙的孩子》書擇一本及想提問的問題,可參考❓處問題,當然,請完成以下步驟才算符合抽獎資格哦!
🔍按讚
🔍公開分享
🔍留言「我想抽《探索xx的孩子》我的問題是?」,並tag 3位朋友
📚本次贈書活動到9月24日(五)晚上12點截止,於9月25日(六)公開幸運讀者一位,留言的書名就是你抽中的幸運禮物哦!注意由出版社郵寄贈書,寄送範圍限台澎金馬地區
#上誼文化 # 知識性圖書#
#探索科學的孩子#探索宇宙的孩子#
#歡迎你來大膽提問#
信誼小太陽親子書房
北回太空教育館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55年看日環食的台北市民】#你曾經在中山堂屋頂看過日食嗎
1955年至1958年曾有三次觀賞日蝕機會
當時報紙用語為日蝕,與今日寫為日食已不相同
而圓頂觀測臺設置在今日的中山堂屋頂
當年市民能登頂看天空異象
你小時候對這類的天文奇觀
有什麼難忘的經驗呢?
一起來回憶
日期:1955-12-14
圖說:千載難得一見的日環蝕天象,於下午三時廿六分開始,至下午四時五十九分為止,在台北市天空出現,全部過程約為一小時卅三分之久。
來源:聯合報
攝影:陳維在
#日環食 #圓頂觀測臺 #天狗食日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
【1955-06-21/聯合報/03版/第三版】
昨日觀測日蝕
初虧時間與預測差五秒 雲層阻隔未能盡見奇觀
【本報訊】台北市成千百的男女市民於昨日近中午時分齊集省氣象所及中山堂平台上觀測今後一千二百年簡僅見的一次長時間的日蝕,尤以中山堂參觀者特別擁擠,因所發參觀票有限,向隅者頗不乏人,當台灣夏令時間十三時左右,近食甚之際,台北街頭里巷居民,大放爆竹。呼救太陽,以趕走吃太陽的「天狗」,不少男女老少,拿著燻黑了的破玻璃或墨片眼鏡,對空觀望,兩位交通當局主管,交通部長袁守謙,次長柳克述也特別到氣象所去觀測日蝕現象。
*************
【1955-12-15/聯合報/03版/第三版】
省垣食象美中不足
碧空浮出雲層 兩奇景難觀賞
【本報訊】千載難得一見的環蝕天象,於昨(十四)日下午三時廿六分開始,至下午四時五十九分為止,在台北市天空出現,全部過程約為一小時卅三分之久,除了三百多位市民經中山堂四樓天文台及公園路台北氣象所的邀請,分別在該兩處,利用赤道儀,經緯儀及巨型望遠鏡等天文儀器,用投影法及在深色玻璃中可明顯看到此次日環蝕的過程與形狀外,在其他街頭巷口,晒台屋頂等空曠地點,用煙燻玻璃與跑光攝影膠片等自動觀察日環蝕現象的市民人數,則無法統計。
昨日日環蝕的全部經過時間為一小時三十三分,但在下午四時五十九分以後一段的「日沒蝕帶」現象,為西方天邊的厚雲層與地平線所遮蔽,北市觀眾無法看到。
*************
【1958-04-20/聯合報/03版】
全省人民昨一飽眼福
觀測日環蝕奇景
朗朗乾坤陰風四起金輪失色 虧蝕時刻略較預測時間遲十餘秒鐘
【本報訊】台北市和全省各地的人民昨(十九)日都在三年內第二次看到罕有的日環蝕奇景,上一次是四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的傍晚。
昨日日環蝕奇觀初虧於上午十時二十九分三十二點九秒,比預測的時間遲了十二點九秒,朗朗乾坤之中,漸漸陰風四起,黯然無光,地影為之變形,月亮已開始遮住太陽的金輪。
台北市街頭小巷,上午十時起便有人群用深色太陽鏡,或黑汁塗黑的玻璃片,仰首穹蒼,觀看本世紀中可能是台灣看得到的最後一次日環食奇景。在我國傳統的迷信習俗中認為日蝕或日環蝕是「天狗吃太陽」,因此,在環蝕開始時,到處都可以聽到鞭砲以及敲擊鐵器鑼鼓之聲,替「受難」中的太陽解危助威。
省氣象所於上午九時就開始觀測的準備工作,用兩架赤道儀和一架四吋半天文望遠鏡,及一架最新式的電動天文計時儀,進行觀測。觀測所得的確實時刻,較預測者約遲十秒鐘左右。
