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工作術更有趣的是人生哲學—來聊編輯
前陣子看《圈外編輯》,跟《豁出去的覺悟》,覺得編輯真的也是百百種,更早以前看過《只要有趣就夠了!累計發行6000萬冊:編輯工作目錄》,作者是打造無數暢銷輕小說作品的超級編輯三木一馬,最近在看《我在法國作圖畫書》,真的都很有趣。
職稱都是編輯,但編輯什麼內容、做出什麼樣的書、他們對編輯的定義和想法,就讓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風格完全不同。
**
獨行俠的代表
都築響一是雜誌編輯,而且一直在圈外,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去做雜誌。他認為編輯是設定主題、做出採訪報導的「報導者」,所以絕對不要去預設讀者是誰、讀者想看什麼,一旦做這種事情像是「這篇報導是寫給25-35的女性、他們感興趣的是…」的市場調查,就會淪為廣告型錄,獨特性和意義上都會完蛋。
(所以他才會是圈外吧,這跟圈內的作法實在差很多啊😅)
他認為重要的是編輯自己認為有趣,或者編輯判斷重要的主題,去把這些沒有人發現和在乎的事情做出來,喚起讀者的興趣、讓讀者知道原來有這種事情,而非重述一次他們已知的事情。
因為是這樣走在讀者的前面,像帶領讀者去發現新的東西一樣,會覺得他很帥氣,因為在這個時代,做什麼事情都一樣,如果不能確保有利可圖、就像一本書如果不能保證一定會賣到某種程度,可能從一開始就不會去做,但他卻沒有用這種方式在思考,比起利益取向,他始終是意義導向的人。
和他特立獨行、多數時間都孤身一人的生活對比起來,每天在跟作家喝酒吃飯的見城徹,又完全不一樣。
***
比另一半更親密的作家的「伴侶」
見城徹是文學編輯,可說是作家經紀人,同時也是作家的個人教練,他把編輯工作的重點放在「與作者的特殊關係」上,也把自己一周七天所有時間包括每一餐,都花在這種人與人的相處經營。
看他說「所謂的作家…就是在心裡流著黑色的血,或者身上什麼地方藏有不為人知的傷痕。只有這種地方才挖掘得出宛如黃金礦脈的才華。把外表看不到的血肉糢糊傷口攤在作家面前,就是我們編輯的工作。我太享受這種把手伸進對方腹內,掏出內臟的工作。」
讓我覺得見城徹也太恐怖了吧😱,但是很奇怪的,看到他這樣說,有如果可以,很想跟他見上一面,看看他能看透自己到什麼程度的念頭,該不會我也是變態吧?😂
很想知道他是不是如他所說,是可以一眼看出人的自卑感、「過剩」的意識(在這本書裡,過剩指的是超乎常人、不為正常所接納的部分)、受過的傷害,可能無論平常多麼努力維持正常,每個創作者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創傷,平常為了生活而必須看似若無其事,而事實上,還是會有自己心裡那份受了傷的情感,有朝一日可以被誰認出而且理解的渴望吧。
以他所說他陪伴的許多「不寫就活不下去的作家」來說,他有時也會為了逼他們把傷痕化成作品,不斷給予刺激而導致友誼破裂…總之他自我認定同時也努力的編輯角色,是陪作家寫下去、也是陪他們「帶著傷痕活下去」的人生伴侶。
***
閒聊一下,見城徹讓我想了想自己認識的編輯朋友,如他所說的那種關係,我猜想在現在的業界並不常見,但是他說的那種編輯對作者的「在乎」,或者更精確的說,是對作者內心傷口的在乎,又覺得好像,可以從我認識的編輯身上看出一二。
就算不是採取這種「我要挖出妳的傷口!」的態度,基本上都還是對人的脆弱和傷痕相當敏銳的人,加上日常接觸的是作家,所以會時不時、或者說相當克制自己的,在表達「妳什麼時候要把這件事情寫出來啊…」(一邊用大大的眼睛眨啊眨的看著我🙄)
身為作者的我就有點像是被這句話悄悄地鑽進了心裡,就算我目前只出三本書,而且進度相當緩慢所以跟編輯的互動也是久久一次,卻始終有種心裡放著這句提醒的感覺。
總有一天要寫出來。因為編輯這麼說了。一直逃避也不是辦法。寫出來會比較好吧。
就像這樣,即使是在看見城徹那種難以置信的和作家打交道的方式(至少我自己沒有遇過,所以是覺得難以置信),也還是會覺得看到自己認識的編輯的影子。
***
懂得暢銷術的人
