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日遊豆知識 / EP5 青森蘋果
大福家族的好朋友-向日遊代理日本許多縣市的觀光推廣,本周要為大家介紹日本 #青森縣 的 #蘋果。
---------------------------------------------
★為什麼青森產蘋果呢?
簡單來說因為有以下3大條件:
1.氣候
2.生產者特質
3.土地寬廣
不過讓我們先來回溯一下歷史:
據說平安時期約莫9百年間日本所盛行的是「和蘋果」(和りんご),漢字寫成「林檎」,為尺寸較小、酸味較重的品種。
明治4年(1871年)「西洋蘋果」(西洋リンゴ)從美國傳入了日本,
明治8年(1875年)青森從中央政府得到了3株蘋果的幼苗,
接下來又陸續得到數百株幼苗,就此開啟了蘋果的種植。
如今我們所熟悉的蘋果正是 #西洋蘋果,較甜、尺寸也較大。
言歸正傳,
氣候上由於青森是日本本州雪量最多的地區,
天氣寒冷無法種植稻米,
卻適合蘋果這個喜愛寒冷天氣的作物。
在走出對稻米的失落感後,青森人將熱情轉到了蘋果上面。
青森˙津輕地區有句方言叫做 #じょっばり,
代表青森縣民的人格特質:無敵認真、討厭失敗、以及性格頑固,
這也是在地人當年面對種植蘋果的種種困難,卻不輕言放棄、不斷追求進步!,也一直努力至今。
2018年青森蘋果的生產佔全日本的六成,生產量為44萬5500頓,
其中以富士(ふじ)品種最為人氣,最主要的出口國為台灣。
也難怪如今台灣各大賣場超市都可以看見青森蘋果的蹤影(笑)!
#每週四看向日遊豆知識_對日本更認識
➽延伸推薦--專訪向日遊掌舵手:https://reurl.cc/bR20d3
圖片提供/向日遊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國最近遭逢「內憂內患」,疑似因為太早解封,導致Covid-19爆發第二波疫情,外加「佛洛伊德」事件釀成了全國示威潮,但美國總統川普似乎完全沒在怕,甚至急著宣布重啟競選活動,何必造勢呢?最後沒有出來投票的人都是支持你的人啊~好,不要歪樓。 總之呢,川普把首場造勢大會定在6月19日,辦在奧克拉荷...
台灣稻米出口 歷史 在 醒之暖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場「#豬吃人」的實境秀
王醒之/基隆市議員(無黨籍)
柯逸民/左下角工作室研究專員
台灣民眾在多年來民主化、政黨輪替的過程中已發展出一定的智慧。人民對政黨政治人物雖有偏好,但普遍都認為政治人物若是換了位置一定也會換腦袋,在朝在野立場一旦互換,政黨政治操作手法的轉變人民大概都能分辨得清楚。
特別在食安議題上,社會大眾更展現出一種高度敏銳的能力,這是從近年來塑化劑事件、頂新事件、黑心食品、日本核食、美牛問題……以人民健康受害為代價一步步累積學習來的。
但這次政府開放含瘦肉精的美豬程序,僅以農委會公告行政命令修正動物用藥標準,並於明年一月開始實施,同時亦限定各界七日內對此命令提出意見。這樣的程序不必經過立法院,亦無須辦理公聽會。執政黨不僅以一種最快速最取巧的方式推動開放,更以此迴避民眾及在野黨們提出的諸多質疑。
#國際標準和市場自由竟成經濟壓迫的工具
完全可以想見,未來台灣若坐上FTA或BTA的談判桌,我們認為的食品安全標準,在美國的眼中,可能被認定成「不自由」、「不科學」的貿易障礙。換言之,未來跟在美豬尾巴後面的,或許還有基改玉米、美國稻米、日本核食……都準備叩關。
說到底,「健康換外交」永遠不會是等式,因為有人得利就是基於有人犧牲。韓國「被貿易/被外交」後讓美國農產品進口零關稅,結果是美牛在韓國的市佔率大幅度提高了近三倍,本土韓牛反而變成人民日常消費不起的奢侈品。跟老美「以農業進口換工業出口」,真的划算嗎?
