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把你蠢哭了嗎?》
我原來以為這是一本處理人際關係與情緒管理相關的書. 開始閱讀了以後才發現, 整本書是在解釋人類的大腦- 一台及其精密卻又原始的機器
根據神經科學家保羅.麥克蘭所提出的理論, 他把大腦分成三層:
爬蟲腦 (底層): 這是最基礎的部分, 從幾億年前的生物繁衍就開始運作, 負責維持基礎的生命功能, 引發戰或逃的立即反應
哺乳腦 (中層) : 隨著生命的進化, 哺乳類開始發展輸了更複雜到大腦部份, 出現了邊緣系統 (海馬迴與杏仁核), 下視丘 (分泌激素與控制自律神經系統)
靈長類腦 (上層) : 這屬於最高級的大腦區塊, 擁有思考, 判斷, 語言的能力, 大腦皮質的構造發展是生物 (特別是人類) 最後衍生出來高級腦
縱使過了幾億年的演化, 人類主宰了地球, 發展了高度文明, 甚至還有能力進一步探索地外生命, 但是以時間而言, 靈長腦 (新腦) 出現的時間尚短, 人類很大一部分的行為在本能上仍然受爬蟲腦 (舊腦) 驅動, 而夾在兩者之間的哺乳腦 (中腦) , 則是裡外不是人, 常常會因為新舊腦的拉扯而崩潰..
所以作者將大腦比喻成我們家裡的電腦: 你的機器大概是二三十年前的型號, 可是在這之間你不斷的給它安裝了新的系統, 甚至不斷升級. 可是偏偏機器的運作方式常常會跟新軟體相互牴觸, 同時電腦內建的的演算法還會依照本身對於使用者喜好的判斷來直接執行所有功能… 如此混亂的結果常常導致機器過熱, 效能變慢, 甚至自動關機. 沒錯, 我們的大腦就是一個這麼複雜而又矛盾的器官, 因此解釋了我們在思想行為上為什麼常常有這麼多不合裡的狀況出現
大腦的高級指揮系統相當是位於金字塔的頂端, 負責支配人體一切的活動, 但是這個系統及其耗能與脆弱, 同時來自於底層腦的基礎運作模式不亦改變, 需要很大的力量方能將其掌握. 只要高層腦在能量不足或是受到外在影響的狀況之下, 底能腦的生存本能操控就會干擾到高層腦的主導
例如我們為什麼會暈車? 當我們在行走 (甚至是騎腳踏車) 時, 透過外周運動系統 (高級腦) 與本體感受器官 (低級腦) 的協同運作, 大腦很明確的知道是我們自身在活動. 但是當我們坐在交通工具上時, 感覺訊號輸入就完全不同了, 我們的高級腦知道我們在移動, 但是偏偏我們的低級腦並沒有接收到任何運動的命令. 兩者之間出現了資訊的落差, 身體當下判斷: 你明明雙腳沒有移動, 但是大腦接受到的訊號卻是身體在改變位置!? 唯一的可能就是你因為中毒而產生了幻覺, 所以第一時間, 爬蟲腦會讓你嘔吐, 趕快把吃進了什麼有毒的物質排出體外! 雖然對於確切暈船暈車的原因, 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確認, 但是目前這是一個普遍被接受的看法
你看看你看看, 這就是人類高級大腦所犯的低級錯誤…
人類為什麼這麼喜歡甜食? 因為大腦唯一的能量來源就是葡萄糖, 大腦只佔了人類體重的2%, 但是卻使用了我們每天五分之一以上的能量, 而且都是糖類.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低血糖時會想睡覺, 運動甚至會昏倒. 所以當我們肚子極度飢餓時, 腦袋裡面絕對不會想著要吃清粥小菜會是水煮雞胸肉, 腦海裡面一定想的是炸雞薯條火鍋比薩之類的食物. 因為這是生物的本能, 能吃盡量吃, 誰知道下一餐是什麼時候? 因此當你吃到垃圾食物時, 多巴胺會分泌讓你覺得滿足, 而你受到獎勵了以後, 吃甜食的行為就會一再重複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們的大餐明明已經吃撐了, 但看到飯後甜食總是可以再來一點. 因為即使胃已經被填飽了, 大腦 (高級腦) 辨識出甜食是可以讓人滿足的, 因此忽視了胃 (爬蟲腦) 發出已經吃飽了訊號, 接下來就是一球又一球的冰淇淋…
接下來談到了記憶. 我們一定會有這樣的機會: 有時一閃神, 突然忘了我是來這幹嘛的? 我幹嘛要說這一句話?
