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看法不同,不代表誰不好
在家庭裡面,分享彼此的想法,常常變成「爭論」,而非「討論」。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一種很明顯的慣性思維,是「你表達跟我不一樣的想法,就是在否定我」。
「如果我們無法與自己連結,無法理解自己,無法覺察苦、恐懼和憤怒背後的成因,就無法與自身連結。如果我們無法和自己交流,又如何與他人交流?回到內在,連結自己的身體、感受、認知,以及苦。培養傾聽自己的能力,於是能夠傾聽他人。」
~一行禪師《怎麼連結》
事實上,我們自己對同一件事情,內在也會同時浮現好幾種想法。譬如,早上鬧鐘響了,我們可能會有「我還是好累,睡不飽,不想起床」、「可是等一下要上課,現在不起來,等一下會來不及吃早餐」、「可不可以請假?」……
但我們養成傾聽自己的習慣之後,這些微小的聲音,可以變得更清晰。去意識它們,然後有意識地選擇一個想法,幫助我們過好今天的生活。這便是跟自己的交流,覺知、連結、行動……
重點在,讓每個想法都有好好被聽見的機會。我們對自己的內在,保持開放與接納,也有關懷。
這種交流,如果有傾聽、有表達、有善意,就可以是一種溝通。可能是對自己的善意溝通,也可能是對他人的愛意溝通。
我們常常是先跟自己溝通,再跟他人溝通。所以表達的時候,如果要充分覺知,可以以「我」為主詞。
譬如說,「『我』想到上次醫生說你要少吃甜食」,這是一個「事實」層次的表達。如果代名詞使用「你」,可能會變成「『你』不要再吃甜食了!」
在我們的文化中,一開頭就使用「你」,常常後面會接著批評、評論、命令……。然而,我們腦中的想法,並非唯一的真理,更不見得是對方認知的「事實」,可是當我們把我們腦中的想法,強加到對方身上,這容易進入控制式的互動,而非連結式的互動。
被控制的一方,容易感覺被壓迫,容易感覺憤怒與委屈。很可惜的是,傳統上使用語言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鞏固權威者的權威。當長幼尊卑變得僵化,以傷害對方做為控制手段,就變成常見的選項。
傳統教養中,大人說話,孩子就是要聽從。但現代人更懂得尊重,知道想法不一樣,不代表誰不好。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有某種想法,跟最後採取什麼做法,也非必然,中間還有討論的空間。
自在分享彼此的看法,而不會隨意被批評、否定,這樣才好增進雙方的理解。可是,這種輕鬆又貼近的交流,並不是理所當然能在家庭中出現。
但好處是,現代的資訊流通廣泛,多的是教材讓我們可以刻意練習。譬如說,我今天跟一些朋友討論,跟我們親愛的家人交流想法的時候,可以在分享自己的看法之後,說「………,這是我的看法,我可不可以聽聽看你的看法是什麼?」
家人不一定能對我們保持開放的態度,也可能繼續批評、否定我們,這是對方的事。但如果我們有心要營造一個善意的環境,我們可以堅定我們的態度,並且持續傳達「我想傾聽你」、「我願意理解你」的意願。
我們願意傾聽,就是留一個空間,邀請對方進入關係。不管我們想傾聽誰,能傾聽自己是一個開始。
這星期五晚上9點半會進行贈書直播,預計探討一行禪師的《怎麼連結》這本書,很歡迎大家參與。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40的網紅寶瓶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後來我才知道,我會這麼辛苦,是因為我把「成功」和「自我價值」綁在一起了。在求學過程中,我總是努力用成績證明自己是夠好的、是有價值的、是個值得被愛的人。 過了好久好久,我才終於懂得「別人喜歡我,是因為我就是我,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___________________ ...
憤怒背後 在 Diamond(鑽石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早安
#星期日
有人嘉許你
那只是對方遇見了美麗
屬於他的嘉許
其實跟你沒關係
所以 你可以看見他的嘉許
並回以嘉許
有人嫉妒你
那只是對方不接納自己
屬於他的嫉妒
其實跟你沒關係
所以 你可以允許他的嫉妒
而繼續做好自己
有人喜歡你
那只是喜歡他喜歡的特質
屬於他的喜歡
其實跟你沒關係
所以 你可以淡然面對歡喜
並做回你自己
有人討厭你
那只是不接納
經由你投射出他的自己
屬於他的討厭
其實跟你沒關係
所以
你可以接納對方的討厭
繼續做真正的自己
有人欣賞你
那只是透過你碰撞內在的自己
屬於他的欣賞
其實跟你沒關係
所以 你可以坦然面對欣賞
不驕傲
有人傷害你
那只是對方無法活出愛和表達愛
對方其實很缺愛
所以 你就能看見憤怒背後真正的無力
從而喚醒你內在的慈悲
#遇見更好的自己
#明天會更好😊
#用愛守護心
#用心觀凡心
憤怒背後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跟OKAPI一起防疫在家多讀書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我們能不能看見青少年在憂鬱、憤怒背後,
那些說不出口的無助與惶惑?
