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這個角色,跟「媽媽」有很大的不同】
大約是一個多月以前的事吧。晚餐結束,正在吃水果的時候,傑克走過來跟我說:
「那個,我今天很累,你可以幫蕃茄洗澡嗎?」
「好啊。」
既然我答應了,傑克轉身,對著正在叉香蕉的蕃茄說一聲:
「蕃茄,今天爸爸覺得累,所以換媽媽幫你洗澡。」
「好喔。」
不知怎麼,蕃茄歪著頭想了想,補了一句:「這樣的話你還愛我嗎?」
誒,怎麼會突然冒出這個?傑克會怎麼回應呢?我像個看戲的觀眾一樣緊盯著傑克的臉。
幾秒鐘後,傑克清了清喉嚨說:「爸爸不管累或不累都很愛你,只是累的話會比較容易生氣。」
唉唷很不錯嘛!我在心裡把傑克讚許了一番,蕃茄倒是沒什麼特別的反應,「喔」了一聲就繼續嚼他的水果。人生果然不是電影,起承轉合沒有一定會走完的。
過一陣子,洗澡的時間到了,我招呼蕃茄一起去浴室,他最後又掙扎了一番「我想要把拔」,逼得傑克得重申「今天爸爸真的很累,請你幫個忙跟媽媽去洗澡」,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被我牽進浴室,脫完衣服,站在浴缸中央不動,苦著一張臉。我當然知道蕃茄為什麼這樣一臉酸楚,不過還是跟他搭話:
「怎麼了嗎?」
「我不喜歡跟你洗澡,我喜歡把拔。」
我沒有覺得被冒犯,我知道讓我洗澡確實很不好玩。不知道為什麼我在浴室裡是個相當嚴肅的人,總是想著趕快洗完趕快結束,不像傑克跟蕃茄一樣笑點低,兩個人總是可以在浴室嘎哈哈哈哈笑到停不下來。
我突然意識到,這好像是因為,身為次要照顧者的我,比較少做這件事,所以總是會踩到一些「地雷」。例如說「我們不是這樣洗的」,「爸爸都會先沖頭髮」等等。蕃茄現在比較大了,比較有彈性,說出來通常只是在跟我聊天而已,但是當他年紀小一點的時候,這些「差異點」很容易讓他爆炸,一發不可收拾,以至於我幫他洗澡壓力很大,一直希望「盡快結束就好」。
難怪我一直不喜歡幫蕃茄洗澡,負面經驗的影響真的很大啊!我問問自己,那我想要變得好玩一點嗎?不要,我唸一天書也很累,現在故意嘻皮笑臉反而夠容易生氣。不然跟他說爸爸平常照顧他很累,偶爾當個好孩子配合一下呢?這樣好像又在鼓勵他配合別人的情緒,好像也不太對勁。
仔細想一想,我覺得「接受現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經驗,於是跟蕃茄說:「今天不能跟把拔洗澡,是媽媽洗,真可惜。確實有的時候事情沒辦法完美,那這種時候,我想我們就盡快把該完成的事情完成就好了。」
蕃茄聽完,抱著我哭了一下:「今天洗澡沒有把拔很難過。」哭完,我們很有默契地洗完澡刷完牙,順利換上衣服上床聽故事了。
***
從蕃茄四個月大開始,我一直是一個「爸爸」,或者說,次要照顧者。
當初會選擇做這樣的分工,其實只是順勢而為,因為我的工作不能離開崗位太久,傑克的工作比較有彈性。同時我們也認為是暫時性的,等蕃茄六個月大之後我們就準備托嬰。萬萬沒想到送托之後蕃茄大病小病不斷,照顧起來累上十倍,三個禮拜之後我們決定放棄,延續之前的責任分配,就這樣一路到了現在。
因為這個安排,我自認得到了一些理解「爸爸」這個身份的寶貴機會,再加上課堂上對於幼兒發展的鑽研,我對於自己的經驗,有了一些比較深入的想法。
最近有不只一位讀者詢問我,該如何溝通夫妻之間教養的分歧,我覺得在討論如何溝通之前,其實很有必要先思考「爸爸」這個角色是怎麼一回事。
「爸爸」很難跟媽媽保持同步,這當中有 #角色上的困境,還有 #性別上的困境。