我們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互相依存, 但有時也會彼此干擾. 根據研究, 我們對於短期記憶的容量有限, 一般來說當下只能同時記憶四件不同的東西, 當再有新資訊進來時, 只好把前面四項東西裡面比較不重要的清掉, 以容納新記憶進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下子處理太多事物比較容易出錯 (但是四件東西不一定要是單獨的, 我們可以把同樣性質的歸類在同一件裡面, 因此可以延展記憶能力, 這也是很多超強記憶訓練方法的原理)
同樣的道理, 長期記憶的形成需要靠大腦形成一個有序的”編碼”, 假如這個編碼越有效率, 那麼我們越不容易忘記. 就如同我們的手機或是身分證號碼, 前面一定是區域碼, 到城市碼, 最後銜接到生日之類的, 所以我們在手機電話可以自選號碼都只剩最後幾位數. 所以手機號碼是可以透露一些資訊的. 短期記憶先是儲存在海馬迴之中, 接著會被移往皮質區域. 基本上假如長期記憶形成了, 就不會被遺忘.. 可使為什麼我們就是有的時候偏偏要回憶起某些東西的時候死活都想不起來呢?
取決於記憶的方式, 也就是如何「編碼」
在”身體學習比大腦記憶更有效” 這一書裡面也強調了: 假如我們在記憶某些東西的時候, 配合上了情緒, 甚至是五感, 會讓我們的記憶更加的深刻, 同時在未來提取記憶時也會更加快速!
在這裡, 又再度提到了睡眠. 睡覺是身體休息的說法顯然已經滿足不了科學家, 因為一些勞力工作者每天回到家裡倒頭就睡, 平均是八個小時; 可是假如我們一天都宅在家, 什麼事也沒做, 基本上也會需要七到八個小時的睡眠. 因此科學家研究發現, 睡眠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就是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這也是為什麼睡眠不足的比較健忘, 甚至熬夜, 有睡眠障礙的人較易罹患老年癡呆症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的兩個章節討論到了人類完全不同的兩個反應: 疑神疑鬼與自我感覺良好
我們為什麼會對特定的事物感到害怕? 因為它有”威脅”. 我們的爬蟲腦為了維持生存, 因此會對具有威脅的事物感到害怕. 在史前時代, 人類必須對所有可能危害生命的威脅有所警覺, 不然就無法存活.. 同時, 人類的大腦傾向於以簡單的方式運作, 只要一有風吹草動, 就會開啟自保的本能, 如此才能在嚴苛的自然環境中維持生存. 但當今社會, 真正足以影響存亡的挑戰已經大幅減少, 但是在大腦深處這一個原始的本能依舊存在: 你會先感到害怕, 以便於在腦內先行計畫出解套方案. 但是, 特別對於某些個性特別敏感的人而言, 就會感到極度的焦慮以及缺乏安全感
但是反過來說, 人們也酷愛害怕的感覺! 回憶一下看恐怖電影, 坐雲霄飛車, 或是高空跳傘之類的活動. 因為當我們安然度過了一次挑戰以後, 多巴胺會大量分泌, 進而使人上癮. 這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極限運動家樂此不疲的挑戰他們的極限
如何判定智商? 從以前到現在所有的智力測驗有有局限性, 而且我們往往發現, 一般來說我們認定智商很高的天才, 很大一部分是生活白痴. 在另一個方面來說, 越有成就的人, 會因為本身知識與資訊的累積, 更加的沒有自信 (仿冒者綜合症); 而偏偏一知半解的人, 說話則會越大聲 (唐寧. 庫格效應)
人類是群體的動物, 所以假如我們可以贏得更多人的認同, 那麼也代表在團體裡面的地位更加的鞏固. 因此絕大多數人想在短期之內搏人眼球, 就會使用誇張的方式表達自己, 越多人關注 (不管好的壞的), 越能提升自我效能; 反過來說很多專家會非常低調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人們會對於賣弄知識的人懷有敵意或是存有懷疑, 也就更加的不敢發表意見, 或是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支持
我們的記憶是會被大腦所篡改的!