回顧台灣產業轉型歷史,在產業升級口號下被交換掉的總是弱勢者,以「自由市場」為辭令的決策其實永遠都不像他們所說的那般自由。
#藍綠眼中其實只有彼此沒有人民
如果轉型(犧牲)是必須含淚接受的不得已,總是要明明白白的。執政者如果真的要說服人民同意,至少要先誠實承認是犧牲人民健康,用豬肉和軍購當敲門磚;真要進行交易,條件更要說清楚,而不是「美國國務次卿即將訪台」這種消息。
又若把「#反美豬」說成是不愛國,紅帽子藍標籤到處送、或把「#窮人論」打成是製造階級矛盾,那就更勝愚民政治、讓人心寒了。民進黨政府應以「更透明的決策、更細膩的對話」回應民間異議及其他政治力量,而國民黨發動政治行動前,至少也應先為當年開放美牛道歉。不然大家只會看到藍綠眼中仍舊只有彼此,而沒有人民。
立法院開議在即,可預期的老戲碼仍會是「政黨政治競爭凌駕民主政治」的拖棚歹戲。但人民真正想的是:「食安問題不是政治偏好,而是切身下一代健康的永續議題。」眼下「豬吃人」似乎已勢在必行,執政的民進黨該負起的歷史責任,對外除了在美中較勁掀起的瘋狗浪尖上,台灣如何不被吞噬;更重要的是面對國際政治現實的複雜,#如何將人民視為政治主體,而非受體,善用立法院的職權,對內發展出社會多元思辨共識的機制,那才會是真正的台灣意識。
醒之暖暖
台灣稻米出口 歷史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健康換外交?「豬吃人」的實境秀
王醒之/無黨籍基隆市議員,柯逸民/左下角工作室研究專員
在民主化、政黨輪替過程中,台灣民眾已發展出一定的智慧。人民對政黨政治人物雖有偏好,但普遍都認為政治人物換了位置就會換腦袋,朝野立場一旦互換,政黨政治操作手法的轉變,人民大概都能分辨清楚。
特別是食安議題,社會大眾更展現出一種高度敏銳力,這是近年來從塑化劑事件、頂新事件、黑心食品、日本核食、美牛問題等等,以人民健康受害為代價一步步累積學習來的。
但這次政府開放含瘦肉精美豬程序,僅以農委會公告行政命令修正動物用藥標準,於明年一月實施,同時亦限定各界七日內對此命令提出意見。這樣的程序不必經過立法院,亦無須辦理公聽會;執政黨不僅以最快速取巧方式推動開放,更以此迴避民眾及在野黨的諸多質疑。
國際標準和市場自由竟成經濟壓迫的工具,未來台灣若坐上FTA或BTA談判桌,我們的食品安全標準,在美國眼中,可能被認定成「不自由」、「不科學」的貿易障礙。換言之,未來跟在美豬尾巴後面的,或許還有基改玉米、美國稻米、日本核食…都準備叩關。
「健康換外交」永遠不會是等式,有人得利是基於有人犧牲。韓國「被貿易/被外交」後,讓美國農產品進口零關稅,結果美牛在韓國市占率大幅度提高近三倍,本土韓牛反而變成人民日常消費不起的奢侈品。跟老美「以農業進口換工業出口」,真的划算嗎?