先來說 #角色上的困境,這個隔閡其實會發生在 #所有的主要照顧者和次要照顧者之間。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還是其他角色,只要不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這個人就很容易被「討厭」,被「拒絕」,被「不在乎」,如果孩子的個性越敏感,或是越累越沒有安全感的時候,這個表現就會越明顯。
這是因為嬰兒和幼童其實非常依賴「#熟悉感」,討厭「#陌生」。「熟悉感」讓他們覺得安心,可以預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不會害怕。而「熟悉」和「陌生」是同時學習到的兩種感受,當孩子可以辨認什麼事物很「熟悉」的時候,剩下的東西就會被歸類在「陌生」。主要照顧者一定是被歸類在「熟悉」那一方,那次要照顧者當然就是「陌生」了。
越是個性謹慎敏感,或者疲倦想睡,或是剛到一個新環境的孩子,他對「陌生」的排斥是很強烈的。所以在這個前提下,次要照顧者「很難」用主要照顧者的方法跟孩子互動,而在我自己的經驗裡叫做「不可能」。蕃茄如果情緒很糟糕,我連靠近他都會尖叫,但是他聽到傑克的聲音就立刻得到安撫,我們兩個人的使用方法怎麼可能一樣?
從這裡開始你應該可以想像,如果是 #從主要照顧者的經驗裡給出的建議,#次要照顧者常常是沒有辦法直接拿來使用的。「媽媽」提供的安撫孩子是「先接受再說」,「爸爸」提供的安撫孩子是「先拒絕再說」,完全不是相同的狀況。因此,我覺得真正有幫助的,是給爸爸,或者說次要照顧者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自己摸索出專屬他們跟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
但是這時候就會出現 #性別上的困境了。我們的文化裡,對男性有不少刻板印象,當中包括「不會顧小孩」。這個刻板印象讓我很厭煩,因為它會讓人以為「#孩子跟媽媽在一起時的樣子,#才是正確的樣子」。於是當小孩跟爸爸在一起,因為「陌生」而哭鬧的時候,爸爸很容易就被貼上「把小孩弄哭」或是「無法安撫孩子」的標籤。於是很多爸爸因此被放棄,因為「你根本不會顧」。
再加上傳統上,我們非常壓抑男性的情感表現,所以很多爸爸是非常害怕哭鬧的小孩的。#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麼激烈的情緒,所以要嘛直接斷定「我根本不會顧」,開始逃避孩子,或者因為不知所措只好用怒罵或者是毆打的方式回應。
而我因為是少數「女性次要照顧者」,我沒有被灌輸過「不會顧小孩」的觀念,也比較習慣承受別人的情緒,所以就算蕃茄哭鬧,比起其他的爸爸,我比較少出現「糟糕我搞砸了」的想法。也因為這樣,我在蕃茄哭著要傑克的時候,我比較不慌,可以慢慢理出頭緒,逐漸理解「只要我陪著蕃茄,他慢慢就會平靜,他只是很想念爸爸,而不是討厭我」,而順利完成我的任務。
綜合以上,我想表達的是,根據我的觀察,因為角色和性別上的困境,男性很容易給人「不會育兒」、「脾氣暴躁」、「習慣壓制孩子」的印象。先理解造成這樣的印象的理由,會有助於接下來思考如何溝通兩人之間的教養歧異。
延伸閱讀:【有時候,爸爸手上的孩子真的很難帶,不是他們的育兒能力很糟】
https://www.facebook.com/tomatogreenlife/photos/a.188785712766538/175483887430054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