為了讓人類有效益的面對每一天的生活, 大腦會把過去負面或是不利的記憶淡化, 讓人振作起精神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在很多關於過去記憶的實驗中, 專家發現人們口述的回憶與實際上發生的兜不攏. 這個有可能是因為在平時, 我們在當下所有接收到的訊息, 本身就會被大腦經過一定程度的加工才形成了認知, 更不用說是回憶. 每一次我們回憶起同樣一件事時, 記憶都會被竄改掉一點點, 時間一久, 回憶就會與事實越離越遠… 心理學家認為大腦自我修改記憶的原因是由於在人類的社會中, 自我價值與成就感是支持自己有勇氣探索與發展的重要原因. 所以自我感覺良好, 原來是身不由己的啊…
人類是群居動物, 孔武有力的尼安德塔人被我們智人老祖滅族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偏向單打獨鬥, 而智人則是群體合作. 為了能夠更加的與人共同生活, 我們的大腦 (特別是新腦) 偏愛讓人喜歡, 畢竟假如被群體拋下就有可能會獨自而亡. 因此, 我們天生不善於拒絕別人! 有時面對了一個天花亂墜的推銷, 我們就是會莫名其妙地購買一些我們明明不需要的東西… 因為拒絕了別人, 對方會難過 (即使我們並沒有明確意識到這一點…) . 因此有很多的銷售技巧, 就是利用了這一種反應, 特別是對於意志力比較弱的人, 格外容易上當! 也就是說, 很多時候大腦會強迫我們委屈自己, 作出妥協, 目的是讓他人喜愛我們
因為這本書裡面有一些資訊, 我在別的書中已經看過了, 原以為心得不會寫太多, 但是裡面有好多很有趣的部分值得分享,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長. 可是我覺得有一點美中不足的是: 作者提出了大腦的這些矛盾之後, 並沒有告訴我們要如何來避免所產生的問題. 如果可以像 “端粒效應” 或是 “為什麼要睡覺” 這些書在每一個主題的最後, 提供讀者對應方式的具體建議就更好了
不過還是一本科普價值滿滿的書, 大大推薦~
「如何知道對方關機」的推薦目錄:
- 關於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獨角動物-邊緣性人格少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問題] 如何在設定距接後讓對方聽起來像關機- 看板iOS 的評價
- 關於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請問什麼狀況下,會聽到「您撥的電話未開機,請稍候再撥」 的評價
- 關於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討論對方關機時,Line和FaceTime的通話會響嗎? - App板 的評價
- 關於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手機關機line會通嗎的蘋果、安卓和微軟相關APP,DCARD 的評價
- 關於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iPhone丟失怎麼辦?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手機需要每天關機嗎?天天用手機卻連這個都不知道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問題] 如何在設定拒接後讓對方聽起來像關機- 看板iOS 的評價
- 關於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Re: [問題] iphone 被人拿走有任何辦法嗎?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請問] 電腦主機的兩個燈,下面的燈叫什麼燈? - PTTBBS 推薦 的評價
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獨角動物-邊緣性人格少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家好,我是角爸。今天來跟大家談談一個禁忌的話題──設立界線。
「設立界線」這四個字常常被列為與BPD相處的首要任務,或者是必要條件,或者是第一個被拉出來談的原則。但這四個字看起來我們好像明白意思,實際上我想了很多年才終於想通。
以我與角媽相處的例子來說,由於角媽在年輕時與第一任交往,首次認識了BPD症狀時,她就知道如何與BPD相處的原則,也就是她自身在還沒確診為BPD之前,就已經知道設立界線這件事,所以當她身為BPD,她更清楚知道,別人會怎麼採取跟她之間的相處行動。
