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覺醒意識及帶領人們揚昇,是我主要的傳遞任務~
偶爾會收到有關覺醒與人類揚升的提問~
首先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宗教與靈性的區別,
今天先把靈性跟宗教做一個簡單的釐清,讓大家有簡略的概念~
🌎
地球已經從雙魚時代進入水瓶時代,這是一個人類揚升的時間點,一個數萬年來,宇宙給人類難得的揚升機會~
人類為何要揚升? #下載新版本的自己
揚升可以改變人類的振動頻率,讓自己更適應已在揚升中的地球頻率~【地球揚升,對於環境、空氣、水,及人類互動節奏都有影響】
當您開始探索覺醒及學習如何揚升自己,就是改變自己振動頻率的開始~
一個人開始學習讓自己進入揚升道路,便會知道:
肉體只是靈魂意識體驗的載體~
會開始拆解被植入的舊信念與信仰,這時您自己最能感受到的是,不安與恐懼感有很大的降低感~
開始喜歡與自己獨處,覺察自己的一切,與自己的高我會更加靠近~
您會感受到自己的靈感度增加,天線開始展開並與宇宙連結~【頻率增加的概念】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愛大於忌妒及批判
另外【對於生死有不同的認知且不恐懼了】,有些人更能觀察到自己的靈魂紀錄~
您會知道疫情的發生也是地球揚升的現象之一,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
一個揚升的開始,要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靈性】
靈性是自己的主人,內在的一切表徵~
靈性不是宗教~
在學習揚升之前,請先理解【靈性與宗教的核心區別】~
在宗教沒有產生之前,佛陀並不是佛教徒;耶穌也並不是基督徒。
他們都是具有高度覺悟的修行者和靈性大師。
他們在地球上生活時,不屬於任何宗教。他們有門徒,但他們在宗教沒有產生之前,佛陀不是佛教徒;耶穌也並不是基督徒。
在分享對宇宙的認知和靈性智慧時,並沒有建立任何宗教組織。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他們的教導變成了教條,原則變成了道德標準,修行變成了儀式,簡而 言之,靈性教導被人為減少減去不同形式的宗教。
宗教和靈性都教導我們,在有形的物質世界之外,存在著無形的至高的力量,決定著萬事萬物的成住壞空,周而復始。
宗教是個中介的角色,它有一套完整的信仰和教條,以及扮演“神的代言人”的專業宗教從業人士,所有教徒必須通過這個中介體系才能與神溝通,由這個 中介來評估你的行為是否符合規範,是否可以通過天堂之門。
靈性不通過任何神的代言人,不需要背誦經文和遵守教條,不需要被懲罰,可以通過直接的實證體驗 回歸神的懷抱。
靈性並無天堂與地獄,獎賞予懲處都在每個人內在自己的選擇。
宗教要求你相信和服從;
靈性指導你去直接體驗。
宗教希望你保持沉睡狀態,經文是你唯一的知識來源;
靈性教導你覺醒,獲取智慧的渠道有無數條。
宗教要求你遵守各種教條;
靈性教導你要聽從自己的內心。
宗教花巨資建造殿堂,供教徒去膜拜;
靈性告訴你,你的身體(本心)就是你內在神性的殿堂。
宗教告訴你犧牲自我是救贖的唯一出路;
靈性告訴你照顧好你自己才能更好的取悅你的神。
宗教~犯罪有原罪和地獄;
靈性~前端因果業力。
宗教要求你布施你的財富用來購買天堂的門票;
靈性告訴你豐盛富足是你的天賦權利。
宗教只能令你獲得暫時的安慰;
靈性可以永久的解放你的靈魂。
宗教說神是在我們之外的,高高在上的,有男女性別之分的,對我們有絕對掌控力的某種神聖權威;
靈性告訴我們與神是一體的,神性存在於我們內在等待我們去發現,神是一切造物之源頭,無形無相的能量。
宗教是有分別心的:
對於追隨者加入祝福,仇視不認同異教徒;
靈性沒有評判,尊重一切的存在,只有無條件的愛,包容一切差異性。
宗教是有等級之分的嚴格的組織;
