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這個角色,跟「媽媽」有很大的不同】
大約是一個多月以前的事吧。晚餐結束,正在吃水果的時候,傑克走過來跟我說:
「那個,我今天很累,你可以幫蕃茄洗澡嗎?」
「好啊。」
既然我答應了,傑克轉身,對著正在叉香蕉的蕃茄說一聲:
「蕃茄,今天爸爸覺得累,所以換媽媽幫你洗澡。」
「好喔。」
不知怎麼,蕃茄歪著頭想了想,補了一句:「這樣的話你還愛我嗎?」
誒,怎麼會突然冒出這個?傑克會怎麼回應呢?我像個看戲的觀眾一樣緊盯著傑克的臉。
幾秒鐘後,傑克清了清喉嚨說:「爸爸不管累或不累都很愛你,只是累的話會比較容易生氣。」
唉唷很不錯嘛!我在心裡把傑克讚許了一番,蕃茄倒是沒什麼特別的反應,「喔」了一聲就繼續嚼他的水果。人生果然不是電影,起承轉合沒有一定會走完的。
過一陣子,洗澡的時間到了,我招呼蕃茄一起去浴室,他最後又掙扎了一番「我想要把拔」,逼得傑克得重申「今天爸爸真的很累,請你幫個忙跟媽媽去洗澡」,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被我牽進浴室,脫完衣服,站在浴缸中央不動,苦著一張臉。我當然知道蕃茄為什麼這樣一臉酸楚,不過還是跟他搭話:
「怎麼了嗎?」
「我不喜歡跟你洗澡,我喜歡把拔。」
我沒有覺得被冒犯,我知道讓我洗澡確實很不好玩。不知道為什麼我在浴室裡是個相當嚴肅的人,總是想著趕快洗完趕快結束,不像傑克跟蕃茄一樣笑點低,兩個人總是可以在浴室嘎哈哈哈哈笑到停不下來。
我突然意識到,這好像是因為,身為次要照顧者的我,比較少做這件事,所以總是會踩到一些「地雷」。例如說「我們不是這樣洗的」,「爸爸都會先沖頭髮」等等。蕃茄現在比較大了,比較有彈性,說出來通常只是在跟我聊天而已,但是當他年紀小一點的時候,這些「差異點」很容易讓他爆炸,一發不可收拾,以至於我幫他洗澡壓力很大,一直希望「盡快結束就好」。
難怪我一直不喜歡幫蕃茄洗澡,負面經驗的影響真的很大啊!我問問自己,那我想要變得好玩一點嗎?不要,我唸一天書也很累,現在故意嘻皮笑臉反而夠容易生氣。不然跟他說爸爸平常照顧他很累,偶爾當個好孩子配合一下呢?這樣好像又在鼓勵他配合別人的情緒,好像也不太對勁。
仔細想一想,我覺得「接受現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經驗,於是跟蕃茄說:「今天不能跟把拔洗澡,是媽媽洗,真可惜。確實有的時候事情沒辦法完美,那這種時候,我想我們就盡快把該完成的事情完成就好了。」
蕃茄聽完,抱著我哭了一下:「今天洗澡沒有把拔很難過。」哭完,我們很有默契地洗完澡刷完牙,順利換上衣服上床聽故事了。
***
從蕃茄四個月大開始,我一直是一個「爸爸」,或者說,次要照顧者。
當初會選擇做這樣的分工,其實只是順勢而為,因為我的工作不能離開崗位太久,傑克的工作比較有彈性。同時我們也認為是暫時性的,等蕃茄六個月大之後我們就準備托嬰。萬萬沒想到送托之後蕃茄大病小病不斷,照顧起來累上十倍,三個禮拜之後我們決定放棄,延續之前的責任分配,就這樣一路到了現在。
因為這個安排,我自認得到了一些理解「爸爸」這個身份的寶貴機會,再加上課堂上對於幼兒發展的鑽研,我對於自己的經驗,有了一些比較深入的想法。
最近有不只一位讀者詢問我,該如何溝通夫妻之間教養的分歧,我覺得在討論如何溝通之前,其實很有必要先思考「爸爸」這個角色是怎麼一回事。
「爸爸」很難跟媽媽保持同步,這當中有 #角色上的困境,還有 #性別上的困境。
先來說 #角色上的困境,這個隔閡其實會發生在 #所有的主要照顧者和次要照顧者之間。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還是其他角色,只要不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這個人就很容易被「討厭」,被「拒絕」,被「不在乎」,如果孩子的個性越敏感,或是越累越沒有安全感的時候,這個表現就會越明顯。
這是因為嬰兒和幼童其實非常依賴「#熟悉感」,討厭「#陌生」。「熟悉感」讓他們覺得安心,可以預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不會害怕。而「熟悉」和「陌生」是同時學習到的兩種感受,當孩子可以辨認什麼事物很「熟悉」的時候,剩下的東西就會被歸類在「陌生」。主要照顧者一定是被歸類在「熟悉」那一方,那次要照顧者當然就是「陌生」了。
越是個性謹慎敏感,或者疲倦想睡,或是剛到一個新環境的孩子,他對「陌生」的排斥是很強烈的。所以在這個前提下,次要照顧者「很難」用主要照顧者的方法跟孩子互動,而在我自己的經驗裡叫做「不可能」。蕃茄如果情緒很糟糕,我連靠近他都會尖叫,但是他聽到傑克的聲音就立刻得到安撫,我們兩個人的使用方法怎麼可能一樣?
