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看完丹尼維勒納夫的《#沙丘》,在漆黑盒子中與角色們共同歷經 2 小時 35 分鐘的異世界旅程之後,很難不認同這部片的宣傳口號——《沙丘》是「為大銀幕而生的史詩鉅片」。而我認為,丹尼維勒納夫的《沙丘》也的確優於 1984 年大衛林區的《沙丘魔堡》。
隨著時代推移、科技日新月異,視覺效果在影像生成的應用上不可同日而語,從當代眺望,《沙丘》的科幻未來感相較於《沙丘魔堡》顯然更具說服力。不過,這並非大衛林區的問題,或許可以誇大點說,大衛林區的眼界在技術未能跟上的時代,太早出手改編拍攝《沙丘魔堡》。
然而,我前述所指的「更優於」,並非為服裝、場景、視效等非戰之罪,反倒是兩名導演在這則史詩故事當中所選擇的「說故事方式」。《沙丘》的文本類似於《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在科幻、非現實的架構之中,實則聚焦於宗氏家族的利益結構以及個人自我的徬徨與醒覺。其中,又以亞崔迪家族、哈肯能家族間的對抗作為敘事張力的源頭。
大衛林區開場讓觀眾進入故事的鋪陳,顯然欲先將兩大家族的人物、能力以及面臨的威脅/野心全數勾勒而出,但在多線敘事並行之下,大衛林區並未找到一個平衡,讓角色、世界觀、各方勢力雜揉於一團之際,就導致點、線、面模糊不清,失焦之外也丟了底氣,反倒將觀眾推向離故事更遠的距離。
丹尼維勒納夫則只做一件事,僅將視角單一放置於亞崔迪家族,敘事幾乎完全圍繞亞崔迪家族展延,亞崔迪家族每個重點人物雖並非鉅細彌遺,但皆有稜有角,致使觀眾輕易投射情緒,而哈肯能家族、姊妹會、弗瑞曼人、厄拉科斯香料等元素,皆透過亞崔迪家族的視角詮釋,在文本複雜且有限的篇幅之中,迅速建立起故事輪廓,便有效讓觀者理解各方立場與暗湧,進而輕易漫步於這場詭譎史詩。
丹尼維勒納夫好似底蘊深厚的內斂庖丁,有條不紊地肢解繁雜的故事肌理,再將家族、種族、角色等多樣素材整合成一席容易入口的滿漢全餐。
至於主角保羅亞崔迪就是絕對的故事核心,而推動此角色前進的是「夢」與「命運」,《沙丘》第一幀畫面就開宗明義地揭示全片題旨——「夢是來自深層的訊息」,由此進而預示後續的故事本質。
在我看來,全片宗旨內裡便是不斷進行「夢」與「現實」的「存在」辯證,尤其劍術大師鄧肯艾德侯的這句台詞:「夢創造好故事,但所有重要的事只在清醒時發生。」就大膽地與開場宣言相互刺激,拓展另一層曖昧格局。筆走至此,佛洛伊德等流派對夢的討論就有助於《沙丘》的理解判讀。
而在夢與現實的衝突、疊合之下,《沙丘》進一步展延出「恐懼」、「權力」、「慾望」等人性樣貌,更透過「沙蟲」埋進人類對未知事物的癡迷、敬畏與崇拜。丹尼維勒納夫透過科幻包裝的史詩鉅作,在浩瀚銀河、滾滾黃沙等斑斕奪目的天文地景之中,至始至終關注的,仍是渺小的人類,與其複雜質地。
《沙丘》能談的很多,有空再撰文深聊,且今年的《沙丘》僅是第一部分(Part One),此後發展要等到《沙丘》系列續集才能逐步揭曉,但不難想像,這會是保羅亞崔迪一場尋回自我的生命壯遊——科幻變奏版的「哈姆雷特」。
而本篇貼文真正想分享的,是導演丹尼維勒納夫 2020 年底的宣言,當時因肺炎疫情影響,華納兄弟對好萊塢業界投下震撼彈,宣佈將 2021 年的 17 部電影都採取「院線」、「串流」同步的方式,其中當然包含《沙丘》。
此舉引起強烈反彈,擁護電影院的導演們罵聲四起,丹尼維勒納夫也親筆寫一封長文公開刊登於《綜藝報》,丹尼維勒納夫信中將砲火對準華納,但最令人動容的,仍然是丹尼維勒納夫捍衛傳統電影院的聲明。在串流迅速崛起的當代,丹尼維勒納夫的這封信,可能更顯得重要。
以下為簡單翻譯節錄:
丹尼維勒納夫:「《沙丘》是至今為止我拍過最好的電影。我和我的團隊投入超過三年的生命創造獨特的大銀幕體驗。我們在影像和聲音上精心雕琢,這是為大銀幕而生的設計。
