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己事務 》公視法再不修,董事只能找「神主牌」❓
▍完整節目|https://youtu.be/thKFC9ariyY
▍Podcast|https://link.chtbl.com/ptstalk-2021-09-22
文化部拋出要修 #公視法,除了鬆綁法定預算外,#下修董事門檻 與 #指定董事長 都成為爭議焦點,有學者批評,這將毀壞公視獨立性,但公視董事難產問題,卻也亟待解決。
❓ 四個數字看懂,為何公視「家裡沒大人」?👉https://bit.ly/3EIiOwd
延任近兩年的現任董事、卓新獎基金會執行長 #邱家宜 來到有話,坦言現行董事選任體制早已「走不下去」,也向政府疾呼,應該放下政治企圖,嚴肅面對公視發展。曾經擔任審查委員的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 #莊伯仲 也認為,董事門檻必須修改,但應檢討文化部的政策溝通和法案措辭引發爭議。
.
.
.
👤莊伯仲:
我擔任過第五屆公視董監事的審查委員,那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
我必須說,當時是一個很不愉快的回憶。我可以這樣為這段回憶下個註解:我擋你,你卡我,冤冤相報。
▍超高門檻,也選不出更好的董事
目前公視董事產生的機制很理想化,只要在野黨掌握關鍵少數,就可以卡死,換人執政的時候,又換成另一方來卡。因此,基本上,我支持文化部的草案下修門檻。
只是我很納悶,二十年前支持《公視法》的學者和民代,今天在哪裡?事實上,行政院長 #蘇貞昌、駐日代表 #謝長廷,都是當時在立法院支持法案的立委。然而我認為,當時的立法設計是不食人間煙火。
有一票人反對降低門檻,認為過去幾年,即便辛苦一番,也還是選出董事,表示只是提名人選不夠好,才無法通過 #四分之三門檻。然而,因為人選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刷掉,政府最後常只能提出一些「神主牌」,好讓人不敢刪。
例如五月天的 #阿信、#施振榮 董事長,還有 #童子賢 等人──他們當然都是社會賢達,可是他們懂公共電視嗎?而且公視董事是無給職,在有本業的情況下,他們除了開會共襄盛舉,能夠真正參與多少?
因此,如果門檻再不修改,接下來恐怕只能請出證嚴上人、星雲大師或是林義雄這種等級的人了──即便他們被選上,能不能對公視發展有所幫助,也要打個問號。文化部有勇氣來面對問題、予以解套,值得肯定,因為公視不能再空轉下去。
▍「指定董事長」風波,缺乏政策溝通
但是我也要譴責文化部,草案過程太過粗糙,幕僚工作不足。
文化部草案用「#指定」董事長,引起很多反感。但事實上他也要經過三分之二的審查,根本和提名董事是同一回事,沒有那麼可怕。因此,法案條文應該寫成「提名董事時,一併提名董事長」,大家心裡就舒服很多。畢竟在民主時代,「指定」聽起來總有威權意味。
文化部的修法草案,也是公布在網站上、新聞報導後,我們才知道的。文化部在公共政策的形成過程,有沒有廣徵民意?文化部長是否投書媒體、下廣告或接受聯訪,來說明目前的困難?條文有沒有找產、官、學界舉辦座談,或是從焦點團體凝聚意見?好像都沒有,突然就蹦出來了。
此外,我認為另一亂源是審查委員的組成方式。我不是針對審查委員本人,但委員會以 #政黨比例 組成,誰在立法院席次多,就可以推派更多代表,這就注定無法與政治干預脫鉤,董事審查將永無寧日。如果日後維持這種組成方式,我對後續發展不樂觀。或許可以思考由政黨比例佔其中一半,另一半由民間團體組成,會比較多元。
---我是分隔線---
👤邱家宜:
▍指明董事長,也是公眾監督?
