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在medium的閱讀體驗較佳
https://reurl.cc/oDOKqj
因為看到福灣巧克力的高售價,配上的卻是極其廉價的包裝,上次整整寫了一篇文痛斥廠商,打著本土名號吸引消費者支持,卻連外包裝這種作為品牌經營中基本的誠意都做不到,就更別提內包裝袋竟然使用類似大波露的塑膠袋。我在那篇文章的尾端,特地提到了日本明治巧克力the chocolate系列巧克力的包裝,也才因此有了這篇文。
這幾年7-11每年固定時間都會進些單價較高或定位較特殊的巧克力。我在貨架上看到僅剩一個的明治the chocolate橘色優雅果香,以及旁邊的法芙娜產自多明尼加台諾利的巧克力。
我認為用這兩個巧克力包裝,去相較福灣巧克力的廉價,極具說服力。福灣巧克力一片要價將近400元,卻連些基本的事情都顧不來,相對明治the chocolate系列100元左右,和法芙娜近300元的售價,正巧能形成對比。明治包裝精美但價位大約四分之一,法芙娜和福灣價位相距不遠,雖不以包裝取勝,但真論及對細節的琢磨,怕也是福灣難望其項背。
明治the chocolate的外包裝極為精美。這系列中的巧克力,每種口味都以顏色和中央立體燙金的圖樣做區分。特別值得稱許的是,外盒印刷品質之高,實在難有國內廠商能相提並論,尤其在價位仍屬平價的範疇下更是如此。視覺感受是一回事,但觸覺則是更細節的部分,這系列巧克力的觸覺體驗極佳,雖然那牛皮色的區域並不是真的牛皮紙觸感,但因為其中央燙金而導致凹凸不平的區域,手指滑過去的感受相當好,一摸就讓人印象深刻。
其開封體驗更是完美至極。比起簡約的正面,背面則是產品都必須要有的相關說明,包含成分、營養指數及公司資料等等。這巧克力外包裝的密封,並非採用任何的黏膠,而是由幾個相連的點做連結,因此當你將包裝打開時,會聽到一個一個點斷裂的清脆聲,那體驗可真是無與倫比的好。而當包裝完全開啟後,會發現其外盒內部依然印著該口味的顏色圖樣,以及明治留下的說明。此外,廠商顧及到客戶可能不會一次就將三塊巧克力吃完,因此還在外蓋留下卡榫,讓盒子重新回歸原貌。內部的三塊巧克力都有著不同圖案的包裝樣式,其材質也是適合巧克力保存的材質。面對這樣的包裝,售價才100元台幣,你怎麼能不佩服明治這家日本巧克力公司? 平價巧克力公司不是做不到,而是願不願意罷了。
法芙娜的定位向來就並不便宜。我印象中也很少經驗法芙娜巧克力,這次看著7-11架上仍有數片,作為文章討論的素材,便當做與福灣價位相去不遠的對照品牌了。
法芙娜這系列的巧克力,也使用顏色作為區分,並且也是走簡約路線。由於價格比明治高,其紙張的印刷品質也是好上不少。乍看之下這外包裝沒啥稀奇,但細看會發現包裝上有兩處浮雕,一是黑色部分的花,二是黃色中間的一橫。此二處的浮雕雖然不怎樣,但卻讓正面包裝多了些巧思,而且這樣的浮雕成本並不低。
但法芙娜包裝的最大缺點,即是開封不易。由於其沒入包裝的長度太長,即便在背後留下了縫隙讓客戶得以方便開封,但長度實太長,並不方便於將紙片卡榫拉出,深怕將整個包裝損壞,這是絕對的缺失。
不過其內部的鋁箔紙,真是一大亮點。鋁箔紙是少見的橘色,表面隱隱有著規律的垂直壓痕,並且密封處用著幾乎不可見的膠將其密封。這種巧克力的鋁箔紙,無論設想得再周到,付諸實行時,因為包材容易出現不規律的凹陷或瑕疵,所以很難將其做得完美體面。就齋主我自己的經驗來說,也確實從未見過巧克力鋁箔紙能包得多體面整齊就是了。位於其中的巧克力磚,也不同於其他品牌的整齊,採用的是品牌圖樣和特殊版型,還算是有用心,至少對得起將近300元的價格。
打了兩篇巧克力包裝,到底想表達甚麼? 我認為高價巧克力並非是必需品,而是近乎於奢侈。為了說服消費者購買這類較高價的商品,廠商不能只靠著在媒體上狂行銷,或是乾脆租下個昂貴的店面就想輕易說服消費者。
我相信價位高的商品,需要昂貴的行銷成本和店租,但仍不能在包裝上放水。福灣巧克力打著本土品牌的名號,租下昂貴店面和砸下大筆媒體行銷,卻連基本的包裝都顧不好,對巧克力本身來說根本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齋主我只能說好險是別人送我的,讓我感受到這家廠商的不用心,將來也肯定是不會買的。除此之外,我這陣子還留下了外包裝和巧克力,一有客人來家裡作客,便分享這家全無誠意的福灣巧克力品牌給大家認識。
#齋主談文化
