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寮歷史街區背後土地徵收的血淚
#文化保存一定要用徵收手段嗎? #李惠仁導演旁白
台北萬華的剝皮寮歷史特定區,是台北有名的歷史觀觀光景點。但在二十年前的端午前夕,世代居住在此的剝皮寮人,他們的家被怪手拆除,圍籬乖阻...回不去了,故鄉變成了他鄉。
原本徵收,為蓋老松國小活動中心和游泳池,但時空移轉,1966年,學生人數高達一萬一千多人,號稱是世界最大的小學;到了北市府非徵收不可的1999年,學生人數剩不到兩千人。那為什麼非徵收不可呢?
最後,剝皮寮看似留下了,卻也名存實亡...人走了,社區散了...同時期也要拆屋拓寬馬路的 #大稻埕迪化街,為什麼卻保留了下來?兩者命運大不同。
究竟20年前發生了什麼事?到底保存了甚麼?又教育了甚麼?當年的影像記錄者,帶你重回現場,血淚淋漓的剝皮陳跡,即將重新浮現出來....
再見剝皮寮。
⠀⠀⠀
🏠══家在剝皮寮══ 臉・書・直・播══
🎬紀錄觀點臉書直播┃𝟒/𝟏週四𝟐𝟐:𝟎𝟎
🎬製作人:古國威┃2020
📍#本周紀錄觀點主頻停播
⠀
#拆遷┃#台北人生活┃ #艋舺┃ #萬華┃ #都市更新
⠀⠀⠀ ⠀⠀⠀
#關於土地徵收的血淚記憶
#文化保存和都市建設能否共生共存?
#遊客眼中的剝皮寮老街
#是真實的生活? #或電影場景
#標本化的老街
#在地文化的靈魂特色
#和平風暴導演古國威製作
#黑面琵鷺副導呂培苓企畫
⠀⠀⠀
⠀ ⠀⠀⠀
▍《艋舺》沒告訴你的剝皮寮抗爭風景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06833
▍【故事‧臺北EP2】標本化的剝皮寮歷史街區
https://reurl.cc/pdj8Oa
⠀⠀⠀
⠀
⠀⠀
═══ 紀 錄 觀 點・停 播 一 季 ═══
📍主頻停播 │2.18 – 5.27 (6/3回歸)
📍原時段改播出《#公視紀實》系列紀錄片
⠀⠀
┃觀點𝐘𝐓頻道┃https://reurl.cc/E2ovVg
┃觀點有𝐈𝐆┃追起來 (∩^o^)⊃⊃ www.instagram.com/viewpoint.pts/
┃節目資訊┃http://viewpoint.pts.org.tw/
╔═══════════════╗
►設 #紀錄觀點 搶先看!不再錯過好電影!
╚═══════════════╝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圖說日治台北城(緻雅銀典藏版)」介紹 訪問作者: 徐逸鴻 內容簡介: 發思古幽情、重現百年前的台北風貌 ◎台灣新生代古蹟與手繪建築達人傾力傑作 ◎緻雅銀典藏版 「這本書讓人見識了手工圖繪的底蘊力量與清淨知識,同時更是一本進入記實台灣這片土地...
「文化保存和都市建設」的推薦目錄:
文化保存和都市建設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98年年底,剝皮寮的居民,自己籌辦了 #艋舺剝皮節,不過我最感動就是,他們許多不一樣年齡層的人, 慢慢的開始產生互動,來談這個地方曾經發生過的故事,談他們對於這個地方的認同。
這些對於一個社區工作者來講,是最珍貴的一個經驗, 我們看到了一個,原來可能已經快要,趨於離散的社區,慢慢的重整,慢慢的回復他自己的生命力。』——康旻杰 教授
台北艋舺的康定路/廣州街,拱型紅磚廊下是一排街屋,後面有一條小巷,小巷兩側都是清朝時期,就形成的商業街廓。這一區就是「剝皮寮」。兩百多歲的剝皮寮老街,#跨越清朝與日治時代的建築特色,呈現了早期庶民生活的美學。
⠀⠀⠀
究竟當年發生了什麼事?剝皮寮人世代安居的家被怪手拆除,圍籬乖阻,居民們群起抗爭陳情,團結保衛家園,卻仍躲不過拆遷的命運...
當初,為什麼非拆不可?到底保存了甚麼?又教育了甚麼?文化保存和都市建設能否共生共存?「活化」是為了旅遊經濟,還是歷史文化?
⠀⠀⠀
當年的影像記錄者,帶你重回現場,
完整重現1998-1999年,剝皮寮居民的陳情與抗爭,
血淚淋漓的剝皮陳跡,
即將重新浮現出來....