從這裡開始你應該可以想像,如果是 #從主要照顧者的經驗裡給出的建議,#次要照顧者常常是沒有辦法直接拿來使用的。「媽媽」提供的安撫孩子是「先接受再說」,「爸爸」提供的安撫孩子是「先拒絕再說」,完全不是相同的狀況。因此,我覺得真正有幫助的,是給爸爸,或者說次要照顧者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自己摸索出專屬他們跟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
但是這時候就會出現 #性別上的困境了。我們的文化裡,對男性有不少刻板印象,當中包括「不會顧小孩」。這個刻板印象讓我很厭煩,因為它會讓人以為「#孩子跟媽媽在一起時的樣子,#才是正確的樣子」。於是當小孩跟爸爸在一起,因為「陌生」而哭鬧的時候,爸爸很容易就被貼上「把小孩弄哭」或是「無法安撫孩子」的標籤。於是很多爸爸因此被放棄,因為「你根本不會顧」。
再加上傳統上,我們非常壓抑男性的情感表現,所以很多爸爸是非常害怕哭鬧的小孩的。#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麼激烈的情緒,所以要嘛直接斷定「我根本不會顧」,開始逃避孩子,或者因為不知所措只好用怒罵或者是毆打的方式回應。
而我因為是少數「女性次要照顧者」,我沒有被灌輸過「不會顧小孩」的觀念,也比較習慣承受別人的情緒,所以就算蕃茄哭鬧,比起其他的爸爸,我比較少出現「糟糕我搞砸了」的想法。也因為這樣,我在蕃茄哭著要傑克的時候,我比較不慌,可以慢慢理出頭緒,逐漸理解「只要我陪著蕃茄,他慢慢就會平靜,他只是很想念爸爸,而不是討厭我」,而順利完成我的任務。
綜合以上,我想表達的是,根據我的觀察,因為角色和性別上的困境,男性很容易給人「不會育兒」、「脾氣暴躁」、「習慣壓制孩子」的印象。先理解造成這樣的印象的理由,會有助於接下來思考如何溝通兩人之間的教養歧異。
延伸閱讀:【有時候,爸爸手上的孩子真的很難帶,不是他們的育兒能力很糟】
https://www.facebook.com/tomatogreenlife/photos/a.188785712766538/17548388743005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10/...
孩子跟媽媽在一起時的樣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現代人對於關係的困擾,有很大的程度都源自於跟「家人」的關係,假如你也想要舒服的跟家人相處,就一定要鎖定今天的節目。
在收看影片之前,不論你是在Youtube,還是Podcast收看還是收聽,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你的具體支持,是我們製作節目的最大動力~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跟大家聊聊「家人關係」這個主題。
我想對大部份的人而言,我們都是從小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長大,小時候爸爸媽媽照顧我們,長大了想多跟爸媽親近,這是很自然的事~
家庭會傷人?
只是當家裡發生一些紛紛擾擾的時候,受到東方文化影響的台灣,大部份的人都希望以和為貴、息事寧人;畢竟同在屋簷下,能夠和諧相處是最重要的事!