三木一馬是輕小說編輯,就算對輕小說不了解的人,應該也知道《刀劍神域》這部作品吧?電視廣告可能也看過它改編的電玩,論起由他發掘的作品在全球發行量和轟動的程度,我覺得說他是「超級編輯」也不為過。
(順帶一提,超級編輯這個名稱在都築響一的認知裡,是應該被不屑的),總之,三木一馬是業界知名能夠創造出「大賣」的作品的人。
雖然他把找出賣座作品的訣竅講的非常單純,就是「有趣」,但實際上絕對不是那麼簡單,一個人認知的有趣,能夠是市場上現在還沒有,卻一推出就能讓眾人都覺得有趣而且熱切投入的東西,他的眼光一定有他獨到之處。
我覺得好奇就去看了這本《只要有趣就夠了!累計發行6000萬冊:編輯工作目錄》,比起另外兩本裡面有更多的「編輯術」這樣的東西,當然編輯的是輕小說所以有輕小說這種類型文體的獨特之處,印象深刻的是他自己說其實失敗的作品(這裡的失敗意義比較簡單,就是不賣啦。)遠多於成功的作品。
他是從這些失敗裡找到失敗的理由。
其中有一個絕對不能犯的錯誤,一但犯了,作品絕對無法打動人心,就是作者對讀者有著「隱藏的敵意」。
就是說,雖然每個作者都會幻想自己的作品大賣,但一但事與願違,有些人就覺得,是讀者沒有辦法理解自己的作品的有趣和奧妙、批評或抱怨讀者閱讀習慣不佳或品味不佳,三木一馬強調,「所謂的作者,一定要跟讀者站在一起」
(原文忘了但大概是這個意思),作者一旦產生對讀者的敵意,創作出來的作品就會離讀者越來越遠。
我在看的時候覺得,啊確實是這樣。身為讀者的我,有時候會在一些作品裡看到「隱藏的優越感」或者「隱藏的傲慢」,雖然沒有辦法具體指出是哪些橋段或環節,但就是能夠有某種感覺,察覺這個作者覺得自己是高人一等的。
就算他口口聲聲說自己跟大家一樣、跟其他人一樣,但是他寫作的動機與其說是自卑感不如說是優越,他會覺得我寫出來是要「教導你們」、「指導你們」、「我不說你們不知道」。
作者寫作的動機,被讀者察覺到多少實在很難明說,但就是會在字裡行間的氛圍裡感受的到,所以一個人的文字,在表面上的內容,和他透過文字組合後給人的印象,不一定會一致。
那就好像妳跟某個人認識時,他的態度都是禮貌的,但是妳可能就是會有某種,「不禮貌的感覺」,如果被問起為什麼有這種感覺,卻又很難解釋,因為對方並沒有明確不禮貌的舉動,只能說「就是感覺」。
總之三木一馬的這段話,讓我想到為什麼自己不能喜歡或欣賞某些作品,可能就是他說的「感受到作者對讀者的敵意」。
寫作如果是為了自我滿足也罷,如果是希望接觸到別人才寫出來甚至出版,那個情感上的動機就會是關鍵,是自卑還是優越,就像一個人懷著什麼心態去與人結交,就算不是全部的動機,但動機當中的某些成分,或多或少會被人感覺出來。
(順帶一提,和優越感相對的自卑感,是見城徹身為文學編輯非常強調的部分,他認為一個作家一定要有,或者說一定會有,才能催生出一個作家的必要條件,其實是自卑感。)
***
我好像說的有點雜亂,可能也有人覺得這三個完全不同類型的編輯,只是職稱相同,就被我硬是寫成一篇有點牽強(不過這篇都三千六百字了,看到這裡的人,應該也不至於討厭我這種寫作方式吧😅)我記錄下來是因為有趣,覺得每個人面對自己工作的態度,讓其他人留下的印象,是那麼樣的五花八門,有各自的姿態。
那種「不同」,真的很有趣。
我在看這些書時會想到那我是什麼樣的呢?以作家來說(其實這個名稱還會讓我心虛,我覺得我是作者而已,這個原因以後有機會再來分享),以曾經的編輯來說,以讀者角度來說…
我覺得看別人的「工作術」,就是看別人的「人生哲學」,不是要去追隨或崇拜,而是會令人想到,「原來有人是這樣生活的啊。那我自己又是怎麼樣的呢?」
無論對他的工作本身感不感興趣,這裡寫了大量工作內容的書,會讓人想要反思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我最近喜歡的作品類型。
#圈外編輯
#豁出去的覺悟
(發現這兩本我寫出三次了,是有多推薦😆)
#只要有趣就夠了
#可以分享
報導文學採訪寫作重點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分享這篇文章,順便聊兩件個人經驗。
作者提到行銷預算的錢拿來辦新書發表會,其實我在出書之前對新書發表會是有想像的,以為會有人(出版社或書店)拿講師費給你到處去演講賣書,天啊有得賣書還有得賺演講費,怎麼有這麼好的事情!
