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指揮中心公布的「微解封」指引措施因標準不一及中央地方溝通不足等問題,造成諸多亂象,讓全國民眾無所適從。對此,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 邱顯智委員、 王婉諭委員、 立法委員 陳椒華於今(12)日召開記者會,提出微解封政策衍生的相關問題,呼籲政府盡快處理。
#篩檢補助與篩檢紀錄存取
根據指揮中心目前發布的指引,有部分行業要求從業人員定期快篩或是實施PCR檢測,作為適度鬆綁的條件。然而,篩檢費用的負擔與篩檢紀錄如何存取等問題,均亟待解決。
在篩檢費用部分,PCR檢測的費用一次至少3500元,抗原快篩試劑一劑至少要300元。對企業或從業人員而言,長期下來都是一筆可觀的支出。有鑑於此,時代力量呼籲政府可以參考英國、加拿大及其他國家,補助企業、勞工篩檢費用,透過分攤防疫成本的方式,協助產業復甦。
針對從業人員的篩檢陰性紀錄如何記錄、存取,指揮中心亦沒有相關指引。對此,時代力量建議,可以將日前上線的「COVID-19 通行證」,結合醫療機構上傳的採檢結果及自主篩檢的通報系統,以納入從業人員定期篩檢、居家自主篩檢的紀錄,完善我國的「COVID-19 通行證」。
#產業解封vs照顧者壓力 #政府應給予有薪防疫照顧假
指揮中心為了解決產業壓力而公布「三級延長、適度鬆綁」的微解封政策,卻忽略各產業從業人員同時身為照顧者所面臨的照護困境。導致許多照顧者、家長陷入去上班,或是請無薪照顧假留在家中照顧障礙者、老人、小朋友的矛盾選擇。
目前各級學校、幼兒園、補習班、兒童課照中心(包含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皆維持不開放,相關部會亦沒有提出全薪防疫照顧假的替代措施。而針對身心障礙者和失智症者部分,也沒有在防疫照顧津貼給予障礙者和失智症的家庭補助。
面對延長兩個月的防疫管制,許多照顧者已經身心俱疲,在產業微助解封的同時,政府不應讓照顧者、家長陷入「工作收入」和「照顧家人」的艱難選擇中。時代力量呼籲,政府應做好疫情延長的配套措施,給予有薪防疫照顧假,幫所有照顧者、父母、有需要的家庭,都能共同度過疫情。
#解封指引標準不一 #中央地方不同調
這次微解封的亂象當中,最大的問題莫過於指引標準不一致以及中央地方政府不同調產生的爭議。就北北基桃共同生活圈而言,民眾一天當中可能經過幾個不同縣市,但因各縣市規範不相同,容易造成民眾記憶困擾,更可能造成鼓勵人口跨縣市流動的風險。
以電影院為例,目前新北市並未開放電影業營業,而台北市則微解封。因此,想看電影的民眾有跨縣市移動的可能,增加移動風險。另一方面,不同縣市對同一產業採取不同的政策,對業者也可能產生相對剝奪感,加劇社會對立。
此外,指揮中心公布的適度鬆綁措施,事先有無跟地方政府溝通,實在令人質疑。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餐飲業可否開放內用。在指揮中心宣布餐飲業可已開放內用後,本島19個縣市卻宣布不開放內用,甚至有不少縣市是在宣布微解封後又改口禁止,突顯中央地方事先溝通不足。
微解封是防疫和經濟民生之間的權衡,該怎麼拿捏,可以參考世界各國的解封指引,並加強中央與地方協調。經觀察比較,各國解封多以疫苗覆蓋率作為參考指標,並以疫苗覆蓋率50%為界,高於50%者解封幅度較大,疫情也未因此升溫;低於50%的國家解封規定明顯較嚴,也有若干疫情回升的狀況。
因此,目前疫苗覆蓋率僅約1成的台灣,制定「微解封指引」的解封幅度時應更謹慎,標準也該更明確,讓各縣市能更放心執行,同時更便利企業和民眾依循,儘可能避免疫情再度升溫。
時代力量要強調,考量目前台灣疫苗覆蓋率僅1成,指揮中心在制定「微解封指引」時,解封幅度及相關標準都應該以最謹慎的態度處理。時代力量也呼籲指揮中心,後續在公布新的指引措施時,應將這次微解封亂象引以為戒,事先與地方政府協調落實的可行性,並考量共同生活圈的密接性。
失智症照顧者面臨的問題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獨老時代 提早準備變老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圖為示意
近日我找了醫護團隊一起討論患者的照顧問題,這名患者今年六十八歲,在當下高齡社會,說起來只算是剛過法定高齡年齡的「初老」階段,難怪,社工師在討論中,給了句很傳神描述:「這位阿姨正開始認識和嘗試適應自己剛變老的身體。」這話聽在我這老年專科醫師耳中新鮮感十足,卻又無比貼切,彷彿一道閃電打入腦海。
我難免想起自己,自年輕起,也算個健康寶寶,就算大小病症歷練過幾回,但即使面臨感染住院狀況,都可一出院後立刻切換回原本角色,既是當孩子們的媽媽管理家務,同時也重披白袍順利執行醫療任務。但當正式進入中年階段,很明顯感覺體力有差,忍不住懷疑再過幾年當正式邁過高齡門檻時,會不會因為一個小病,就無法承受呢?
