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種】就是利用免疫系統的運作原理,使注入接受者體內的物質類似或等同於異物,而引發相似的生理功能,以便於日後較具毒力的相似物質侵入體內時,能夠回憶起類似的狀況,加快對付病原的反應。
「免疫學」的研究正是協助人類對抗傳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世界上第 1 支疫苗是金納(Edward Jenner)博士在 1796 年發明的,而現代疫苗的技術,則是等到 1879 年巴斯德(Louis Pasteur)發現了減毒疫苗的原理才建立的。
因為免疫反應是人類能有效控制各種傳染性疾病的最根本基礎,對於像愛滋病、肺結核、肝炎之類的傳染病,只有更進一步了解免疫系統,才能發展出更有效力的免疫療法或疫苗,以達到預防或治療的效果。
此外,想發展有效用的疫苗,惟有從基礎免疫學研究來探究人體各類的免疫機制,以進一步了解傳染病原的致病機轉,才能提升疫苗的效用。
現今,生長在臺灣的人們從出生到長大,都需要接種十多種疫苗,你知道疫苗的由來嗎?接種疫苗的目的為何?施打疫苗的種類有哪些?每支疫苗有何不同?疫苗的未來如何?(資料來源:【註1】)
■疫苗的作用是如何被發現的?
在疫苗尚未存在的時代,是一個比現在危險得多的世界。如今完全能夠避免的疾病,在當時每年會奪走數以百萬計的生命。
在公元10世紀,中國人首先發現了疫苗的早期形式:通過讓健康的人接觸某種疾病結痂後的皮膚組織來建立免疫力。
八個世紀後,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注意到,擠奶工們可能會患上輕度的牛痘,但卻很少進一步染上致命的天花。
1796年,詹納在八歲的兒童詹姆斯·菲普斯(James Phipps)身上進行了一個實驗。這名醫生將牛痘傷口中的膿注入這名男孩體內,他很快就出現了症狀。
菲普斯一康復,詹納就將天花注入他的體內,但是他卻沒有患病。牛痘令他對天花免疫。1798年,實驗的結果公之於世,“疫苗”這個詞第一次出現英文的“vaccine”的詞源正是來自於拉丁文的“vacca”(母牛)。(資料來源:【註2】)
■現代疫苗的技術
則是等到 1879 年巴斯德(Louis Pasteur)發現了減毒疫苗的原理才建立的。他先從患者身上取出病毒母株,把它的毒性減弱後進行繁殖,再製作成疫苗注入人體內,使人體產生抗體。因病毒毒性已減弱,所以不會造成疾病。這種減毒疫苗的原理廣泛應用在卡介苗、水痘疫苗、德國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巴斯德發明的傳統減毒疫苗、死毒疫苗等技術,至今仍是製造疫苗的標準技術,也開啟了微生物學及免疫學研究的大門。
■人體為何要接種疫苗?
疫苗接種的主要目的是使身體能夠製造自然的物質,用以提升生物體對病原的辨認和防禦功能,有時類似的病原體會引起同一類病原的免疫反應,因此原則上一種疫苗是針對一種疾病,或相似度極高的病原體,以牛痘預防天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外,在 20 世紀末,免疫學家發現疫苗也可能具有治療功能,並發展出相關的理論和應用。
▶「預防」
疫苗接種多數是一種可以激起個體自然防禦機制的醫療行為,以預防未來可能得到的疾病,這種疫苗接種特稱為「預防接種」。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B型流感嗜血桿菌、B型肝炎、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等的疫苗,都是目前常見的種類。
疫苗不僅可以使接種者罹患該疾病的發病率下降,當一種疫苗所對付的疾病僅感染單一物種時,便有可能消滅病原,例如:天花疫苗。
▶「治療」
疫苗也可以用來做積極的免疫治療,這種技術刺激免疫系統大量生產抗體,或是以外來的相應抗體,共同對付已經感染的患者體內存有的病原。
例如:B 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治療型疫苗
預防型疫苗的功效是讓尚未被感染的健康人體產生具保護效果的抗體,相較之下治療型疫苗研發難度較高,因為多數帶原者都是在胎兒或幼童時期接觸到 HBV 的感染,在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的階段體內就已存在 HBV 抗原,所以免疫系統容易將HBV 抗原也視為自身的抗原而產生耐受性,不易引起針對 HBV 抗原進行攻擊的反應。因此為了突破在帶原者體內已形成的耐受性,治療型疫苗的設計則以佐劑或利用其他方式加強HBV 抗原的免疫源性(資料來源:【註3】)。
■疫苗是毒素改造而來?