回顧台灣產業轉型歷史,在產業升級口號下被交換掉的總是弱勢者,以「自由市場」為辭令的決策,其實永遠都不像他們所說的那般自由。
如果轉型(犧牲)是必須含淚接受的不得已,總要明明白白。執政者如果真的要說服人民同意,至少要先誠實承認是犧牲人民健康,用豬肉和軍購當敲門磚;真要進行交易,條件更要說清楚,而不是「美國國務次卿即將訪台」這種消息。
又若把「反美豬」說成是不愛國,紅帽子藍標籤到處送,或把「窮人論」打成是製造階級矛盾,那就更勝愚民政治,讓人心寒。民進黨政府應以「更透明的決策、更細膩的對話」回應民間異議及其他政治力量,而國民黨發動政治行動前,至少也應先為當年開放美牛道歉。不然大家只會看到藍綠眼中仍舊只有彼此,而沒有人民。
立法院開議在即,對人民而言,食安問題不是政治偏好,而是下一代健康的永續切身議題。眼下「豬吃人」似已勢在必行,執政黨該負起的歷史責任,對外除在美中較勁掀起的瘋狗浪尖上,台灣如何不被吞噬;更重要的是,面對國際政治現實複雜,如何將人民視為政治主體,而非受體,善用立院職權,對內發展出社會多元思辨共識的機制,那才會是真正的台灣意識。
台灣稻米出口 歷史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美國最近遭逢「內憂內患」,疑似因為太早解封,導致Covid-19爆發第二波疫情,外加「佛洛伊德」事件釀成了全國示威潮,但美國總統川普似乎完全沒在怕,甚至急著宣布重啟競選活動,何必造勢呢?最後沒有出來投票的人都是支持你的人啊~好,不要歪樓。
總之呢,川普把首場造勢大會定在6月19日,辦在奧克拉荷馬州的城市「土爾沙」,結果消息一出立刻被戰翻。
首先,6月19日是美國Juneteenth「六月節」,也被稱作獨立日、自由日或解放日,是為了紀念美國南北戰爭結束,美國最後一個州也就是德州,宣布解放奴隸,這天被視為黑人民權里程碑。
而地點選在「土爾沙」更敏感。1921年5月31日,有一群白人至上主義者,跑去當時美國最有錢的黑人社區,號稱是土爾沙的「黑華爾街」,持槍濫殺黑人居民、搶劫燒毀企業和民宅,甚至開私人飛機轟炸,造成近300人死亡,這場大屠殺,是美國史上最嚴重的種族暴力事件之一。
這個時間地點對非裔美人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你川普己經被人家叫做白人至上的總統了,還一定要選在這一天去Tulsa造勢,是想要踢館嗎?如果是故意的,就是在人家傷口灑鹽,如果是不小心的,那也太白目了吧?如果是在台灣,簡直像選在二二八紀念日當天,跑去天馬茶房外面造勢一樣,不被罵翻才怪!
脫口秀名嘴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嘴爆川普的機會,被各界強烈抨擊後,川普團隊才同意延後造勢,把紀念日當天「還給非裔美國人」。相較於川普的「不知不覺」,現在許多歐洲國家從政府到民間,都出現反省蓄奴歷史、檢討西方文明的聲浪,在英國、比利時,跟蓄奴、種族主義沾上邊的雕像,紛紛被推倒。
這段剝削非裔的往事,不但是「貨出去、人進來、美國發大財」,甚至成為美國建國的基礎,我們今天就要翻開這本,恐怕連美國人自己都不太清楚,或根本就不想面對的美國蓄奴史。
(被忽略的美國蓄奴史|1619年白獅號揭幕)
距今400年前的1619年8月下旬,一艘英國海盜船「白獅號」,抵達當時的英國殖民地,維吉尼亞州的「康福特角」(Point Comfort),船上「卸下」20多名從葡萄牙奴隸船搶來的非洲裔戰俘,這些來自安哥拉的無辜民眾,被海盜拿來換取食物,成為第一批被賣到美國的黑奴,也開啟了美國長達246年的野蠻蓄奴時代。
奴隸買賣是「三角貿易」的主角。歐洲人把布匹、槍支和金屬鍋等貨品,拿到非洲進行買賣,換取在非洲大陸西岸抓獲的俘虜,再把這些俘虜運往美洲沿岸,這些被賣到西半球的非洲人,大多來自葡萄牙殖民地安哥拉。他們被迫從事苦力活,種植甘蔗、稻米、棉花和菸草等,美洲再把這些原物料賣到歐洲。
這龐大的共犯結構,涉及歐美非三大洲、交通業、銀行業,甚至宗教團體,教會「善款」來自奴隸買賣的黑心錢,連神職人員都蓄奴。
(被忽略的美國蓄奴史|奴隸待遇牲畜不如)
這些奴隸出發前會被葡萄牙人強迫受洗,改成基督教的新名字,抹去文化和背景。根據美國埃默里大學數據,從1525年算到1866美國廢奴隔年,大約有1250萬名非洲人被抓、送上了開往美洲和加勒比海的船隻,但其中只有八成六、也就是1070萬的男女以及兒童,在航程中倖存下來。
