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賴和全集 新編序
文/吳潮聰(賴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賴和 生於1894年,當時台灣仍屬大清版圖;翌年日清戰爭後,日人領台。賴和於1943年,也就是在二戰終戰前夕逝世,因此終其一生,本是客屬人賴和的國籍是日本國,也造成賴和對日本政府與民族認同產生相當大的困擾。由於賴和自幼(1903年)就讀私塾學習漢文 ,1907年另外拜黃倬其為師,學習漢文經典,遂奠定舊文學的深厚根柢,更成為其日後寫作的基礎。1918年,賴和遠渡廈門行醫期間,因受到中國五四運動的衝擊,深感文學不該是菁英階層的專利,更受到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影響,返台後致力於推動 #台灣新文學運動。
近年來,國人對賴和文學的認識逐步提高與深化,為提供台灣社會對賴和作品有更好的閱讀文本以及更完善的研究文獻,基金會與台灣文學館攜手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重加編校、注䆁與解說,出版「#賴和全集」新編及撰寫「#賴和傳記」。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台灣新文學運動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37年至1940年間極大的空白,成為呂赫若創作的轉捩點】#精選書摘
1941年5月發行的《台灣文學》上刊登的〈我思我想〉中,呂赫若認為「選擇做音樂、還是文學?」這個問題是一種狹隘的思考方式,並將音樂與文學視為綜合藝術的一環。
但音樂是需要某種技能,並非突發奇想就能開始的東西。令筆者在意的是,在他1937年5月之前的作品中,甚至完全覺察不到其對於音樂之關注⋯⋯
#奮鬥的心靈 #呂赫若 #台灣第一才子 #台灣新文學運動 #臺灣文學
台灣新文學運動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哲人其萎,無限懷念!
【謝謝莊永明老師-無論走多遠,都要回到原點】
台灣文史專家及作家莊永明於2020年8月7日上午辭世,他出生於大稻埕,被公認是台灣民間史料收藏最豐富的研究者。
老報紙上對他的記錄最早要回溯到1983年10月,這一年他舉辦了「台灣第一」攝影展。被視為「台灣文學之母」的鍾肇政先生,更為了這項展覽寫了一篇專文登在1983年10月25日的聯合報。
整理見報內容如下,提供各位讀者一覽。
一生蒐集研究台灣史料文物,謝謝莊老師為歷史留記錄,為我們的現在及未來留下許多感動與文化資產,向您致敬!
莊永明 百年史料識貨人 https://reurl.cc/oLNjoj
圖說:莊永明指出,台灣歌謠在沈寂了40載後再度受到重視,和解嚴後本土意識抬頭確有密切關係。近年來,不但相關的唱片出版,音樂會較以往多,學校鄉土教材也逐漸將台灣歌謠納入,使得台灣歌謠呈現出許久未見的生命力。
日期:1993/12/8
來源:聯合報
攝影:于志旭
#莊永明 #鍾肇政
#報時光UDNtime
註:小編幾年前在北商大圖書館辦的演講上,有緣得以聆聽莊永明老師演講。翩翩風度,學識深厚,對於學生探問有求必應。謝謝您,莊永明老師。
歷史新聞
【1983-10-21/民生報/09版/文化新聞版】
多少人創造「第一」里程碑?
莊永明抽絲剝繭挖出史蹟來
【本報記者陳小凌特稿】你知道傳唱五十年的台灣民謠「望春風」,是誰譜的曲?家喻戶曉的老歌「月夜愁」,當年是由誰主唱一曲成名?台灣第一位撰寫環球遊記的作者是誰?第一位揭發日本侵華野心的幕後英雄又是那一位?
