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混打研究還在做,不要搞得一副好像混打很潮的樣子。
之前有看到「第一劑打AZ第二劑打其他mRNA疫苗」的說法,首先這與 #全世界各國疫苗供應大多都出現短缺 有關,青黃不接的情況下,有什麼就打什麼,是其中一個原因;第二就是某些人第一劑(各種廠牌都可能)出現了 #非常難以忍受的副作用,所以第二劑只好考慮不同廠牌。
相關資料找了半天,怎麼都是媒體報導,而尚未看到醫學研究期刊數據?
循線找到一份英國牛津大學正在主導的「疫苗混打」研究文件,疫苗混打是個「研究進行中」的事情:
這是一個50歲以上,單盲,#二期臨床實驗。
研究對象隨機分配,包括有先打AZ第二劑BNT,有先打BNT第二劑AZ,也有二劑都AZ或二劑都BNT,追蹤抗體濃度表現;還加上實驗對象使用消炎止痛藥之後的抗體濃度差異研究。
重點在這:每個個案收案期間為第一劑接種後一年,全部研究時間為一年九個月(看到這裡的時候我還確認了一下,對,這是2021年六月通過的研究規劃)。
沒有一個專業科學研究者能夠在此時斬釘截鐵地確定哪支疫苗最好,目前僅有的概念就是疫苗群體覆蓋率足夠的話,能夠有助於武漢肺炎的控制(至於中國製疫苗的接種表現在某些國家看來則非如此);哪一支疫苗未來能因應哪一種突變沒人知道,疫苗副作用和效力都隨接種數量越多、追蹤研究報告越多,才能不斷更新接種指引和禁忌症指引,這種不斷判讀國外研究報告的事,交給最有專業的疾管署和疫苗專家們吧。
詳細資料在這邊,總共83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https://comcovstudy.org.uk/files/com-covprotocolv7008-jun-2021pdf
收案期間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感染SARS-CoV-2或接種疫苗後產生的血清中和抗體對原始病毒株及變異病毒株的中和能力】
■背景
感染SARS-CoV-2或接種新冠疫苗後產生的血清中和抗體會維持數月之久,而這些中和抗體對新興病毒變異株是否仍有保護力,是令人關注的議題。為探討上述議題,美國Emory 大學進行了病毒血清學研究。
■方法:
研究所採用的病毒中和試驗法為live-virus focus reduction neutralization tests (FRNTs),以FRNTs分別進行3族群的血清對4種病毒株(含變異株)的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其中FRNT50代表可以中和50%病毒量的血清抗體效價(稀釋倍數)。
❶血清來源族群:
▸PCR陽性的急性感染期住院病人,約在症狀出現後5-19天(2020年7月後收案)。
▸PCR或抗體陽性的恢復期病人,約在症狀出現後32-94天(2020年3月至8月間收案) 。
▸參與mRNA-1273 (Moderna)疫苗第一期臨床試驗、接種第二劑疫苗14天後的受試者凍存血清。
❷中和試驗病毒株: 共4株,包含疫情之初的原始病毒株及新興變異株,分述如下。
▸nCoV/USA_WA1/2020 (A.1 lineage):與原始武漢流行的病毒株相似,mRNA-1273疫苗設計即採用此型病毒的棘蛋白序列。
▸EHC-083E (B.1 lineage):收案期間主要的病毒流行株,其棘蛋白帶有D614G突變。測試病毒株來自亞特蘭大病人鼻咽腔檢體
▸SARS-CoV-2/human/USA/CA_CDC_5574/2020 (B.1.1.7):即英國變異株,其棘蛋白帶有多點突變,因傳播能力增加而備受關注。測試病毒株來自聖地牙哥病人的鼻咽腔檢體。
▸N501Y SARS-CoV-2 virus:在棘狀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區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出現N501Y突變。近來許多新興變異株(包括B.1.1.7)都帶有此突變。此測試病毒株並非來自臨床檢體或自然環境,而是實驗室病毒工程產生的病毒株。
■結果
▸急性感染期病人:共20位,平均年齡為56.6歲,50%為男性。病人血清對4病毒株(A.1、B.1、B.1.1.7及N501Y)的FRNT50幾何平均值分別為186、110、116及141,4組間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
▸恢復期病人:共20位,平均年齡45歲,55%為男性。病人血清對4病毒株(A.1、B.1、B.1.1.7及N501Y)的FRNT50幾何平均值分別為168、91、145及145,4組間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
▸第二劑mRNA-1273疫苗接種後14天受試者血清:共14位,年齡介於18-55歲,43%為男性。受試者血清對針對4病毒株(A.1、B.1、B.1.1.7及N501Y)的FRNT50幾何平均值分別為1709、804、965及994。後三者間的FRNT50幾何平均值沒有差異,但若分別和A.1病毒株相比,後三者的FRNT50平均值明顯偏低,達統計顯著差異。
■結論
此研究顯示,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後產生的血清抗體,對原始病毒株及變異株都具有中和病毒的能力。然而,面對不斷興起的病毒變異株,仍要持續進行病毒血清學的監測研究。
■研究限制
樣本數小、可能有選擇性偏差、缺乏臨床預後資料、中和抗體效價與保護力的關聯性仍待釐清...完整轉譯文章,詳連結: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587/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吳綺容醫師摘要整理)
📋 JAMA - 2021-03-19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Variants After Infection and Vaccination
■ Author:Venkata Viswanadh Edara, William H. Hudson, Xuping Xie, et al.