眼前這位初老患者,正因拉肚子住院,誰也沒想到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小毛病,竟讓她需要住院。即使是住院,我們也很少看到她家人來病房,細問下才發現她先生已過世,三個孩子栽培的頗有成就,或者說是太有成就了,所以兩位長居國外,唯一留在台灣的也遠居台北。阿姨一人長年獨居高雄,即使病重住院都是一人,多半倚賴身旁台籍看謢,遠方兒女則透過電話關心。
我剛開始接手醫療照護時,總感覺這位阿姨在情緒表達上,呈現明顯的淡漠,日常反應又比一般人慢一點,因此我曾懷疑她是不是有失智症早期症狀,或者憂鬱症跡象。直到後來阿姨兒子來探訪,我終於有機會和家屬好好談談,這才發現阿姨原本就是一個寡言的人,在她的過往人生中,向來就是多做、少說。
話少自然不是大問題,只是這回疾病讓她身體出狀況,導致她無法像過去那般行動自如,差點被懷疑罹患類似前兆的疾病。幸好,和家屬見面、談話,我們才能透過了解過去來推論現在的她,並給予適切診斷。
和醫護團隊談完阿姨照護問題後,我忍不住思考起,社會上越來越多單身族群,單身戶在二○一○年已達百分之十,相信現在一定更多,未來也只有增加的可能。當單身族邁入老年門檻,我們將見到許多家戶都是單人居住,不然就是一個老人搭配一位外籍移工。當這些單身老人生病時,很可能身旁沒有長年相識的人,可描述他的個性、了解她的需求,若再加上他本身對老化和疾病本身害怕,那麼他學習老化這件事的過程,勢必更加辛苦。
既然高齡少子化已是既定趨勢,不婚和不生也是種愈來愈常見選擇,我們在談論高齡友善環境改造時,也該多想想如何將自己內心世界準備好,以面對獨老時適應老化的過程吧。
失智症照顧者面臨的問題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照顧者的天空,家庭照顧者你好嗎?』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老化國家,各項熟年生活的福利跟相關政策推動,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高齡失智 以及 #對照顧者的支持,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晚上我以「#科學城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理事長的身份,與科學城社大 #李世英校長 一同出席社大本學期的重頭戲:#公論周 活動。「公論週」是一學期一次,為期一週,不同題目的專題演講形式,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針對社會現在矚目的議題或公眾關心的領域做探討,開放外界旁聽,不是社大的學生也可以來參加。
今天,我尊敬的新竹失智症權威、台大醫院神經內科的 #葉柏壽 醫師與長照專家 #陳柏儒老師,一起為聽眾帶來『照顧者的天空,家庭照顧者你好嗎?』講座,呼籲正視長照照顧者的壓力問題。
演講中,葉醫師讓大家了解失智症患者照護者(#caregiver)面對的高壓照顧生活,在失智早期,患者與照護者經常在照護情境中拉扯,患者經常不清楚自己在幹嘛,而照護者則疲於照料,同時還要承受親密壓力與社會的眼光。此外,陳老師也指出,高齡化導致患者平均臥床時間增長,從病倒到臨終,照護者面臨漫長而痛苦的折磨,在照料失智症患者同時,出現了灰心感、焦慮甚至是憂鬱,突然中風、死亡等機率都相應的爆增,可是,社會對於照護者的支持仍然有限。
這讓在台下的我不禁反省,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機制,才能給予廣大的照顧者有力的支持?兩位講者建議從現行制度與社會介入,作為改善照護者處境的方式。而其中照護專業知識的扶助、照護者同儕的心靈雞湯以及各種親友的關懷,是最重要的解決辦法。
本週一到五(5/3~5/7)晚上七到九點,是 #科學城社大「共生・共依・家人關係」公共論壇週,歡迎各位好朋友利用下班時間與專家交流,為自己的家庭生活充電。
失智症照顧者面臨的問題 在 後來是母親也罹患失智症,褚士瑩照顧過外婆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而他也因母親確診失智症的問題,開始意識到自己又將再一度成為家庭照顧者,因此主動參加每周六早上的家屬支持團體,「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想來看看。」他說:「或許就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