明(二十二)日下午二時半,在台北爵士攝影藝廊揭幕的「台灣第一」攝影展,為我們揭開這一連串有關文學、藝術、生活等文史社會史料掌故的謎底。
這批台灣史上創造「第一」里程碑的人、事及物的珍貴照片,都是由浩瀚史籍中抽絲剝繭,並進行田野調查而「挖掘」出來的,而默默沉潛致力這項研究工作二十年的莊永明,更是位有心人。
四十出頭的莊永明,早先是因為個人興趣,幾年來一直沉潛於台灣的文獻、方志,也常拜訪地方耆宿及日據時期活躍於台灣新文學運動的碩老,從閒話家常中,他發現有許多正史中從未記載可歌可泣的史事,而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要做出「第一」,更需要有非常的眼光和膽識,這個題材,對從事寫作的人更是一項挑戰。
莊永明探訪的對象不在於赫赫有名的人事物,他選擇了與我們生活相關者,像至今仍傳唱不衰的台灣民謠「望春風」,連行政院新聞局通俗歌曲審查委員黃瑩都認為「作者不可考」,卻被他「尋根」找到了答案…作曲者還是第一位投效流行歌壇的教師,即當年台北師範學校科班畢業的音樂教師鄧雨賢。
為「望春風」譜曲的鄧雨賢,還作過「雨夜花」、「四季謠」;他受過正統的音樂教育。莊永明還探尋到鄧雨賢十八歲時就讀台北師範時所彈鋼琴的珍貴照片。前陣子曾有日本人來台北,洽購這架意義非常的「老琴」,但遭到台北師專拒絕,畢竟這架琴具有特殊紀念意義。
從早期蛛絲馬跡和零星散佚的人與事檔案中有時很難探尋到真相,但並未阻擾莊永明的心志,反倒是田野式採風擷俗的過程中,常會帶給他難忘的回憶。
譬如,兩年前當他在北投尋訪到已七十多歲的林是好時,令這位當年第一位當歌星唱紅了「月夜愁」這首歌的音樂教師曾百感交集,尤其是重溫二十六歲採集山地歌謠的照片,更是唏噓萬分,最後林是好輕聲細語為他重唱了一遍「月夜愁」。
此外,莊永明還從人、事、物三個方向著眼,找到了第一位環球遊記作者林獻堂;冒死潛入日本皇宮,抄出田中奏摺,第一位以第一手情報揭發日本侵華野心的蔡智堪;第一對舉行新式婚禮的翁俊明、吳湘蘋;第一座寺廟為馬公天后宮,第一個有影響力的詩社為櫟社等,為我們留存鮮活的記錄。
不過,許多了解莊永明這幾年致力工作的作家和朋友,認為以莊永明不是專攻史學的出身,而能執著並突破一般史書的體例,深入淺出整理出縱橫百年,經緯萬端的台灣第一,這份心志就分外難得。
【1983-10-25/聯合報/08版】
活的歷史
--讀「台灣第一」
【鍾肇政】歷史常是「死」的,而人與事不管是現今的抑過去的,往往是「活」的。尤其在一枝活潑的筆與真摯緻密的心思下,更能活靈活現,形成其強勁的吸引力,把讀者帶進歷史之中。近日看到莊永明著「台灣第一」一書,顯然就是藉描述「活」的人與事,以呈現歷史各個階段與層面,並使之活起來的一本珍異著作。由於書中有一則關於筆者鄉賢鄧雨賢先生的事蹟,便首先翻開了這個部分披讀。這一來,我深深地驚異了,也因而深深地被吸引住。在本書裡,鄧氏衹是「第一位投效流行歌壇的教師」,然而著者確切地抓住了時代的精神與風貌,並且在短短三四千字的篇幅裡,交代了「望春風」、「雨夜花」等名曲的作曲家的一生。而我最大的驚異,則是莊君為這篇短文所下的資料蒐集功夫,簡直可說不少於我為拙作十八萬言的傳記小說「望春風」(亦寫鄧雨賢)所下的功夫。
這對我來說,實在是一項不輕的震撼。這一則短短的文章擺在那兒,瞪著眼睛告訴我:「怎麼樣,服了吧。」「這些,該是你寫的那本傳記小說時需要的吧。」言外之意則是一句嚴厲的指責:你蒐集資料的功夫還差得遠呢!我在內心裡,不僅服了,而且也無地自容了。前此不久,我曾與莊君不期而遇。他的臉上很少笑容,厚厚鏡片後的一雙眼睛,彷彿也露著一份莫名的「迷離」。他津津樂道他的最新發現。那是他眉飛色舞的當兒,可是眼睛依然迷濛著,嘴邊漾著的似乎也是一抹苦澀。我有意調侃他──恐怕也有一點想考考他的意思吧。我問了他幾個「台灣第一」,其中還包括台灣第一個國民黨與共產黨。並不是我自己知道答案,衹是信口問問而已,不料他竟是隨口不加思索而答,且是毫不猶豫的。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方始明白過來,如果他眼睛不是因為厚厚的鏡片使然,而是確有其「迷離」的話,那麼它應是癡迷與陶醉交織在一起的;而如果他心口確也有著一絲苦澀的話,那是因為他利用公餘之暇,馬不停蹄地東奔西跑,依循各種線索而去尋覓他所需要的資料,然後是埋在故紙堆裡苦苦鑽研所造成的吧。我說他癡迷、陶醉,一點也不假;一個人從事一種工作而能達到這個地步,不僅驚人,而且也令人無限欽敬!道樣的說法,恐怕有人要認為誇大其詞而嗤之以鼻。實則原書包括二十則台灣的第一,讀者隨便翻開任何一則,都不難得到佐證。從確定其為第一,到交代其來龍去脈,不知要查多少文獻記載,詢問多少故老與有關人士,探訪多少古蹟舊地。試問,這種從塵封裡探索出歷史的幽光,非有過人的毅力與韌力,又豈能為功!
