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泡泡 最近真理台文館的事一直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感,一方面是各大學的文學院幾乎每年都有這類的事,只是老師們大部分放的是學術用書而不是文物而已。另一方面讓我想到的是劉淑芬教授的一篇舊文章〈玄奘的最後十年(655—664)——兼論總章二年(669)改葬事〉。
※連結請見這邊:https://www.facebook.com/CRDresearch/posts/568611170324767/
眾所周知,玄奘是佛教史上的大師,他精準的譯筆將佛教的義理忠實地引入東亞世界,使用漢字的地區都因他而受惠。在西遊記中,說他與唐太宗結為兄弟,因而以「御弟」之身在西域受到各種禮遇,實則不然。
他是個偷渡客啊!!!
只是他偷渡之後去了高昌國,高昌國王與他一見如故,才與他結為兄弟,而且介紹他去見西突厥的可汗,在可汗的幫助下,才能比較順利地前往其他地方。當然,在他學成歸國後,確實是受到了唐太宗的禮遇與幫助,尤其是建立了有規模的譯經場,匯聚了許多優秀的翻譯人才與佛學專家(如果以現代的說法,總統府撥出經費特別贊助了一個經費無上限的研究案的意思)。
唐太宗於玄奘有知遇之恩,連帶著,他的天策府舊臣也與玄奘常有來往。然而,這畢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隨著太宗去世、新君登極,玄奘的譯經事業就受到了阻撓,更雪上加霜的是,天策舊臣在新一輪的鬥爭中落敗,年輕的皇帝高宗與皇后武則天崛起,對舊臣步步進逼,親貴如皇舅長孫無忌尚不可免,更遑論其實並不熱衷於政治事業的玄奘呢?
在玄奘最後的十年這篇文章中,劉老師細細剖析史料,重建這位流芳千古的高僧晚年是如何遭到政治的壓迫,為了討好皇帝與皇后,主動替皇后腹中胎兒祈福,希望皇后順利產下皇子後可以讓皇子成為護持佛法的推動力,當然,這個心願在武則天當權時並沒有實現。在他晚年,手中已經沒有什麼資源,他一手建立的譯經場早已關閉,就連他自己都不能留在長安的重要寺廟中棲身,而被遷往遠在山中的玉華寺,出入受到監視之外,生活所需也不充裕,生病要看醫生還得偷偷溜出來,甚至因此驚動皇帝而不得不上書解釋。
玄奘可以說是死在屈辱中的,對照他壯年時的意氣風發實在令人唏噓,去世後,他沒有葬在與他淵源最深的大慈恩寺,而是淒淒涼涼地葬在白鹿原的一個小寺廟,與他去世的哥哥長捷法師離得不遠。如此重要的大師,圓寂後竟沒能立塔,顯見恩遇之薄。而後才改葬到現在的位置,在當地建了興教寺。
學問是一條孤獨的路,能夠走到最後的人通常都有某種程度的偏執,在管理學掛帥的時代,這些東西都顯得不合時宜,要全數保留是不可能的,學校或研究單位也很難勻出空間來贊助退休學者的研究,但人文學科是越老越珍貴,究竟在這當中要如何去平衡?是需要有人去理解跟重視的。
我最尊敬的張廣達院士也是一樣,每回去看他,老爺子有很多1989年逃出中國後、巡遊世界各國省吃儉用買下的書,總說這本以後給誰、那本書以後給誰,老爺子心中有個底,但還得多交代以免將來給忘了。但公家經費買的書,總得要歸還學校不能帶走,又總說:「不能給學校添麻煩,這麼多年學校待我不薄,很感恩了,真不行就給我一張借書證能借用就好。」
我心中暗自期望政大或中研院能闢個地方讓老爺子可以作研究,但這事也不是我說了算,究竟如何能夠兼顧諸事,不能讓老學者心裡委屈、在晚年造成遺憾,實在是需要一個好的制度來討論才是。
武則天史料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政治切割歷史 文化斷根難凝聚
王伯元/創投及科技業者(台北市)
108課綱中,國二歷史從中國史改為東亞史,有教師批評三國史、武則天等內容都被刪除或簡化。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是一○八課綱一周年,歷史教科書已有了大幅度的更動,除了在所謂「略古詳今」的架構下中國史大幅縮水,且用「南島語族」取代了中華民族,用「多元文化」來取代「中華文化」,另外也否定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歷史脈絡。這樣歷史教科書引起了很多爭議。
但近廿年來,中學生課綱成了政治及意識形態博弈的前哨。因為政治上的「拒中」及「去中」,「去中國化」從主權、經濟,一路延伸到教育、文化上。近年來國高中學生的國文、歷史、地理、公民等科目,都有顯著的「去中」斧鑿。甚至過分美化日本殖民時代的統治,以淡化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就拿最近引起爭議的八年級歷史課本為例,中國古代史已被簡化得支離破碎。從商周到隋唐的二千四百年歷史,在教材中僅占一千六百字,在部分版本的教科書已看不到楚漢相爭及三國史。這種以扭曲的歷史觀來切割民族的文化臍帶,從基礎教育來斬斷兩岸淵源脈絡,會讓台灣的年輕一代不再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有任何關係,進而達成社會及政治上的「去中國化」的目的。