靈性沒有等級,靈魂成長是唯一的目的。
宗教拘泥於形式;
靈性專注本質。
宗教是一種制度;
靈性是一段探索、覺察自己與愛的旅程。
宗教讓你相信自己是渺小的;
靈性告訴你你有無限的可能性。
宗教教導你懺悔過去,期望未來,犧牲當下;
靈性教導你更好的活在當下,過去和未來存在於當下的每一刻。
宗教告訴你追隨他們是你唯一的出路;
靈性告訴你每個個人都有一條獨一無二的道路。
#請先釐清不需透過宗教~
只要與自己的內在靈性真正的共同合作,就能讓自己邁入揚升的軌道上
當您覺醒並學習往揚升的道路上,您就可感受到宇宙高靈們無條件的愛~
在您的生活、工作、感情、人際關係之間,會發現自己有更多的不可思議的相遇~
#移除登出舊版本的自己
#下載新版本的自己
#梅爾卡巴連結高我
#靈魂解讀
🌈❤Peace&Love
文:部分擷取網路
圖:Sean Morrison
性別影響評估簡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五月中開始,人心惶惶,我也深受影響,每天盯著新聞、社群大家的動向,關注著染疫人數、死亡人數。
-
六月,我發現我已經完全麻木,除了少數關鍵訊息之外,太多一點營養也沒有的斷章取義與權力鬥爭。
-
如果這不幸剛好就是我的世界末日,我真不希望自己在死前這段日子,腦海裡全是這些東西。
-
剛開始我看了很多書,兩三本交替看、接著兩個禮拜又買兩三本,它們都是不難理解的書,過程也相當愉快,包括《成為西蒙波娃》。
-
因為它太完整了、太寫實了,一輩子積累的日記、與情人們往來的書信、報導、論文、惡意的批評、讚譽,像紀錄片一般,把一個人充滿波折的一生近乎赤裸的攤在你面前。
-
許多段落作者只是忠實的把書信內容放上來,讀起來都會讓我哽咽。把一個「如此努力在成為一個人、成為西蒙波娃」的一生看盡,發現它依然充滿痛苦、瑕疵與懊悔,實在令人不甘。
-
存在主義的其中一個核心就是,人類有別於其他事物,不是先確定本質、先知道它的功用才被創造出來,而是先來到世上,才決定他的本質,所以會有「人是存在先於本質」這個說法。
-
依循這個思路,沒有任何人是生來就註定做什麼的,人不是天生就是人,而是「成為」一個人的過程。
-
波娃在《第二性》中也以「女人也不是天生就是女人,而是成為一個女人」的思路,對抗當代嚴重的性別歧視與父權體系。她甚至語帶諷刺的論述,是社會處境讓女人「成為」一個次等的性別。
-
所以,這本以她為主題的傳記作品,也以「成為西蒙波娃」命名。
-
不過,相關的哲學論述,我在先前就已經讀過,所以真正讓我感興趣的重點已經不在這些知識性的分析,反倒是她貼近真實的人生處境。
-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我和朋友分享,我最喜歡的兩部警案題材的美劇都不是因為案情詭譎,或是警匪雙方鬥智,我根本不在乎他有沒有破案。我不在乎那些智識上的攻防和編劇巧妙的編排設計。
-
讓我著迷的情結是案件本身對警探的人生所造成的影響,或是他如何陷入狂亂迷失的執著狀態。
-
當時我談得是馬修麥康納的《無間警探》與凱特溫絲雷的《東城奇案》。
-
現在,我又從書架上撿起了兩本先前因為漫不經心就輕易放棄的超級硬書,其中一本是我學生送我的,漢娜鄂爾的《心智生命》,她在書封上的表情簡直像是大學教授:
-
「上次你已經被我當掉了,你確定還要重修我這門課嗎?這是一門孤獨的課,沒有人能跟你討論,就算你不懂,也沒人可以問。而且,我已經用我認為最清晰的方式闡述理論了,再不懂,你可能就必須重新評估自己的理解能力了。」
-
以上一些雜談,與你分享,希望你今天美好:)
性別影響評估簡表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注產後憂鬱這麼久,我終於等到這本好書《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作者鉅細彌遺描述自己生產、產後低潮、憂鬱演變到產後精神病,以及如何靠著醫療與親友的愛走出來的心路歷程。鼓起勇氣寫下這本書,是他給自己最後的處方,希望藉此療癒自己以及讓更多人理解產後憂鬱的真實樣貌。