再見剝皮寮⠀⠀⠀
⠀⠀⠀
🏠══家在剝皮寮══ 臉・書・直・播══
🎬紀錄觀點臉書直播┃𝟒/𝟏週四𝟐𝟐:𝟎𝟎
🎬製作人:古國威┃2020
📍#本周紀錄觀點主頻停播
⠀
#拆遷┃#台北人生活┃ #艋舺┃ #萬華┃ #都市更新
⠀⠀⠀ ⠀⠀⠀
#關於土地徵收的血淚記憶
#剝皮寮保存了自清朝至今
#縱橫兩百多年的庶民生活史
#遊客眼中的剝皮寮老街
#是真實的生活? #或電影場景
#標本化的老街
#在地文化的靈魂特色
#和平風暴導演古國威製作
#黑面琵鷺副導呂培苓企畫
⠀⠀⠀
⠀ ⠀⠀⠀
▍《艋舺》沒告訴你的剝皮寮抗爭風景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06833
▍【故事‧臺北EP2】標本化的剝皮寮歷史街區
https://reurl.cc/pdj8Oa
⠀⠀⠀
⠀
⠀⠀
═══ 紀 錄 觀 點・停 播 一 季 ═══
📍主頻停播 │2.18 – 5.27 (6/3回歸)
📍原時段改播出《#公視紀實》系列紀錄片
⠀⠀
┃觀點𝐘𝐓頻道┃https://reurl.cc/E2ovVg
┃觀點有𝐈𝐆┃追起來 (∩^o^)⊃⊃ www.instagram.com/viewpoint.pts/
┃節目資訊┃http://viewpoint.pts.org.tw/
╔═══════════════╗
►設 #紀錄觀點 搶先看!不再錯過好電影!
╚═══════════════╝
文化保存和都市建設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四月的城市風景┃家在剝皮寮】𝟒/𝟏 𝟐𝟐:𝟎𝟎#臉書直播
#文化保存和都市建設能否共生共存?#李惠仁導演旁白
剝皮寮不只電影《艋舺》的場景,#剝皮寮,曾經是許多人的家,世代安居生活的地方。但他卻有一段土地徵收的血淚記憶...
二十年的端午前夕⠀他們被迫搬離世代安居的家園。老剝皮寮人,永遠記得這天,廣州街上和康定路173巷的家被怪手拆除,居民們群起抗爭陳情,團結保衛家園,卻仍躲不過拆遷的命運...
當年到底有哪些人,發生了什麼事?而讓剝皮寮成了今天的樣子。到底保存了甚麼?又教育了甚麼?當初,為什麼非拆不可?
本片以大量珍貴的影片,完整重現1998-1999年,#剝皮寮 居民的陳情與抗爭,他們的希望與失望,它們如何從一盤散沙的升斗小民,集結成一支強悍的保衛家園的隊伍。
⠀⠀⠀
這一段關於 #土地徵收 的拆遷血淚
和 #台北人生活的點滴記憶....
⠀⠀⠀
🏠══家在剝皮寮══ 臉・書・直・播══ ⠀⠀⠀
🎬紀錄觀點臉書直播┃𝟒/𝟏週四𝟐𝟐:𝟎𝟎
🎬製作人:古國威┃2020
📍#本周紀錄觀點主頻停播
剝皮寮,多麼奇怪的名字。
剝了什麼東西的皮?還是剝了誰的皮?
⠀
#拆遷┃#台北人生活┃ #艋舺┃ #萬華┃ #都市更新
⠀⠀⠀
#關於土地徵收的血淚記憶
#剝皮寮保存了自清朝至今
#縱橫兩百多年的庶民生活史
#遊客眼中的剝皮寮老街
#是真實的生活? #或電影場景
#標本化的老街
#在地文化的靈魂特色
#和平風暴導演古國威製作
#黑面琵鷺副導呂培苓企畫
⠀⠀⠀
⠀
▍《艋舺》沒告訴你的剝皮寮抗爭風景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06833
▍【故事‧臺北EP2】標本化的剝皮寮歷史街區
https://reurl.cc/pdj8Oa
⠀⠀⠀
⠀
⠀⠀
═══ 紀 錄 觀 點・停 播 一 季 ═══
📍主頻停播 │2.18 – 5.27 (6/3回歸)
📍原時段改播出《#公視紀實》系列紀錄片
⠀⠀
┃觀點𝐘𝐓頻道┃https://reurl.cc/E2ovVg
┃觀點有𝐈𝐆┃追起來 (∩^o^)⊃⊃ www.instagram.com/viewpoint.pts/
┃節目資訊┃http://viewpoint.pts.org.tw/
╔═══════════════╗
►設 #紀錄觀點 搶先看!不再錯過好電影!