然而在我的實務經驗上,「息事寧人」這樣的思維,卻是辛苦的開始,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而且情緒每天都在波動、變化;要是一昧的強調「家和萬事興」,反而容易壓抑過多的情緒。
導致家人關係太糾結,到最後養育的恩情、陳年往事、甚至於是生活、情緒、財務,全部糾纏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一個學生的家庭困擾,他的情形是這樣子的~
我的學生是個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畢業後有了工作,也曾想過搬離開家,不過考量到房價物價,掂掂自己有限的薪水,自己獨立生活實在太辛苦。
加上母親過幾年也會退休,怕媽媽一個人生活太寂寞,留在家裡跟母親作伴,還有人幫忙打理生活瑣事,想想也挺好的。於是她就選擇繼續住在家裡。
一開始還相安無事,可是隨著她工作越來越忙碌,母親對她的擔心就越來越多。怕她太忙沒時間吃飯、纖維質攝取不夠,每天都準備一大盆水果要她帶到公司去。
即使她表示整天的行程都在外頭,帶水果不方便,媽媽還是堅持。有的時候加班晚回家,媽媽也堅持一定要等門,不管她怎麼勸,要媽媽早點睡,都沒用。
她覺得兩個人住在一起很有壓力,想要搬出去,不願意自己變成媽媽的負擔,可是又放不下母親,怕媽媽一個人太寂寞,當然錢的問題也是一個考量。
這三方面的矛盾,一直在她心裡打架,讓她很糾結、為難,就跑來問我該怎麼辦?
媽媽講不聽,怎麼辦?
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決,不過這倒讓我想起一位朋友,在對家人關係的衝突上面,他的面對和回應方式,非常經典,於是我跟我的學生說了一個諮商界前輩的例子~
這位前輩有兩個女兒,一個五歲,一個三歲,有天晚上,兩姊妹吵了架,妹妹先哭著跑到我朋友的房間告姊姊的狀;沒多久之後,姊姊也到朋友的房間,說妹妹的不是。
照常理來說,當父母親面對孩子吵架的時候,會很直覺的說「不要吵架!」或是會問「到底在吵什麼?」這一類想要介入排解,擔任調停者的角色。
不過我的前輩非常有智慧,他關注的焦點不是兩姊妹吵架的細節,而是跟兩姊妹說了一個「呵呵與癢癢」的故事~
「呵呵與癢癢」的故事
「森林裡啊有兩隻猴子,叫做『呵呵』和『癢癢』。呵呵和癢癢很喜歡一起 玩,玩得好開心的時候,都會哈哈哈一直笑,好開心好高興好興奮!
可是啊…有時候,呵呵和癢癢會吵架,一吵架,就會很難受,不舒服,不高興,很想要把對方推開,推得遠遠的…。
在一起的時候,會開心,會吵架,可是如果呵呵不在,只有癢癢一個,就會好無聊好無聊......」
這兩個小女孩在前輩的懷裡聽得很起勁,忘了哭,後來前輩接著說:
「森林裡啊,另一個角落,有一隻小河馬,牠有一個可愛的名字,叫小河馬波波,小河馬波波有一天遇到小鱷魚赫赫,小鱷魚赫赫有看起來好可怕的牙齒,牙齒好尖好尖看起來就好可怕…
小河馬波波看著小鱷魚赫赫,說:『我要來數一數你有幾隻尖尖的牙齒!嗯∼∼∼一,二,三,四,五......哎唷喂呀,怎麼那麼多啊......』
小鱷魚赫赫,看到小河馬波波沒有被牠尖尖的牙齒給嚇到,忽然也開心的想要數小河馬波波的牙齒。
小河馬波波也有很多很多牙齒,而且啊,小河馬波波的牙齒圓圓的,好可愛喔!『一二三四五,哇∼好多可愛的小牙齒喔!』。」
小河馬波波和小鱷魚赫赫,後來還會發生什麼故事呢?下次把拔再跟你們說喔!」
前輩刻意賣關子,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兩個小女孩聽完故事,不約而同的翻下床,走到客廳,然後姊姊就跟妹妹說:「來,姊姊說個故事給妳聽。」
五分鐘前還吵的不可開交的姊妹,一下子又變得相親相愛了。
故事說到這裡,那位坐在我面前的年輕朋友,原本皺得很緊的眉頭鬆開了,嘆了口氣,笑了笑跟我說:「老師謝謝,我懂了~」
聽到這裡,不曉得你的感受是什麼呢?
