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平庸他是惡
#歷史是人類永遠不肯面對的明鏡
每次在Netflix 選片,我想我的片單總是比較小眾一點,事實上,描述二戰歷史的片子一直很吸引我。
昨晚熬夜看了一部名為「最終行動」(Operation Finale)的電影。
這部片子看完當下有些索然無味,沒想到後勁十足,我竟然開始回想著劇中人物說的一些台詞。歷史上不斷輪迴上演的人類悲劇,總是讓人不勝唏噓。
內容描述60年代,以色列特工(Mossad)冒險至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執行任務,將二戰時期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的納粹劊子手,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綁架回耶路撒冷公開受審的故事,此舉甚至造成了當年兩國間的外交危機。
這個人稱「納粹劊子手」的高官,在納粹德國系統化滅絕歐洲猶太人的計畫中,一手包辦執行了「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 der Judenfrage),也就是奴役、虐待並屠殺600萬猶太人和500萬共產分子、羅姆人、同性戀者,以及少數族群。
我讀過不少描述二戰集中營故事的書,每每讀完都會濕了眼眶,我依舊記得,在阿姆斯特丹走到安妮之家門口的那一天,那種沈重悲傷的心情。
據說至死刑執行前,阿道夫艾希曼都不認為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他總是對法官辯解,自己只是忠於國家,並執行元首賦予他的任務。
他甚至說:「我必須告訴你們,我一點都不後悔。」
於是,當時的知名學者漢娜鄂蘭,在為《紐約客》雜誌報導這宗審判時,為阿道夫艾希曼的行為下了註解。
「平庸的邪惡」(The Banality of Evil)。
先遑論她的評論立即引發了學者們的正反論戰,不可否認的是,有時候缺乏獨立思考、跟從式的惡比始作俑者更可怕。
或許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理解,是什麼樣的仇恨,可以讓納粹們成為近代史上最邪惡的人類劊子手?但是我卻不難想像,當大眾輿論形成一種風向時,人們的行為就會容易變得盲從而愚昧。
扭曲事實的過度批判、極端仇外的民族主義、自以為正義的私刑審判,事實上每分每秒都在我們這個世界持續上演。
傳播學中有一種理論叫做「沈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當大眾輿論成了固定風向之後,不同看法的聲音就會變得微弱而沈默,在我看來,現今的社群時代更加劇了此般問題的蔓延;謾罵敵對、充滿仇恨的網路霸凌,更肆無忌憚且無時無刻地在每個人的手機螢幕上上演。
諷刺的是,人類是容易遺忘歷史教訓的生物,即便科技再進步,智慧也沒有顯著提升,對我來說,只要有戰爭有屠殺存在的一天,人類就沒有資格稱自己是有智慧的動物、我們是身在文明的世界。
我衷心期盼,不要再有人類主導的浩劫悲劇上演,我知道這個願望宛如天方夜譚,但,至少希望頻率變少一點。
我知道,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讓我們不要變得那麼容易隨風起舞。
獨立思考,還有忠於自己良心。
#Y的深夜呢喃
#YouGun #群說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
平庸的邪惡書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三級警戒期間終於在 CATCHPLAY+ 上補了此部 2019 年討論度非常高的神劇《#核爆家園》,看得驚心動魄,觀賞期間不時想起普利摩李維和其著作,這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與見證者,其用盡餘生寫出的一本《滅頂與生還》,那便是對人類史上最大的惡行的自省、思考與總結。誰真正認清了「沉默的共犯」與「平凡的邪惡」為整起歷史悲劇持續創造出多少幫兇?應該解放而遲遲未被解放的,往往是人們的良知。如此概念放在這齣虛實交織卻無比真實的災難作品上,更令人毛骨悚然。
⠀⠀⠀⠀⠀
▍《核爆家園》:https://bit.ly/3wMTdgI
⠀⠀⠀⠀⠀
「這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上演的巨大悲劇,對猶太人的屠殺滅絕,有其古老根源。反猶太主義並不是二十世紀當代歷史的產物,但是把人送進毒氣室的種種安排,那些理念和行動、主張和棄權、閃閃發亮的眼神和閃爍迴避的眼神、下達並執行的命令、袖手旁觀、偽裝、投機取巧和沉默不言,以及軟弱和歇斯底里,與我們這個時代的思維模式息息相關。」
⠀⠀⠀⠀⠀
《滅頂與生還》書末收錄的專文〈歷史及其見證〉,一針見血點出悲劇的最大成因——「與我們這個時代的思維模式息息相關」,無論天災或人禍,背後的關鍵傷害仍來自於人禍。對應至《核爆家園》,那些人們試圖揭露真相、對抗體制與國家的過程,相當容易在塑造衝突或強化張力的過程中流於煽情,甚至落入黑白分明的俗套;但他們反而在死亡、絕望、蒼茫、未知、徒勞、寂靜、廢墟、浩劫與末世感中,塑造出一種美,如此奇異而瑰麗之美,囊括了社會及人性無數複雜面向,揉合了音效與配樂種種感官渲染,從深層恐懼栓緊觀眾的敏感神經,這也是此劇真正讓我魂牽夢縈、寢食難安之處。
⠀⠀⠀⠀⠀
縱使製作方數度澄清,《核爆家園》有其誇大虛構成份,卻未曾給人失真之感,甚至瀰漫一種近在咫尺的錯覺,就是換個時空,換個背景後的「那些理念和行動、主張和棄權、閃閃發亮的眼神和閃爍迴避的眼神、下達並執行的命令、袖手旁觀、偽裝、投機取巧和沉默不言,以及軟弱和歇斯底里」,處處上演亙古不變的平庸人性,和集體被國家噤聲的良知,導致受官員厭惡的科學家們不敢捫心自問:身為知識分子,對社會的責任究竟在哪?