這些奴隸被捆綁,在甲板下擠得像沙丁魚罐頭,幾乎沒有水和食物,一旦生病就會火速蔓延開來,病死或是不聽話,就被丟進海裡。男性在海上必須做粗活,跳舞娛樂船員,常常被鞭打虐待,女性動不動就被性侵懷孕。古時候的交通可不像現在搭個飛機幾個小時就到了,當初哥倫布可是花了70天才從西班牙抵達美洲大陸,整段航程宛如人間煉獄。
這些非洲人上岸後,往往像牲畜一樣被暫時關在殺牛的「待宰室」或私人監獄,短則幾天,長達好幾週,然後直接在監獄裡出售,或是光天化日下進行拍賣。從河岸、路邊、火車站、小酒館到城市廣場,甚至法院和市政廳前的台階上,整個城市都是他們的拍賣場,歷史學家形容,奴隸拍賣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賣魚賣菜一樣,這麼的赤裸裸、血淋淋。
這些被奴役的人一無所有,完全不被當人看,而是一個可以用來抵押、買賣、贈與和暴力對待的財產,有些奴隸一輩子被賣了6次,妻離子散。奴隸不能合法結婚,也被禁止學習閱讀,更沒有法律地位,主人可以任意強暴或謀殺奴隸,不會有任何法律責任,奴隸生下來的孩子也還是奴隸,就像電影《自由之心》裡演的那樣淒涼。
(被忽略的美國蓄奴史|苦了奴隸富了商人)
許多美國人的財富都是透過買賣奴隸賺到的。從1820年代末期到1830年代,最大的奴隸貿易公司是維吉尼亞州的「富蘭克林」和「阿姆菲爾德」,在他們的全盛時期,每年可以賣出1000到2000名黑奴,等於一天成交3到5人,1846年富蘭克林去世時,他的財產價值高達71萬美元,等於今天的近2400萬美元,幾乎全都是靠賣奴賺來的黑心錢。
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奴隸拍賣,發生在1859年2月8日,為期兩天的拍賣,一口氣賣出436人,總成交價30萬3850美元,奴隸販子賺飽飽,但這場拍賣被歷史學家稱作「哭泣時刻」。
(被忽略的美國蓄奴史|奴隸建立美國經濟)
這群被奴役的人十分百搭萬用,拓荒、農耕、甚至打仗都用得上,在美國獨立戰爭前,幫忙開墾殖民地,獨立戰爭後又幫忙建立新的國家。
當年棉花的地位,就像20世紀的石油一樣,從衣服到醫療用品,到處供不應求,誰掌握了棉花,就掌握了經濟命脈。美國獨立戰爭後,棉花產量迅速增長,1793年美國人發明了「軋棉機」,棉花去子效率提高50%,讓主要棉花產地美國「深南」部,對棉花奴工的需求暴增,當時棉花佔美國所有出口商品的一半,全球66%的棉花都是來自美國。而把棉花運到北部紡織廠的鐵路,也是這些奴隸鋪的,進一步推動了工業革命。
雖然1808年國際販奴禁令上路,但因為他們不能再從國外進口新奴隸,只能境內交易,反而導致美國境內奴隸貿易的蓬勃發展。當時北方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程度較高,對奴隸需求量沒那麼大,反觀南方各州需要大量奴隸種植棉花,腦筋動得快的商人,開始做起奴隸南北交易,轉手獲取暴利,甚至把奴隸拿去銀行抵押貸款,銀行又把奴隸抵押打包成金融商品,賣給紐約或倫敦的銀行家,為北方和南方白人,都創造巨大財富。
專家統計,在1860年南北戰爭開始前的蓄奴高峰,美國境內400萬奴隸帶來的產值高達35億美元(1050億台幣),超越所有製造業和鐵路的總價值,是整個經濟中最大單一資產,這些靠剝削奴隸得來的錢,不但幫美國還清戰爭債務,還為美國資本主義打下基礎。
雖然南北戰爭後的1865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憲法第13修正案,全美正式廢除奴隸制,但155年來,美國以白人為主流的政權,對待非洲裔的方式,仍然飽受批評。
誰沒有黑歷史呢!正對歷史是為了讓同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要知道,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這週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美蓄奴建國 #美國黑歷史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台灣稻米出口 歷史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陳儀真的運米赴陸嗎?】
有人說:「國民政府在光復初期掠奪台灣米糧送往大陸打內戰,導致米糧稀缺、米價上漲。」此一說法不僅在網路瘋傳、更透過教科書被寫成「標準答案」。
但其實,最新的證據證明過去的研究是有疏失的。歡迎分享轉發!宣導正確歷史!