日環蝕是月亮遮住太陽,從初虧起一直到復圓這段時期中,月影漸次移入太陽內,最高達太陽直徑百分之九十四,使得地面上感受到的太陽光度與大氣溫度都在逐漸減低,在環蝕開始後,人們逐漸感到陰風四起,日光黯然失色,十二時十分以後,地上的影子都與平時不同了;樹蔭下的碎小圓洞都變成新月形,整個地面上各物的顏色也都有了變化,許多房屋內不得不打開電燈照明,如黃昏及黎明時之溟濛情景。
最初,用太陽眼鏡觀看還不容易,因為太陽光線仍然強烈,祗能用薰黑的玻璃片,或用盆盛清水靜置地上,觀看水中環蝕日影。後來太陽變成了新月形,顏色由白色轉變為結紅,顯得十分壯觀,漸漸變成一個光環,中央部份呈暗淡的灰黑色。
中山堂南方屋頂的天文台,上午亦進行觀測工作,同時開放給市民參觀,從十一時至下午二時左右,約有三百餘人排隊魚貫登樓,每個人在赤道儀上望了一眼環蝕情形。
據氣象所說,昨日北部天氣,除環蝕期間地面溫度較初虧時略為降低一度外,氣壓未受有多大的變化。
該所實測所得時刻如下:初虧十時廿九分三十二點九秒,較預測遲十二點九秒,環食時間為十二時十四分五十七點九秒,比預測遲三點九秒。食終時間為十二時廿一分四十點三七秒,較預測慢零點三七秒,環食時間為六分四十四點一七秒,預測復圓時間為下午二時十六分十二秒,但實際上的復圓時間因為天際渾茫,無法測得真實時間。
「圓頂觀測臺」歷史引用自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歷史沿革
公會堂時期至中山堂時期
中山堂民國27年(昭和13年,西元1938年),臺灣新生報前身–臺灣日日新報社–為紀念創立40周年,將其建在公會堂屋頂上的四吋折射式赤道儀望遠鏡及圓頂觀測臺,捐獻給臺北市役所。臺灣光復後,公會堂為巿政府接收,更名為中山堂,其中圓頂觀測臺即為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的前身。
之後,在人造衛星發射前,響應美國史密斯松寧天文臺 (Smithsonian Observatory) 呼籲全世界協助觀測人造衛星,遂於民國 47年組織「中國人造衛星觀測委員會」,並組編觀測隊,代表我國參加觀測。民國46年,人造衛星射入軌道以後,人類文化躍入太空時代,社會對天文知識之需求甚切,中山堂附近夜間光害嚴重不適合觀測工作, 於是經臺北市政府同意遷址。
北回太空教育館 在 未來Fami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天文快訊:今天下午在台灣可以看到像金戒指一樣的 #日環蝕 ,大家都準備好了嗎?錯過可要等到2215年唷!
【#宇宙如此之大_未來又有哪些我們無法想像的工作呢】
過去一百年,人類的工作、娛樂、交通都完全不一樣了,而關於孩子們未來的工作,除了醫生、律師、教師之外,其實還有很多超越我們想像的職業等著他們去探索。台北天文科學教育館研究員林琦峯說,常有孩子問他:「宇宙到底有多大? 」他的回答是:「#人類的想像有多大_宇宙就有多大。」
就讓我們與孩子一起翻開《超乎想像!工作大不同》,啟發對未來無限的想像,以及培養他們的3C能力,如創造力(Creativity)、好奇心(Curiosity)與批判性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提早打開對世界的視野,在探索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定位!
💥《超乎想像!工作大不同》💥
博客來👉https://bit.ly/2BGy2Wx
誠品👉https://bit.ly/2XKjAWd
momo👉https://bit.ly/2MElgdx
💫關於外太空還有哪些超乎想像的工作?快點帶著孩子一起來探索吧!
>> https://bit.ly/2BGy2Wx
#孩子的未來一定超越我們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