▶傳統疫苗
可分成「去活性疫苗」、「活體減毒疫苗」及「類毒素疫苗」 3 大類。
➜「去活性疫苗」:
是透過熱或化學藥劑,把致病微生物結構破壞或把它殺死所形成的,但因部分結構仍完整,可誘起免疫反應達到免疫治療的目的,如流感、霍亂、腺鼠疫、A型肝炎等的疫苗。但這類致病微生物毒性較低、時效短,無法引起免疫系統完整的反應,有時必須追加施打。
➜「活體減毒疫苗」:
是利用培養技術製造出的減低毒性活體微生物的品種。由於免疫反應主要偵測的是病菌本身外部的構造,因此減去毒性物質或微生物代謝產物仍可有效產生施打疫苗者的免疫力,例如黃熱病、麻疹、腮腺炎等疫苗。
➜「類毒素疫苗」:
此外,某些微生物本身無害,但其產生、釋放的毒素是疾病的根源,科學家便把這類毒素改造或破壞以形成類毒素疫苗。這類疫苗具免疫反應所需的基本誘發功能,卻不傷害接種者,例如破傷風和白喉疫苗。
▶基因疫苗
針對目標細胞,藉由改造過的病毒或細菌感染,以插入基因或調節基因表現的手法,引起免疫系統的活化。若這些細胞因此在表面呈現異於接種者本身的物質,將會被免疫系統辨識而受到攻擊。目前研究發現,基因疫苗可以引發高效價的抗體反應,同時伴隨細胞性免疫反應,包括輔助T細胞和殺手T細胞。在人體內殺手T細胞利用其細胞表面受器,專司負責發現並清除受病毒感染的細胞,同時對癌細胞的治療也有顯著的效果。
因此如何引發具專一性的殺手T細胞,一直是預防和治療性癌症疫苗研發的重點。而用傳統的死毒疫苗或重組蛋白疫苗免疫,通常無法獲得有效的殺手T細胞反應。
(資料來源:【註1】)
■疫苗給人類的貢獻
在過去一個世紀,疫苗幫助全世界大幅度減少了很多疾病的傷害性。在麻疹的第一株疫苗於1960年代問世之前,每年約有260萬人死於這種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麻疹疫苗令2000年至2017年間的麻疹致死人數減少了80%。(資料來源:【註2】)
傳染性疾病一直都是人類最大的死因,每年有 1,700 萬人死於傳染性疾病。在傳染性疾病的預防上,疫苗的使用比任何其他醫學方法對人類健康的貢獻都要大。 (資料來源:【註1】)
【Reference】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預防接種服務財務解決對策」簡介
➤➤議題召集人:李秉穎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院兒童醫院)、張峰義教授(國防醫學院)
➤➤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在於疾病的預防,我國疫苗財源主要來自菸捐,未有獨立疫苗基金,且新疫苗單價相較以往貴好幾倍,如何提升民眾正確的預防健康觀念,進而扶植國內疫苗的研製是迫切的課題。
會中討論時衛生福利部何啟功次長詢問到是否可能提議WHO流感疫苗選株時將亞洲或東亞地區納入特別考量?召集人李秉穎醫師說明,因為近年對於中國防疫的層面提升,目前WHO已將中國與亞洲的流感流行株列入選株的考量之一。
台灣已有能力可以製造流感疫苗,惟流感病毒株數量龐大且病毒會因時因地因人出現變異,若要自製須於選株時即相當嚴謹,才能精簡疫苗研發經費。
https://forum.nhri.edu.tw/projects/forum-projects/108-pp-5/
1.來源
➤➤資料
∎【註1】
科技大觀園 「消滅疾病,疫苗的發明與免疫反應」
https://bit.ly/2SSGxD7
∎【註2】
BBC News「疫苗如何發揮作用:為什麼仍有人質疑它?」
https://bbc.in/2ImcwtF
∎【註3】
免疫療法:治癒慢性B型肝炎的新契機 廖浤鈞 ; 劉士任 感染控制雜誌 29:4 2019.08[民108.08] 頁200-208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廖浤鈞、劉士任)
(https://bit.ly/3oOeROF)
➤➤照片
∎【註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疫苗接種 #疫苗 #去活性疫苗 #活體減毒疫苗 #類毒素疫苗 #基因疫苗