一定有人說電報是假的。那請拿出證據或其他史料,證明陳儀真的掠奪台灣米糧到大陸。
為什麼跟你學習的、跟網路上聽到的不一樣?
答案很簡單,教科書真的寫錯了!
我希望要反駁的,拿出證據,不要只會人身攻擊或轉移焦點,說國民黨其他地方很爛或日本其他地方很好,我們在談的只有一件事:陳儀有沒有將台灣的米糧送至大陸。
※
(史料內容繁多,大家可以只看影片。)
一、缺乏米糧之歷史背景
關於1945年臺灣稻作生產情形,日本殖民當局分析,由於寒害、乾旱、暴雨等天災因素,及美軍空襲轟炸等原因,第一、二期稻作大幅減收,未來的糧食需求將出現大問題。亦即,日本殖民當局不但精準預知1945年的嚴重糧荒,事實上他們於陳儀抵臺之前,就已經確切知道1945年上半年米穀收成的悲慘情況。1945年臺灣稻米的總產量只達到747萬公石,未及1937年的一半。
又由於美軍大肆轟炸,臺灣肥料工廠殘破不堪,肥料生產可說幾乎完全停頓。1945年全臺肥料施用量為0.2萬公噸,僅及日據時期的1938年肥料最高施用量38.9萬公噸的0.5%, 可見肥料的稀缺。戰爭時期,農村之少壯者均被徵調參加侵華戰爭,農村的勞動力極端缺乏,又因農產品被日本殖民當局低價強制收購,等於無代價被搜刮,農民對米穀增產已失去興趣。在缺乏肥料、天災、戰爭缺乏勞力等因素之下,1945年的臺灣糙米產量一落千丈,大為減少,約僅63.8萬公噸 ,僅及前一年1944年產量的59.8%。比全省最低消費量還少22萬噸,出現嚴重米荒。
然而,就在糧食已經非常不足,臺灣需施行米糧嚴格配給的情形下,日人仍強將大量的臺灣米穀(糙米)運往日本。1943年自臺灣運往日本的糙米達25.8萬公噸,1944年運往日本16.6萬公噸。1945年上半年日人又將3萬公噸糙米輸往日本、沖繩與華南。 同(1945)年6、7月時,日人還以臺灣的糧食供應其在東南亞作戰的日軍,雖然到了後來,運糧船一艘艘地被美軍炸沉,連漁船運米也遭炸沉引 。凡此種種,更加重了臺灣地區米糧不足的情形。
當時學者即評估,到了1946年春,如果依正常消費標準,即如果米糧是在市場自由買賣,則臺灣缺糧約超過一半。「臺灣將超過一半的人在市場上是有錢買不到米,無米糧可食!」
1945年,日本殖民當局已完全掌握臺灣即將面臨嚴重糧荒大災難,但就在要將臺歸還中國前的九月上旬,日本人放棄對各項物資的管制 ,導致民間大量消費糧食。據9月22日《臺灣新報》報導,從萬華車站到龍山寺間馬路兩旁的店家內,都高高地堆著牛、豬、雞、鴨等肉在販售,市民們完全可以買到他們想要的商品 。又由於日人管制鬆綁放任不問,全島耕牛頻頻被偷屠宰。據陳儀抵臺當天10月24日《臺灣新報》的報導,當時全臺耕牛總數的三分之一遭屠宰,故影響未來耕作與糧食生產尤大。
據當時專家估計,日人投降後一、二個月間所大肆浪費的糧食,可維持臺灣半年份的食用量 。就臺灣整體社會而言,米穀專家們則估計,依當時臺灣現存米穀與第二期的收穫量,到了1946年的二、三月,臺灣社會就將進入饑餓狀態。 糧食不足必然帶來社會的動亂,已可預見類似二二八事件的發生不遠矣。
屋漏偏逢連夜雨,1945年缺糧,1946年,第一期稻作遭旱災,中部水田因缺水而未能播種者即達萬餘甲,第二期又於9月25日遭逢臺灣十四年來未有的巨大颱風。 故1946全年稻作收獲僅89.4萬公噸,遠遜於日據時代產量,在稻作收成勢必銳減的預期心理下,米價再度高漲。
二、陳儀積極解決糧荒