「隱喻」是什麼?
會不會有種模糊的感覺,好像懂了一點點,又好像沒全懂呢?
事實上,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我並沒有提供我的學生,任何實質上的解決方案,而是跟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就能讓他主觀感受上的挫折、痛苦等等情緒,減輕了很多,那麼到底為什麼「說故事」會有用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這是因為故事裡有「隱喻」!
而所謂的「隱喻」,它是一種繞過表意識,直接跟潛意識溝通的語言。要是你對心理學有點概念,你就會知道,在心理學裡,人的意識層面分為表意識跟潛意識。
表意識的理智思維無法控制潛意識,不過潛意識卻無時不刻,都在影響著表意識的行為和選擇。
這就是我的諮商前輩~哈克,在面對女兒糾紛時的策略!
他不是直接調解女兒們吵架的「表面事情」,而是說了「呵呵與癢癢」的故事,就能繞過表意識,讓兩個女兒領悟到更重要的事情是「彼此的陪伴」,於是女兒們不吵了。
這就像是《孫子兵法》,很多人以為《孫子兵法》是教人打仗,用武力解決問題。但其實《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就請大家要多想想如何「不戰而勝」?不用流血、殺傷就能弭平衝突,才是更高境界~
如何啟動「潛意識」?
那你會不會很好奇,為什麼「隱喻」這麼神奇?
其實這個答案也不難,因為凡是有「隱喻」出現的時刻,它就意謂著在人們的心裡打開了「新的空間」,於是表面上過不去的事情,也就有了轉圜的餘地~
打個比方來說,就像前面提到的哈克兩個女兒,她們在聽「呵呵與癢癢」的故事同時,她們的表意識就跳脫出吵架的情緒,全心全意置身在森林裡,跟呵呵與癢癢在一起。
跟呵呵癢癢一起笑、一起開心、一起森77、一起失去呵呵,然後發現了會好無聊、好無聊!
透過這樣的過程,兩個小女孩的潛意識,不知不覺吸收了「呵呵跟癢癢」的故事結局;知道失去彼此會很無聊。
於是哈克不必為兩個女兒調停和仲裁,兩個女兒的紛爭也就自然而然的解決了,這就是隱喻的妙用所在!
同樣的,回到我的學生身上,雖然我沒有直接處理她和媽媽的關係,也沒有花時間協助學生細數她母親的好。
但透過隱喻和故事,她卻重新發現和媽媽的關係,不只有爭吵,其實還有滿滿的愛,他們都是相互在意的,誰缺了誰都不開心。
只是有時候,我們的心思會被一些小細節給佔據,覺得對方好討厭,好想討一個公道,證明自己是對的。
卻忘了,只要有任何一方願意先釋出善意,不被表象兇惡或憤怒的模樣給限制住,主動靠近,就能看到對方身上還有很多優點。
也正是因為這份善意,幫助自己長出更多心裡空間,看見美好。
事情不一定都能解決,可是心情很快有了出口~
那麼要是你也跟我一樣,很佩服哈克的智慧,很想跟他學習潛意識的語言,我會很鼓勵你,加入我們最新的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是哈克~黃士鈞博士,精心打磨一整年,在華人地區推出他個人的第一個有聲課程。
在【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裡,我們會隨著哈克的聲音,進入潛意識的世界,遇見全新的自己!
今年年初蔓延開的新冠疫情,對我們的世界造成許多經濟、交通、關係的破壞,而從更大的層面來看,這次疫情或許也在警惕我們。
當我們一昧追求成長、追求改變的時候,很可能是在傷害身邊的資源;就像人類之於環境的過度開墾、對生態的掠奪,這些都需要休生養息,才能恢復環境的健康!
同樣的道理,回到你身上,「表意識」為了生存而不斷擴張的人際關係,可能讓你感到疲憊或受傷,這也需要「潛意識」來幫你找回內在平衡。
我們在這個時刻,推出哈克的線上課程,是因為這個世界需要重新建立人與人的信任網絡,而【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就是能為世界、為家人重新找回愛與溫暖的課程,歡迎你的加入。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帶給你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YouTube收看的朋友除了訂閱之外,記得把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打開。
而Podcast收聽的朋友,除了訂閱,也請你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我們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HS5mLSu8H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