衛生福利部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微生物學pdf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比爾蓋茲:新冠肺炎是百年一遇的世紀病毒】
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19年年度報告指出,全球氣溫升高、海水加溫、降雨方式改變、濕度增加等,為瘧疾、登革熱等病媒蚊創造極佳的繁殖條件,登革熱傳染最嚴重的10年中,就有9年發生在2009~2019年當中。
目前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革命前已增加攝氏1.1度,可能會導致病毒及其他病原體引發的傳染病增加,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卡薩德瓦爾(Arturo Casadevall)表示,當自然環境溫度攀升時,經歷「物競天擇」的病原體將更能適應人體的溫度,讓人體的發燒防禦機制對病原體發揮不了作用。(資料來源:【註1】)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多年來多次點出全球其實沒有準備好面對傳染病大流行。他最近投書《新英格蘭期刊(NEJM)》(資料來源:【註2】),疾呼打破陳規、藩籬和國界,建立更快、更國際合作、更濟助扶貧的疫苗、藥物研發製造及合作分享的系統和平台,目標是疫情一發生,3個月內完成臨床實驗、獲得審批,開始大規模生產疫苗和藥物。
現在,我們就面臨這樣的危機。新冠肺炎的傳播,愈來愈像我們一直擔心的百年一遇的傳染病大流行。在情況明朗之前,我們應該假設它確實會大爆發。
■武漢肺炎 威脅堪比史上2次流感大流行
Covid-19的威脅如此巨大,有2個原因。首先,它不僅可以殺死有健康問題的老人,而且可以殺死健康的成年人。迄今為止的數據顯示,新冠病毒的致死風險為1%左右。此一比率比典型的季節性流感嚴重得多,而介於1957年流感大流行(0.6%)和1918年流感大流行(2%)之間。
其次,Covid-19的傳播力很強,它的平均傳染率為2~3人,這麼高的傳播力,會讓染病的人呈級數增加。此外也有強而有力的證據證明,輕症甚至還沒有表現出症狀之前的人,也會傳染給他人。這意味著Covid-19的控制比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或SARS要難得多,這2種疾病傳播效率要比新冠肺炎低得多,而且有症狀才會傳染。實際上,Covid-19的感染人數,只花了SARS 四分之一的時間,就已經到達SARS的10倍。(資料來源:【註3】)
■比爾蓋茲提出3點具體建議做法
1、富國必須幫助窮國
若新冠肺炎開始爆發在醫療系統沒有那麼齊全的國家,它們將沒有特別的儀器可供醫治,情況將變得無可估量的惡化,特別是本身就被內亂和戰爭侵擾的地區,影響會非常嚴重。
比爾蓋茲呼籲,若情況允許,富國應該幫助沒有能力的窮國,當醫療體系能建立起來,才有望抑制未來的疫情。
2、更好且更大規模的疫苗開發系統
抑制疾病的當務之急,便是疫苗系統的開發和誕生,全球正迫切需要一個更開放的平台,以足夠快的速度大量生產疫苗,以扭轉疾病大流行的態勢,這還牽涉到疫苗若開發成功後,完善的物流系統和密切交流的外交手段,這些都需要大筆資金。
3、各國和企業應該共享訊息
比爾蓋茲期望,全球應該要有一個中央資訊數據資料庫,所有需要資訊的政府和相關組織都可以彙整和擷取資料,甚至在專業的醫療人才上,也能夠有人隨時能被指派去他國幫助病毒分株和研究疫苗的專員,雖然這可能會花費高達數10億美元,但考量到人類的痛苦和經濟上的慘烈,回過頭來看,這其實非常便宜。
(資料來源:【註4】)
■ 樂於分享台灣經驗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爆發至今,世界各國相繼淪陷,不少國家盛讚台灣的防疫措施相當完善,日本公共電視台NHK更特別專訪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陳時中23日表示,這不是誰教誰的問題,畢竟各國面臨的狀況都不同,很開心能分享台灣的經驗給全世界。