所以她最先排斥的,就是「設立界線」。
我想這個原則遍及所有的BPD,也就是所有的BPD應該都一致最討厭這件事。別人要跟他們設立界線。但偏偏這件事卻又是所有針對BPD的專業書籍上講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
設立界線,顧名思義就是設定出一個原則,規範出一個距離,如果妳超過了這個距離,做了違背這個原則的事,我就沒辦法再和妳維持這樣的關係。這對BPD來說是極端痛苦的事,因為BPD是多麼的想和人建立關係,只是他們的關係是過度的,無法控制的。
這是很矛盾的事。明明知道人與人之間都應該要有一個距離,但他們就是無法處理好這個距離,所以才會常常導致自己痛苦,身邊的人也痛苦。
專業書上說,設立界線就是要幫助BPD能重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以一種理性的態度,來讓BPD理解與認識人跟人之間恰當的距離應該是什麼。
原理是沒錯的,只是到底該怎麼做,基本上我沒辦法在書上看到有用的例子,最終我們還是靠自己摸索出我們的答案。
以我和角媽的故事來說。我並不是一個良好的範例,因為我沒有設立任何界線,甚至在相處了兩三年之後,我和角媽說過這樣一句話「雖然書上說要設立界線,但是我不覺得這是適合我們的方法。」(這句話我是在第三階段時的某一天講的)。但是說是這樣說,我還是有一條界線存在,那就是拿刀。
這是發生在老大出生,我和角媽一起回她的娘家做月子的那個月發生的事。做月子的那段期間,可以算是我們彼此相處的狀況最糟的一個高峰,如果以我區分我和角媽的相處階段來說,這算是第二階段的起頭。也就是認識了BPD也磨合了一陣子,但還沒真正找到適當的對應方法的那個階段。這也是我們最波瀾起伏的一段日子。
做月子的那個月,因為產後身體的不適與我們照顧新生兒的疲累,都讓我們身心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緊繃與壓力點,一個月內幾乎每個禮拜都有爆炸的大事件,有一次的大事件就是角媽衝到廚房拿起菜刀,蹲坐在牆壁。當時我既憤怒又害怕,我覺得這已經超過我的理智線,超過我這輩子能接受的範圍了,所以我表面上希望解決事件,但是我已經暗地下了要離開的決定,從這一刻開始萌芽。
我內心計劃著當我決定要分開的時候,我該怎麼收拾行李,該怎麼處理過程,該怎麼成功執行,一方面還是維持著日常的運作。
在做完月子回台北的時刻,當時我們決定由角媽外出工作養家,我留在家照顧小孩,因為當時角媽還無法接受我與外界接觸,所以由她來負擔家計。當時孩子還在娘家由外婆照顧,我和角媽北上面試,在等面試的時間,我在角媽面試的公司外頭附近的騎樓下等待,等待的期間我看著人來人往。差不多過了30-40分鐘,我看著一位女性的背影過去,正好對上從公司面試出來的角媽的視線,角媽站在原地,站在那裡看我,我知道不妙了,她走過來我旁邊沒有講話,然後和我一樣蹲坐在騎樓旁,我心裡處於一種很不舒服與不平衡的狀態,正等待著事件發生。我說了不恰當的話,角媽生氣的掉頭就走,我心裡的線也斷了,我決定就是這個時刻。我也掉頭往反方向走,決定執行我的離開計劃。我騎車回到家中,收拾我的證件護照跟幾件簡單的衣服,手機關機,開始騎著車往南跑,想到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縣市,一切從頭來過,我會寄錢給角媽,但是我不會告訴她我在哪裡。
當時天色開始變黑,我一路經過新竹,邊騎淚水也邊流下來,不知道到底為什麼我的人生要走到拋妻棄子的在異地謀生的這個下場。直到苗栗的時候因為路線比較複雜,我不得不打開手機查看地圖,馬上就接到角媽的奪命連環叩。我接起電話角媽哭喊著我在哪裡。
後來我還是回到台北來解決這件事,我們從在一起到當時差不多一年半的時間,朝夕相處24小時在一起,直到那天晚上我們才首次分離。隔天早上我們見面了,回到詳談的階段,又重新修復關係。我告訴角媽,這一切的起源,都來自她拿刀子的那一天。「拿刀是我的界線,因為當妳拿起了刀子,我就不會再跟妳說真話,妳拿起刀子就是在威脅全世界不能跟妳說真話,因為大家都害怕妳,妳想要的是這種結果嗎?」
從這次事件之後,角媽確實沒有再拿過刀子,雖然有幾次很接近,我也有先擋在往廚房的路上,但幸好就是沒再發生。
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我提起界線這件事。
設立界線這件事,就像是在跟BPD說「我就是要和妳維持距離,在這個距離之內,妳都不能進來」,這句話在BPD耳裡聽來,就是在說「你永遠都不能接近我」一樣,判了死刑。
但是以陪伴者來說,設立界線又是必須的事,因為如果沒有設立界線下去,陪伴者也終究會精神出毛病,承受不住那個過度的精神壓力,然後演變成另一個BPD。
那究竟該怎麼辦?