作者寫實的內容,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數度哽咽,許多清晰的場景和情緒也讓我不斷回憶起過去憂鬱的媽媽們和我的分享:「生了一個孩子,我的身體的某部分就此被割去」、「還好月中的窗戶是鎖死的,不然我好想跳下去」、「生完後覺得心好慌,不敢和自己獨處,我也不知道我在怕什麼」有次聽到最後情緒太滿、胸太悶,我竟反過來和產後的朋友吶喊「到底為什麼我們女人得承受這些!」
另外,作者發病時的幻聽、偏執暴怒和疑心病也讓我想起一位朋友,產後一年仍在網路上有許多負面、破碎的情緒發言。回想當時我心中竟浮現殘忍的疑問「怎麼這麼久憂鬱狀況還沒改善,生一個孩子性格變得好奇怪,」又讓我流下羞愧的眼淚。我這所謂專業人士實在太狹隘、武斷、無知,才會有這種毫無同理心的想法。
我認為這本書不只是寫給媽媽族群,作者針對產後照顧提出的多元面向,更適合每一個被媽媽生下來的我們閱讀。
**產後憂鬱症有時候就是沒有原因
首先,作者強調產後憂鬱症未必有明確的病因。她是白人中產階級、衣食無缺,產後有先生二十四小時強大的支持、母乳量充沛、也沒有婆媳衝突或世代間的育兒矛盾,英國醫療體系更提供多次產後到府的探視照顧。
在各項條件近乎「完美」的狀況下,她還是發病了,單純是因為她「剛好生了一個孩子、運氣又不太好」。
的確,在過去很多人認為產後憂鬱單純是新手媽媽育兒沒經驗,壓力太大才會發病,把孩子給別人照顧、睡飽就會「好」了。然而當醫療端漸漸了解此疾病後就發現,產後憂鬱受生理、心理和社會影響的複雜疾病,觸發的因子除了孕期、生產過程的不順、支持資源不足,還包括個人荷爾蒙的變化(例如曾有嚴重經前不悅的發生率也較高),甚至有生產經驗的孕婦發生比例還較高。
但我要提醒的是,統計疾病成因,是讓我們對疾病的發生更警覺,提早預防,降低傷害,而非硬把每個憂鬱的媽媽做分類。因為就是會有一些人和作者類似,找不出任何風險因子。執著於歸納原因,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她們自我懷疑而不敢求助。過去就曾有女生和我說,她的先生是神隊友、寶寶是滿月就睡過夜的天使,產後兩個月體重就恢復正常,但她還是覺得心情很糟、動不動就想哭,後悔結婚生子,覺得整個人生都被改變。但她和朋友訴苦時卻被冷回「妳明明沒怎樣啊!想太多了吧!」讓她不敢再和他人抱怨,甚至指責自己不知足。
**當媽媽呼救時,不任意評價、給建議
因此我認為要幫助產後低潮的媽媽不進一步惡化成憂鬱、精神病,第一步就是要認知到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即使她看起來好好,風暴仍可能無預警降臨。就好像不菸不酒健康生活的人也可能罹癌一樣,當朋友呼救時,請先別急著質疑、否定她們。
作者也建議,對於產後的媽媽最好的方式就是當她的啦啦隊,相信媽媽的能力與直覺,讓她來決定你能幫她什麼,而不是急著和媽媽搶工作。
即使你是出於好意,也請等媽媽主動開口,再給意見。就算你生過好幾個健康的孩子,也不要把自身的經驗強加在別的媽媽身上。好比「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帶小孩的啊!妳以後就懂了!」、「這個妳不行啦,我有經驗,妳先休息讓我來,」原因很簡單,因為寶寶是她的,不是妳的。
這也讓我想起,許多媽媽憂鬱的原因來自於餵母乳的各種困擾,好比奶不夠、塞奶、漲奶痛、睡眠不足,當媽媽求助時,很多人都是安慰「太累就別餵了,不懂妳在堅持啥!」、「餵母奶也沒比較好,妳這樣根本沒時間陪孩子,」雖然出自好意但不僅無效還可能讓媽媽更退縮,更無助。