在這次《公視法》修法的藍圖中,攻擊的矛頭看起來都指向「董事長產生機制」的部分。但是在我看來,這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董事長的產生,雖然過去是董事互選,但坦白講,大家在拿到董事名單的時候,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董事長人選放在哪裡。也因此,過去在互相政治杯葛的時候,只要看到像是董事長的候選人,就會馬上被砍掉。
董事名單應該是一個整體治理的團隊,包含各種不同角色的人,但在這樣的結果之下,總是無法作為一個團隊被呈現。這是過去經常發生的事。
因此,未來如果董事長人選「提前曝光」,大家提前聚焦,讓候選人在審議階段,就以董事長被提名人的身分接受檢視,這反而有利於領導者的問責,其實並沒有不好。因為社會大眾較難理解,所以很容易被導向說這是「#政治干預」,畢竟董事長是最明顯的指標。但這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
最急切的,仍是董事審查門檻的下降,以及預算的鬆綁。要不然,公視其實已經走不下去了。
▍下修門檻,仍是嚴格審查
公視已經沒辦法在這個體制中走下去了。因為在台灣當下的政治品質和文化之下,這是一個行不通的體制,已經有很多例子告訴我們,我們將會被這個制度玩死。
公視每一次董事換屆的時候,都要卡一段時間──我們這屆還不是最久的,第四屆換第五屆董事的時候,甚至卡了將近三年。往事不堪回首,簡直是公視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我不知道,我們會不會變成「次黑暗」的一頁?
事實上,將審查委員「四分之三」門檻調降為「#三分之二」,也還是很難通過的。以現況來講,綠營推薦有八席審查委員,要達到三分之二,至少還要再兩票。這也並不是很容易的。
三分之二同樣是高門檻──這是政治現實。我們不能夠假裝政治現實不存在,但我們同樣也該從良善、向上提升的角度,去思考能夠帶公視走上國際舞台、讓大家服氣的人選。台灣難道沒有這樣的人?我不相信。只是執政者要沒有私心,不要把公視董事提名當作「分封諸侯」,而在野黨則要能以大局為重。
▍政黨不青睞,永遠長不大?
政府也不該讓公視永遠長不大,然後放在一邊不理。公視產出優質內容,培養演員、導演、技術人才、新聞記者,記錄台灣的自然、人文,也肩負少數族群語言文化保存,維護兒少、聽障者的權益,近年又為東南亞移民製作母語新聞……。
但公視預算卻因種種政治因素,和早年規畫的 60 億樓地板相差很遠,為什麼?因為公視要「獨立於政治之外」。
「公共電視」是一個好東西。就像便宜又好的公立教育體系、全民享有的健保,這些都是台灣的好東西,而且不是市場能夠給你的,好的媒體內容也一樣。不是商業的東西不好,但是它要將本求利、它有各種的誘惑和考量,必須要有一個基於公共價值的體系去平衡它。這不是反對自由市場,而是不能只有自由市場。
這在全世界社會發展都很清楚,不只是學理,也是常識。我也要鄭重呼籲政界和社會大眾,嚴肅看待公視的發展。不應該成為了多數黨,就總想著要「整碗捧去」,更不應該為了對付政敵,就要把什麼好東西全部砸爛。
大家還記得 #宇昌案 嗎?,因為選舉的相互陷害,讓台灣的生技產業延宕了好多年,許多人都視為慘痛經驗。難道我們要再讓一個台灣的好東西,成為政治鬥爭延伸的犧牲品嗎?那會是非常讓人痛心疾首的。
整理|汪彥成
設計|蔡欣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的網紅蔡文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市府內、外目前編制司機23人、工友有128人。他們平常從事上級交辦的事務、勞務性工作。有時需要外出辦公,當公務機車不足時,就需要使自己的機車,但發生車禍時,除了強制險以外,因沒有投保第三責任險而需自掏腰包處理財損,最近已經發生2個案例,希望市府參考Foodpanda 的例子幫工友們加投團體第三責任保...
市場導向例子 在 VOP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攝影之聲》線上專題推出!