通讀這本書的時候,筆者不僅興趣盎然,而且屢屢拍案叫絕。例如台灣第一座廟──也是台灣第一座媽祖廟,原來並非曾經為了爭第一而劍拔弩張,爭得面紅耳赤,報上亦為之喧鬧一陣的那幾所廟;而近來常被提起的科幻小說鼻祖H.G.威爾斯,竟然曾經到過我們台灣,還為了台灣流行瘧疾而千里迢迢帶來了奎寧樹的種子,救活了無數我們同胞的性命!
此外,本書裡還有「台灣○○一情報員」智取田中奏摺,以及第一位飛行員、第一位雕塑家、第一位水彩畫家、第一位音樂家、第一首流行歌曲、第一個詩社、第一對行新式婚禮的人等等,無一不是極吸引人的題目。有些雖涉通俗性的話題,但在作者筆下,都能成為歷史的片斷,反映出一段信史。並且也都附有相關的舊照片,不但增加了信實性,而且欣賞這些大量的古舊照片本身,即可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為之悠然神往。而在精短的篇幅之中,容納了那麼多的史實,這一點不僅令人深佩莊君的文字錘鍊的功夫,還每每使人覺得大有發揮之餘地,禁不住地想到,這些人,這些事,都值得再去挖掘、去探究,且無一不是最好的傳記或文學作品的資料。不為什麼,因為它們全都是活的歷史啊。
莊君立意要寫到一百則。這是一樁艱鉅的工作,不過在堅毅的莊君來說,完成之日是可期而待的。是則本書第二輯以後各輯上梓之日,也就可期而待了。筆者和無數的讀者一樣,有無盡的渴盼,希望能早日看到全書的完成。台灣無史之嘆已歷有年所,莊君此舉,也可以說是從另一個角度彌補了是項缺陷,該是熱愛我們這塊土地的人們所慶幸的事。如果說筆者對這本書還有其他的期盼,那就是全書完成之後,希望在卷末附一個完整的「索引」,讓讀者能夠隨時查考,功德無量。
【2015-08-01/聯合報/B2版/北市新聞】
莊永明:無論走多遠 都要回到原點
【記者劉宛琳報導】「旅行基因.觀光密碼—莊永明先生蒐藏展」策展人莊永明為台灣文史專家,出版過50餘本台灣歷史專書,享有「台灣通」的美名。關於旅行,他說,「無論你到多遠的地方,都要回到原點,去看看你頭頂的天、腳踏的地。」
今年73歲的莊永明出生於北市大稻埕,就讀建國中學時,開始收集台灣文史資料,尤其是集郵、明信片與收藏書籍,被公認為蒐藏台灣史料最豐富的人之一。他從事會計工作26年,沒請過一天假,工作之餘從事台灣文史研究,親自採訪調查,退休後專注於台灣歌謠研究,並四處演講。
為保存日漸消逝的台灣史料,他從70年代起陸續在報刊雜誌發表文章,著作有《台灣第一》、《台灣紀事》、《台北老街》,到《台灣鳥瞰圖》及《台灣歌謠追想曲》等逾50本。
莊永明說,旅行是要走很遠的路去看不同的地方,但總要回歸出發的原點,去看看自己頭頂的天,腳踏的地,那才是你的起點;他自嘲地說,雖沒看過萬卷書,但一定走過萬里路,自己是比較有泥土氣味的人,希望大家不要一味往外走,卻忘了在自己的土地上去觀賞人事物。
台灣新文學運動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作家陳芳明花了十二年、完成「台灣新文學史」,在今天舉行新書發表會。陳芳明說,在寫作期間,他曾經兩度遭到政治現實的打擊,動搖了信心,覺得就要寫不下去,幸好最後還是在文學中找到力量。
厚厚兩大本,還分成上下兩集,這就是政大客座教授、陳芳明,花了十二年的時間,完成的巨著「台灣新文學史」,也是到現在為止,台灣出現最完整的文學史專書,紀錄從1920年台灣新文學運動啟蒙,一直到1990年末端,橫跨八十年的歲月,在每個年代與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呈現出台灣文學的豐饒、與社會發展的歷程。
不過這本書,因為把台灣文學,從殖民、再殖民、後殖民的史學觀點來劃分,遭到不少質疑,作者陳芳明表示,他心理上已經準備好被丟雞蛋了。而他說生命中,兩度差一點被粉碎了對文學的嚮往,包括美麗島事件,以及前總統陳水扁貪瀆的弊案,差點動搖了要把書寫完的信心,不過最後他還是在文學中,得到救贖。
而詩人余光中也來到新書發表會現場,誇讚這本書是一個里程碑,讓台灣文學得以承先啟後。而面對被誇獎這是偉大的著作,陳芳明開玩笑的說,書不偉大,但只是寫太厚了,不過這是因為台灣文學就是這麼豐富,也希望台灣社會能從中,既要記取歷史教訓,也要領受文學成果。
記者林靜梅 彭耀祖 台北報導。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id456RPdn0/hqdefault.jpg)
台灣新文學運動 在 台灣認同破土而出【民視台灣學堂】台灣新文學史—陳芳明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1970年代, 台灣 現代主義 文學 開始慢慢進入鄉土 文學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跨越。在建構 台灣 本土 文學 時,文壇出現二位重要的前輩作家,即是鍾肇政與葉石濤 ... ... <看更多>