⠀⠀⠀⠀⠀
無庸置疑的是,人會受教育、家庭、朋友、成長經驗、國家背景深深影響,因此,只要是凡人,就不可能寫出絕對公正客觀的劇本,拍出絕對公正客觀的作品,「說故事」這個行為本身就含有虛構成份,而藝術的力量則在於傳遞美的力道。美,本身就是一種詮釋。吳明益老師提到,呈現傷痛也是一種藝術,將平凡、醜惡的事實化為美的昇華,人們因此質疑善與真時,才有機會重拾善與真,去思考公理與正義的問題。
⠀⠀⠀⠀⠀
「美有時候靠近『善』一點,有時候靠近『真』一點,有時候它們彼此推開,有時又像是扶住彼此的一面牆,得互相倚靠才不會坍塌,得互相溫暖才不會碎成塵埃。沒有人能真正釐清它們的關係,就像沒有人能夠到達地心,或情人的心底。這些力量的總合,我們稱之為藝術的力量。」
⠀⠀⠀⠀⠀
然而,也就是這些無法公正、無法客觀的精神,才足以塑造出撼動人心卻低調悲壯的英雄主義,Legasov 教授、Shcherbina 部長等,始終不曾抱著名留青史的心態主動接下車諾比這顆燙手山芋,卻雙雙成為那些看不見的真正英雄,亦扛起阻止更大悲劇必須的承擔的必要之惡。而身為藝術創作者,唯一能做的就是竭盡所能,以最深的敬意持續去述說這些並不遙遠的歷史故事,時時刻刻提醒容易遺忘的人們諸如此類的醜陋真相,並成為後世洞見世界的一道光輝。《核爆家園》不凡在由內而外做到了這一點。
平庸的邪惡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61年,距今六十年前,以組織和執行「最終解決方案」的納粹要犯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在以色列受審。這是繼紐倫堡大審之後,納粹成員第一次接受公開審判。
.
現在大家每每提到這場審判,多半聚焦於思想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她在著作中指出艾希曼本人並不邪惡,進而闡述邪惡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提出「平庸的邪惡」之說。然而,卻極少人去討論到,到底在阿根廷隱姓埋名的艾希曼,好端端的是怎麼被綁到耶路撒冷受審?在境內綁架一個人也許不難,但兩國距離一萬兩千公里之遙,這起綁架行動到底是如何開展、又是如何進行?
.
由猶太裔的克里斯.魏茲(Chris Weitz)執導、馬修.奧頓(Matthew Orton)編劇的《最終行動 Operation Finale》(2018)便是以整起綁架行動作為主軸。奧斯卡.伊薩克(Oscar Isaac)飾演以色列特工「摩薩德」的幹員彼得.馬爾金(Peter Malkin),描寫他與夥伴如何潛入阿根廷境內,捉捕已經安居落戶的艾希曼。
.
在第一場戲,編導就給觀眾下了一記猛藥。彼得依照指示捉走了一名納粹成員,同僚隨之予以槍決,但他卻發現原來根本抓錯人,此納粹並非彼納粹。行動固然失敗,但最後這件事情卻並未造成實質上的「困擾」,而是以一句「反正都是納粹」便帶過。以此開場的用意,即在直接向觀眾表明──以色列人認為殺害與綁架納粹乃是正義,人道與程序正義不在考量之中。
.
如果觀者想要深究的是,前往綁架他國綁人到底是否合乎情、理、法?那《最終行動》不會解決你任何的疑惑,因為它已經作出了明確的前提。只是本片的確破解了一些觀眾對這場行動的迷思,其實以色列當時對捉拿納粹的任務不再有太大興致,過程本身不僅存在風險,也可能將自己陷於外交危機。
.