我覺得比較好的作法應是先表達對媽媽的支持、並理解她糾結的原因。最近我就有一個哺乳媽媽,回診一坐下來就哭,說自己頻頻塞奶、發奶食物吃一堆仍不夠寶寶吃,不曉得該怎麼辦。我聽著也眼眶泛淚,除了握著她的手說「要不要繼續親餵,我們都支持你,」我也試著了解她堅持親餵的原因。原來她覺得大家都說母乳最好,所以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卻沒想到自己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是不是沒資格當媽媽。我後來告訴她「餵母乳一點都不算小事,母奶也不等於母愛,不需要靠餵奶證明你愛他、把他生下來你就是最棒的媽媽。」我相信這些話絕對比一句「那就別餵了」更有效果。
**男人也可能會有產後憂鬱
最後作者也強調,產後憂鬱絕非媽媽的專利,爸爸同樣會發生。在陪她度過這場風暴後,她的先生也產生創傷症候群,因此角色互換,輪到她來陪伴先生,夫妻間的關係也更親密。反觀台灣,對男性產後憂鬱症的關心和資源更少得可憐,爸爸不僅沒產假、經濟壓力變大,也因為無法在產後提供長時間陪伴與支持,在育兒的起點就被邊緣化。有些爸爸會感覺太太的注意力全轉移到新生兒,家中「地位」不保,再加上華人社會過度強調男兒有淚不輕彈,即使憂鬱也不敢說。各種壓力炸鍋下,負面情緒往往扭曲成憤怒、不滿、冷漠、逃避,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夫妻在孩子一出生後,就開始衝突不斷、互看不順眼。
我認為要化解這些矛盾,除了政策上應儘速調整讓爸爸也有產假,縮短育兒進度落差外,更重要的是社會要給男人更多哭與脆弱的權利,性別分工不該如此刻板,伴侶之間本來就是互相照顧,彼此安慰,沒有誰該永遠堅強。
回到醫療本身,過去當然也有很多針對產後憂鬱的研討會,但多半偏向純學術的分享。若產科醫師、助產士、產後護理人員、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能多方交流遇到的實際案例,或許更能促進一線人員對疾病的了解,幫助到更多媽媽。好比書中提到英國到府關懷的助產士,第一時間發現作者白天在家畫大濃妝、神色有異,無需倚賴任何評估量表就將她列入高風險族群加強關懷。但在台灣,多半只請媽媽自填一份「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一位產婦就說,產後心情就夠煩、夠混亂了,表單文字生硬難以理解,看了根本一個頭兩個大,只覺得壓力好大又要被打分數,憂鬱指數瞬間爆表。
最後我想說的是,面對產後憂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衛教單張與口號,而是讓更多人理解產後混屯的狀況,用更溫柔、更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受傷求助的媽媽。這本書,或許就是個最好的開始,推薦給大家!
#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
#防疫讀好書
性別影響評估簡表 在 性別影響評估 的相關結果
性別影響評估 (Gender Impact Assessment,簡稱GIA),是落實性別主流化的工具之一,目的在促使政策制定者更能清楚掌握男女不同處境,並設定預期的結果,使性別落差 ... ... <看更多>
性別影響評估簡表 在 性別影響評估檢視表評估重點及操作方法 的相關結果
性別影響評估 (Gender Impact Assessment,簡稱GIA),. 是落實性別主流化的工具之一,目的在促使政策制定者更能. 清楚掌握男女不同處境,並設定預期的結果,使性別落差 ... ... <看更多>
性別影響評估簡表 在 中長程個案計畫性別影響評估檢視表【簡表】 的相關結果
中長程個案計畫性別影響評估檢視表【簡表】. 本範例係行政院性別平等處參考交通部「強化臺灣海象暨氣象災防環境監測計畫」改寫而成,僅. 供學習參考用。 【填表說明】. 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