╚═══════════════╝
文化保存和都市建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圖說日治台北城(緻雅銀典藏版)」介紹
訪問作者: 徐逸鴻
內容簡介:
發思古幽情、重現百年前的台北風貌
◎台灣新生代古蹟與手繪建築達人傾力傑作
◎緻雅銀典藏版
「這本書讓人見識了手工圖繪的底蘊力量與清淨知識,同時更是一本進入記實台灣這片土地,如何長出重要近代建築之林的簡易利器之書。」——林保堯(台灣佛教藝術專家、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前院長)
詳實考證資料、重現百年前的台北風貌
一百多年前,清朝甲午戰敗,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日本大軍接收台北城。雖然淪為殖民地,但做為日本治台首府的台北城,許多建設都是最優先,規模也是最大的。現存台北最有魅力的城市角落與日據時期的建設密不可分。
回首台北躋身現代都會的關鍵時刻
你知道嗎?台北的自來水和汙水處理系統是日本人引進的、總統府的原始設計並不是磚紅色、當年台北的三線道馬路井然有序又美麗寬闊,一點也不輸巴黎的香榭大道。隨著市區改正計畫公布,規畫道路網、鋪設鐵路、開闢公園與河堤、興築公家機關與官廳宿舍,台北也一天天更具規模,並自此奠定現代化基礎,成為一座摩登又現代的大城市。
150幅專業手繪圖、圖文並茂呈現台北之美
總統府、松山菸廠、北投溫泉博物館、青田街老屋、自來水博物館、中山堂、西門町紅樓、台大醫院、二二八公園、台灣大學、監察院、台北賓館……每一棟都是充滿故事的百年老建築,每一處都是台北最有觀光資產的珍貴所在。
作者簡介:徐逸鴻
台灣新生代古蹟與手繪建築達人,1977年生,桃園縣觀音鄉人,進入古建築領域已有二十多年,曾任職李乾朗工作室助理。擅長攝影、繪畫,並從事許多建築測繪與插圖繪製工作。中國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系學士、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曾就讀北京清華大學建築歷史與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所博士班;目前在台北市主持「木也建築學堂」。著有《圖說艋舺龍山寺》、《圖說日治台北城》及《圖說清代台北城》三書。
作者粉絲頁: 木也建築學堂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文化保存和都市建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圖說清代台北城(風華金典藏版)」介紹
訪問作者: 徐逸鴻
內容簡介:
◎台灣新生代古蹟與手繪建築達人三大著作壓軸
◎了解清代台北城建築的唯一選擇
◎邱博舜(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顏忠賢(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教授)專文推薦
Ë裝幀設計特色:典藏版以青花底襯復原建築繪圖,風華金精燙呈現清代台北城,方背精裝完全展開,跨頁手繪圖一覽無遺。台灣首善之都台北城,150年前並不存在;台北城的初始建設得追溯到中法戰爭,在隆隆砲火聲中,一磚一瓦慢慢築起。本書以史料為基,細心還原歷史現場,深入淺出勾勒清代台北城的建設始末、發展及風華。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台北盆地建城前,已經充滿蓬勃的市井活動,街巷熱鬧雜沓,自然而然發展出來豐富又多元的建築樣貌,如:土埆厝、磚砌合院、街屋、寺廟、書院。後因淡水開港通商,引進商館、領事館、洋樓、倉庫、教會等西式建築。泉州人在大龍峒建造的「四十四坎」街市與漳州人在今日士林一帶建設的「八芝蘭城」,儼然就是功能完整齊備的迷你城池,道路規畫井井有條,排水措施和防禦功能無不一應俱全。
選址、築牆、看風水
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政府進行台北城的規畫與建造時,並沒有遵循「先有街市而後築城」的慣例,而是另行選定城池位址,然後才大興土木,構築城牆與城門,城內的道路規畫更經過審慎的風水考量後才擬定,讓台北城得以成為一座方正完整的城池。
繁華鼎盛的清代台北城
從選址、籌畫、開工興築到落成,台北城經歷道路重劃與中法戰火的波折,最終在劉銘傳親自坐陣下,成為台灣現代化建設的典範。讀者透過七十五幅細膩的手繪圖,一一走過西式城堡、平埔族聚落、漢人農村合院,再遊逛繁華的商店街屋、淡水洋樓。從設置台北城到興建公共建築的歷史場景中,穿越時空,來一趟清代台北城之旅!
作者簡介:徐逸鴻
台灣新生代古蹟與手繪建築達人,1977年生,桃園縣觀音鄉人,進入古建築領域已有二十多年,曾任職李乾朗工作室助理。擅長攝影、繪畫,並從事許多建築測繪與插圖繪製工作。中國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系學士、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曾就讀北京清華大學建築歷史與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所博士班;目前在台北市主持「木也建築學堂」。著有《圖說艋舺龍山寺》、《圖說日治台北城》及《圖說清代台北城》三書。
作者粉絲頁: 木也建築學堂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文化保存和都市建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文化保存和都市建設 在 都市再生願景館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商業化思維下,比起都市發展遠景,政府、建商和地主更為關切都市更新所產生的商業利益,但是歷史記憶與生活軌跡不應該被條件利益與容積獎勵抹滅,城市文化特色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