塑膠卡榫斷裂 在 Whatevergraphy電影底片工作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Nikon F80與絕版底片之談》
#Nikon #F80 #Fujifilm #CA26
/
上個禮拜收到一台有趣的Nikon現代機身,這個時期的機身已經開始蛻去AIS接口,走向全自動的曝光模式、自動對焦(AF)以及更多元的拍攝輔助,諸如3D AF、多包圍曝光、點測光等模式。在這個時期,相機越成為集大成於一身,過去要攜帶各種設備來輔助攝影師的年代,逐漸由豐富的電子功能所取代。
-
其實這是一件好事,就像是在機械在這個年代,逐漸加入電子噴射、ABS與各種循跡控制,都是在讓輔助騎士可以用更少的心力控制車子與避免危險。
-
這些進步,都得以讓「人」去專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
不過這一台F80背蓋的固定鎖點壞掉了,也因為這樣讓這台相機便宜不少,大概是行情的六折左右,拿到手之後簡單測試了一下,各方面都相當好,鎖點是個小問題,拿個膠帶就可以對付。
-
「F80的機背蓋是塑膠製的,跟卡榫是一體成形的,而那卡榫斷裂的機子真的不少,一斷裂就要整個機背換!」
-
這個時期的相機基本上已經由電子接點來與鏡頭溝通,此時期Nikon進入AF與D系列鏡頭,雖然F接口機然通用,但是由於不像F100支援縮光圈測光,因此只能使用M模式來控制快門。(機背會顯示F00),這一點比起當年的老大哥F100算是小缺憾。(Nikon F100鏡頭也支援手動對焦合焦指示,以及測光)
/
Ps.主要的原因是鏡頭是否有可供溝通的CPU。
-
F80當年推出的時候算是F5與F100下放功能的誠意之作,感測性雖不像高階機種一般多點,但是同樣五點,中央的十字對焦雖比起老大哥的三點少了一點,但是中央有十字對焦已經算是相當佛心。首度出現的液晶格線也是誠意滿滿。
-
最特殊的功能是攝影資料打印的功能,這個功能比較常見在旗艦機背,像是Nikon F5與Contax G2,在底片與底片之間的格線打印上拍攝數據,從左至右是快門/光圈與曝光補償。
-
這個功能對沖片師可能不是什麼好功能,變成剪底片的絆腳石。
/
《絕版底片AGFA Vista》
-
不知道曾幾何時AGFA這一捲底片成為價格高漲的絕版底片,不過因為很少人會去讀底片上的資料,這裡說一下富士系列底片在生產的時候,都會在底片邊緣打上乳劑的編號。
-
Fujicolor C200這一捲底片的乳劑編號為「CA24」,依照不同的製造品項會在底片後面加註C(批號)來區分,但是你大概可以從這個乳劑去看一下基本的配方,乳劑編號為C24的底片有以下:
-
Perutz 200 Color (C15)
#這捲就是伯爵
Tudor XLX 200 (C43)
#帝陀XD 如果你查過這一捲是英國包裝
AGFA Vista200 (C55、C31)
UXI 200(C51)
-
以上這些底片都是以C200的乳劑為基調的底片,本質上可以說是C200的兄弟姊妹,雖然有人說伯爵來自德國、土豆有英國味,而AGFA有德味這件事情,或許可以從底片的編號上一看究盡。
-
底片後面不同的字樣C,意義可能來自產線代號或是工廠的產區,像是C200自己本身就有C43、C53、C55、C57,後面的兩個字數來自美國與歐洲,前面兩個數字來自日本國內的底片,而大家以前常拍攝的Fujifilm Xtra 400系列,代號為S-400,乳劑編號為CH25,而後面的產地數字為H,在台灣的版本分別是H50與H54,但是如果你看過美國特別的大賣場版本(Costco與Walmart),他的產地代號是U28A。
-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停產的Venus 800的乳劑編號是CZ21,與Xtra 800的乳劑編號相同,差異在產線編號前者為Y50、後者為Y52。
-
至於底片究竟有沒有差異,這兩年「Film Never Die」與「Sunny16」的事件可能告訴我們,底片的發色終究有不同的影響,至於要不要去追特別的底片像是過去的UXI、或是從今年開始發酵的AGFA Visit,就問題的本身而言,只要你心中覺得有所不同,那對你來說,他們就是截然不同的底片。
-
Enjoy it and sho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