《攝影之聲》關鍵字線上專題系列,每期由客座主編規劃影像與視覺領域的重要詞彙,邀請多位研究者共筆,透過不同角度詮釋書寫當代影像論題。本期由影像研究者謝佩君擔任客座主編,首期主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每周二、四推出更新,歡迎追蹤閱讀!
專題連結|https://bit.ly/vop-keyword
███ 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
導言──謝佩君|客座主編
創立於世紀之末的美國外送平台Seamless,名實相符地是一則新自由主義式社會關係的寓言。以無縫接軌(seamless)作為品牌精神,和台灣現正風行的所有外送程式一樣,主打使用者從慾望到滿足過程的一氣呵成:我們可以躺著滑動手指於各家餐廳的菜色圖片間,點選、付款,接著等待外送員(gig worker)將餐點無接觸地送至家門外後,再附上一張即拍的照片作為送抵的證明。簡單又直覺,我們沒有發現線上點餐的自由,僅是將個體活動時空壓縮地複寫至市場──我們連躺著放空都可以消費,而零工經濟(Gig Economy)成就於我們壓榨自己的休閒時間(或是因經濟狀況犧牲休閒時間),在沒有基本工時、工會或保險的狀態下製造並滿足需求。從無縫接軌的角度來看,影像是「以時間根絕空間」障礙的資本共犯,既是索引也召喚著或點或滑或長按的反射動作,當它平順運行時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一如無縫接軌作為新自由主義的理性與意識形態。
「學術是關於認識世界的普遍任務」,批判與媒介理論學者沃克(McKenzie Wark)曾這麼說過。她將普遍定義為尋常、共享,甚至是粗鄙的形容詞,任務是時而帶著遊戲性質的勞動,而認識作為動詞,既是普遍之所以可能的條件,也是一種饒富趣味的任務。借鏡沃克將學術祛魅並重新賦予其社會實踐動能的論述,本專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試圖將普遍一詞的公共意義擴延並轉化至家常,除了在疫情下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成為新社會基準、公與私範疇並置且模糊的時刻,思考以家常為原點作為公眾實踐的可能外,也企圖以家常一字的意涵──日常、取材平易且頻繁使用──對上述影像無縫接軌地媒介於公於私的日常生活,提供十二個出自慣常口語的詞彙作為批判工具。因此,「家常任務」試圖認識的世界,不只是我們以第一人稱視角,以智慧型手機、筆電或平板,接受通知、點取、瀏覽並溝通交換的世界;同時也針對充斥於我們生活中之語言:以線上、視訊或梗圖等作為條件的日常經驗。例如,小說家言叔夏在〈回家的方式〉一文裡討論居家辦公,將進入Google Meet前的麥克風與鏡頭測試比擬作玄關的鏡子,視訊鏡頭下和鏡子前的我們一樣忍不住有著整理儀容的反射動作,毫不反抗地將自己投入畫面之中成為等待定義的主體。
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1975年出版《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的序言裡,提及寫作緣由的個人層面:當他於二戰結束返回劍橋時,遇到也甫從前線歸來的朋友,兩人不約而同地,對眼前的新世界說出:「事實上,我們不再說著相同的語言。」世界大戰造成的斷裂,在短短四年半裡,急遽體現在對話中同一詞語的不同價值與興趣導向。援引威廉斯的體察,「家常任務」關注的是何以在新千禧後:「我們總說著相同的語言。」在這20多年裡,為什麼如數位、媒介或影像等詞彙仿若通貨,跨越地理疆界、國境文化,成為我們可交換可溝通的共享語言?如何理解這加速度過程中,語言流轉於多民族、多文化間之抵抗與連貫性、干擾或對比的歷史?從這方面來說,語言也顯露了它與生俱來的異質性;換言之,從來沒有純血的語言。