但一起明確的情報從阿根廷傳來,幾乎確定躲藏者是親衛隊領袖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左右手阿道夫.艾希曼,風向自然有所轉變。以國政府這回不希望再採用暗殺的方式進行,而打算活捉示眾,讓國人參與審判過程,揭露納粹暴行。
.
只是這場行動的潛在風險極大,時任阿根廷總統是強人裴隆(Juan Perón),曾在納粹德國時期在德、義兩國受訓的他,對納粹主義素有好感,使得戰後的阿根廷成為納粹的主要庇護地。就算摩薩德能夠潛入,也得先經過身分確認,確認之後也未必能輕易將之捉捕,即便捉捕也不見得帶得回來,無論行船抑或飛航,都存在阻礙。
.
更荒謬的是,即便航空公司同意配合,礙於程序,還得要艾希曼簽署切結書,宣誓他願意主動前往以色列。一場單純的綁架行動,逐漸演變成雙方的心理戰,也演變成納粹擁護者與以色列特工的兩方對峙。其實就結構與劇情發展而言,與《亞果出任務 Argo》(2012)有著高度相似。
.
題材甚佳,也有傑出演員撐場,除了奧斯卡.伊薩克之外,飾演艾希曼的是奧斯卡影帝班.金斯利(Ben Kingsley)。只是故事畢竟是以以色列所認定的正義為題,在人物的刻畫上不免流於極端的正邪對立。當善於操縱人心的艾希曼露出邪惡面目時,簡直是對漢娜.鄂蘭之說狠狠「打臉」。
.
就電影本身,《最終行動》可說是一部「平庸的佳作」,該有的類型元素都有,也帶給觀眾對歷史、人性的省思,不過卻也僅止於此,因為就劇情刻畫而言,看得出來它存在的限制。
.
這個限制來自於編導不得不透過模糊化與妖魔化的方式來呈現前者的形象。因為故事的一大篇幅在於彼得試圖說服艾希曼的過程,若以過長篇幅描寫他的醜惡,既不合理,也容易使得電影顯得膚淺。因此只能將他的外貌與言行尋常化,但為了創造綁架行動的合法性,以及讓所有觀眾澈底無法同情艾希曼,又必然得以妖魔化的刻畫來作結。
.
事實上,《最終行動》不過是一部建構以色列神話的政宣之作。當年建國之後仍處風雨飄搖之際,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正是為了穩定國家根基,才刻意透過艾希曼的電視直播審判秀,來達到凝聚猶太民族的效果。猶太人被迫害的痛楚隨著艾希曼的旁觀、受害者的泣訴達到情緒最高點。而這場審判,甚至不被認為符合國際法,在司法史上堪稱一次惡例。
.
以此來看,彼得苦苦勸說艾希曼可以得到公平審判的承諾,便顯得有些荒誕。當然,相信也沒有人認為艾希曼不知道自己陷入了一場秀。但他的「平庸」形象在審判時創造了一個「反高潮」之後數十年,猶太電影工作者(包括資方)鍥而不捨,仍然想將艾希曼「塗改」成他們所想像中的樣貌。
.
當漢娜.鄂蘭在審判後說出「我們內心期待將看到一個獸性之人,卻在他身上看不見絲毫魔性,他只給人一種如同你我般的尋常人印象」之語後,她遭到了猶太人社群的惡意攻擊。從《最終行動》可見,原來直到現在,以色列主旋律仍然屹立不搖。
.
.
(圖為《最終行動》劇照。圖左為飾演彼得的奧斯卡.伊薩克,圖右為飾演艾希曼的班.金斯利。)
#最終行動 #OperationFinale #Netflix
#AdolfEichmann #漢娜鄂蘭 #OscarIsaac #BenKingsley #HannahArendt
平庸的邪惡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解夢體驗與教學工作坊】~學會善用潛意識的資源~2020/10/24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450
【12/2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4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 12/19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六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參考資料:
一、作者 漢娜.鄂蘭 。《平凡的邪惡》。玉山社。

平庸的邪惡書 在 玉山社出版公司- 經典好書:漢娜.鄂蘭,《平凡的邪惡──艾 ... 的推薦與評價
鄂蘭所著。1961年,她全程參與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在以色列的審判,並透過現場的觀察,以及對歷史的大量分析,提出「邪惡的平庸性」概念。... ... <看更多>
平庸的邪惡書 在 【H&M 365 EP. 047】平庸的邪惡- 罪該萬死?還是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H&M 365 EP. 047】 平庸的邪惡 - 罪該萬死?還是情有可原?一份改變世界的報導文學/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Hannah Arendt, 2012 | PODCAST.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