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第二次,又來講跑步以外的事,這篇說的是 #社群行銷
當然身為一個台大管理學院,我是上過行銷課程的。不過那早在十年之前,而當時我就是個屁....孩,喜歡打球勝過於上課,喜歡辦宿營勝過於期末報告。(呃,誰不是?不是的可以用石頭丟我。)
後來研究所唸的是資訊相關,商管雖然還是有興趣,但比較偏學中做、做中學。所以這篇文並不是我在課堂上學到的內容,而純粹是以一個非常主觀、且非常自以為的角度談我認識的社群行銷。
我開始經營專頁是從今年 7 月 18 日,至今過了 14 週。這時間比一個馬拉松週期還短,如果以經驗來說,大概才剛上幼稚園。但是在此之前,個人臉書持續寫了兩三年的文章,追蹤人數也有近 3000 人,嚴格說也不算是從零開始。
當初會開專頁,坦白說就是太多人想加我好友,一面之緣的、半生緣的、甚至想賣我產品的 (蛤?) 後來發現專頁其實滿好用,包括我想要超久的「預約發文」都有,還可以存無限篇草稿,很適合我這種寫一半就去幹其他事的人。
很多經營粉絲頁的人目標是營利,無論是行銷個人品牌或是公司產品,看重的是粉絲數。所以他們會釋放出很多的釣餌,例如:按讚、分享、抽獎、留言獲得私訊內容等等,就是希望你幫他們宣傳頁面,進而讓你的朋友們看到、提升觸及數。
可我就不是那麼在意粉絲的人數,因為說穿了,我又不靠這生活 (笑)
我更在意的是互動數,那才代表活生生的人,代表寫的文字有人看,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就像哈密瓜。無論正反面的意見,至少都創造了某種互動。
互動數計算方式是:按讚 (或任何表情)、點擊頁面、照片、留言、分享、甚至是隱藏貼文的總和。簡單來說,如果你看到這篇貼文,沒有作出任何反應,就不會有任何互動數的累積,即便在臉書的算法中,它產生了"觸及"。
但是一旦你點開了,那在臉書的算法中就是創造了互動,就是「你在意這則貼文」,而且這個動作無法被還原取消。
=== 對,當你看到這一行,互動已經產生了,現在後悔已經來不及 ===
在個人臉書的時候,我還真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不過既然成立了專頁,想法就稍微改變了些。因為我恨透了一些大量轉貼、佈滿釣餌、農場標題等貼文,我既然已經浪費生命在臉書上了,至少要讓流逝的生命有點意義吧?
創造互動數,就等同於當你們看到一則貼文,第一個想法不是快速滑過或隱藏。
所以不能只單純講「我想說的話」,還要考慮「群眾為什麼要聽?」例如發一張早安圖,下面可能可以刷一波早安留言,但這種互動就沒有意義。每次看到這種文,我只想隱藏退讚,相信很多人也是。
人家說愛的反面不是恨,是冷漠;讚的反面也不是怒,是滑過。
所以不靠抽獎、不要求群眾分享、不刻意鼓勵留言,只專注在講「我想說的話」以及「觀眾想聽什麼」,這麼做的下場是什麼?
想要贈品的,大概就會退讚;想要獨家內容的,這邊一視同仁;最後留下來的,就是真正在意專頁內容的人,無論你是喜歡看訓練課表、賽事心得、甚至單純只是我跟選手的日常互動,總會有一兩項能讓你願意留著。
這樣對專頁才是有意義的,而不是表面上的粉絲數眾多,實際上卻不會看文的殭屍。
你也可以說這樣的想法很勢利,發文還要想群眾想要看什麼,那我也同意。可是經營社群的人,無非就是希望寫的東西會有人看見,不然我就開 Word 寫日記就好了,為什麼要分享?
而且如果你真的試過,就知道這樣的經營方式真的很費力。很多人說他們雖然沒見過我,但好像已經認識我這個人,那是因為我看重大多數人的意見,而且試著讓你們訂閱之後,接受到有用的內容。
前陣子你們大概也看到了,臉書大幅調降了專頁的觸及率。這代表即使你按讚的專頁,如果你好一段時間沒有互動,它的文章就會消失在你的牆上。很多小編抱怨這很殘酷,但如果你們當初用贈品活動把人引誘來,現在又沒有好好服務觀眾的需求,那離開豈不是正好而已?
---
在發這篇文之前我特地去查了一下,目前統計上專頁的互動率約為 1-10% 不等,當然這得考慮到不同的產業別、以及專頁的人數多寡,人數多互動率必然會下降。
重點來了,以下是只有我能看到的數據:
最近三篇文的互動率是
10 月 22 日 - 為什麼馬拉松後段加速很重要 (文)
觸及:12.9K 互動:5K
互動率:39%
10 月 24 日 - 聊聊跑步以外的事 (文)
觸及:15K 互動:6.5K
互動率:43%
10 月 25 日 - 一次說清楚跑步裝備 (圖)
觸及:7.1K 互動:5.8K
互動率:82%
其中甚至有兩篇是純文字。
所以你說一定要靠腥羶色、一定要靠豐富的影音內容,才能夠引起觀眾的興趣嗎?我認為只要願意花時間理解你的觀眾、提供好的內容,不要嘗試用大量雷同的貼文洗觸及數,把握每一次發文的機會...