因此,本專題的七位作者邀請讀者在這無縫的語言生產鏈按下暫停鍵,以詞彙作為問題的切入點,透過家常的例子檢視數位世界的歷史與其概念流變,並剖析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詮釋間的相互關係;或者,更重要地,以詞彙為單位,進行一場認識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政治性的練習:當數位物件同質化在我們眼前,它們是如何被渴求、辨識且描述?並進而被定義、處理以及認識?透過上述的提問,「家常任務」企圖承接威廉斯在上世紀的目標:以關鍵詞闡明文化如何是歷史的表徵,意即,在「創造屬於我們的語言與歷史時」,探尋一組詞彙──「去改變任何必須的改變」。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
#影像 #數位 #科技與技術 #新自由主義 #數據視覺化
#要素型媒介 #感覺中樞 #介面 #解殖 #文化分析 #平台 #投影
#謝佩君 #王柏偉 #徐詩雨 #陳琬尹 #楊子樵 #鄭安齊 #關鍵詞
市場導向例子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如何制定我的blog翻修計畫
我一直有一個想法,我想要可以翻修我的blog,該怎麼說這個想法,這個想法就像是有人很常說「我想要改造我的房間」但是遲遲沒有動工一樣。
我過往也不是沒有做過,但就是微調首頁、分類,以剛剛的例子來說,就像是你去逛了Ikea,買了一個喜歡的簡約風櫃子,回家把物品重新擺放那樣,然後就沒了。
可是,你知道,你要的不是只是這樣而已。
但是,一直卡關,你不知道卡關在哪裡,但這也不影響你的生活,於是時間這樣過去了。
●○●
我覺得最困難的,是「#我不知道該如何分類我過去寫的文章」,關鍵是「還要可以同時容納未來寫得文章」,整件事情困擾了我許久,感覺就像是在思考「我要如何重新佈置我的房間,才可以讓過去的物品擺放地又好看,未來買的物品也無違和。」
嗯......真的可以這樣嗎?
我在前幾天看了《沒人看見你的好,你要懂得自己誇》這本書的時候,得到了一個啟發,其中有一個環節在說明「自我介紹的順序很重要」
❝ #你的自我描述必須是目標導向,而不是從「你最擅長做什麼」排列到「你想做什麼」。人們如何看待你,由你來決定。❞
❝ 用什麼順序說出敘述詞,將決定並協助他們達成目標。❞
其中有一個例子大大地給了我靈感:
❝ 我有個客戶想獲得更多演講工作,卻因市場反應冷淡而感到沮喪。她在每一篇簡介上依序介紹自己是作家、慈善家和演說家。「演說家」是她給自己的的最後一個定義,她強調的身分顯然不在這三個字上面。也難怪人們把她視為作家,而非演說家。❞
❝ 我經常看到我的客戶犯這種錯:他們想 #因為自己的某個專業能力而獲得肯定,卻在自傳上把這個描述放在最後面。❞
叮!我聽見我腦袋中被打開的聲音。
沒錯,我們會覺得被侷限是因為我們同時希望保留過去、現在與未來,但是,如果深入思考,我們要的是藉由過去、透過現在、走向未來,那麼,什麼是「#我們要走向的未來」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
於是,我思考,有什麼是我想要記住的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是寫作、不是個人品牌、不是課程、不是電子報,而是「業務」。
是的,我希望我被記住的第一件事情是:「#一個優秀的業務」。
例如,我在前幾天鼓勵我的摯友拿下一個完整的案子,協助他做時間成本的預估,還談到了30%的預付訂金,讓案子的確定度提高、風險降低。
又例如,我上週剛簽下了一個千萬的訂單,是我做業務四年來最大的訂單,還得到了非常多針對的產業know how。
又例如每雙週的華爾街日報導讀,週五晚上讀那些難懂的原文文章,不為了什麼,就是因為我真的在乎我在商業上是否有足夠的長進。
又例如我擅長陌生開發,前幾天一個私下的聊天,我就協助我的朋友克服了下午陌生開發的恐懼。
這些都是我引以為傲的業務能力,可是他們出現的機會與次數,卻比其他的主題少很多很多,這是為什麼呢?