台灣新文學運動 在 陳芳明的巨作《台灣新文學史》終告成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 自1999年首度發表台灣文學史論以來,歷時十二載,陳芳明的巨作《台灣新文學史》終告成書;起自192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 ... ... <看更多>
台灣新文學運動 在 [心得] 個人對《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的小小看法 的推薦與評價
葉石濤先生的《台灣文學史綱》,當中雖然有許多仍待改進的地方,但總的來說,這本
《台灣文學史綱》在敘述與評論方面還算中肯,雖然對60年代現代派作家有些負面評價,
但基本上還是在可以讓人接受的範圍內,但彭瑞金先生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就不
同了,我必須直言,這本《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實在讓我有點生氣(氣的是他對反共
文學的矛盾論述與現代文學的主觀評價)
1.反共文學部分:
在第80頁第7行,彭瑞金對反共文學有下列的評語:
「反共文學」大鍋菜式的同質性(公式化)、虛幻性和戰鬥性等反文學主張
,是它的致命傷,所以儘管它霸佔了整個台灣文學發展的空間,文學收成還
是等於零。
彭瑞金先生在談論反共文學時,提到了姜貴的作品,所以在第81頁第8行,他對
姜貴的作品下了這樣的評論:
他的代表作《旋風》和《重陽》,受胡適肯定為所有台灣反共八股中僅有的
佳作…較之那些手法低劣、大量粗製濫造的反共八股,當然別有勝境。
當我們把這兩段評論拿來對照後,可以發現存在著相當明顯的矛盾情況。因為如
果反共文學的收成等於零,那為何又會有姜貴這樣傑出的作品?如果彭瑞金先生承認姜貴
《旋風》和《重陽》在反共文學中的傑出及貢獻性,那為何要說反共文學的收成是等於零
我實在搞不清楚彭瑞金先生的思考邏輯。
2.現代文學部份:
在第四章〈埋頭深耕的年代〉,彭瑞金先生提到了王文興的《家變》,對於這被
《亞洲周刊》列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中第21名的《家變》,彭瑞金先生是這樣評論
的:
王文興拙於文字,到了70年代卻以玩弄文字成名-《家變》。不過證明這群
以流浪者自居、放逐自己的作家,失去了文采之後,都逐漸面對了失根、失
鄉、失落的困境。
在此我必須聲明我沒有讀過《家變》,但為何我可以提出批評?原因很簡單,因
為彭瑞金先生的評語讓我覺得他有失一個文學史撰寫者該有的客觀態度,請注意「拙於文
字」、「玩弄文字」、「失去了文采」這些句子,這一看就知道不是一個客觀評論者該講
的話,但沒想到卻在《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中出現了,彭瑞金先生似乎忘了他是在寫
文學史了,把這種主觀話語放到文學史中,實在有欠公允。
其實《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有欠公允的地方不只這些,只是因為對王文興的
《家變》評論太過主觀,所以我才特別挑出來。有興趣的人不妨讀讀這本書關於現代文學
的評論,就會發現彭先生在評論現代文學的字裡行間,總是懷著類似「吃醋」、「忌妒」
的心態來評論,所以如果要論得失,我認為這本《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比葉石濤先生
的《台灣文學史綱》要嚴重多了。
如果說《台灣文學史綱》正在掛號,那我看《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差不多是要送加護
病房了,雖然還不至於進太平間,但如果再不加以修訂,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此書所
引來的負面評價將會越來越多,如此豈不糟蹋了自己當初撰寫時所付出的心血與苦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208.45.128
※ 編輯: kukulala 來自: 134.208.45.128 (02/20 15: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