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瘋太空!
台灣太空三期科技發展計畫啟動了!科技部臉書小編有精彩又貼切的解說,值得大家分享!
這個計畫為期十年,歡迎有志太空的朋友,一起來!透過太空科技嚴苛的要求,期待可以帶動台灣尖端科技快速向上躍升!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 第三期太空計畫啟動!】🚀
「守護台灣,不僅要接地氣,還要能上太空~」蘇貞昌院長一月中上任後,簽署的第一份公文就是核定第三期太空計畫。今天科技部和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 NSPO聯合舉行記者會,說說這期計畫主要內容:
1⃣研發三種共 10 顆衛星,期望一年發射一顆(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但畢竟我們不能控制外國火箭公司的發射排程,發射頻率仍可能變動)
2⃣培育人才扶植產業等重要任務當然也少不了,有興趣一起上太空的廠商,請洽太空中心~
3⃣⁉ #先聲明一下這非計畫重點因為變數太多 派立方衛星到月球去。
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為時十年,投入新台幣 251 億。以下簡單解析十顆重點衛星。
▌🌬破除雲霧的網羅: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2枚)
大家應該有過一種困擾經驗吧?在風景區拍照時,路人一直走過去擋鏡頭,好不容易才把照片拍好。福衛五號對此也感同身受,台灣上空遮蔽率平均有 68%,遙測取像時,番薯形的台灣總不免這裡遮一點、那裡缺一角。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會發射微波到地面,不同的地面覆蓋物(如土壤、建築物、海水)吸收/反射電磁波的程度不一,衛星接收反射訊號後,就能判讀地面物體是什麼。
因此,它可於夜間或有雲的天氣取像,完全不怕那個雲、那個霧啊~
▌🛴從外太空看到小孩三輪車:超高解析度智能遙測衛星 (2枚)
福衛五號解析度是黑白影像 2 公尺,彩色影像 4 公尺,算是「高」解析度。這顆號稱「超高」解析度的衛星是次米級,也就是黑白影像要 50 公分以下。
太空中心林俊良主任提到,這種衛星往往耗資百億,且巨大達一噸以上,但太空中心會採用不同反射鏡原理,縮小光機系統,把衛星縮小至 200 公斤左右。
▌🛰每日多次造訪台灣: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 (6枚)
目前福衛五號兩日經過台灣上空一次,此衛星傳承福衛五技術,但更進一步達成每日多次再訪、且資料覆蓋全球。
以上共三大組衛星,分別構成三個「衛星星系」。衛星還會「兩兩一組」,先發射一顆上空,驗證有無需要調整的地方,其餘的調整完再上去。衛星並採用嚴選商規元件,降低成本、縮短研發時程。
▌外太空探索 目標:探月!🌙
📣📣冷靜冷靜~~大家先別激動,小編要先強調一下,雖有規劃發展繞月的立方衛星做為探索外太空的第一步,但此任務必須跟國際合作,變數較多,故非第三期太空計畫的重點。主要是協助學研界研究,與產業關聯還不高。
以往台灣集中發展中低軌道的衛星,若要在太空科技尋求突破的話,得往更遠的外太空去。踏出去的第一步,最適合的目標莫過於地球的鄰居了。
林俊良主任解釋,在太空航行不像在地球上有 GPS可以導航,考驗航行軌道、繞月軌道設計;月球離地球最近時也有 36 萬公里左右,對通訊技術是一大挑戰;著陸月表又是另一大關卡,必須有精良影像判別系統以估算降落距離,拿捏降落方式。
「這很困難,要一步一步來。」他說,台灣無相關基礎,太空中心會與學研單位合作,分階段進行,先完成繞月飛行,再研究著陸月表。
第三期計畫的主角群是 8 顆光學遙測衛星及 2 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對於探月,就抱著剛剛好的期待就好了。(太空新血快快加入,搞不好你就是促成飛向月球的關鍵人物!)
🌠為什麼台灣要發展太空 🌃
可能有人疑惑,太空是很燒錢的科技,交給外國就好啦,台灣為什麼要發展太空科技呢?
基哥說,人類仰望星空、好奇世界的模樣、進而踏出去探索是很自然的發展。以前和孩子看《星艦迷航記》總為影集的精神動容:宇宙疆界在哪?到前人未至之境探索是什麼樣的感覺?