我代表自己發言,我也與其他 16 名現在面臨相同命運的電影人站在一起。請知道我和你們在一起,我們在一起很堅強。藝術家是創作電影的人。
無論華爾街那群人怎麼說,我堅信電影的未來是在大銀幕。自從黎明升起,人們就非常需要公共的說故事體驗。電影在大銀幕放映不僅是一項事業,它更是一種藝術形式,將人們聚在一起,慶祝人性,同時增進彼此的同理心,這是我們少數僅存的藝術。
疫情結束之後,熱愛電影的影迷們將再次擠滿電影院。那是我的堅定信念。不是因為電影產業需要它,而是身為人類的我們需要電影帶來的集體經驗。
看電影的經歷與眾不同。在黑暗的空間中,電影捕捉我們的歷史,教育我們,激發我們的想像力和集體精神。這是我們的歷史資產。
電影院長存!」
📝原文連結:https://bit.ly/33ZrAp6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哈姆雷特 原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哈姆雷特 原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哈姆雷特 原文 在 Student Tan 學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哈姆雷特 原文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哈姆雷特 原文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哈姆雷特 原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哈姆雷特 原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哈姆雷特 原文 在 哈姆雷特独白—— 中英文对照版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哈姆雷特 原文 在 (看影片學英文) “To be, or not to be”是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 的評價
哈姆雷特 原文 在 Student Tan 學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我最近認識了莎士比亞,還有朱生豪。
莎士比亞是著名的劇作家,從小到大我只知道他的名字,也在逛書店的時候常常看……見他的書。
讀的方面,也不是我不要。我看不懂啦!🤣每次打開書本,眼睛快速掃描幾頁,腦袋裏面就會出現 404 error 的字眼😵💫
英文版的太多古老詞匯,中文版的太多讓我記不住的譯名。我真的很害怕看到譯名,像《哈姆雷特》的人物介紹頁就可以看到一整排,最後一個字是“斯”的角色譯名,而且名字的長度也可以有5個字那麽多 🥲
雖然以前以爲自己永遠都不會碰這些劇本,但過了那麽多年再拿起這本由朱生豪(1912-1944) 翻譯的《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的時候,我竟然莫名地對它非常感興趣~~
他的翻譯很活潑,連原文裏面押韻的部分他也會跟著押~
像這樣:
英文版:
Through the forest have I gone.
But Athenian found I none.
On whose eyes I might approve
This flower’s force in stirring love.