對NHK專訪一事,陳時中謙虛回應,雖然外國媒體推崇台灣的防疫方針和措施,但畢竟各國所面臨的問題不同,國際間往來的狀況並不類似,因此接受專訪時,自己只是分享台灣經驗,而不是「誰教誰」的問題。(資料來源:【註5】)
■ 台灣與友邦緬甸分享抗疫經驗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台灣不僅替友邦帛琉檢驗檢體,近日更透過視訊協助緬甸當地醫院抗疫,無私分享台灣感染控制經驗,提升台灣醫療於國際間的能見度。
武漢肺炎肆虐全球,令醫療資源匱乏的國家如臨大敵,緬甸當地醫院正因資訊有限,近日向新光醫院尋求協助,新光醫院今天召開記者會說明以視訊方式協助當地醫院抗疫。
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表示,新光醫院去年4月與緬甸當地醫院(OSC Hospital)簽署醫衛合作備忘錄,協助代訓緬籍醫護團隊、增進台緬醫衛合作及提升醫療技術。
去年9月21日至10月3日,緬甸該醫院更派出醫護團隊到新光醫院,學習醫事人員臨床處置能力、教學技能及臨床技術等,回到緬甸後再傳授給當地醫護人員,提升緬甸臨床技能與衛教知識。
黃建賢說,這次收到緬甸醫院的求助及諮詢,今天上午已安排透過視訊,遠端教授20名緬甸醫護人員「COVID-19臨床處置建議及感染管制指引」,傳授台灣醫院如何避免交叉感染、病人處置等感染控制經驗,緬甸醫療人員也相當關注台灣的檢驗技術。
黃建賢指出,這次台緬成功透過遠端視訊教學,不僅配合政府做好新南向政策一國一中心的使命,透過醫療外交,增加台灣醫療於國際間的能見度,讓全世界知道Taiwan can help(台灣能幫忙)。(資料來源:【註6】)
➜延伸閱讀,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氣候變遷與健康】: http://bit.ly/2MRVy76
■全球氣候變遷主要指的是全球氣溫因為排放CO2等氣體造成的氣溫暖化的現象。透過觀測及理論推估,這個現象的存在大致已被認定。臺灣雖為小島,亦不例外受到衝擊,暖化的程度甚至超過全球的平均。
■由物理現象和生態變動,足以查到氣候暖化的影響,而人體健康的相關格外受到重視。水暖魚先知,臺灣沿岸和外海稍微的水溫變動,就引發漁獲的轉變是個顯明的現象,健康和氣候的相關更是衛福部和科技部多年來關切的議題。
■本論壇邀請學界及研究機構對氣候變遷的議題有多年涉獵的教師及專家共事,經過多次的協商、共同參與撰述而完成。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科學研究示警!氣候變遷可能加速傳染病擴散】: https://bit.ly/33HrCAy
∎【註2】: 貼文網址: https://bit.ly/39e0bzv
Bill Gate 於《新英格蘭期刊(NEJM)》(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之投書
➥ 比爾蓋茲(Bill Gates)指出COVID-19病毒像是百年難得一見的超級病原體,不只危害健康的成年人,而且傳播力強,加上能從輕症或無症狀者傳播,在防疫上帶來一定程度得威脅。
中央與地方政府和公共衛生學者面對新冠肺炎的威脅,是必須提升防疫措施, 以減緩COVID-19病毒的傳播。而給予開發中國家協助,應可減緩COVID-19病毒於國際間迅速傳播;此外也要加速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的研發,預估今年六月就有新冠肺炎疫苗可施打。
而要能有效減緩新冠肺炎傳播,強化開發中國家基層照護系統尤其重要,加速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的開發,需投入大量的經費並加強國際合作,這些挑戰均須克服,才能避免COVID-19病毒於國際間繼續蔓延。