在我不是良好的設立界線的範例的前提下,我提出我的想法,請大家斟酌服用。
設立界線,不能夠用「這是我的界線」(雖然我前面的例子是這樣說),或是「我要跟你設立一個界線」,這樣的說法。因為這是一種打契約的句型與概念,這是會讓BPD很絕望,且對兩人的關係形成一種沒有互相幫助的做法。
假如和BPD只是一般的友人,不熟,或是諮商師這種關係,可能還可以用這種句型來設立界線,但是陪伴者不行。
最適合陪伴者的做法,需要幾個前提:
1.需要有建立信任感的行動,且曾經得到BPD的認同。
2.建立言行一致,且曾經得到BPD的認同。
然後才能做
3.在到達界線的那一次修復關係的時候透露「我很愛你,但是這次是我的極限了,我沒辦法再承受第二次,我最終還是會崩潰。」
這是BPD最合理能夠接受「界線」這件事產生的情境。而前提是陪伴者是真誠的。
所以回過頭來說,設立界線這件事,重點不是在「設立」,而是在「界線」。在適當的時機讓BPD理解「線」在哪裡,「線」是什麼,越過了「線」會發生什麼情況,當「線」的概念成形,不需要設定也就存在在那裡了。
如果沒有經過上面的故事,只看這一段,也許會覺得「設立界線」不就是這樣嗎?要設立界線當然要知道線是什麼(講出事情)線在哪裡(講出情境)越過線會發生什麼(威脅)。但是必須要透過上面的故事,才更能鮮明的描述,設立界線不是只是單純為了設立界線而做,必須要讓BPD真確的理解這件事對於陪伴者會產生多大的影響,與對這段關係造成多麼不可逆的傷害才行,所以,必須要經歷過一次。
單純的設立界線,只會產生單純的威脅的效果,並不會讓人心服與認同。
最後回到我和角媽現在的狀態。
故事中的界線是產生在第二階段的開頭,在這之後我們還是陸陸續續經歷了許多風波與故事。而「同理心」的產生,是在第二階段的結束與第三階段的開頭,從那時起,我和角媽的關係才真正開始得到具體的改善。
現在我和角媽的第四階段,也就是每個BPD都可能達到的未來,我和角媽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界線,她知道我的點,我知道她的點,我們在這些時刻都會懂得去尊重對方,不再為了「爭權」而去挑戰對方的點。所以在這個階段,設立界線也不叫做設立界線,而是我們尊重彼此的界線,這是透過許多的互信與磨合,得來的結果。她相信我是可信任的,會同理她的,所以她願意尊重我,我也實質上在每一次敏感的關頭,理解她,認同她,不激怒她,不貶低她,所換來的等重的尊重。
角媽聽完我說我要寫這些設立界線的故事,她說,「其實我們就是互相磨合,學會了怎麼互相相處而已,在某些事上她讓我一點,在某些事上我讓她一點,後來也就只是這樣而已。」
現在的角媽找到了自己的生活重心,就不再像過去一樣,會緊抓著負面的情緒不放,也因為沒有緊抓不放,所以和我一樣,有些敏感的時刻,過了沒幾天就什麼都忘了。我要角媽也來寫一些文章,角媽說要是當下沒寫,過幾天就忘了,可是當下又常常沒空,所以文章量就變得很少。這就是角媽的日常,也是成長之後的BPD和過去變得不一樣的地方。
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專業之死》
專業已死嗎?