結果在我出版《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時,出版社並沒有主動洽談什麼全臺巡迴發表會,當時我是有點失望的,以為出版社並不看重這本書——事實上出版社是相當重視的,否則就不會首刷就印五千本了——好在我本來就經營粉絲團了,還算小有名氣,不久後便陸續有書店來信邀約辦新書發表會,我回信詢問詳細時間地點以及講師費、車馬費怎麼算,大多書店都說:新書發表會沒有這些酬勞啊。
燈愣!原來辦新書發表會沒有酬勞可拿?但是為了過過舉辦新書發表會的癮頭,還是接了。幾場新書發表會辦下來,雖然過程很成功沒錯,不過假設一場來了五十人,其中大概三分之一是早就買了書的,三分之一是純粹來聽演講的,剩下三分之一才會當場在該店買書,也就是大約十五六人買書;一本書假設是300元的話,每賣一本書作者抽一成,也就是作者講了兩小時才增加收入(版稅)四五百元,是啦是還比最低薪資高了,但是扣除自掏腰包的來回高鐵,作者根本都倒貼。但是要慘淡經營的小書店負責高昂的交通費,還不如請他們付公定價講師費還仁慈一點。
當然,也有一些書店是願意提供作者出馬費的,花蓮政大書店甚至提供自己乾淨寬敞的民宿房間讓我們全家住,這些店家都讓我感念在心,因為我知道辦了新書發表會,對經營者來說也沒多賺了幾塊錢,完全是雙方互相倒貼幫忙。
所以我再也不責怪為什麼出版社沒有主動幫我辦新書發表會了,事實上新書發表會根本可以說是書店和作者「雙虧」的活動。
去年《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出版後,出版社說辦新書發表會的話,出版社這邊能提供一點講師費,我聽了差點膝蓋一軟,出版業已經這麼苟延殘喘了,居然還佛心倒貼給作者。說實在話我實在有點不想收的(該不會出版社也在期待我把錢退回來吧),但是不收的話豈非變成我自己出錢到處演講給人聽?最後還是扭扭捏捏尷尷尬尬地收了出版社準備的演講費與交通費。
有了好幾次辦新書發表會的成(ㄏㄨㄚ)功(ㄑㄧㄢˊ)經驗後,我不禁懷疑:這種大家都賠錢,只有高鐵公司賺錢的蠢活動,到底是誰發明的?後來才聽說,在沒有網路的時代,要成名只能靠報紙雜誌;辦新書發表會的目的,就是搞個公開活動出來,讓記者可以到場採訪,便可以登在報紙上,全台灣人包括歷任總統在內才能看報紙才有機會知道有某某書出版了。原來如此啊,這麼一點就通了,那個時代確實是得這樣。
不過當今大家都在比網路聲量了,真的會訂報紙的人家也沒剩多少,新書發表會辦得再盛大,除非作者突然裸奔否則也上不了報紙了吧。但是講到網路聲量,在這篇文章裡也提到這一兩年令人鼻酸的一點:臉書粉絲團的自然觸及率降低了,而且聽說就算花錢買廣告也沒有增加多少觸及,這招養套殺真的是絕啊。
前年我在粉絲團發文,大概是隨便一篇文都能有破萬觸及者,但是在前年的夏天後便一路走下坡,整個粉絲團的按讚訂閱人數明明上升,文章卻越來越難送到讀者螢幕上,現在每篇文章的觸及者大約只有前年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更詭異的是,現在連我爸媽都看不到「活水來冊房」的新文章了,反而是登出後還看得到比較多些。
臉書就這樣種種新設限,原本作者或出版社、書店的粉絲團是很好用的免費廣告工具,這兩年也玩不起來了。
我個人是還好,橫豎當年開粉絲團,從0粉絲開始經營起,本來就是為了分享藏書結交書友,又不靠這個吃飯。但是專職寫作者、出版社與書店的情形真的很嚴峻啊,勸大家還是多多進實體書店買書唄。
#文長慎入