另外政府、民間和產業須達成共識,讓抗病毒藥物能及時治療新冠肺炎病例,疫苗能及時給予民眾施打,在危機發生時領導者的兩大首要責任:解決立即問題、避免此問題再次發生,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全球大流行的威脅,應當立即採取行動刻不容緩。
(中文摘要轉譯:「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蔡慧如博士整理)
📋 Responding to Covid-19 — A Once-in-a-Century Pandemic? (2020/02/28)+中文摘要轉譯】
➥Author: Bill Gates
➥Link: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https://bit.ly/39d9Jul
∎【註3】: (康健雜誌)「比爾蓋茲:這幾件事,全球領導人再不行動就來不及了」: https://bit.ly/3ae67ts
∎【註4】: (遠見雜誌)「比爾蓋茲:新冠肺炎是百年一遇的世紀病毒」: https://bit.ly/3bjm29Y
∎【註5】: (MSN 新聞)「陳時中2度受NHK專訪:樂於分享台灣經驗,不是誰教誰」: https://bit.ly/2WESm38
∎【註6】: (自由時報)【Taiwan can help又一例 視訊與緬甸分享抗疫經驗】: https://bit.ly/3ans4GK
➤➤照片
∎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比爾蓋茲:新冠肺炎是百年一遇的世紀病毒」: https://bit.ly/3bjm29Y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簡介
➤http://bit.ly/2MtCqgA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武漢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Wuhan coronavirus #新興傳染病
#2019COVID19
#2019COVID19News
#2019COVID19Academic
#Bill Gates #比爾蓋茲 #新冠肺炎 #氣候變遷 #富國必須幫助窮國 #更好且更大規模的疫苗開發系統 #各國和企業應該共享訊息 #新光醫院 #感染科 #黃建賢
Microsoft Taiwan / The Lancet / 新光醫院 /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Shin Kong Wu Ho-Su Memorial Hospital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疾病管制署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微生物學pdf 在 104教材_應用微生物學.pdf 的相關結果
系統分類與微生物. Key Questions: 1. 地球上,哪裡沒有生命?為什麼? 2. 您知道大腸桿菌有多大、多重嗎? 3. 革蘭氏染色法的原理是什麼? 4. 優酪乳菌種對人體幫助其實都 ... ... <看更多>
微生物學pdf 在 食品微生物 的相關結果
法國人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的鵝頸瓶(巴斯德瓶)試驗,推翻了亞里斯多德自然發生說,實. 驗證明酒精發酵,因單細胞真核生物酵母菌Saccharomyes cerevisiae 在【無氧】狀態下 ... ... <看更多>
微生物學pdf 在 醫用微生物學講義 的相關結果
Page 1. 醫用微生物學講義. 第一回. 70340A-1. Page 2. Page 3. Page 4. Page 5. Page 6. Page 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