台灣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幾百年來有著不同的移民及統治者,各自對台灣有所貢獻,也豐富了這塊土地的生命及文化。台灣的歷史就是這些共同記憶的累積,缺了任何一塊,都無法完整呈現台灣的真實面貌。當然,因為立場及記憶的不同,對於同一事件我們可能有不同的見解及看法,但是不管基於那種史觀,都不能偏離史料及史實。
台灣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除了原住民外,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在不同的時間點自大陸各地移民到台灣,從最早期的漳州泉州等閩南人,到後期隨國民政府自大江南北撤退到台灣的所謂「外省人」,因此包含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都是中原華夏移植到這塊土地上生根茁壯。儘管中間有過荷蘭、日本的短暫統治,又有原住民、西班牙、歐美等文化的影響,但台灣文化的主體仍是中華文化,這是無庸置疑的。
不管要如何「去中」,我們的血統裡有著華人的基因,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還是保留著大量中華文化的傳承,無論在宗教信仰、風俗節日、飲食習慣以及倫理價值上都無法與中華文化切割。我們會去拜關公,跟著媽祖遶境,會在農曆過年時團圓圍爐,也會在即將來到的中秋節賞月吃月餅。中華文化在台灣有著豐富的底蘊,世代的傳承,早已滲入我們的骨髓靈魂,如何切割得掉?
台灣可以在政治與中國大陸切割,但卻不能否定中華文化與歷史根源。否定了過去,等於是否定了現在,而不了解現在,又怎能創建未來?台灣不要為了一時的政治目的而抛棄這些可貴的資產,讓後代子孫成為忘卻自己文化,不懂歷史根源,沒有民族認同的失根浮萍。如果整個社會老中青三代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及文化歸屬,那麼這個國家又如何凝聚向心力及認同感?
教育肩負著培育人才與傳遞文化的重責,影響了個人的未來、社會的安定以及國家的興衰。但是教育的成果不像產業投資那樣可以收立竿見影之效,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而且一旦政策錯誤,方向走偏,將牽連數代子孫,危及國家長期發展。「政治」不應該等於「文化」,盼望政府能跳脫意識形態束縛,用宏觀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百年大計,以培育出兼具優良文化特質及國際競爭實力的人才,那才是台灣之福。
武則天史料 在 海獅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新課綱,背後邏輯其實是這樣的....】
#刪掉三國武則天到底會怎樣?
答案是:不會怎樣😆😆
看先前很多討論其實都沒討論到重點,我先來解釋一下新課綱背後的邏輯好了:
.
在幾百年前義務教育剛起步的時候,歷史課基本上就是愛國教育
所以現在很多學生和我抱怨:我讀這鬼東西到底要幹嘛?
我都很想回:孩紙,你讀這個不是為你、而是為了祖國啊啊啊~~
.
所以長久以來,歷史課就是背背背背背.....
不過這樣的教學法在1960年代遭遇了重大挑戰,在實用主義的影響下
歷史科成為所有教育科目最無三小路用的學科,地位非常低下
.
因此!英國就率先開始掀起一場新式歷史教學革命
所做的基本上就是兩件事:1. 將歷史在地化與國際化
歷史不再是「我的國家好棒棒」,而是藉由歷史來了解
「我們的社會,為什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
2. 將大量史料引入課程之中,讓人們知道一個故事往往有多種版本
新課綱就有這樣的影子。不過,新課綱也有個重大的問題
這問題到底是什麼?解決辦法呢??
.
.
.
.
.
.
.
.
.
.
.....坦白說,如果我找的到解答今天就不會在這了啦XDD
看到文章的問題,你能想到什麼解決方法嗎?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93726?fbclid=IwAR1_xkJhSkcI6W9Os_SOg310yAo1dFnt4WTHTseXzW0DBtVoZ7Ktuui1c7I