#反知識
當鄙視專業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態度,人人都能發表高見,成為意見領袖,我們將因此面對怎樣的危機?
專業就不會犯錯嗎?我們該如何看待專業會錯這件事。
裡面雖然是以美國社會政治為背景,但把它縮小到你我學習的環境跟經驗,其實也很貼切實用。
我將以一些比較實際的例子來闡述。
#專家與素人
世界越來越複雜,要做的事越來越多,所以相對人就會感覺越來越笨,因為你無法精通全部的事情,所以專業分工是重要的,擁有專業的人叫作專家。
所以理論上你要上瑜伽課要去找瑜伽老師,要上重訓課要去找重訓教練。
但隨著資訊發達,資訊的取得變得容易了,似乎看個幾本書,隨便上個課或是網路看一下,都可以對任何專業領域講上幾句,素人專家化的現象也不是新鮮事了。
但麻煩的就是這種拉低專業信任度的行為,最後大部分人們也無法真正分辨到底誰是真正專業。
專業當然會犯錯,只是理論上真正專業犯錯的機率比較低,或比較不會犯致命的錯誤,但一般人就難講。
而要如何判斷真正的專家呢?
學習,天分,經驗,同儕確認。
這同理也可以用在選老師或選課,特別是同儕確認很重要,但往往大家都沒做好這個功課。
#為甚麼溝通那麼難
Dunning-Kruger Effect
越笨的人自信越爆棚。
而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點自我感覺良好(說自己完全沒有的,應該也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
先認知到這件事,後面才好繼續討論。
認知偏誤
當你手上只有鐵槌,眼中看到都是釘子。經驗會幫助你,但有時候也會矇騙你。
就像評估的時候,我們因為總會根據經驗而整理出一些規則,但隨著經驗越多,也應該只能保證你猜對的機率越來越高,有時候當你卡關的時候,不妨從頭開始,看看是否自己一開始的假設就已經不合適了。
你好我也好
在溝通時,有時不想得罪別人,所以即使對方錯也不敢講出真正想法,或即使自己是對的,也不會為自己的專業辯護,但這對整體社會知識水平的進步沒有幫助。
就像如果討論到的內容真的是屬於你的專業,當有人講的是錯的,你是否有勇氣出來指正,同樣的當你講的是錯的,同樣也要有勇氣被指正以及改進。
#高等教育客人永遠是對的
大學無用化,證照無用化,大概就是在講這件事。
本來應該是個窄門跟有門檻的學習認證機制,漸漸越來越商業導向之後,所有的學生都變成了珍貴的客戶,而以客為尊的前提下,當然也不會有什麼嚴格的把關機制。
大概看看目前大部分的教練認證跟瑜伽師資認證,就可以略知一二。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說,「這只是一個開始啊,幹嘛那麼嚴肅。」
那同理也可以說,「大學只是一個開始啊,幹嘛那麼嚴肅。」
不能說一定對或錯,只是無形中就變成了一種新的標準。
但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種通常價錢不會下修,但平均水準一定會一直下修的情況下,如果你只是要拿一張證書,的確是很輕鬆,不過反過來如果你是要認真想學點東西的,可能到你真的需要用的時候,才知道書到用時方恨少。
#Google一下啊
比起圖書館,至少是分門別類,每本書的出版至少都經過一系列的審核才會到你的眼前。
Google就像是一個大水庫,每個人都能往裡面丟資訊。
在廣大的資訊海中,找到資訊不難,但分辨哪些是正確有用的資訊甚至知識,而哪些是無用的垃圾資訊甚至還有誤導效果的,對一般素人其實很困難。
不斷出現的新聞,農場文也是一樣轟炸了我們的知識世界。
如何能夠比較正確的分辨呢?
首先,慎選資料的來源很重要。
例如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什麼背景,有足夠的經驗講述這個議題嗎?