▋我們能不能理解青少年在看似乖張的行為背後,
那一顆顆渴求關愛的心?
擔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多年的蔡宜芳心理師,
以溫柔同理及諮商專業,卸下青少年的武裝與敵意,
接住每一個表面上難搞,但其實內心正哭泣的青少年。
✅國中校園第一手最震撼,也最令人心疼的輔導故事。
✅25篇文章,皆附有父母、老師如何與青少年溝通的具體建議
_________________
● 博客來E-Coupon單書折價券這邊領►► https://bit.ly/35FVgIh
●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這邊買►► https://reurl.cc/6ajp35
博客來 青春博客來 博客來OKAPI
憤怒背後 在 寶瓶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後來我才知道,我會這麼辛苦,是因為我把「成功」和「自我價值」綁在一起了。在求學過程中,我總是努力用成績證明自己是夠好的、是有價值的、是個值得被愛的人。
過了好久好久,我才終於懂得「別人喜歡我,是因為我就是我,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能不能看見青少年在憂鬱、憤怒背後,
那些他們說不出口的無助與惶惑?
▘我們能不能理解青少年在看似乖張的行為背後,
那一顆顆渴求關愛的心?
擔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多年的蔡宜芳心理師,
以溫柔同理及諮商專業,卸下青少年的武裝與敵意,
她接住每一個表面上難搞,但其實內心正哭泣的青少年。
✅國中校園第一手最震撼,也最令人心疼的輔導故事。
✅25篇文章,皆附有父母、老師如何與青少年溝通的具體建議
---
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博客來:https://reurl.cc/KxRb9j
金石堂:https://reurl.cc/KxRQ2g
誠品:https://reurl.cc/dVA2q2
讀冊:https://reurl.cc/OXnARg
全台各大書店販售中
#國中校園最震撼的輔導故事🏫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溫暖上市💕
#蔡宜芳諮商心理師|#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憤怒背後 在 SDNY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Part 2
為什麼會憤怒?憤怒背後隱藏許多目的,如何找到自己的情緒按鈕?
表達自己需要他人幫助
感覺到這可能危害你重要的需求或渴望
防禦
自我保護
不願顯示脆弱
想改變
對關係的期待
心理創傷
憤怒時,也會產生不切實際的判斷
兒童邏輯(child logic)
情緒推理
完整的憤怒結構
驅動力:包含需求與慾望
期待
判斷
需求與欲望是你萌生期待的基礎,也是你生活的驅動力與價值觀
將憤怒轉變成悲傷
下集預告:如何培育第七感?運用新大腦掌握憤怒?為什麼我總是改不了?
#憤怒療癒力
——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sdny/id1520373168?l=en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3XP7NPmT773pi9OLx5cmJ
|SoundOn: https://sndn.link/sdn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dnysie
憤怒背後 在 SDNY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心理S03E07-Part 1】常被說「愛生氣」是因為情緒被忽略?暴怒是一種真性情?憤怒背後隱藏目的性與情緒|憤怒的類型|SDNY
Part 1
今天的主題是憤怒
什麼是情緒按鈕?
憤怒背後的情緒經常被忽略
暴怒是一種真性情?
常常不知道憤怒的原因?
攻擊式憤怒
消極的攻擊式憤怒
沈默式憤怒(冷戰)
否認式憤怒
自我導向式憤怒
憤怒不等於暴怒
有益的憤怒
憤怒就像發炎
有益的憤怒能夠驅動更強大的力量
允中小時候的憤怒經驗
一般人認為的憤怒時間軸
重播你的「影像」試著記住你動怒前一刻的負面情緒
#憤怒療癒力
——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sdny/id1520373168?l=en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3XP7NPmT773pi9OLx5cmJ
|SoundOn: https://sndn.link/sdn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dnys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