糧荒如此嚴峻,陳儀抵臺後,積極努力解決糧荒問題。例如陳儀於1945年10月24日抵臺,僅一星期後的31日,長官公署就公佈〈臺灣省管理糧食臨時辦法〉。
11與12月時,花蓮港廳與農林處即宣佈禁止米穀釀酒製粉,臺北市開始實施食米配給。翌(1946)年春,長官公署、臺灣省糧食調劑委員會、臺灣省貿易公司(1946年2月7日改為臺灣省貿易局)、警備總司令部、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及花蓮、臺南、臺中、高雄、臺北、基隆等縣市皆有諸多解決糧荒問題之命令及方式。在光復後直到二二八事件爆發前,陳儀政府不斷嘗試各種方式,欲解決糧荒。
當時陳儀採取重新整治農田水利、加強化肥供應、調整土地關係等措施,使遭到戰爭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力逐漸得到恢復。到1947年,全省受戰爭和自然災害破壞的農田水利設施基本修復,並進一步加強了河患的防治與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農田灌溉面積有所增加。化肥產量也逐年增加,部分緩解了「肥荒」問題。
在此同時,中央政府曾多次向臺灣徵米,但陳儀鑑於臺灣人民亦缺米糧,所以反對將米運往大陸,極力抗拒,以致中央無法徵收。 如1945年12月28日中央行總秘書長向景雲,致電行總臺灣分署錢宗起詢問:
「臺灣食米全年生產及銷費量各若干,目下有無餘糧可資出口,供給華南各地。署如大量購運有無困難。盼即電復滬福州路120號善後總署。」
行總不僅催促分署,也直接去電長官公署詢問是否有辦法糧食出口。陳儀在12月29日以亥艷電向行總署長回覆如下:
臺灣素以產米著名,唯近年因肥料供給缺乏,收穫逐年遞減,估計自本年十一月至明年五月需要四十九萬三千餘噸,而本省可能供給者祇三十七萬九千餘噸,尚短十一萬四千餘噸,雖目前尚未缺糧,而轉瞬即感糧荒頗為嚴重。為今之計,首在輸入大批化學肥料,使勿失農時,來年收成方有把握。次則在青黃不接時期,運濟糧食以資過渡。報載聯總明年一至六月運米七十三萬噸接濟我國。此項糧食如何分配,當在藎籌之中,務祈將臺灣列入分配糧食區內,於明年二、三月間接濟五萬噸以維民食。一面並請分配大批化學肥料來臺,藉利農事,實所企禱。至臺灣糧食產銷數字,已由救濟分署另電詳陳,佇盼電復。弟陳儀亥艷親印。
陳儀不僅明確表達了沒有餘糧可供出口,更要求中央行總能盡速撥糧食、肥料來到臺灣,以解決臺灣方面缺糧之急。
此外,長官公署於1946年5月25日下令查緝嚴禁糧食出境,並積極籌購外米。1946年1月31日,越南西貢米五千袋運抵臺灣 。同年夏天,內地福建曾運米364公噸、穀281公噸及麥32公噸至臺灣 。此外,自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止,貿易局以交換物資為主併採購的方式,自上海、天津、青島等地進口大量臺灣所缺的物資,例如肥料8,457公噸、麵粉90,900袋、布123,664疋、汽油26,500加侖等共二十三類之多,並大量配銷予一般人民及合作社。
由上述資料可知,「長官公署運輸大量米糧到大陸而導致臺灣米荒」之說,應該僅是「傳聞」,並非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