■ Link: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77898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1/04/15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收案期間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感染SARS-CoV-2或接種疫苗後產生的血清中和抗體對原始病毒株及變異病毒株的中和能力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Variants After Infection and Vaccination)】
■背景
感染SARS-CoV-2或接種新冠疫苗後產生的血清中和抗體會維持數月之久,而這些中和抗體對新興病毒變異株是否仍有保護力,是令人關注的議題。為探討上述議題,美國Emory 大學進行了病毒血清學研究。
■方法
研究所採用的病毒中和試驗法為live-virus focus reduction neutralization tests (FRNTs),以FRNTs分別進行3族群的血清對4種病毒株(含變異株)的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其中FRNT50代表可以中和50%病毒量的血清抗體效價(稀釋倍數)。
血清來源族群:
▶PCR陽性的急性感染期住院病人,約在症狀出現後5-19天(2020年7月後收案)。
▶PCR或抗體陽性的恢復期病人,約在症狀出現後32-94天(2020年3月至8月間收案) 。
▶參與mRNA-1273 (Moderna)疫苗第一期臨床試驗、接種第二劑疫苗14天後的受試者凍存血清。
中和試驗病毒株:共4株,包含疫情之初的原始病毒株及新興變異株,分述如下:
▶nCoV/USA_WA1/2020 (A.1 lineage):與原始武漢流行的病毒株相似,mRNA-1273疫苗設計即採用此型病毒的棘蛋白序列。
▶EHC-083E (B.1 lineage):收案期間主要的病毒流行株,其棘蛋白帶有D614G突變。測試病毒株來自亞特蘭大病人鼻咽腔檢體
▶SARS-CoV-2/human/USA/CA_CDC_5574/2020 (B.1.1.7):即英國變異株,其棘蛋白帶有多點突變,因傳播能力增加而備受關注。測試病毒株來自聖地牙哥病人的鼻咽腔檢體。
▶N501Y SARS-CoV-2 virus:在棘狀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區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出現N501Y突變。近來許多新興變異株(包括1.1.7)都帶有此突變。此測試病毒株並非來自臨床檢體或自然環境,而是實驗室病毒工程產生的病毒株。
■結果
急性感染期病人:共20位,平均年齡為6歲,50%為男性。病人血清對4病毒株(A.1、B.1、B.1.1.7及N501Y)的FRNT50幾何平均值分別為186、110、116及141,4組間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
恢復期病人:共20位,平均年齡45歲,55%為男性。病人血清對4病毒株(A.1、1、B.1.1.7及N501Y)的FRNT50幾何平均值分別為168、91、145及145,4組間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
第二劑mRNA-1273疫苗接種後14天受試者血清:共14位,年齡介於18-55歲,43%為男性。受試者血清對針對4病毒株(A.1、1、B.1.1.7及N501Y)的FRNT50幾何平均值分別為1709、804、965及994。後三者間的FRNT50幾何平均值沒有差異,但若分別和A.1病毒株相比,後三者的FRNT50平均值明顯偏低,達統計顯著差異。
■結論
此研究顯示,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後產生的血清抗體,對原始病毒株及變異株都具有中和病毒的能力。然而,面對不斷興起的病毒變異株,仍要持續進行病毒血清學的監測研究。
📋Reference:
完整文章:https://forum.nhri.edu.tw/covid19/j_translate/j2587/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