我思索著,對啊,為什麼呢?
或許是因為業務不夠吸引人、不夠吸睛、不夠讓人淺顯易懂。
但,說實話,我追求的不是這些啊。
於是,我決定我要把「#業務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沈迷過去的快樂。
●○●
其次,是我過去辦了很多活動,有線上也有線下,有讀書會也有200個人的活動,有自己當主持人也有幫作者賣書的。但我不是一個辦活動的人,我還沒有針對這個想到一個好的名詞,但我想,暫時稱呼為是「講師」。
只是,#我是一個喜歡自己辦活動的講師。
●○●
最後,是大家熟知的部分,我是一個寫作的人,我是「#作家」。
要放上「作家」這個詞彙的時候,我也在思考著「我配嗎?」「我值得嗎?」,但我們思考一下,作家這個定義,就會發現它很廣泛。
維基百科說:
「作家」一詞比較廣義,包括網上寫手、自由撰稿人、任何種類出書的作者都可以被稱為或自稱為作家。
至少,我認為,我是個作家。
●○●
於是,我在思索整個blog的時候,我想了一句新的話:
我是一個業務、講師與作家,
我相信寫作會帶來幸運。
●○●
有了這三個關鍵字之後,我重新規劃了新的網站的site map,簡單分為
☑︎首頁
☑︎ 業務與商業讀書會
☑︎ 講師與活動經驗
☑︎ 作家與寫作系列文
☑︎ 書籍推薦與讀書心得
☑︎ 關於我
當然,這中間會包含很多文章的重新改寫,一篇好的文章,不是一開始寫就會是最好的,而是需要不斷的修改,建立blog也差不多三年了,是時候該重新修改。
除了內文的修改外,也包含圖片的調整、重新設計,我會直接從流量高的文章開始進行修改,這樣做CP值是最高的。
●○●
如果你同時有一個網站想要重整的話,歡迎你也開始跟著我開始一起動工。
我的第一版site map在這裡,雖然可以找到更專業的畫ssite map軟體,但我嘗試後 ,覺得第一版就用心智圖的方式,簡單明瞭。
覺得圖片太小的話,這裡有原始版的線上連結:https://gitmind.com/app/doc/7312861979
blog的翻修我會第一手記錄在我的電子報當中。歡迎訂閱:https://hi.goldfishblog.tw/100-career-questions
歡迎你隨時給我建議。這裡是我的blog:https://goldfishblog.tw
市場導向例子 在 蔡文旭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市府內、外目前編制司機23人、工友有128人。他們平常從事上級交辦的事務、勞務性工作。有時需要外出辦公,當公務機車不足時,就需要使自己的機車,但發生車禍時,除了強制險以外,因沒有投保第三責任險而需自掏腰包處理財損,最近已經發生2個案例,希望市府參考Foodpanda 的例子幫工友們加投團體第三責任保險。
目前嘉義市旅客來源主要以國旅為主,國外比例不高。觀光新聞處應該多跟旅遊業者、飯店業者交流、坐談,了解市場需求與旅客導向來制定觀光政策和推動觀光業務。又市府每年花費巨資整修蘭潭風景區的硬體設施,卻任由路邊落葉堆積,嚴重影響景觀與行人安全。市府應該依照開口契約,要求廠商確實實定期打掃蘭潭風景區,才能讓整體環境保持舒適、優雅。
市場導向例子 在 社會行銷導向例子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推薦與評價
社群媒體能力與市場導向之角色》哪裡下載?該論文是汪宜萱於107年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企業... ... <看更多>
市場導向例子 在 是非常高明的手法。 2.多角化策略:開發新產品來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主要有四種策略導向供大家做參考: 1.市場滲透策略:透過積極的行銷活動,以增加現有顧客對現有產品的購買數量,來提升公司現有產品在現有市場上的佔有率。 例子: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