超强翻譯中文版:
我已經在森林中間走遍,
但雅典認可還不曾瞧見,
我要把這花液在他眼上
試一試激動愛情的力量。
(劇中“仙后”被人用神奇花液敷了一下眼膜,對一個驢頭人(??)激起了愛情的力量 這劇情與我想象的莎士比亞差太多了!!!喜歡~)
朱生豪是較早翻譯,而且翻譯最多最多莎士比亞作品的中國人,也因爲他處於的年代的關係,雖然説劇本是翻譯的,但還是可以感受到濃濃的中文韻味,又完全沒有偏離原文的意義。
原本他還會用一些出現在莎士比亞世界好像有點好笑的用詞,像“修女”他譯成“尼姑”,“國王”是“皇上”,“修道院”是“尼姑庵”,“皇后”是“娘娘”等。後來的出版社都把這些詞改得更現代化,但我覺得他那樣做肯定會讓當時的讀者與莎士比亞的作品靠得更近~
我其實很希望讀到原版的譯作 🤣
感覺好像在看歐洲上演的《延禧攻略》一樣~
哈姆雷特 原文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小婦人》到史蒂芬金:創作者的靈感,與他們的玻璃心】(有後記)
創作者的靈感是悄聲無息地,我始終相信它不是天降禮物,而是早已經在你觸目所見的日常裡逐漸堆積,端取決於你的感知有多敏銳和深刻,以及有沒有心力與意識去將這些「累積」提取出來使用。
和大家分享幾個我滿喜歡的作家,有些人的小說靈感來源並沒有多麽驚天動地、可歌可泣,而是源於他們將周遭微小的觀察,以筆墨放到最大。
當然你也會看到,有些作家純粹就是被逼出爆發力,沒所謂老天爺給的靈感不靈感。
甚至,有些作家的寫書動機源自恐怖殘酷的欺凌事件,他的故事表述不自覺地流露出捍衛人權與譏諷社會的態度。
/
#《小婦人》Louisa May Alcott
世界名著《小婦人》描述馬區四姐妹在南北戰爭期間的小日子。
早在出版《小婦人》前, Louisa 就已經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女作家,但題材多以短篇散文居多。
1860 年代左右,伴隨女權大會陸續組織,世界各地逐漸出現性別平權的聲音,出版社編輯感受到女性讀者是未開發的荒地,遂要求 Louisa 能夠寫一篇關於「女人」的長篇小說,但 Louisa 不認為自己做得到。
出版社編輯不是省油的燈,他開出讓 Louisa 無法拒絕的條件:妳如果寫小說,我就幫妳爸爸出書。
Louisa 的父親是一名理想主義者,他成立過少年學校、安排黑人小女孩受教育,但全心操辦教育的結果,導致她的父親雖然備受鎮上人們尊敬,卻沒什麼錢。
面對 Louisa 爸爸這種哲思家,市面上出版社都委婉地說,這類型的書在當時並不好賣。
為讓爸爸出書, Louisa 開始動筆寫《小婦人》,但實在太沒想法,所以乾脆從自身經驗出發,女主角「喬」就是她自己,這本書也透過馬區四姐妹,全盤地描寫舊時代女性現狀,與她們無論是試圖衝破框架,抑或是溫柔遵循傳統,都有其生命力。
Louisa 是被編輯逼出潛力的,她不是特地坐在桌前決定要寫《小婦人》;她沒有特別為《小婦人》做寫作練習,純粹是出版社開啟一項挑戰(或利誘?),讓她決定接下任務。
我認為這證明一件事,創作者遇到挑戰,做就對了,搞不好讓你日思夜夢的靈感就這麼誕生了。
/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Roald Dahl
寫《查理與巧克力工廠》的 Roald Dahl 說,威利旺卡(Willy Wonka)這個瘋瘋癲癲的發明家,是他每天晚上向孩子們亂掰床邊故事時,莫名其妙就生出來的人物。
從那時開始, Roald Dahl 會根據每晚孩子們的回應,判斷這本小說的可讀性,如果隔天晚上孩子要他繼續講昨天的故事,他就知道成功了。
他開玩笑道,隨著小朋友長大,再也沒有「專業編輯」可以幫忙審稿了。
Roald Dahl 的要求嚴苛,《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總共重寫六遍,之後《瑪蒂達》更花費 3 個月重寫故事後半段,好不容易定稿,他又覺得不滿意主角人設,拿回來重改。
/
#《百年孤獨》馬奎斯
這本號稱現代文學奇書的《百年孤獨》長達 20 幾萬字,僅花 1 年就完成,馬奎斯告訴記者,故事靈感早已蓄積 20 多年:「如果沒有厚實的親身經歷做基礎,我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馬奎斯的靈感源自過往,童年就從祖母那裡聽到很多神話與民間傳說,對那群關於死去祖先、鬼魂和幽魂圍繞房子起舞的故事很是著迷。