那麼即使按讚數不是特別出色,但願意留下來的,絕對都是鐵粉。
唯一的缺點是,這麼做比較累...🤦♂️
#本專頁每一則發文都是真心
#本小編不提供粉絲頁代操
#私訊小編他會討厭你
「本專頁每一則發文都是真心」的推薦目錄:
本專頁每一則發文都是真心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週第二次,又來講跑步以外的事,這篇說的是 #社群行銷
當然身為一個台大管理學院,我是上過行銷課程的。不過那早在十年之前,而當時我就是個屁....孩,喜歡打球勝過於上課,喜歡辦宿營勝過於期末報告。(呃,誰不是?不是的可以用石頭丟我。)
後來研究所唸的是資訊相關,商管雖然還是有興趣,但比較偏學中做、做中學。所以這篇文並不是我在課堂上學到的內容,而純粹是以一個非常主觀、且非常自以為的角度談我認識的社群行銷。
我開始經營專頁是從今年 7 月 18 日,至今過了 14 週。這時間比一個馬拉松週期還短,如果以經驗來說,大概才剛上幼稚園。但是在此之前,個人臉書持續寫了兩三年的文章,追蹤人數也有近 3000 人,嚴格說也不算是從零開始。
當初會開專頁,坦白說就是太多人想加我好友,一面之緣的、半生緣的、甚至想賣我產品的 (蛤?) 後來發現專頁其實滿好用,包括我想要超久的「預約發文」都有,還可以存無限篇草稿,很適合我這種寫一半就去幹其他事的人。
很多經營粉絲頁的人目標是營利,無論是行銷個人品牌或是公司產品,看重的是粉絲數。所以他們會釋放出很多的釣餌,例如:按讚、分享、抽獎、留言獲得私訊內容等等,就是希望你幫他們宣傳頁面,進而讓你的朋友們看到、提升觸及數。
可我就不是那麼在意粉絲的人數,因為說穿了,我又不靠這生活 (笑)
我更在意的是互動數,那才代表活生生的人,代表寫的文字有人看,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就像哈密瓜。無論正反面的意見,至少都創造了某種互動。
互動數計算方式是:按讚 (或任何表情)、點擊頁面、照片、留言、分享、甚至是隱藏貼文的總和。簡單來說,如果你看到這篇貼文,沒有作出任何反應,就不會有任何互動數的累積,即便在臉書的算法中,它產生了"觸及"。
但是一旦你點開了,那在臉書的算法中就是創造了互動,就是「你在意這則貼文」,而且這個動作無法被還原取消。
=== 對,當你看到這一行,互動已經產生了,現在後悔已經來不及 ===
在個人臉書的時候,我還真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不過既然成立了專頁,想法就稍微改變了些。因為我恨透了一些大量轉貼、佈滿釣餌、農場標題等貼文,我既然已經浪費生命在臉書上了,至少要讓流逝的生命有點意義吧?
創造互動數,就等同於當你們看到一則貼文,第一個想法不是快速滑過或隱藏。
所以不能只單純講「我想說的話」,還要考慮「群眾為什麼要聽?」例如發一張早安圖,下面可能可以刷一波早安留言,但這種互動就沒有意義。每次看到這種文,我只想隱藏退讚,相信很多人也是。
人家說愛的反面不是恨,是冷漠;讚的反面也不是怒,是滑過。
所以不靠抽獎、不要求群眾分享、不刻意鼓勵留言,只專注在講「我想說的話」以及「觀眾想聽什麼」,這麼做的下場是什麼?
想要贈品的,大概就會退讚;想要獨家內容的,這邊一視同仁;最後留下來的,就是真正在意專頁內容的人,無論你是喜歡看訓練課表、賽事心得、甚至單純只是我跟選手的日常互動,總會有一兩項能讓你願意留著。
這樣對專頁才是有意義的,而不是表面上的粉絲數眾多,實際上卻不會看文的殭屍。
你也可以說這樣的想法很勢利,發文還要想群眾想要看什麼,那我也同意。可是經營社群的人,無非就是希望寫的東西會有人看見,不然我就開 Word 寫日記就好了,為什麼要分享?
而且如果你真的試過,就知道這樣的經營方式真的很費力。很多人說他們雖然沒見過我,但好像已經認識我這個人,那是因為我看重大多數人的意見,而且試著讓你們訂閱之後,接受到有用的內容。
前陣子你們大概也看到了,臉書大幅調降了專頁的觸及率。這代表即使你按讚的專頁,如果你好一段時間沒有互動,它的文章就會消失在你的牆上。很多小編抱怨這很殘酷,但如果你們當初用贈品活動把人引誘來,現在又沒有好好服務觀眾的需求,那離開豈不是正好而已?
-\-\-
在發這篇文之前我特地去查了一下,目前統計上專頁的互動率約為 1-10% 不等,當然這得考慮到不同的產業別、以及專頁的人數多寡,人數多互動率必然會下降。
重點來了,以下是只有我能看到的數據:
最近三篇文的互動率是
10 月 22 日 - 為什麼馬拉松後段加速很重要 (文)
觸及:12.9K 互動:5K
互動率:39%
10 月 24 日 - 聊聊跑步以外的事 (文)
觸及:15K 互動:6.5K
互動率:43%
10 月 25 日 - 一次說清楚跑步裝備 (圖)
觸及:7.1K 互動:5.8K
互動率:82%
其中甚至有兩篇是純文字。
所以你說一定要靠腥羶色、一定要靠豐富的影音內容,才能夠引起觀眾的興趣嗎?我認為只要願意花時間理解你的觀眾、提供好的內容,不要嘗試用大量雷同的貼文洗觸及數,把握每一次發文的機會...
那麼即使按讚數不是特別出色,但願意留下來的,絕對都是鐵粉。
唯一的缺點是,這麼做比較累...🤦♂️
#本專頁每一則發文都是真心
#本小編不提供粉絲頁代操
#私訊小編他會討厭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