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纏的皮膚病,原因是「到不了」(上)】#衛教宣導 #案例分享 #結構醫學
剛開業頭一個月,雜務繁多,沒有時間寫文章,大家久等了。想說沒事就寫一下前一日門診發現的有趣案例。
有一位吃蝦子皮膚過敏的阿伯,這五年來據稱看遍中西醫皮膚科,什麼鬼東西都擦過吃過,但他吃蝦後,背部過敏還是起癢疹。幾乎所有醫師療程束手後,都叫他算了別吃蝦就好(包括我心裡也是這麼想)。
但是阿伯不甘心(是有多愛吃蝦?),他覺得以前不會,為何近五年才會, 一定是出了什麼毛病。有些醫師跟他說過年紀大了,免疫力會做調整……的可能,所以他也抽血驗過敏原,沒有甚麼太大啟發。
最近他經介紹去北部某醫院中醫部就診,在主治醫師悉心處方下,三個月左右仍然尚未好轉。而我曾去過該院演講分享「皮膚病與結構」的經驗,而且曾轉介慢性蕁麻疹的患者過來,經治療後也大獲改善。所以在該主治醫師大力推薦下,阿伯半信半疑地到我這碰碰運氣。
我忍住心裡的os問他為什麼不吃蝦就好了,問了問他發疹的地方,幾乎每次都發在某側肩背部。我認為 #單側、#局部 發炎,必定是有結構的因素。吃蝦後產生的過敏因子,原本可以分布到全身,但身體某些筋膜錯位後,過敏因子滯留在該處,局部濃度太高導致發炎。
我沒針什麼曲池、血海(常用皮膚病經驗穴),按部就班將阿伯的筋膜還原。後來……就沒有後來了,阿伯就沒回診了……
幾周後的今天,來了一位說是父親介紹的初診患者,我問「你父親是誰啊?」他說就是吃蝦過敏哪位,父親上次鍼還後過敏就好了,吃蝦吃得很開心,還介紹他來。
中西醫治療都很有效的,如果效果不好,很大原因是藥物「到不了」皮膚病灶。將筋膜還原,有時候原本吃很久、沒要沒緊的藥物,反而效果就明顯出現了,只因為以前到不了病灶的仙丹妙藥,筋膜順了便直搗黃龍。
#患者性別與病位病史均經修改為保護隱私
#結構性皮膚炎
慢性蕁麻疹要看哪一科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職業醫學】~ 製作蠟燭的職業風險
有位病患因為慢性蕁麻疹,長期在服用抗組織胺,但是症狀一直好好壞壞,時間已長達兩年多。前陣子因為感冒就診時,好奇問起了兩年多前有沒有什麼生活上的重大改變?(雖然大部分的慢性蕁麻疹都是找不到原因的,還是想找找有沒有什麼線索。)
詢問之後,他的職業史還頗讓我好奇的,是手工製作蠟燭。然而從事這項工作已經超過四年了,但是提供原料的廠家中間有換過很多次,抱著好奇的心情,看了些資料,把蠟燭製程中可能會造成過敏的東西整理一下;並建議進一步到專長職業病的皮膚科醫師評估。
〖蠟燭製程〗
1. 溶解蠟塊 (蜂蠟、大豆蠟、棕櫚蠟等)
2. 加入香精或精油
3. 加入染料
4. 倒入容器固定燈芯
〖可能致敏物質〗
1. 蠟塊的漂白物質:過氧化苯甲醯 (Benzoyl Peroxide, BPO)
BPO可用來治療痤瘡 (青春痘),也用於麵粉漂白,頭髮漂白,牙齒美白,紡織品漂白等。但可能會造成「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
https://journals.lww.com/…/A_Comparative_Study_on_the_Effic…
2. 香精混合物 (Fragrance Mix)
大部分的香精/精油,都為混合物,裡面的成份複雜,很難完全了解是哪一個成份過敏。
依據文獻指出,當前常使用大約2500種不同的香料成分,其中至少100種是已知的接觸過敏原。流行病學研究,約有1.7%-4.1%的人,對香精混合物有不同程度的過敏。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4572300
3. 染料 (Dye)
染料和香精一樣,都是複雜的混合物質,而且因為各種不同呈色,其中的成份也不同。
在臨床上最有名的就是染髮劑中的「對苯二胺」(Para-Phenylenediamine, PPD),所造成的接觸性皮膚炎;也是美髮業職業風險的一項。
https://doi.org/10.1111/j.1600-0536.2008.01427.x
〖小結〗
職業性皮膚病,其實不太容易診斷,特別像是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因為疹子的位置不一定局限於接觸部位,有時壓根沒想到這個診斷。
即便轉到醫院去做貼膚測試,也可能因為進貨的來源不同,帶去的樣品不一定會誘發過敏反應而確定診斷。
建議在操作時,還是要配戴手套,避免頻繁地反覆接觸到可能致敏的物質 (即使它上面標示著"純天然"...你懂的)。
慢性蕁麻疹要看哪一科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職業醫學】~ 製作蠟燭的職業風險
有位病患因為慢性蕁麻疹,長期在服用抗組織胺,但是症狀一直好好壞壞,時間已長達兩年多。前陣子因為感冒就診時,好奇問起了兩年多前有沒有什麼生活上的重大改變?(雖然大部分的慢性蕁麻疹都是找不到原因的,還是想找找有沒有什麼線索。)
詢問之後,他的職業史還頗讓我好奇的,是手工製作蠟燭。然而從事這項工作已經超過四年了,但是提供原料的廠家中間有換過很多次,抱著好奇的心情,看了些資料,把蠟燭製程中可能會造成過敏的東西整理一下;並建議進一步到專長職業病的皮膚科醫師評估。
〖蠟燭製程〗
1. 溶解蠟塊 (蜂蠟、大豆蠟、棕櫚蠟等)
2. 加入香精或精油
3. 加入染料
4. 倒入容器固定燈芯
〖可能致敏物質〗
1. 蠟塊的漂白物質:過氧化苯甲醯 (Benzoyl Peroxide, BPO)
BPO可用來治療痤瘡 (青春痘),也用於麵粉漂白,頭髮漂白,牙齒美白,紡織品漂白等。但可能會造成「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
https://journals.lww.com/dermatitis/Fulltext/2011/05000/A_Comparative_Study_on_the_Efficacy_of.31.aspx
2. 香精混合物 (Fragrance Mix)
大部分的香精/精油,都為混合物,裡面的成份複雜,很難完全了解是哪一個成份過敏。
依據文獻指出,當前常使用大約2500種不同的香料成分,其中至少100種是已知的接觸過敏原。流行病學研究,約有1.7%-4.1%的人,對香精混合物有不同程度的過敏。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4572300
3. 染料 (Dye)
染料和香精一樣,都是複雜的混合物質,而且因為各種不同呈色,其中的成份也不同。
在臨床上最有名的就是染髮劑中的「對苯二胺」(Para-Phenylenediamine, PPD),所造成的接觸性皮膚炎;也是美髮業職業風險的一項。
https://doi.org/10.1111/j.1600-0536.2008.01427.x
〖小結〗
職業性皮膚病,其實不太容易診斷,特別像是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因為疹子的位置不一定局限於接觸部位,有時壓根沒想到這個診斷。
即便轉到醫院去做貼膚測試,也可能因為進貨的來源不同,帶去的樣品不一定會誘發過敏反應而確定診斷。
建議在操作時,還是要配戴手套,避免頻繁地反覆接觸到可能致敏的物質 (即使它上面標示著"純天然"...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