第二,也許可以參考一下其他的專家怎麼看。
第三,可以相信但不要把它當作永遠的真理,因為也很有可能被推翻。
所以自己做功課還是重要的,並不是把關鍵字輸入google,第一頁跳出來的就是正確答案。
#專家錯了的那一天
如同一開始講的,專家也會錯。
專家之所以是專家,只是因為他在該領域有一定的經驗,知道如何用科學有系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也許出錯的機率比一般人低,就是這樣而已。
而問題越複雜,出錯的機率當然會越大。
波耳:「誰能夠把在該領域能犯的錯都集滿了,他就是那領域的專家。」
這是屬於合理的錯。
那什麼是不合理的錯。
例如因為自己在某領域是個專家,就自然而然覺得自己在另一個領域也會是專家,這個就是一個危險的錯誤認知。
例如你可以相信你的重訓教練能夠帶你做好重訓動作,但如果今天他沒有相關經驗卻跟你說他營養學也略懂,反正增肌減脂他也在做,然後就要幫你開吃的菜單,這時候你就要小心。
另外一種可能比較少的?就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出賣自己的專業的情況。
#該怎麼辦
最後,回到自己身上,如何把DKE的影響盡量降低?
書中講到「元認知 mrtacognition」很重要。
簡單說就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有時候「知道自己不會什麼比知道自己會什麼還重要」,而不要害怕自己錯,反而是能夠持續不斷的學習,甚至推翻舊的自己才是能一直成長的關鍵。
講到最後,原來「我就廢」是一句那麼有哲理的話,看完書我終於懂了。
希望這些反思對大家有幫助
📌如果覺得這篇分享對你有幫助
📌歡迎按讚 留言 分享跟tag我
📌你的回饋是我持續寫文章的動力
#專業之死 #我就廢
#阿肯師閒聊
#kensyogalife
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請問什麼狀況下,會聽到「您撥的電話未開機,請稍候再撥」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若聽到「您撥的電話未開機,請稍候再撥」,是否可確定對方要就是關機不然就是收不到訊號。 在撥出號碼沒錯的狀況下,有沒有可能是我這邊的手機 ... ... <看更多>
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討論對方關機時,Line和FaceTime的通話會響嗎? - App板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手機關機或是沒有網路,對方用Line和FaceTime打通話的話會聽到什麼?是會聽到一直響沒人接嗎?還是聽不到響 ? - line,LINE,FaceTime,iOS,iPhone. ... <看更多>
如何知道對方關機 在 [問題] 如何在設定距接後讓對方聽起來像關機- 看板iOS 的推薦與評價
如題
想拒接前任的電話..但又不想讓他知道他被設拒接
(被知道的話他一定會歇斯底里 =_=
之後某些場合可能會再打照面,怕尷尬)
希望能假裝自己手機壞掉之類
讓他覺得我好像都處於「關機」狀態
1
剛剛已用家裡電話試過,單純透過iphone本身去封鎖的話
對方打來都會「先聽到響一聲」然後才被轉語音信箱
這樣會很明顯知道被封鎖
2
我是中華電信的。剛剛打去問客服,他說可以每個月加30元設定「黑名單」
我:那請問對方打過來會聽到什麼?
客服小姐竟然..也不太清楚
囧
對方會不會聽到「您已被設定為拒接名單」之類的啊?
或是一直聽到「您撥的號碼通話中」?
請問要怎樣才能假裝自己關機呢~ 一打來 響都不響 直接進語音
希望能板上有經驗的版友可以幫我解惑~
感激不盡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127.14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Phone/M.1454950675.A.698.html
可惜了qq 我沒越獄 不過還是謝謝你
以前已跟他說清楚 不要再聯絡 他還是一有事想找我或問我就打來
我就開始裝死不接 後來更為了躲他電話幾乎整天都開飛航模式 但他還是一直打
每次解開飛航 就一定都有他的未接來電簡訊通知
真的是煩又好累
你沒碰過心靈超脆弱挑到一根神經就翻臉崩潰的情人R
這不是你帶種地正面迎戰就可解決的事..
以上先謝謝大家的建議~我剛剛還是去申請中華電信黑名單了~
等等請我朋友幫我測試 XDD
※ 編輯: CalKingBed (61.230.127.142), 02/09/2016 20:32:5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