小學時,他聽到老師朗誦詩歌,開始對古典詩詞進行研究,使他的文字讀起來極有韻律感;他曾目睹哥倫比亞內戰的慘烈,跑去當社會記者,報導展現對人權的關懷。
他把這些記憶透過略為奇幻的描述,一面虛虛實實地打造空中樓閣,一面反映南美洲大陸的生活與衝突,該書也為他贏得 1982 年諾貝爾文學獎。
上述種種,我們都可以從《百年孤獨》中略窺一二。
/
# 史蒂芬金、史迪格拉森
這兩個作家我打算放在一起說,他們代表作的靈感來源同樣是日常,但都不是「絕對當事者」,有的是親眼目睹,有的是從旁觀察。
史蒂芬金的《魔女嘉莉》和史迪格拉森的《龍紋身的女孩》原型就顯得殘酷且沉重了。
《魔女嘉莉》靈感是史蒂芬金在學生時代認識的兩個女生,一個女生因為天天都穿同樣衣服上學,因此備受同學欺負;另一名女同學,她同樣被霸凌,只因她的家庭信仰虔誠。
《龍紋身的女孩》史迪格拉森的故事非常可怖,15歲的夏天,他親眼目睹 3 個朋友輪暴一個女孩,該女和《龍紋身的女孩》女主角同名,都是叫做「莉絲」。
史迪格拉森害怕被朋友排擠,未能挺身而出,在旁觀看。
事後,史迪格拉森主動聯繫受害女孩,希望她能原諒自己的懦弱,對方回覆:「我永遠都不會原諒你。」
這段往事,是史迪格拉森終生內疚的痛。
他寫了 3 部關於被侵犯、被強暴的女性小說,這些女主角都有獨立思想、敢於鬥爭和反抗,史迪格拉森表示這是他的贖罪,呼籲抵制性暴力。
/
後記:
目前寫文章的感觸是,靈感不用刻意去找,但有個大前提,時刻保持高度觀察力與自我反省,這兩項似乎是需要訓練的。
不是有句話這麼說嗎,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如果你本身具有足夠的自我覺察,任何小事都可以巴拉巴拉扯一大堆。
上周閱讀完蕭紅的《呼蘭河傳》特別有感,光是出門看戲,她就能夠從戲台上下的民眾互動,從細節開始講起,娓娓道出傳統封建社會下女性的悲哀,文采著實驚艷。
很多人都喜歡嘲諷所謂「藍色窗簾」,取笑那些觀賞作品喜歡過度腦補的讀者。
但我認為所謂的靈感養成,大抵從腦補開始。
/
如果我是一個創作者,我會超喜歡別人延伸分析我的作品。
只要作品主軸沒有抓錯,腦補是好的,有學到東西是好的,我是屬於一百種人有一百種哈姆雷特的那派。仔細想想,小孩不都特愛腦補?瞧瞧他們的創造力?
這是我的想法,不代表其他創作者。
讓自己成為高敏感、卻願意撿起自己玻璃心的人,這種人是非常溫暖的。
不過,正因足夠敏銳,你很容易觀察到人跟人之間的相處細節,的確會被人們無意識的惡意傷害,尤其是在乎的人,但你知道他們不是故意的。
懂得「自我消化」與「理解深愛之人的沒同理心」,我曉得這會是每個藝術工作者所要面臨的課題。
但請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的,你會很強大的。
第一步如何開始?
唉,老話,輕鬆學習、活在當下,寫不出來就去外頭散散步,或是學吳爾芙掰一掰玫瑰花瓣。
原文刊載: #ADaymag
https://www.adaymag.com/2020/12/01/origing-of-a-story-from-famous-writer.html
哈姆雷特 原文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哈姆雷特 原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哈姆雷特 原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哈姆雷特 原文 在 (看影片學英文) “To be, or not to be”是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 的推薦與評價
這句話是王子 哈姆雷特 在考慮要不要奪走自己的性命, 原文 也可以翻成. To be (alive), or not to be... 生存,還是死去... 真的不是太適合青少年的教材 ... <看更多>
哈姆雷特 原文 在 哈姆雷特独白—— 中英文对照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恰逢世界读书日暨莎士比亚诞辰,谨以中英文朗诵方式纪念莎翁。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