出版業去年這麼慘,我自己的觀察主因與網路書店銷售比例上升,以及臉書調降粉絲頁的自然觸及率有關。
一般產業的行銷費用大概佔了總成本的三成,出版業則遠低於這個比例。原因很多,但銷售平台抽取的費用高應該是主因。電子商務一般來說,除非像線上課程,平台方也涉及內容的製作,不然抽成都在10%左右。
網路書店抽成遠高於10%,和實體書店的抽成比例差不多。不管什麼商品,實體空間的抽成比例高於網路銷售平台是正常的,畢竟還有空間營運的成本。但是像紙本書的銷售這樣,電商抽的和實體店面一樣高,就非常特別了。
當然,網路書店也提供出版社較一般電子商務多的服務。例如會比照實體書店安排報品,讓網路書店的採購有機會認識商品。但是在平台露出資源(例如首頁或分頁banner)有限的狀況下,報品經常徒具形式。但硬生生比其他電商高的抽成卻是再也回不來了。
當網路書店在整體書市的銷售比例逐漸上升的同時(例如2018的1-10月已經達到44%,較2017年全年的37%上升非常多),網路書店的高抽成勢必壓縮出版業的預算分配。在無法壓縮給作者的版稅、設計費用與印刷費用的狀況下,剩下能節省的只有人事成本與行銷預算。
我自己觀察到,去年許多出版社都在縮減人力。甚至在某些出版集團裡,部分品牌人去樓空,而由集團由較少人力統一經營的現象也不令人意外。
至於行銷預算,出版業過往的想法是,反正有許多免費的行銷資源,例如作者的網路聲量、社會網絡,或是媒體的免費曝光(例如文學與生活雜誌)所以不用下太多行銷預算,效果就會不錯。所以挑選作者要挑選有網路聲量的,挑選昨品要挑選能上雜誌被報導的。
因此,行銷預算的錢經常放在兩個地方,一、讓有人氣的作者能夠開心,所以要辦新書發表會,最好能巡迴北中南東,讓作者覺得自己被重視。即使實體活動帶來的賣量其實非常少。
二、如何炒熱話題,讓書本有機會被報導、被談論,甚至得獎。但是書評的平台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口味,當各種獎項的評審都是同一批人或同一世代的時候,其實不利於市場品項的多樣化。類型的近親繁殖,只會讓主流品味之外的消費者流失。文化多樣性,在這些平台裡,從來不是首要考量。
所以,除了以上兩種行銷方式,可能需要成本之外,免費的行銷資源就成為行銷重點。而其中近幾年堪稱出版業救星的就是臉書粉絲頁。所以一本書,可以有作品粉絲頁、作者粉絲頁、出版社粉絲頁......加上各種奇怪的名目,只要粉絲頁自然觸及率高,目標客群也差不多都會看到。
臉書去年一年多次調整粉絲頁的觸及計算。粉絲頁的貼文,連本來的粉絲都看不到,更不用說其他人。而以往,只要下一點廣告費用,就會有很大的效益。現在,預算下得不夠多,不如不要下。這使得高度依賴粉絲頁行銷的出版產業,真正的進入到行銷寒冬。
你問我怎麼辦,特別是行銷資源更為稀缺的中小型出版社,該如何存活。這又是另一個很大的議題,這裡就不多談了。但我觀察關鍵的策略有三,第一,找到友善的網路銷售平台,如果很難,不如做自有通路。以我們來說,奇異果文創的「妹妹」底加上面就有商城的規劃。
第二,小單位應該要集結成大單位,營造成有活力的文化社群。這些文化社群必須堅守自己的市場定位與區隔,不能因為變大了,就往大集團的品味靠攏。
第三,要經營自己的網路聲量。個人的臉書帳號觸及率絕對高於粉絲頁,我們已經到了生存之戰,不要怕曝光。
希望大家都能活下來
報導文學採訪寫作重點 在 黃大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黃大米信箱】
大米您好,
(一)如果不是大眾傳播新聞相關科系要怎麼進入新聞媒體報社業?