台灣無法像其他大國投入大筆經費發展太空科技,但我們可以利用自身半導體業優勢,並選擇「有台灣特色」的衛星,切入太空科技,探索自己的星空。太空科技往往要在巨大壓力下克服困難,這過程與成果會帶動整體技術提升,並外溢到其他產業。
(👉例如,為「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研發的晶片,也可應用於5G、汽車、航太通信等。)
大家可以準備個十年的行事曆,填上這十顆衛星,接下來十年我們一起慢慢變老,慢慢追星~
========================
🔎 延伸閱讀
科技大觀園,〈進一步探索福衛七號衛星〉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2aZ.htm
TED 演講,〈看見屬於台灣的太空計畫〉,對於「台灣為什麼要發展太空計畫」,影片有其他見解。有時候,一項計畫帶來的好處不是直接換算成「貨幣」明擺著交換的,還有政治、外交、人道層面的交流,太空是參與世界的管道之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hiKg3sDTw
蘇貞昌院長上任後簽署第一份公文的 FB 影片
https://reurl.cc/xlEqV
🔎 參考資料
科技部新聞稿,〈我國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 精進衛星科技 開創太空關鍵產業〉
https://reurl.cc/qk1eq
微波通訊原理 在 連我爸爸都沒有打過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答客問──AI壓迫了誰的工作權》
Q: 在人工智慧與全面自動化的前提下,考慮跨行業的影響,目前可以預見駕駛,收銀員等等工作將會減少,但是開發這些軟體程式的公司未必會需要增加員工。由於總體工作數量減少,導致失業率上升,為了維持基本消費結構與社會安定,政府是否應該保障發給每個年輕人的津貼 #UBI?
A: 「機械造成總體工作數量減少,導致失業率上升」1811年在英國諾丁漢到處砸毀紡織機的 #盧德運動份子,也是喊著同樣的口號。
你知道在自動交換機出現之前,電信公司養了成千上萬的 #接線生 嗎?你知道在電腦(電子計算機)出現之前,每間科技公司都須要養一大批 #計算員(computer) 嗎?你知道今天的行業類別是工業革命前的多少倍嗎?甚至你知道中世紀只要會九九乘法就是 #國家級會計師 嗎?在60年代電腦剛開始發展的時候,是不是也有人喊著「可以預見接線生跟計算員等等工作將會減少,但是開發這些電子設備的公司未必會需要增加員工」?
如果現實的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在60年代新發明的電子機械取代了大量人力之後,整體經濟變好,產業蓬勃發展,到今天弄出了一整套數千億美金產值的電子上下游產業鏈,連對電子原理完全一竅不通的妹子都可以在通訊行賣水鑽手機殼跟包膜。假設我們回到當年,是否還會堅持工作會減少,然後讓歷史的 #修正拳 打我們的臉呢?
21世紀的我們看起來也許覺得很可笑,因為事實證明機械而產生的新工作機會遠多於之前手工藝生產的時代。只看著馬車的消失,就會忘了汽車工業的爆炸成長;當我們眼光只盯著損失的時候,就會忘了另一個地方的蓬勃發展。未來的人會不會也笑我們認為AI搶走人類的工作機會呢?簡單的舉個例子,我們現在都認為寫程式是純腦力活動,有可能被AI威脅,但要是AI可以讓寫程式變成跟吃飯一樣簡單,連你80歲的阿罵都可以寫出bug free的自動化家庭控制,你認為參與軟體設計的人口會增加還是減少?鄉民喊著的這套說法,就像是說微波爐+冷凍食品發明以後廚師們將面臨失業一樣,事實上參與廚藝的人口不僅更多了,準備家人的晚餐需要的時間更短了,而且還誕生了大量的食品企業,提供了你這輩子都吃不完的口味選擇。張開眼看清楚,這才是真正的現實。
科技只會解放人力,不會取代人力。更多的自由人力就意味著更多元的行業與服務的產生,不管解放勞力還是解放腦力,都會使人能夠將節省出來的時間拿來做更多其他的探索。會被取代的,只有那種在電子收費站普及化後就每天趴在地上說是 #環境的錯,#社會的錯,#你們的錯,明明從事高取代性服務卻不思進取,只想把所有人都一起拖到過去陪葬的懶漢集團。
更仔細來說,「因應產業升級所以需要 #無條件收入」這件事情可以還分成「#應然」與「#實然」兩部分討論。
應然的部分就如同本粉專一直所提醒的,對於事情的合理性必須養成自己的判斷力,不應隨著民意隨波逐流,並且時時回顧歷史帶給人類的教訓。當然只要有公司要裁員要倒閉,不管在哪個年代都會有很多反對的聲浪,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去附和這些民意。實然的部分就不必說了,民主政治下,#把一切問題都丟給社會的白癡 跟 #搶別人的錢包打定主意吃白食的選民 幾乎永遠會獲得勝利。你看看台北市選出了什麼東西,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總統又是什麼貨色(笑