(二)媒體記者工作大多集中在北部居多,南部很少,我想過我只能從電視台新聞的工讀生做起慢慢接觸,但現實是我住高雄,如果到台北做工讀生時薪工作我會先餓死。
(三)我大學有採訪過工藝產業師傅另外,我的作品很少..我的文筆也不好,我能從哪些方面工的作去接近記者這行業?我要怎麼精進自己呢??
(四)
我看過很多文章說記者進入媒體業後因為跟當初想的不一樣,而退出記者行業,大米轉職ˇ的原因又是什麼? 謝謝!
(五)
很多人說從累積「作品」開始,是寫個人對於事件來做個類似新聞的報導嗎?這些作品是指採訪報導及寫作報導嗎?
(六)就算我練習了,那我也沒專家可以幫我看給意見,這樣自己寫開心也可以代表自己的作品嗎?
(七)記者這個職業要賣命、工時高、截稿壓力大卻與薪資成反比。如果給你重新選擇,你仍然會選擇這個記者工作嗎? 你建議年輕人進入嗎?
(八)如果對於喜歡作息正常的,反應較慢、喜歡緩慢步調的人,這樣是不是不適合走入新聞界?
=======我是分隔線======
【黃大米來解答】
(一)
如果不是本科系要怎樣進入這個產業,我的答案就是,先到地方台或者小報社開始應徵,一如我書中描寫我跳槽的方式,如果你還沒買書,我建議你買一本看一下,模仿一下我這個非本科系的學生怎樣進入這行,應該就可以順利辦到
(二)
南部有地方電視台,如果你住在高雄,我會推薦慶聯有限電視台,南國電視台,還有高雄縣的好像是鳳信電視台,他們雖然是地方電視台,但在新聞操作上跟大電視台差不多,很多大電視台的主播跟記者都是從地方台開始,另外,地方上也有廣播跟報紙,所以不是你認為的非到台北不可,重要的是,你有多想要這份工作啊啊啊啊
(三)
我轉職的原因是因為身體出問題,詳細內容可以看我的書P110頁開始,有很深刻的描寫我的心路轉折
(四)
媒體工作很在乎實務經驗,作品的累積,確實是採訪報導的文章沒錯,但如果你得過一些文學獎也是很棒的加分,但我覺得以你可能沒有,加油,現在參加也來的及,重點不是我比別人慢,還是那句話,你有多想要這份工作
(五)
沒有人看作品,確實會懈怠,所以找一份媒體工作,讓主管逼死你,這是最快進步的方法,但你可能會大哭
(六)
記者的薪水你也不能說很低,電視台的記者大概是兩萬八,但三個月後可能就是三萬多,然後靠著跳槽或者實力累積,我也看過我的屬下一年後拿到四萬五的,且如果你是個優秀的記者,基本上月薪五萬應該是很有機會的,當上主管後當然更多
另外,記者未來的發展很多元,也很有潛力,因此我還是蠻推薦這個職業的,不見得要待很久,但只要當過記者,抗壓性會變強
如果我再來一次會不會當記者?當然會,因為這是我的夢
(七)
如果喜歡生活作息正常的人,確實不太適合當記者,因為這行是哪邊危險哪邊去,哪邊有熱鬧哪邊擠,所以如果你想要正常生活,建議你還是去報名大東海、志光、國家、三民等補習班,考公職會比較適合你,考上公職一生幸福,我是說認真的
#各位來訊息時請告知大米是否能公開回答喔
報導文學採訪寫作重點 在 對於文學那方,非虛構寫作也大大#擴展散文的邊界 的推薦與評價
不管是叫做報導文學或是非虛構寫作,都能脫離 #新聞體 書寫不合時宜的緊箍咒,能否不要那麼抗拒寫作技巧? ... 採訪,這次是三個小人物與大歷史的互為穿插映照,關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