當然政府如果無條件發22k給你沒問題啊,要發220k都可以。問題是錢哪裡來?要嘛亂印鈔票造成通膨,要嘛超高稅收搶劫別人的收入,讓你本來30元可以買一條麵包的變成3000元一條。然後又有人上街抗議 #商人黑心要政府管一管,這種行徑就跟 #用愛發電 一樣愚蠢。身為人的價值是要拿你願意付出的服務去換的,不是規定了就能有的,支持這種法案的基本上智障無誤。如果規定了就能均富,那規定個 #無條件基本所得100億 不就好了,人人億萬富翁,快哉樂哉。 #要鄉民想出超出膝反射的答案果然強人所難。
海耶克有句名言:「通往地獄的道路,往往由善意所鋪成」我們現在就已經在地獄裡了,各位有什麼疑問嗎?(茶
#等下烏合之眾不是黑色三連星男子組合啊
#我的青春偶像是否哪裡搞錯了
#笑了下地獄之電梯一直往上
#原來我一直在地下室啊
#有民主真好
UBI系列回顧:
《談無條件基本收入UBI》 #追求UBI必須先追求絕對的獨裁 #SeigZeon
https://www.facebook.com/…/a.4934881308453…/571714599689341/
《續談無條件基本收入UBI》#UBI超棒的怎麼不每個月發個三百萬美金讓大家都能參加慈善撲克王大賽 #我總覺得參加慈善撲克王大賽是我的最低生活水準
https://www.facebook.com/RightSlap/posts/571750229685778
圖源:https://www.pixiv.net/member_illust.php…
微波通訊原理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燈泡變基地臺 Li-Fi飆網新未來
2016-01-16 14:27
【撰文/蕭玉品】
傳輸速度比現有Wi-Fi快了100 倍的無線光通訊技術Li-Fi,未來可望讓消費者在家裡透過燈泡就能連網。
智慧型手機愈來愈普及,行動上網的需求也跟著增加,現代人習慣每到一個地方,就忙著找密碼、連Wi-Fi,用手機購物、訂餐、互傳訊息,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再過不久,除了Wi-Fi之外,你還可以有另外的選擇,因為傳輸速率優於Wi-Fi百倍的無線光通信技術(Light Fidelity, Li-Fi),即將問世。
2011年,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哈斯(Herald Hass)在TED演講上,提出Li-Fi的概念。他指出,無線通訊已經和水、電一樣,滲入每個人的生活,但目前普遍使用的Wi-Fi,卻有著資源承載量、效能、可用性和網路安全等問題。
突破無線電波障礙
用來傳輸Wi-Fi訊號的是電磁頻譜中的無線電波,無線電波的承載量有限,加上頻寬稀有、費用昂貴,能用的只有幾個波段,這樣的資源無法達到消費者使用手機傳輸訊號的需求。而手機基地臺耗電量高,大部分的耗電量還不是用來發出無線電波,而是用來冷卻基地臺,因此,每個基地臺的效能大約只有5%而已。
可用性的部分,在飛機、醫院裡等某些場合,因為安全的關係,使用者常常會被要求將手機關機。由於無線電波有時候穿得過牆壁,有心人可以解碼、竊取資料,Wi-Fi傳輸資料的安全性,令人存疑。
有鑑於Wi-Fi的局限,哈斯認為,地球從創始的第一天就有光,光也是電磁頻譜的一部分,在光譜上,光波段的頻譜比無線電波寬了一萬倍,為什麼不能好好利用可見光通訊技術(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VLC)?於是,Li-Fi應運而生。
只要開燈就能上網
Li-Fi的原理是將LED燈泡當作訊號的發射器,另外裝設光電二極體(photodiode)作為接收器,藉由光線編碼並傳輸資訊,燈泡亮起代表1,熄滅則代表0。哈斯認為,只要在燈泡中加入一塊微型晶片,就可以控制讓光每秒閃爍數百萬次,二進制的數據能被快速地編碼成燈光訊號,並有效傳輸數據。原本LED燈泡只能傳輸一筆資料,哈斯也開發出平行、同步傳送上千筆資料流的技術。
事實上,Li-Fi和Wi-Fi都是電磁波的一種,但和Wi-Fi相較,Li-Fi的波長較短、頻率較高,介於400至700奈米之間;Wi-Fi使用的微波則較長,約在一毫米至一公尺之間,容易受到無線電波干擾。Li-Fi還可以「並列傳輸」,只要天花板或牆壁上的LED燈泡足夠,資料傳輸速度會比單一一顆LED燈快上許多;但想加強Wi-Fi的傳輸速率,則需要加裝許多支天線,一般來說,可行性不高。而光不能穿透牆壁,意味傳輸資訊將更安全,不同設備之間的干擾會大大減少。另外,LED燈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哈斯認為,這代表Li-Fi的基礎設施已經建置完成。
資料來源:http://udn.com/…/1444108-%E7%87%88%E6%B3%A1%E8%AE%8A%E5%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